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555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docx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篇一:

自然灾害措施与防御

  自然灾害危害与防御措施

  福州延安中学地理组整理编辑

  水文灾害

  主要有洪涝、风暴潮、海浪、海水入侵、海啸等

  洪涝

  危害:

直接危害:

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

  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

  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

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

  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强降雨天气和洪水的监测、预警、

  预报。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分洪区;修筑堤防,整治河流;保护水域

  和合理利用土地。

  非工程措施:

加强宣传,增强人们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建立洪涝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法律法规;建立防汛抢险指挥系统及物资准备。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风暴潮

  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

  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做好热带气旋(台风)、温带气旋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

  工程措施:

修筑防波堤、拦潮坝;加固房屋等建筑物;

  非工程措施:

加强宣传,增强人们应对风暴潮灾害的能力;建立风暴潮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及时通知渔船回港避风;

  生物措施:

保护、培育红树林等生物海岸(热带、亚热带地区);

  赤潮:

  危害:

1、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2、危害人体健康

  3、影响海洋旅游业

  防御措施:

  咸潮:

  危害:

1、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3、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3、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4、节?

ahref=““target=“_blank”class=“keylink”>加盟?

/p>

  海平面上升:

  危害:

1、加剧了风暴潮

  2、加大了洪涝威胁

  3、减弱了港口功能

  4、引发海水入侵

  5、引发土壤盐碱化

  6、海岸侵蚀加剧

  7、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徙

  8、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

  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

  旱灾

  危害:

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防御措施:

(开源节流)1、南水北调

  2、修建水库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4、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5、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6、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

  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7、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8、海水淡化等。

  寒潮

  危害:

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

对农作物而言,秋末爆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

  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防御措施:

  热带气旋(台风)

  危害:

1、人员伤亡;

  2、毁损船舶;房屋倒塌等直接经济损失;

  3、停工停产,交通、电信中断等间接经济损失

  4、引发次生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

  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

  防御措施:

  沙尘暴

  危害:

经济损失

  生态破坏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地质灾害

  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

  危害:

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防御措施:

  预警措施:

加强对强降水天气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工程措施: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非工程措施:

加强宣传,增强人们应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能力;

  建立地质灾害保险制度;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生物灾害

  主要有病虫害和鼠害。

  农作物病虫害

  危害:

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防御措施:

  通过3S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农药防治;

  森林病虫害

  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防御措施:

农药防治;投放天敌;及时清除受害林木;

  蝗灾

  危害:

  防御措施:

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等

  篇二:

洪涝预防

  防洪工程措施包括:

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将洪水约束在河槽里并顺利向下游输送;修建水库控制上游洪水来量,调蓄洪水、削减洪峰;在重点保护地区附近修建分洪区(或蓄滞洪区),使超过水库、堤防防御能力的洪水有计划地向分滞洪区内分减,以保护下游地区的安全。

  防洪非工程措施是与工程防洪措施相对应的概念,是在充分发挥防洪工程作用前提下,通过法令、政策、行政管理、经济手段和直接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洪灾损失的措施。

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并不能减少或调剂洪水的来量或增加洪水的出路,而是更多地利用自然和社会条件去适应洪水特性,减少洪水的破坏和损失。

其基本内容包括:

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制定超标准洪水的紧急措施方案;实行防洪保险,建立防洪基金和救灾组织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

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包括:

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

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

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

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

我国的雨涝

  1951—1990年。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

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

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

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控制及预防措施2008年05月16日星期五09:

44洪涝灾害控制及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可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由于受强降雨影响,部分乡镇遭受洪涝灾害,为了做好受灾乡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

特提出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供受灾乡镇参考。

  一、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

  1、水源的选择与保护;应在洪水上游或内涝地区污染较少的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有条件的地区宜在取水点设码头,以便离岸边一定距离处取水。

  2、退水后水源的选择;无自来水的地区,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

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井的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

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现有的自来水供水管线。

3、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

在有条件时可采用过滤方法。

但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消毒。

  4、加强供水设施消毒;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

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淤、冲洗与消毒。

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

  水到正常水位后,投加漂白粉浸泡12~24h后,抽出井水,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一吨水加漂白粉4克,如污染较重加漂白粉8克/吨)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二、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1、水灾地区需要重点预防以下食物中毒

  

(1)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

常由食用了霉变的大米引起。

  

(2)细菌性食物中毒:

常由动物性食品、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如米饭、蔬菜)引起。

  (3)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般由误食有毒物质引起。

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地的条件所限,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

  (4)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发芽土豆、毒磨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2、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

  

(1)病人的救治与报告:

病人的急救治疗主要包括催吐、洗胃、灌肠以及对症治疗和特殊解毒药物治疗:

食物中毒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和采取的措施。

同时应注意采集病人标本以备送检。

  

(2)停止食用中毒食品:

封存现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调查确认不是中毒食物以后才能食用;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3)食物及环境的消毒处理工作:

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固体食品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处理;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

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可用20%石灰乳或漂白粉消毒(1份排泄物加2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h),周围环境可采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

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应将引起中毒的有毒物进行深埋处理。

  3、加强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特别是水淹过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应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发霉变质原料。

