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4489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案例 caseoilDOC.docx

产业案例caseoilDOC

石油业案例

作为现代工业经济中的“血液”,石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居能源之首。

目前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已达7万多种,石油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10%,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占6.6%,它的发展带动了机械、化工、运输、医药、建筑等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关联也越来越强,见表18-1。

按照投入产出分析判断主导产业的标准来看,2000年炼焦煤气和石油加工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导产业,不仅它生产的最终产量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和运行也越来越依靠油气资源部门。

那到底什么是石油业呢?

石油业是由原油的勘探、开发、炼制、加工、运输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产业。

其中,石油开采业主要负责勘探开发油气资源,是石油业的上游;石油加工业(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各种石油产品)与石油储运、石油销售统称为石油业的下游。

随着产业的融合,原先属于化学工业分支的石油化工业也已融入了石油业,使得石油业链条又向前延伸了一步。

所以,石油业就是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石油天然气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个产业链。

表18-12000年各行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行业

A

B

C

D

E

F

影响力系数

0.6357

0.9365

0.9358

1.0388

1.2627

0.3819

感应度系数

1.107

0.4377

1.0783

1.0457

0.1349

0.4554

注:

A:

农业,B:

食品制造业,C: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D:

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E:

建筑业,F:

金融保险业。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给出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整理而得。

与其他产业相比,石油业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其一,石油业是个风险极高的产业,具体说来有两个个方面:

1.石油资源储量有限,这有限的资源更深埋于地底一千米甚至五六千米以下,自然条件的复杂性给石油勘探工作带来艰巨和风险。

一般而言,一项石油勘探计划无油气发现的概率是很大的,而没有发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的概率则更大。

据统计,跨国石油公司的石油勘探成功率一般仅在30%~50%之间。

2.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大,一般陆上一亿吨石油地质储量的勘探费要达到十多亿,甚至二十多亿人民币,海上石油投资更大,一般相当于陆上石油投资的十倍左右。

其二,石油业上游开采业,风险大,潜在收益也大;下游加工业,附加值高,但易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联合成本要低于单独经营上游或下游的成本,呈现范围经济特点。

其三,石油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使石油业成为一个国际性产业。

资源不足的国家利用本身的资本、技术实施全球化战略;资源充足的国家,则用石油换取国家所需的资本、技术。

这样产油国与非产油国合作,共同进行石油的勘探开发、加工、贸易等,呈现出国际化经营态势。

下面一系列数字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世界主要油气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油气储量的70.5%和产量的58.4%,世界1/3的石油和化工总值、2/3的全球石油化工贸易、70%以上的投资和80%以上的技术开发与转让。

而遗憾的是,中国石油资源禀赋并不乐观:

首先,无论绝对还是相对,石油资源都匮乏。

绝对量上,中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约为130亿~150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3%;到2000年底,中国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1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24.6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1.8%。

从相对量上看,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丰度值(单位国土面积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值的57%;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值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7%;加上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石油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3%②。

其次,中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

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中,60%分布在气候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差、油藏构造复杂、勘探程度低的中西部地区。

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而且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还存在不均衡性: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和环渤海地区,而石油消费则集中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

表18-2中国石油资源量和储量分布

地区

资源量(亿吨)

探明储量(亿吨)

资源量

占全国资源的比例(%)

转化资源量

储量

探明率(%)

全国

1072.7

100

528.4

205.65

38.92

东部

480.7

44.81

277.4

155.27

55.97

西部

259.4

24.18

122

26.67

21.06

海洋

246.0

22.93

98.4

12.09

12.28

注:

探明率为探明储量/转化资源量。

资料来源:

国研网。

建国以来随着中国石油业的大力发展,石油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上升。

1949年年产原油仅12万吨,经过半个世纪的大力发展,2003年产原油1.7亿吨,居世界第五位。

石化工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到1999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2.6亿吨,位居世界第四位;乙烯生产能力为420万吨,位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目前中国陆上大多数主力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开发能力不足。

东部油田产量逐年递减;西部后备资源,地形条件恶劣,开采难度大,未形成产区的战略接替;虽然海上原油产量及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但由于开发成本高、采油技术复杂及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份额仍较低。

种种因素都使中国的石油产量不能快速增长,在1991~2000这十年里,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1.8%,而同期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9%,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石油消费量与日俱增。

图18-11990~2002年中国石油生产与消费情况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1990~2002年数据。

因此,国内石油生产远远落后于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供不应求的状况使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

1993年中国从石油产品净出口国变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又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3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36.1%。

2004原油进口量突破1.2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1%;石油净进口总量高达1.51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50%。

图18-21993~2002年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

资料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1993~2002年数据。

第一节历史

一、恢复和探索阶段

解放前,中国石油工业基础落后,只有陕北延长、甘肃玉门少数油田。

1949年原油产量仅为12万吨,所需大量原油都要进口,后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

