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767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资料.docx

《马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哲复习资料.docx

马哲复习资料

马克思论著学习资料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

俄文一词,原意是空喊家,中文音译为“客里空”。

新闻界借用它泛指新闻报道中虚构、浮夸的作用。

邓小平: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一)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用笔将要做的事情写出来,传播得广,而且经过写作,思想就提炼了,考虑得也比较周密。

(二)拿笔杆子中,作用最广泛的是将写的文章登在报纸上,或出小册子,或送到广播电台去广播,要比任何用笔杆子的形式传播范围都广,而且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和实现领导意图上,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作用更大。

(三)办好报纸有3个条件:

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三条离开领导就搞不好,报纸就没有力量,容易变成“有闻必录”。

(四)地方报纸如何采用新华社消息。

地方报纸对新华总社发的消息,要根据地方读者的情况,加以选择、改编、压缩、提炼。

(五)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

领导和新闻工作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当地新闻上,要大量刊登本地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报道方针。

(六)报纸的指导性。

报纸抓住地方的中心任务,抓住地方工作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宣传报道就是报纸具有了指导性。

(七)实现报纸的领导作用。

其方法是:

“根据本地的中心任务,对好的典型,用评论、社论加连续报道,进行介绍和表扬;对生产中一个方面掩盖着另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报上用文章指出好的一面和问题的一面;对突出的重要的工作,要集中力量,多用版面,多用时间,利用评论、社论来宣传和贯彻。

(八)领导作用实现得是否有力量,取决于报道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质就是准确性,量就是报道的数量要加大。

(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无尾,向积极方面诱导,甚至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

党委和政府,要全力支持通讯员写批评稿,要鼓励人敢说话。

(十)大家办报。

报纸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报纸能听到党和政府所听不到的;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

(十一)任何一个宣传任务不是一家报纸所能完成的,各家报纸共同努力,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普遍传播到各阶层群众中去。

江泽民:

《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1989.11.3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提纲

[主要新闻观点]

一、重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阐明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三、强调了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四、新闻自由是相对的、有阶级性的

五、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六、强调党必须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2003年10月28)

《太阳城》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重要代表作。

他抨击了由私有制产生的各种弊病和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

同时,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在那里,人人必须劳动,而且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

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提出的空想共产主义的体系,是嗣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因此,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太阳城》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的空想社会,但它也说明了一个光辉的真理,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为科学和文化的繁荣创造前提;只有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才能使人的聪明智慧得到完满的发展。

当然,康帕内拉不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废除私有制,去具体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

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却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康帕内拉1622年在狱中写成的《太阳城》,1623年出版。

“太阳城”是康帕内拉虚构的理想城邦。

在太阳城里,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参加劳动,生活日用品按需分配,每天工作四小时,其余时间用于读书娱乐。

儿童从二三岁开始接受教育,10岁前学习各种科学知识。

《太阳城》反映了意大利下层人民反对封建剥削,要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在社会主义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626年,康帕内拉结束了狱中生活,来到罗马。

在他的影响下,意大利又一次酝酿反西班牙的起义,西班牙统治者再次追捕康帕内拉。

1634年10月,康帕内拉化名逃往法国。

1639年5月21日病逝于法国。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用拉丁语写成,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这部书是1515-1516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拉丁文写成的。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这一提法被马克思多次引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

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火星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机关报,第一个全俄政治报。

1900年12月24日,由列宁普列汉诺夫创办于德国莱比锡。

其报名来源于普希金的诗句:

“行看星星之火,已战燎燃之焰。

”该报为党制订了纲领草案,并筹备了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03年,该报发生分裂。

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退出了编辑部。

由此,该报变成了少数派的喉舌。

《火星报》宣传内容:

1、同经济派论战:

第一,针对经济派有关工人只需通过罢工储金会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观点,《火》号召工人“不但要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而且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职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

2、宣传党的纲领:

 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

至此,《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

3、组织工作:

 列宁就党报作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是:

通过代办员网同各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

《乌培河谷来信》:

