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5080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1952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教案

                              马鞍山二十二中高一备课组

 

《动物游戏之谜》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内容学生还比较感兴趣。

课堂如能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将抽象变具体、将乏味变生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用心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将生活与科学相结合,那么,他们就自然而然的领悟了“动物游戏”的内涵,启迪心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科学追求真实、和谐与完美,在阅读科学文章时,还要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常识,了解并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2、了解并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3、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4、深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辨析各种"假说"的区别。

5、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层次结构.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黑板上书写“游戏”,同学们小时候都很喜欢玩游戏,其实,长大了我们还是很喜欢玩游戏,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游戏呢?

人类会游戏,一度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

现在动物学家们注意到了动物游戏的天性,对动物游戏进行研究,《动物游戏之谜》即是研究结果的展示。

课文里的几幅图片展示的就是动物游戏时的可爱画面,那么它们为什么会游戏?

游戏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看看文章告诉了我们哪些?

 (板书:

动物游戏之谜)

二、推进新课

   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都是从了解课文内容入手,如何快速理解一篇说明文的内容?

并提问学生其他有关说明文的知识,教师点拨。

本文采用何种说明结构方式?

又用了何种说明顺序?

只有简要的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并弄清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才能得出答案!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提示说明文阅读程序)

 板书:

阅读科普说明文的程序

1、整体把握,微观勾勒(关键句 中心句  要点句 过渡句)

2、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3、识别混淆,把握内容要点。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层次。

学生自读,划分课文层次,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1、弄清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分析,列出提纲。

3、由学生讨论后明确其内在联系。

明确: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

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

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

最后总结:

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形式上    总---------分----------总

(几分钟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纲)

四、合作探究

(一)、完成课后练习一

引导:

现在我们知道动物为什么会游戏?

主要内容就在第二部分,现在阅读第二部分,分组讨论,你们认同哪种"假说"?

并说出依据,结论,认同度。

(课后练习一填写完)

方法策略: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并分组回答,小组间进行评价,教师做总评。

此项根据学生自主认识

假说    根据    结论    你的认同度

例:

自娱说  河马玩浮叶,渡鸦滑雪梯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自我保护。

  

(二)引导:

同学们都陈述了自己的见解,那么有没有给我们呈现一个确定的结论呢?

明确:

没有,为什么?

(找学生回答并出示结论)

①生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②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五、感受本文语言特点,并找出特殊例句。

(例略)

1、充满趣味,生动形象

2、准确全面

拓展延伸,联系到写作:

说明文恰当运用描写要做到

    词汇积累:

推敲锤炼   词语搭配    感情色彩

    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排比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全面,浅显易懂,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动物,审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让我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同迈向美好的明天。

七、布置作业

1、将有关文体知识内容制作成卡片保存。

2、最近,我们马鞍山市正在进行“四城同创”宣传标语的征集,请你拟写两条“爱护环境保护动物”标语。

3、关于人类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目的,现在有种种理论,莫衷一是。

请搜集资料,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板书设计

                动物游戏之谜

 1、结构提纲

叶猴

渡鸭             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         提出问题

露脊鲸

单独游戏

战斗游戏         动物游戏的

操纵游戏

演习说      

自娱说           动物游戏的各种假说         分析问题

学习说

锻炼说

总结:

           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解决问题

 

 2、语言特点:

准确全面   充满趣味              

 

 

 

《宇宙的边疆》教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同目标1、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

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同学们,请你们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应该是属于什么体裁?

总体上看,是说明性文字,但是它有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因为我们还会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有强烈而浓郁地抒情。

其实这是中央电视台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第一集海洋时代的解说词片段,那么解说词有什么特点,我们能否也写出一篇漂亮的解说词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宇宙的边疆》一文来了解解说词吧!

二、走进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  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它节 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

《宇宙》被 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

与这部电视剧相配套的科普书籍《宇宙》是《纽约时报》连续70周的最佳畅销书,是历史上英语出版的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 ——在80多个国家发行了500多万册。

 

三、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解说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请写出顺序流程图。

2 解说词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3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四、具体分析。

1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地球)

拓展1:

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

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

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总结:

解说词特点1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

 

拓展2:

文中增加了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还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所以——解说词特点2还肩负着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但是解说词又不能随意的拓展,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

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所以——解说词特点3有明确的主体和说明重点。

 

2、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与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

其实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

总结:

解说词特点4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所以,解说词注重文艺性。

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因此,大量的议论和抒情不会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3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

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这其实也传达了某些人文精神,具有人文内涵!

 

五、小结、作业

如此看来,写一篇优秀的解说词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写写,来感受一下!

看一个纪录片片段,请为它写一段解说词,同学间互相评价。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自传性质的科普文,课文是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来谈的。

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

但是,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一名理论物理学者的风格。

课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语文课学习科普文章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学习科学知识。

课文中的有些知识如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

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

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学习文章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学习探究、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本文要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文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内涵。

由于是自读课文所以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学。

本文结构清晰,就让学生抓住其中的两件事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的成功之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体会科学的精神。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

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

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有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取下来,就搬来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

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摔到地上之后他顾不上疼痛,马上想到:

人为什么会笔直的掉下来?

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

他想到这里,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

遇事爱思考探究,常常从小事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探索品质。

那他对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二、了解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研究探讨课文内容,完成重难点的学习:

1.审读本文标题,你能否推断一下文章会写什么内容,会怎么写?

你的推断和的构思是否有出入?

出入在哪儿?

提示:

这里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别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2、速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感受结构内容

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而“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

除了这两个趣事,还写了成长中的哪个个事例?

明确: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象)

建立实验室(实践)

爱因斯坦故事(兴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标志性语句,梳理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去把握文章内容。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提示: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提示: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你是否对自然界有过好奇心呢?

是否也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思考:

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在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提示: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

在心中,“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

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

“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6、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提示:

(1)想像力:

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

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

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

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

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设计意图: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四、研究探讨:

(开放型题目)

的成长历程给你什么启示?

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

请你举出几个和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提示:

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的潜能:

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

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

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五、小结、作业

  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要固步自封;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或许是要告诉我们后辈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取得进步。

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

人类行为之谜。

那么请你试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怎样?

 

板书设计: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建立实验室(实践)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兴趣)

科学精神:

 想像力——乐趣——实验精神

 

【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

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

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

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

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

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

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

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

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

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

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诚然,这一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

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

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

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

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

③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

把握个性化的度。

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

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

有位名人说,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想:

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

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

教法:

(1)“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