1955年7月国家成立石油工业部,加快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1957年10月建成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在此期间还相继建成兰州炼油厂、克拉玛依炼油厂、四川南充炼油厂等。

二、高速发展阶段

1960年4月的大庆石油会战,揭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序幕;1964年中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65年中国石油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1967年6月中国第一口海上探井喷油;1970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3000万吨,中国原油产品第一次实现了出口。

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大港油田、胜利油田、江汉油田、华北油田、河南油田、辽河油田。

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世界第8大石油生产国。

与此同时,为满足经济建设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又先后建成了一批大型炼油化工企业。

三、国内外稳步发展时期

“八五”期间,国家对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

“九五”期间,通过重组改制和技术改造,石油业规模、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此期间,大庆、扬子、齐鲁、上海30万吨/年乙烯工程等大型工程建成并投产。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建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石油业,并形成完整的石油勘探开发、集输储运、炼制加工的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从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加拿大、委内瑞拉、秘鲁、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石油风险勘探、合资合作与工程技术服务,弥补国内石油资源的匮乏。

尤其是入世后,中国逐步放开石油市场,许多外企纷纷进入,形成国企、民营、外资多元主体的竞争局面。

第二节市场结构

一、市场集中度

1998年石油业重组后,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两大公司,二者以黄河为界,实行南北分治:

黄河以南的华东、中南、云南等15个省区地域内的石油石化生产企业、原油成品油运输管道和地方石油公司及其加油站,划归中石化;相应的黄河以北的东北、西北、内蒙、西藏等11个省区地域划归中石油。

同时,中国石油产业还以海水深度5米为界,陆海分割:

水深5米以上为陆上石油企业经营的领域,水深5米以下海域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简称中海油)纵横的王国。

就这样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成为中国石油业的三大龙头,分别控制中国大陆的北方、南方和海上市场,无论在油气资源的开采还是石油化工方面都占据全国90%多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地域分治、垄断经营的格局。

表18-3中国石油产业总体市场集中度(2000年)

集团公司

油气生产

原油加工

产量

(万吨)

占全国比重(%)

加工量

(万吨)

占全国比重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0788.1

65.08

7884

38.96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763.26

22.70

11174

55.21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796.6

10.84

三大公司合计

16347.96

98.62

19058

94.17

全国

16577.3

100

20238

100

资料来源:

《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二期及有关石油统计资料。

中国石油业虽然分为上述几家大型公司,但作为下属的各油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是单个独立的企业。

如表18-4所示,石油开采业(上游)垄断程度较高,属寡占型市场结构,只是从1987年到2000年,市场集中度呈现递减趋势,垄断程度有所降低。

而从表18-5可见,中国石油加工业(下游)竞争程度较高,属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并且石油加工业市场集中度持续下降。

表18-4石油业上游企业市场集中度

年份

CRn(%)

8家企业名称及产量(万吨)

CR1

CR4

CR8

1987年

41

79

94

大庆(5577)胜利(3175)辽河(1151)华北(797)中原(690)新疆(579)大港(421)吉林(287)

1997年

34

70

84

大庆(5623)胜利(2811)辽河(1520)南海东部(1295)新疆(882)华北(471)大港(439)塔里木(422)

2000年

32

64

78

大庆(5323)胜利(2682)辽河(1413)南海东部(1295)新疆(936)长庆(485)华北(460)塔里木(443)

资料来源:

《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二期及有关石油统计资料。

表18-5石油业下游企业市场集中度

年份

全国原油加工量(万吨)

CRn(%)

前8位企业名称与加工量(万吨)

CR1

CR4

CR8

1985年

8143

9.66

30.48

57.39

抚顺(787)燕山(590)绵州(556)齐鲁(551)金陵(472)茂名(466)大庆石化(461)大连石化(432)

1990年

10724

7.47

23.71

40.77

抚顺(801)燕山(654)茂名(554)金陵(533)齐鲁(488)大连石化(469)大庆石化(449)高桥石化(433)

1995年

13501

5.24

20.21

36.45

抚顺(708)齐鲁(706)茂名(669)燕山(645)金陵(578)镇海(550)大庆石化(536)大连石化(529)

1996年

14232

5.24

19.69

35.27

抚顺(746)茂名(712)齐鲁(711)燕山(633)镇海(594)金陵(564)大庆石化(543)大连石化(517)

1997年

15373

4.92

18.34

33.97

抚顺(756)茂名(756)齐鲁(727)燕山(657)镇海(656)金陵(581)大庆石化(554)高桥(535)

1998年

15239

4.74

17.93

32.25

茂名(722)抚顺(699)齐鲁(673)镇海(639)燕山(602)金陵(555)高桥(522)大庆石化(503)