4、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主要宣传不能食用的食品,包括:

被水浸泡过的食物;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和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等。

  三、加强环境卫生

  1、对灾民住所的卫生要求;首先要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

其次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

2、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措施

(1)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

(2)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也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

有条件时用机动粪车及时运走。

(3)集中治疗的传染病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

散居病人的粪便处理:

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

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禁止将病人粪便倒入溪水中,以防止疾病传播。

3、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1)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做到日产日清。

(2)及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

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滋生。

(3)对一些传染性垃圾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4、人畜尸体的处理对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

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好卫生消毒,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

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

5、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水退过后,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广泛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

(1)组织清理室外环境:

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蔬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掩埋禽畜尸体,进行环境消毒,消除疫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

(2)凡是水淹地区的住户,水退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

必要时将房间地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

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

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方可搬入居住。

6、消毒由于洪水导致多种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食物、饮用水、居住环境的消毒。

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

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

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

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公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四、传染病控制1、强化灾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动物尸体,进行粪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环境。

积极保护水源,开展打井或饮用水消毒,使灾民清洁饮用水。

2、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在某些传染病疫区应有重点地控制传染源,开展自然疫源地的灭鼠活动,在灾民密集的居住地清除蚊蝇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媒害虫。

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加强疫情监

  测,建立疫情报告网络;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

发生传染病疫情,要按“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积极处理疫情。

在重点灾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

灾区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要按照、等法规与规章的要求,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

发生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疫情(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以便采取预防决策。

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

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发挥计划免疫效力;水灾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灾民移动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难以控制。

有必要对某些疾病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服药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免疫和预防服药等,以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暴发流行。

5、加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儿童、老、弱、病、残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体抵抗力差,由于灾害期间过度疲劳和紧张,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晒雨淋和虫咬,日夜不能安息,处于机体内外病因交加之中极易患病。

因此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采取加强预防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

6、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样还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养成灾民良好卫生习惯,提倡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五、媒介生物控制1、防蚊的主要措施

(1)环境治理;

(2)防蚊驱蚊:

有条件的灾区,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或使用经药物浸泡过的蚊帐;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亦可用市售驱蚊剂涂在身体暴露部位。

(3)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

如敌敌畏、奋斗钠、三氯杀虫酯等。

2、防蝇措施

(1)清理环境,减少滋生场所。

(2)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也可使用粘蝇纸、诱蝇笼或苍蝇拍人工捕蝇。

3、灭鼠措施;洪水期间的临时聚居地属于特殊环境,开展灭鼠时应注意:

(1)多用器械灭鼠,如鼠笼鼠夹等,但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拉电网捕鼠。

此时鼠洞较浅,取水方便,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

(2)慎用毒饵:

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

(3)确保人畜安全:

不能用熟食配制毒饵,毒饵必须有警告色。

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饵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

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

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

为避免鼠死后,离开鼠体的虫类叮咬,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

六、健康教育;洪水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救灾防病措施落实的重要保证。

健康教育必须与受灾这种非常时期、非常环境和非常对象相适应。

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相适应,而且应根据灾情、气象、疾病、卫生服务等因素的变化和灾民对健康教育需求层次的变化进行精心组织。

  篇三:

防暴雨及洪涝灾害安全知识

  防暴雨及洪涝灾害安全知识

  近段时间是暴雨、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高发季节,出现暴雨时往往降雨强度较大,降雨较为集中,容易造成积水、洪涝等现象,可能导致水浸、交通中断等事件的发生,严重时也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暴雨过程常常还伴有雷暴,因此防止雷电袭击往往也是暴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暴雨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山泥倾泻等地质灾害。

连续2天以上的暴雨过程造成水浸、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更大。

尤其是连续2-3天的暴雨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累计雨量可达400-500毫米,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并出现次生的地质灾害,如山泥倾泻、山体滑坡等。

  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建忠介绍,中央气象台针对暴雨,发布预警。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其严重程度,由低到高递增。

  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灾提示:

  ?

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

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

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

疏散低洼地区易浸物资,避免财产受损;

  ?

暴雨来临,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扑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切断电源。

2、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灾提示:

  ?

暴雨天气来临前,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

交通货运要盖严实物品,以免雨水渗漏;

  ?

仓储尤其要防止门窗渗水;

  ?

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

疏散低洼地区易浸物资,避免财产受损;

  ?

暴雨来临,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扑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切断电源。

  3、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

防灾提示:

  ?

暴雨发生时及时清理道路排水口,预防道路积水;

  ?

居住在低洼地区的居民要关注泄洪预警防止水淹;出现渍涝时应关闭电源、煤气等设备;

  ?

不要走地下通道或高架桥下面的通道,这些地方地势低洼,易被水淹。

  ?

不要在流水中行走,15公分深度的流水就能使人跌倒;在山地如发现水流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时,可能是山洪爆发之先兆,应迅速离开溪涧或河道。

  ?

暴雨中开车应打开雨雾灯,减速慢行,尽量不要穿越出现水浸的道路。

特别说明:

  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

  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暴雨行车请您注意以下几点:

  15公分深的水能够浸到大多数家用汽车的底盘,造成汽车熄火或失去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