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154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的活动,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重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

教法:

演示讲解法。

学法:

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

1分硬币、直尺、课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授课人

审核签字(时间)

新课引入

旁批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直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巩固练习。

⑤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⑥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⑦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数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巩固练习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延伸: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课堂小结

3、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长了什么本领?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1厘米=10毫米

3、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课后小记:

课题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难点:

正确换算米、分米、厘米、毫米。

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发现法。

学法:

探究学习法。

教具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授课人

审核签字(时间)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新课引入

旁批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练习:

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

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3、提问:

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认识分米。

谈话:

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

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

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

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

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

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6、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

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

(板书:

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板书:

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

根据提示讨论。

1厘米是()毫米?

2厘米是()个10毫米?

就是()毫米?

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

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

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

()个10厘米就是()分米?

80厘米等于()分米?

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

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分米=80厘米600毫米=()厘米2分米=()厘米=()毫米

35毫米+25毫米=()毫米=()厘米

2米+3分米=()分米=()厘米

3米=()厘米=()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

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5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

8米=()分米90毫米=()厘米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3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完成该题,派代表回答,全班订正。

课堂小结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概念:

10厘米就是1分米

表示方法:

分米—dm

换算方法: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课后小记:

课题

第三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类推能力和学习兴趣。

重点: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对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教法:

例题讲解,归纳总结。

学法:

练习法。

教具

粉笔,文具盒,卡片。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授课人

审核签字(时间)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新课引入

旁批

一、复习回顾

1、复习长度单位。

(1)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探究新知

二、基础练习

1.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

利用实物学生独立估测,小组交流后合作测量。

2、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6题。

学生用手比画要画的线段有多长。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3.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9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会适当地提示学生。

指名学生回答怎样理解题意,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教师巡视,检查完成情况,给予指导。

4、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0题、思考题。

指名学生回答怎样理解题意,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教师巡视,检查完成情况,给予指导。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5厘米()毫米50分米=()米

500厘米=()米5分米=()毫米

8分米=()厘米5厘米+5厘米=()分米

2、将下列各长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分米3厘米4分米9厘米

3米9毫米6厘米100毫米

课堂小结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是毫米与分米的练习课,加上之前学过的米和厘米,都是我们日后经常会用到的长度单位,大家要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通过练习要能正确对这几个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五

1、复习

米、分米、厘米、毫米

进率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9、解:

2米=20分米

20÷4=5(分米)

答:

这个凳子的高约是5分米。

课后小记:

课题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千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难点:

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教法、学法

教法:

谈话法。

学法:

探究学习法。

教具

1、课件,卷尺。

2、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授课人

审核签字(时间)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新课引入

旁批

1、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板书:

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2、填空。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厘米

3、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硬币的厚度。

(4)测量课桌的高度。

提问:

如果要测量芦草沟到清水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揭示课题:

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芦草沟到清水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边说边板书)

探究新知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教学例4)

(1)提问: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2)小结: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

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

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1km=1000m,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

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

2千米=()米(学生说想法,如:

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提问: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

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想一想。

从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学生说一说。

巩固练习

3、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6页“做一做”。

2、练习六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集体交流反馈。

3、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

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课堂小结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0个100米是1000米

1000米就是1千米

1千米=1000米1km=1000m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课后小记:

课题

第五课时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千米与米之间换算的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类推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难点:

路程的估算。

教法、学法

教法:

讲解演示法。

学法:

探究发现,练习巩固。

教具

粉笔,文具盒,卡片,课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授课人

审核签字(时间)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新课引入

旁批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学生抢答。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2、1米-6分米=()分米

1分米-4厘米=()厘米

25厘米+15厘米=()分米

23毫米+27毫米=()厘米

探究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27页例5。

(1)这两道题你能解决完成吗?

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填空。

(2)同桌互相说说:

你是怎么想的?

(3)您能出一道题考考大家吗?

试试看。

(4)老师这儿也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全部都做对。

(板书)

4千米=()米9000米=()千米

3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2.、教材第27页例5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弄懂题意,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通过填图,你有什么体会?

3.教学例6

分析过程:

(1)小明是利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的。

100米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600步,相当于3个200步,所以大约就是300米

(2)小东是利用公共汽车站的距离来估算的。

从家到学校要经过3站公共汽车站,每站大约是500米,所以3站大约是1500米。

(3)小红是利用时间来估算的。

走100米大约需要2分钟,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分钟,相当于5个2分钟,相当于5个100米,所以,就是500米。

(4)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一下是怎么想的。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一下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其他学生判断回答是否正确。

3.教材第30页练习六第14题。

(1)读图,讲一讲。

(讲了什么事?

还知道什么条件?

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们能解决吗?

(2)四人小组活动: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3)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

4千米=()米9000米=()千米

3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课后小记:

课题

第六课时千米的换算及路程的估算(练习课)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类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千米与米之间换算的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类推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熟练换算方法。

难点:

正确合理地估算路程。

教法、学法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练习法。

教具

课件,教科书。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授课人

审核签字(时间)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新课引入

旁批

一、复习回顾。

1千米=()米2千米=()米50厘米=()分米

5千米=()米1米-5分米=()分米

1分米-5厘米=()厘米25厘米+35厘米=()分米

23毫米+57毫米=()厘米11千米-8千米=()米

探究新知

二、基础练习。

1.单位换算。

5千米=()米8000米=()千米

7千米=()米6000米=()千米

12千米-5千米=()米13000米=()千米

2.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2题。

要求:

弄懂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分析:

本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日常交通工具的熟悉程度,扩大了对学生知识面的考查。

教师在组织全班进行集体订正时,适当进行交通法规相关的知识的普及。

3.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6题。

估一估,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要多远?

分析与解答:

有多重估算方法。

(1)我们可以用步子的多少来估算。

(2)我们也可以利用时间来估算。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9题。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并指名说一说错误的说法错在那里,应该怎样改正。

2.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10题。

(1)教师指名学生读图,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独立合作讨论,并订正。

课堂小结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练习六

5千米=()米8000米=()千米

7千米=()米6000米=()千米

12千米-5千米=()米13000米=()千米

课后小记:

课题

第七课时吨的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想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

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发现法。

学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具

课件,教科书。

学生记录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授课人

审核签字(时间)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新课引入

旁批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关系?

(2)填空。

1千克=()克

1000克=()千克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3)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3、提问:

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讲述:

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