在"青年德意志"的时代观念的影响下,恩格斯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于一八三九年三月匿名发表在谷兹科夫编辑的《德意志电讯》上。

这篇文章是根据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乡乌培河谷的亲身经历与观察而写的。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揭露了那里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阴暗面,抨击了宗教虔诚主义的伪善,痛斥了先定学说的荒谬,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制度作了批判。

《"乌培河谷来信》可以说是恩格斯写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它体现了恩格斯来到不来梅以后,在"青年德意志"的影响下,政治、思想上有了较大进步。

当然,文章也还存在某些不足:

他看到了工厂劳动造成的恶果,却没有找到产生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真正根源;他同情下层人们的疾苦,可是还未能把工人作为一个阶级从一般劳动群众中分离出来;他洞察到物质利益的冲突,但还没有注意探讨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揭开了虔诚主义伪善的面纱,然而还没有认识到圣经和理性的矛盾。

尽管如此,《乌培河谷来信》在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标志着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

脚手架列宁在《怎么办?

》中再次重申了在《从何入手》中关于报纸对于党的组织工作的重要意义的主张: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为此,列宁将机关报做了两个形象的比喻:

建筑工地上的引线和脚手架。

“我们党的生活的状况,岂不正是既有石头,又有石匠,但就是缺少一条使大家都能看得见,都可以遵循的引线吗?

但是如果不是按照一条共同的引线来砌,而是乱砌,敌人一吹就倒,好象这不是什么石头而是沙子。

”[43]而通过脚手架,组织成员之间有了相互联系的固定组织形式,报纸的传播将形成党的地方代办员网,遍及全国,极具广泛性与多样性,坚定性与灵活性,这样便使组织的一切工作都具有了继承性与稳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战斗力。

经济派:

19世纪末在工人运动内部出现的机会主义派别,因热心于单纯的经济斗争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有:

普罗柯波维齐,库斯科娃,克里切夫斯基,马尔等。

其主要刊物在国内有《工人思想》,在国外有《工人事业》。

1899年发表纲领性文件《信条》,系统的阐述了他们的主张。

他们认为政治顺从经济,无产阶级的任务是与工厂主进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的斗争,而政治斗争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事情,要求工人阶级放弃独立的政治要求。

以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正统为借口,声称要用民主主义,改良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三贴近:

“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遵循这一要求,宣传思想战线把“三贴近”作为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三贴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贯彻和落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其内核的科学的方法论。

当前,在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阵地观过于片面地理解与认识,漠视舆论宣传的规律与科学方法,人为地割裂市场与阵地的内在联系,导致一些媒体甚至是相当一部分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存在形式主义,远离了群众、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市场,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了大众传媒的本来意义。

因此,“三贴近”不仅是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它更是一个方法论。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三项学习教育”指的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新闻战线具体落实中央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新闻战线加强自身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力抓手,是新闻战线内强队伍素质、外树队伍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新闻战线改进新闻宣传、提高引导水平的良好契机。

认真解决好对新闻工作各种各样的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对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认真解决事业心、责任感、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紧密联系作风实际,对照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要求,认真解决工作精神、工作状态、工作追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对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问题,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集中进行整改,务必得到解决。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泽东同志1948年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他指出,必须依靠全党办新闻事业,领导群众办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要坚持群众性原则,贯彻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

  首先,“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从理论上讲,这是由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目的决定的。

因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

从实践来看,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使我们的党的新闻事业成为党和政府广泛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新闻单位通过采编和通联工作,努力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密切了党群关系。

  其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要使我们的新闻单位面向社会,面向群众,既要强调“专门家”即编辑、记者的骨干作用,又要注意调动全党和人民群众办新闻事业的积极性,避免少数人闭门造车,脱离社会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第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也可以指导我们新闻单位遵循宣传规律,新闻规律,媒体规律,在突出主动性,兼顾多层次发展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这种探索需要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配合。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毛泽东1944年3月22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

报纸是“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

1957年7月9日,他在上海干部会议上说:

“比如报纸,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

”1996年1月2日和9月26日,江泽民先后在视察解放军报社和人民日报社时也谈到,新闻舆论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的。

