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497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docx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

课时计划

第1/6课时年月日

课题

说“木叶”

教学

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

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

就是“树叶”。

 

问2:

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思考:

“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

望月怀远 

  思考2:

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

高贵,圣洁,坚贞。

 

  师: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小结

 

思考

 

看书

思考

讨论

 

分析

 

思考

讨论

 

分析

 

讨论

 

讨论

 

小结

作业布置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2、3/6课时年月日

课题

咬文嚼字

教学

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重点

同上

难点

目标2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

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

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

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

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

“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

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

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

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

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

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

”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

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小结

 

猜谜

 

解题

 

了解作者

 

分析课文

 

回答问题

 

分析

 

分析

 

完成练习

 

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小试卷上的习题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4、5/6课时年月日

课题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

目标

 1.培养缘事析理的习惯。

  

 2.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缘事析理。

  

重点

同上

难点

目标2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一、导入

二、讲授新课

【范文揣摩】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

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

”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下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

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

  

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

“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

“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  

我不相信他的话。

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

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

如果真的是一个“什么爸爸”,他还敢当面发这样反动的宣言么?

  

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

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

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

  

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人实在是很难分辨的。

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

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

  

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

  

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

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

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总是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

  

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

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

  

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

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我们这里要提出现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

“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

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

  

  从小事写起,由表及里地分析,由果而因地挖掘,辨明是非正误,讲的是大道理,很有启发意义。

  

  儿子的特点  

  为什么?

  

为什么说的听的都不舒服?

  

  同一个小孩在中国和日本照的相,迥乎不同。

  

  为什么?

  

原因在于中国和日本照相师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驯良”的看法。

  

  中国人的“好孩子”标准:

驯良听话好静。

  

   寻找原因。

  

  中国人应该有开放的胸怀。

  

  全文从自己小孩照相之小事谈到国人培养后代的大事。

分析原因,指出正误,提出希望。

  

  

三、小结

 

分析例文

 

分析例文

 

思考问题

讨论

分析

 

小结

堂上作文

作业布置

续写一二段话,分析“洋名热”现象产生的原因。

  

小议“洋名热”  

目前,一股“洋名热”正在我国悄悄地兴起,一些企业改头换面,为自己的产品取上洋名字,“奥尼”“奥丽丝”等标准洋名在市场上比比皆是;也有一些热心的父母为子女取上“海伦”“杰克”之类的洋名。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1/7课时年月日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

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重点

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

1、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的言行,它和      、      、       合称“四书”。

(参考答案: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孟子》、《大学》、《中庸》 )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即,毋以吾也。

(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 

                         ——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三、学生接力翻译 ,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则何以哉—— 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  加  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

(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

孔子问 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孔子点评 

六、板书:

孔子问 志

学生应答

孔子点评

 

 

回顾

 

完成练习

 

完成练习

 

思考

分析

 

回答

 

小结

 

做笔记

 

作业布置

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2、3/7课时年月日

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

目标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重点

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一导入、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

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

谦虚

公西华:

更谦虚

曾皙:

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

鲁国的祈雨台!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

“舞雩,祭水旱也。

”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一、内容形式

1、思路结构:

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2、人物性格与写法:

(1)、人物性格:

本文是《论语》中文学色彩较浓的一章,通过师生言志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的性格。

孔子:

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弟子:

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

(2)、写法:

第一、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第二、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晰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

孔子为什么赞叹曾晰的志向?

曾晰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的赞叹既赞许了曾晰,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板书:

 

子路:

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

谦虚

公西华:

更谦虚曾皙:

洒脱——与之

 

翻译

 

背诵

思考

 

分析

 

讨论

 

同上

 

小结

 

做笔记

 

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4、5/7课时年月日

课题

只因为年轻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 及作品风格

2、探究年轻的奥妙

重点

体会作者的散文特色

难点

目标2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一、导入

因为年轻,我们如雪般纯洁;因为年轻,我们如花般绚烂;因为年轻,我们如火般热情——年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但也因为年轻,对于人生、对于生命,我们知道的太少太少。

所以,爱护我们的长者总想把他们对人生的体悟告诉我们,希望能给我们以启示:

(板书题目)

二、欣赏作者的散文(幻灯片示)

三、记几个字词(幻灯片示)

四、阅读课文,联想思考。

节选的四段文字,每段都围绕关于人生的某一个支点来展开,你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吗?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明确:

1.爱与恨: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只因为年轻,所以把爱恨简单对立,却不明白,爱的反面只是没有感觉的默然,一个人在恨的时候也就在刻骨铭心地爱着。

2.受伤与关怀:

不能因害怕受伤而放弃关怀。

只因为年轻,所以面临未来,总是小心受伤,却不明白,受伤是人的常态,人生在世难免受伤,关键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3.生命的经济学:

生命就像经济学,短小稀少,要珍惜光阴

只因为年轻,所以往往忽略了这丰盛却短暂的青春,那转瞬就过的稀少岁月,往往在人拥有的时候却总是恍然。

4.浪掷:

无论诚恳地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

只因为年轻,所以总认为更好方式可以再过一遍,却不知道,时光无驻,对于这太美的青春而言,任何一种过去都是对美的浪掷,因此与其懊恼,不如在过程中享受。

小结: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感受年轻和青春的,你从中又获得哪些心灵启示。

作者从情感、伤害、无常、过程等方面来感性地阐释青春的年轻和美的,从中引发出了爱和恨、受创、青春的短暂与欲望的无穷。

懊恼等相关的感慨。

五、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所以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根据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爱代表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烈感情,从内容的表面上看,爱的反面便是恨,但是从感情的强度上看,爱的反面便是漠然。

从下文所举例,便可看出,久别重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