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899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docx

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考前复习精

现代管理学

——2012年湖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前复习

“★”表示标注的重点。

1、管理的涵义与特征(P5-9

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即一般属性,是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不以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性质和人的阶级属性为转移;社会属性即特殊属性,指管理毕竟要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体现一定阶级意志。

(2管理的目的性。

(3管理的人本性。

(4管理的综合性。

(5管理的创新性。

(6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此它即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规律可循;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不仅有确定性的因素,还有不确定性因素;不仅有稳定性因素,还有突发性、偶然性因素;不仅有物质性、技术性硬因素,还有阶级性、文化性软因素。

影响管理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决定管理的艺术性。

艺术性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美感基础上的和谐性;二是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三是非常情况下应变性;四是常规办事中的创造性。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统一的,二者关系是:

科学性是艺术性基础,艺术性是基础性的发挥。

2、管理的共有规律(P11

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它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

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域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

主要有:

(1循环规律: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几个基本阶段的循环(P、D、C、A;(2人本规律:

即任何管理都必须研究人的心理、动机和需要,考虑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强大的生产或工作动力的问题;(3择优规律:

即任何管理为达到管理目的,都要千方百计地选择较好的方案,达到满意的结果;(4组织规律:

即任何管理都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并不断使之向有序化、协调化、高效化发展;(5权变规律:

即任何管理都受多种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要既讲科学性,又讲艺术性,都要具有权宜应变的能力和措施;(6反馈规律:

即管理一般都是闭环式的控制,都要具有反馈机制,收集利用反馈信息,以不断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主体的特征和管理客体的特征(P22-23,45-47

A:

管理主体的特征:

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

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

它有两个必要条件(即特征:

(1要有一定的权力。

权力来自于(或权力类型:

一是由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二是某种法律程序或特定标准所赋予的地位和职权;三是由某种传统制度所获得的继承权;四是由某种威信和声望所获得的影响权。

这四种权力类型都可能获得某种管理主体的地位,但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能使管理效果比较好的,是第二种。

因为

一、三种,有可能不是按管理能力挑选的,四种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只在一定时期或范围起作用。

(2要有一定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权力是成为管理者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除此以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

能力主要包括:

技术、业务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要尽量使这三种能力统一。

B:

管理客体的特征:

管理客体即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其特征有:

(1客观性,主要表现为是独立于管理主体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并具有不以管理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的客观运行规律。

(2系统性,管理客体有三种不同的构成方式,即人与人构成的系统,人与物构成的系统,物与物构成的系统(因此,人不是管理客体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3规律性。

(4可控性。

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休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之所以具有可控性,一是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规律;二是取决于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三是管理客体的可控性必须以管理主体和客体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为前提。

相对于管理主体或管理能力来说,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样就使许多过去只能凭感性经验管理的客体,变为科学管理的对象,使原来不被认识的客体变为可认识的对象。

因此,管理客体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4、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与设计原则(P31-39

设计类型:

1、直线制:

单位内部各级组织只接受上一级领导人的指挥(只适用于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单位。

2、职能制:

单位内各级管理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机构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使下级无所适从,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则。

3、直线职能制:

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的有机结合,特点:

一是负责人统一负责本单位的全部业务工作,并直接对上级负责。

二是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

三是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一般不应越级指挥。

(优点:

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缺点:

应注意克服过分强调直线指挥,而对职能机构的职权不够重视的倾向。

4、矩形制:

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机构所组成的,如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或委员会,适用于某些需要集中各方面专业人员参加完成的项目或业务。

5、事业部制:

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股份制企业广泛采用,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优点:

一是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采用流水生产和自动生产线的先进生产组织形式;二是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三是各事业部单独核算,便于各事业部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和训练高级管理人才;缺点:

一是容易造成人员调换困难,彼此工作不协调,也容易滋长不顾公司整体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二是增加了管理层次,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增加。

设计原则:

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原则。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关系。

在管理机构设计和建立中,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1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复杂程度。

越大越复杂则幅度越小,层次越多;(2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

越强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少;(3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

越畅通则幅度越大,层次越少。

4、任人唯贤、择优录用原则;