  二是从新闻工作的原则,马克思主观主义的新闻观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严格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体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具有十分强的党性,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

新闻事业的党性,是一定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

无论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必须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在今天,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宣传和捍卫党的领导、宣传和捍卫党所坚持的指导思想;宣传和捍卫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宣传和捍卫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总之一切服从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同时,又要与那些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行做坚决的斗争。

对“那些散布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东西,散布腐朽思想、颓废情绪以及传播封建迷信、渲染色情暴力的东西,危害我们的事业,损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群众十分不满,不能任其泛滥。

  2)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则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和关键。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新闻总是具有一定价值尺度的。

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任何新闻报道其实都必定体现着报道者的某种价值内涵)。

为此,各类新闻部门和各类新闻人员在思想上要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努力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各类新闻部门和各类新闻人员都应当在政治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有立场的客观性原则有人认为讲客观性就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新闻观。

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是尊重新闻客观性原则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什么,新闻是指公众所关心的、新发生在自然界、世界各国社会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或者同这些现象相联系的其他存在物。

也可说,新闻是客观世界以及客观世界变化的反映。

承认新闻报道应该反映客观世界,就要求我们在报道新闻事件时,首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点,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观点。

  资产阶级当然也讲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但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各自的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不同,所以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也截然不同,存在着两种新闻真实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讲,是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在资产阶级政府的控制下,其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贯彻的。

事实上,为了垄断财团的利益,为了巩固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西方新闻媒体经常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制造许多蛊惑人心、耸人听闻的假新闻;或者是有导向、有选择地片面报道,夸大报道。

1999年3月,西方主流媒体反复炒作的“拉察克村大屠杀”事件,大肆宣扬所谓南联盟的“种族清洗”、“种族灭绝”,“科索沃的人道主义灾难”,继而发动长达80天的狂轰滥炸,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值得指出的是,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等于客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客观性原则与所谓“纯客观”报道是有本质差别的。

刘少奇曾要求无产阶级的新闻报道“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因此,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我们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这个原则下,我们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事物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微观意义和宏观意义的客观性。

我们的报道有时只是反映了事物的一个片面、一个局部,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必须从本质上、总体上、事物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事实上,我们所谓新闻的客观性,对一个新闻客体而言,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比如我们拍一个杯子,杯子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你从什么角度去拍摄它,你怎么用光等等。

实际上已经渗透了新闻制作人自己的情感等因素,至少是表达了拍摄者的一种审美印象。

所以我们说任何新闻报道实际都是渗透者新闻制作者的情感、意志,乃至价值取向的一个产品。

 

“三贴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具体要求。

  但是,这个重要原则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对它的学习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有关实践也还处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

因此,目前大家对它的理解各有侧重,不尽相同,这也是正常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必要先弄清楚:

为什么要提出“三贴近”,为什么要贯彻“三贴近”?

也就是说,“三贴近”的目的是什么?

再就是从何入手落实“三贴近”,“三贴近”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略加梳理,我们可以把当前对“三贴近”的认识归纳为下面几条:

  第一种可以称之为“能力论”。

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社会多样化、利益多元化、新闻传播分众化的现实,党报和党的新闻宣传必须通过“三贴近”的途径,走近群众、了解群众、打动群众、影响群众,以达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目的。

  第二种可以称为“应战论”。

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严重挑战,为了争取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知识分子受众,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引读者。

  第三种是“治假论”。

当前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在某些媒体上屡禁不绝,媒体的公信力大受伤害。

除了利益驱使故意造假者外,大量属于采访不深入或不去采访造成的,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能防止这种情况蔓延。

  第四种是“恢复论”。

针对时下有些新闻单位人心浮躁、作风浮浅的现实,必须提倡务实、深入、简朴的作风,恢复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身上的好传统、好作风。