1999年

16785

4.86

17.24

30.06

茂名(816)镇海(733)齐鲁(679)燕山(666)金陵(582)广州石化(560)上海石化(532)高桥(617)

2000年

20238

5.20

18.07

31.51

茂名(1052)镇海(1050)抚顺(803)齐鲁(751)上海高桥(700)燕山(694)金陵(679)广州石化(649)

资料来源:

杨嵘:

《中国石油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2002年1月。

二、企业规模水平

由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勘探开发,特别是勘探业,知识含量更多一些,勘探成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地质理论和对资料的分析,所以其规模经济效益相对来看不很明显。

而对于石油加工企业而言,其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年产500万吨的炼油厂与年产250万吨和100万吨的情形相比,单位产品投资分别比后两者低23%和49%,平均产品成本分别低2.6%和8.1%,而劳动生产率分别高87%和377%,人均创造的利税分别高129%和1083%。

而年炼油能力250万吨仅为达到规模经济的起始产量。

表18-6中国石油加工企业的规模分布(1999年)

炼油生产规模

企业数(个)

所占份额(%)

250万吨/年及以上

42

35

50-250万吨

12

10

50万吨以下

66

55

合计

120

100

资料来源:

《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杨嵘:

《中国石油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

由此可见,中国石油业的市场结构,不仅表现为行业层面上的分割分治和垄断经营,还表现为企业层面上的低集中度与规模不经济。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

从总体上看,外界的石油企业要想进入石油业,是很困难的,因为它面临重重壁垒。

首先,采油、炼油以及石油化工都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

按照国际常规,石油年加工能力在250万吨才能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水平,且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业内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努力扩大生产规模,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成本优势。

除非进入者实力强大,能承受初始进入时的成本劣势,才能逾越规模经济壁垒。

即使进入了,由于石油开采加工所需设备耗资巨大,新进入的企业也要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

其次,石油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油气资源的储量,新企业要想进入石油业而又不受原有企业控制,就必须跨越资源性壁垒,用巨大的代价来控制石油资源。

再次,石油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果在勘探、开发、运输、炼制等领域无法掌握核心技术,进入石油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同时,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对石油业又实行特许经营,授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从事陆上及海上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运输、炼制和批发,禁止其他企业进入,无疑对其他想进入石油业的企业是雪上加霜。

石油业进入难,退出也难,由于一次性投资大,专业化生产程度高,资产专用性强(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也非常强),难以向其他产业进行转移,沉淀费用高,这些都决定了石油业退出壁垒也高。

第三节市场行为

一、价格行为

中国石油价格经历了一个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因为石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军事安全,政府对石油价格一直是实行完全控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1981年与当时的产量大包干相配合,国家实行“双轨制”油价,即允许超计划产量的石油以及用超计划石油加工的产品以协议价格销售,形成了计划外市场价,与计划内价格并存。

但是这种“双轨制”引起了石油流通市场的混乱,于是1994年4月国家出台政策对石油资源统一计划分配;取消“双轨制”,原油、成品油一律实行国家定价,并根据油田地质条件与石油质量实行差别定价,适度地提高了石油价格。

1998年,国家开始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制定指导价,初步实现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接轨:

根据每月新加坡米纳斯原油的平均价格确定国内下个月的原油的基准价,再加上贴水构成中国原油价格;成品油也是按照新加坡汽柴油离岸价格的平均价,加上至中国的运费、保险费、关税及零售利润制定本月的汽柴油零售中准价,中准价扣除5.5%作为批发价,企业可根据国内市场供需在国家指导价的基础上上下浮动5%。

在2001年对此又进行了调整:

国内成品油价格由单一与亚洲市场挂钩改为与亚欧、北美三大地区市场价格挂钩,由国家计委参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汽柴油离岸价计算中准价;扩大汽柴油零售价格的浮动幅度,由5%扩大到8%。

由以上价格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石油及石油产品价格都是由国家制定或参与制定的,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所以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并不明显。

二、非价格行为

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能自主经营油品进出口业务,又有厚实的炼油能力,所以形成了对成品油供应渠道的完全控制(即油源垄断),加上政府给予的加油站特许经营权,就把持了国内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市场。

目前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中,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以旗下的5万余座加油站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被社会加油站和外资加油站(以下称非石油石化系统油品经销商)所掌握。

但是非石油石化系统的成品油供应却完全依赖于两大集团,由于在零售市场两大集团和非石油石化系统油品经销商是竞争关系,所以两大集团就可以大幅提高成品油的批发价,从而缩小非石油石化系统油品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使他们无利可图甚至亏损。

而中石化、中石油旗下的石油公司却可以通过内部的利润调剂实现生存与发展(即“内部紧密化、外部市场化”)。

同时中石油和中石化为扩大在零售市场上份额还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收购社会加油站;二是对社会加油站给予“特许经营权”,即以特许名义将各自的企业标识低价或无偿许可给一些社会加油站使用。