5、精简效能原则。

5、管理职能的类型(P41-42

管理职能产生于管理活动。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对管理职能进行阐述,指出管理活动可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基本职能。

管理学家对于计划、组织、控制三项职能分类意见较一致,对其他各执已见。

总结管理职能分工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两个特点;一是由粗到细,由少到多;二是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6、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P49-51

地位(3个角度:

1、从政治、经济、法律上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都是同样的劳动者,因而其地位应是平等的;2、从管理中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虽然具有行使管理职能或参与管理的一面,但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相比,他们则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即被管理者;3、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的作用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其主动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当他们参与行使管理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地位,即管理者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有条件地服务;(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作用(6种角色:

1、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2、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3、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7、作为管理客体的经济系统的共有经济规律(P54

共有经济规律是指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它所反映的是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

属于这类经济规律的主要有: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2.价值规律。

除以上两条外,还可举出许多共有经济规律,如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规律、物质利益规律、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时间节约规律、供求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经济规律等。

8、目标管理的涵义与方法(P68-71

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

特点是:

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激励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本单位的目标制定,并在目标的实施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所承担的目标任务,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这是一种建立在职工能力充分开发基础上的,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因此很适合在管理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中采用。

仅以目标的实现来说,这种方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进行目标分解;2.制定相应对策;3.进行目标协商;4.明确目标责任;5.编制目标展开图;6.重视目标成果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二是评定目标的复杂难易程度,三是评定完成目标的主观努力程度,三者的比重一般规定为5:

3:

2。

9、目标管理与传统的计划管理有何区别(P72

主要区别:

1.计划管理是由计划部门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指标,而目标管理在目标分解中,必须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目标协商。

2.计划管理一般强调计划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既强调“要我干”,而目标管理则把目标的完成看

成是一种承诺的责任,实行自我控制,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3.计划管理的结果只可能是任务的完成和指标的实现,而目标管理则能达到任务完成和自我实现的结合,因而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心理上的满足,并由此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10、管理信息的特征(P75-76

有用性;综合性;经济性;共享性。

11、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P92-96

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

有几下涵义:

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往往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

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

4.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

1.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2.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4.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5.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12、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P96-99

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

4.“人和第一”的观念。

13、管理系统观念的涵义(P103

管理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它并不是管理活动的产生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

14、系统管理的特点(P106

1.它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2.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

3.它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

4.它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

系统管理划分为决定系统的创建;进行系统设计;控制系统预定目标运转;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5、管理的整体观念(P107-108

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

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

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局部功能

和局部效果。

16、管理的择优原则(P123-124

管理的择优原则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在管理中进行满意选择和优化工作的准则。

一般来说,管理的择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二、全面比较原则;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17、管理择优观念的主要内容(P119-123

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二、时间第一的观念;三、效益第一的观念;四、人才第一的观念。

18、战略与战略观念的涵义(P126

战略泛指管理主体对本管理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全局和长远的谋划。

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19、发展战略以战略任务的分类(P130-131

分类为:

现代化战略;赶超战略;跨越式战略;富民战略。

四种战略并不是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许多情况下是相互包容的。

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是以富民为任务,以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内容,以赶超中等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20、管理权变观念的涵义及其在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P145,151-153

管理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管理的权变观念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应的“最好的”或“最不好的”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的好坏是一个很多因素的函数,是诸多因素起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过程。

1.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

一般来说,在一个团体内有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

第一种,专制的领导方式,第二种,民主的领导方式,第三种分散的领导方式。

权变观念认为,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其适用的领导方式。

2.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美国学家孔茨认为,一是社会因素,二是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三是危机情况的出现。

菲德勒则认为,环境是否对领导者有利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

一是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二是工作结构,三职位权力。

3.目标——途径领导方式。

米切尔认为,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并在其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

有四种方式:

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

哪种为好,取决于权变因素,即职工的个人特点和环境因素。

领导方式的选用要根据领导方式同权变因素的恰当配合来考虑。

21、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P151-153

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领导方式,只有当领导者适应他所面临的环境之后,才可能选择最好的领导方式。