  还有第五种大家心知肚明但又不愿意直接讲出的理由,那就是为了赢读者,扩发行,占市场,求回报,赚利润。

这是“利益论”。

  这些认识都是正当的,也是正确的。

但仅此几点就足以说明,我们落实“三贴近”有充分的理由。

  至于怎样实现“三贴近”,目前各新闻单位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

现阶段这些经验还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上。

比如,报道选题如何更注重社会热点,战役性策划如何更关注民生民意,报道形式如何更新颖别致,版面风格如何更现代抢眼,采访作风如何更扎实深入,文风如何更朴素平实,队伍建设如何加强亲民思想感情培养和群众观点的树立,内部制度如何强化基层锻炼、定点联系及相应考核……

  上述几种认识和现在的贯彻落实方法值得充分肯定,必须继续坚持。

我个人认为,上述认识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就是过于从技术层面去考虑“三贴近”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也就是说,“三贴近”有被简单化和技术化的倾向。

我认为,“三贴近”虽然仅仅是3个字,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它既有业务的、技术的、操作方面的广阔创新空间,也具有理论的、体制的、机制方面的深层发展意义。

如果我们仅仅把贯彻落实“三贴近”定位于短期的、具体的现实性目标,而不能从整体上和长远的方向上加以考虑,这种认识至少是不够全面的,也容易像以往提出的许多口号一样变得浅尝辄止,难以持久,也难于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更全面深刻地去学习领会“三贴近”,从更宏观和系统的角度去把握和推进“三贴近”,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得到提升,更好地担当起未来的使命。

  一、“三贴近”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回归。

  “三贴近”绝不是无源之水、一时之念,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原则和方向性命题。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实践是第一性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最看重社会实际生活,最尊重客观实际,并且总是从实际和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要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想问题,办事情。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群众观,既是我们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和检验标尺,也是我们执政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时期新阶段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以前某些时期、某些问题上在新闻宣传中过于强调主观先行、刻意制造社会舆论、尽力粉饰矛盾现实、漠视回避民众关注等现象的否定和调整。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三贴近”是一个重要和有深远意义的回归。

  二、“三贴近”是对新闻规律的遵循。

  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新闻学同样如此。

所谓客观规律,就是指从实践中总结升华出来的、为普世所接受和适用的、不受其他外在因素干扰的基本运行规则。

在新闻学上,比如新闻真实问题、客观中立问题、及时准确问题、贴近传播问题、社会责任问题、舆论监督问题、表达民意问题等等,都是正常社会状态下媒体公认并应该遵循的基本运行原则。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在谈到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作用时,往往强调特殊性和个性比较多,而对于共性的问题则比较漠视,以至于走向谬误,或失之偏颇。

比如,“文革”结束以前的长时间里,我们把报纸当作“阶级斗争工具”、“无产阶级专政工具”,媒体上既没有人民的心声,也没有社会真实情况的反映,完全是对新闻规律的违反和践踏。

有的时期,我们只强调媒体是“党的喉舌”,而对于反映人民的心声则关注不够,媒体成了凌驾于读者之上的说教和灌输者,相互之间形成了“我办你看,我说你干”的关系,结果出现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你说什么我不管,报上说了都不干”的尴尬局面。

我们还曾经把毛主席在战争时期针对新闻报道如何迷惑敌人为战场服务的“有所闻,有所不闻”的提法,误用到所有方面,特别是用到事件性新闻的处置上,结果是尽人皆知的重大新闻、人人想了解的公共事件被“有所不闻”,像“非典”事件前期的渲染“天下太平”,像时有发生的煤矿或其他灾难性事件的封锁瞒报等等。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党报公信力受到伤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也受到严重影响。

在党中央领导的直接推动下,我们近年来努力调整有关宣传报道方针,使社会更加透明,报道更加公开及时。

事实证明,按新闻规律办事比违背规律有利,公开比封闭有利。

群众了解了事实真相和政府的努力,更有利于澄清是非,引导舆论,达成谅解,凝聚力量,保持稳定,实现和谐。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说:

“公布事实即引导,辨明是非即引导,指出利害即引导,讲清大局即引导,善于沟通即引导,揭示趋势即引导。

”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就为我们更好地按照新闻规律开展新闻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开辟了新前景。

我们时常讲的打造强势舆论平台,增强舆论引导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任务才可能实现。

  三、“三贴近”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报传统的继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