但这两种方法收效都不大。

收购社会加油站,由于出现两大集团争购同一卖主的现象,往往导致买方以不合理的高价买走加油站。

同理,由于两大集团攀比“特许加油站”的数量,使受许者处于有利地位,除了收不到特许经营者必须付出的四大费用(加盟费、特许权使用费、保证金和广告费)外,反而要向受许者支付费用,只要“特许加油站”同意销售某石油公司的产品,就免费为其装修加油站。

这种“挂牌式”的特许,加剧了加油站规模小、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组织调整行为

从西方石油业重组历史来看,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发展态势:

即以石油勘探开发、炼制为主业的,多数在向大型公司或集团发展,尤其1998年以来石油界数百亿美元的并购案接连出现,形成了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高度集中经营体制;而为之进行专业技术服务的,多为经营灵活的小型专业技术服务公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石油界的重组。

建国初,国家成立石油工业部、化工部、商业部、外贸部等行政部门分割管理石油的勘探开发、炼制、销售、进出口等业务,计划生产,统一分配。

在上世纪80年代,为解决石油上下游业务分属于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带来的低效益问题,政府翻牌成立石油公司,代替政府部门对石油业各环节实行纵向管理:

1983年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主要负责石油炼制和化工,垄断石油业的下游;1982年组建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统一管理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1988年,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经营全国陆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与中海油垄断石油业的上游。

后为促进竞争,打破行业分割垄断局面,1998年按照上下游、内外贸和产销一体化的原则进行交叉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新星石油公司于2000年3月并入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继续承担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三足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图18-3石油业三大集团2003年总体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

国研网2004年数据及各公司网站。

除了资源的整合,国内石油业还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关闭和淘汰了一些低效落后的小炼厂和化工装置。

2000年,中石油关闭6套低效炼油装置,总能力560万吨/年,计划到2005年关闭低效炼厂能力1600万吨/年。

中石化关停了34套低效装置,针对中国成品油总体质量水平较低的问题,加快了炼厂改造,生产清洁汽油、柴油产品,以面对欧美市场“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

四、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和合作

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对石油业实行全面开放,外资将可以在中国经营油品批发和零售业务,开办加油站,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点,无疑对中国现有石油企业产生巨大威胁。

中国石油业将明显感受到国外同行的价格竞争压力,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石油开采和炼油的成本明显高于国外企业,以前有关税堡垒的庇护多少还能缓冲一下,但面对表18-7的差距确实有些汗颜。

表18-7中外石油公司比较表

公司

埃克森美孚

BP阿莫科

壳牌

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

原油生产成本(美元/桶)

3.6

2.6

3.1

11.3

13.3

原油加工成本(元/吨)

140

167

231

206

注:

外国公司数据为1996年数据,中国公司数据为1998年数据。

资料来源:

各公司1996年和1998年年报数据。

在科技方面,外企也对中国石油业提出挑战。

中国大型石化装置采用技术的80%来自国外,自主开发新产品的力量十分薄弱,新开发产品的技术75%来自国外,在一些领域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掌握产品开发的主动权,产品更新周期长。

随着中国加入WTO,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利用自己的专利在中国开展“圈地运动”,正形成新的挤压中国石化企业发展空间的技术壁垒。

从1985年至今,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三大石油公司就在华申请专利2000多项。

国外石油公司在产品质量和种类、品牌、管理、营销、广告、企业形象、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增加广告投入等手段来创造差异。

而在石油供不应求、石油业市场化程度尚低的中国,国内石油公司之间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的差异都微乎其微,以服务、品牌、广告等手段创造产品差异化的意识不强。

如SHELL,BP-AMOCO在中国设立的加油站,为了达到更高的盈利性,他们把服务与产品结合起来,提供加油的同时附带洗车或者存车、换轮胎等服务,还在加油站的旁边附设小型的超市。

这种方法提高了加油站面积的使用率,而且为顾客提供了方便,由此赢得了客户的肯定。

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还充分利用品牌优势,美孚、壳牌、埃索以及BP、LG等国外品牌已占据中国高档润滑油市场的70%,而中国的长城、南海、七星、昆仑等品牌,则尚未走向国际化。

当然石油业是个国际性产业,所以中国石油集团在面对国外石油公司挑战的时候,也不忘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如中石油从1993年开始“走出去”,走国际化经营路线,到目前为止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等地区拥有近30个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在海外获取权益原油产量1288.4万吨(相当于两个国内大型油田的产量)和天然气产量13.9亿立方米。

中海油也在近两年内收购了西班牙Reposol公司在印尼的油田,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签订了收购澳大利亚高根项目部分权益的协议;通过收购拥有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16.96%的权益;还与英荷皇家壳牌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