在领导方式和环境相适应要注意这些问题: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一是社会因素,必须注意政治形势、经济秩序、社会风尚可能带来人们工作动机、技术条件、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等的变化;二是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多样化及其影响,怎么把他们的生活纳入建设性轨道;三是危机情况的出现。

菲德勒则认为,领导的内部条件同样是影响领导方式的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是否对领导者有利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二是工作结构;三是职位权力。

22、决策的涵义与分类(P168-170

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决策是指行动方案的确定或决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拍板定案”。

广义的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

理解决策的涵义必须把握四个要点:

1、决策有明确的目的。

2、决策是一个过程。

3、决策的核心是选优。

4、现代决策一般是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决策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按决策的地位和期限不同,可以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二,按决策的条件和状态不同,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三,按照决策重复出现的程序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四,按照决策的层次不同,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五,按照管理范围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决策、微观决策。

23、计划的性质和计划编制的原则(P189,198-200

计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计划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广义的计划是指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活动。

计划的性质主要表现在计划的目的性、未来性、普遍性、效率性、以及控制性五个方面。

计划编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2、统筹兼顾的原则3、重点原则4、弹性原则5、瞻前顾后、综合平衡的原则6、群众性原则7、计划修正原则

24、实施的涵义、特点与作用(P205-208

实施的涵义一般来说,实施是指用行动来实现政策、指令等。

现代管理中所讲的实施是指决策、计划形成后,为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全部活动,也就是实现决策、计划而采取的所有行动。

实施的特点1、目标性2、实务性3、创新性

实施的作用1、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2、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3、实践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

25、协调的涵义与方式方法(P211,216-217

协调的涵义所谓协调就是协商问题和调节关系。

管理中的协调是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解,使之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协调的方式方法1、召开会议协调(包括例会、合署办公会、现场会2、个别谈心通气3、调整组织机构4、调整人员。

26、激励的涵义与方式(P218-221

激励一词,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奋发,增强行为的内在动力,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

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

27、监督的涵义、功能与基本原则(P226-228、P222-223

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的检查审核、监督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监督的功能是指监督活动在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监督的涵义出发,监督具有制约、参与、预防与反馈四项功能。

制约功能确定了监督的范围,参与功能指出了监督的过程,预防功能突出了监督的重点,反馈功能则为监督提供依据。

监督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异体监督原则,超前监督原则,经济性原则。

28、审计监督(P234

审计监督,是指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以国家财经纪律、制度、政策、法令规定为标准,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检查、约束控制的管理活动。

在经济监督中,审计监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

(1进行审计监督,一方面可不受任何行政组织的干扰,另一方面审计所作出的结论具有权威性,被审计监督单位必须遵照执行。

(2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监督。

29、评价的原则及在管理中的作用(P237-239、P243-244

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结束之后,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全面的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迪,以达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一种管理活动。

评价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评价在管理中的作用:

1.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

2.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①通过评价活动,对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认定和认可;②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③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④评价活动在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评价活动在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30、行政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P257-261

行政方法是指管理主体运用行政权力,按照行政层次,通过下达各种行政命令、指示、决议、规定、指令性计划和规章制度的手段,直接控制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以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特点:

权威性、直接性、垂直性。

局限性:

1.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是管理系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2.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甚至造成决策和计划失误;

3.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行政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第二,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第三,行政方法要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才能相互配套,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

31、社会心理活动的涵义(P266

社会心理方法,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对人们的社会心理进行详细了解和科学分析,按照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性,进行有限管理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综合理解和论述题(均应联系实际

32、★管理中应具备的素质(P28-31

管理者的素质,就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

它具体包括如下涵义:

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率地位,因而他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管理者的素质包括:

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

①政治素质。

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管理者的素质有不同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拥护改革开放;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公仆意识。

②品德素质:

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

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

③知识素质:

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

知识。

④业务素质。

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

以上四点只是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般素质。

此外,不同的管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对于管理者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一班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33、制定管理目标的原则(P65-66)1.科学预测的原则。

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

因为只有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正确地掌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才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

2.民主参与的原则。

管理目标的制定不应只是领导者、管理者的事,还应当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

3.方案选优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制定多个选择方案,然后通过科学决策和可行性研究呢,从多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

4.信息反馈原则。

因为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因一是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