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56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docx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

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题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松嫩平原与其他区域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松嫩平原属于三江平原      B.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

C.松嫩平原和东北平原相邻     D.松嫩平原属于湿地区

2、关于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边界是明确的               B.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C.是依据地理差异划分         D.不能划分出下一级区域

3、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松嫩平原生长期较长      B.降水较少

C.长江三角洲大陆性较强       D.高温多雨

4、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5、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6、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地势平坦

7、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

A.土地质量比较差      B.耕地破碎          

C.水稻土肥力下降    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8、遥感的主要装置是( )

A.传感器   B.目标物     C.计算机    D数据库

9.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用来预测森林火灾后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10.有的渔民已经利用GIS新技术来寻找鱼群.如果在渔民中广泛推广应用这一新的捕鱼技术,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是()

A.可能会导致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日趋枯竭

B.可能会使渔民的鱼获量日益持续增长,获得长久的高经济效益

C.可能会增加渔业的生产成本,使渔民获利更少

D.可能会促进渔业生产,加大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渔业资源更加丰富

11.GIS的全称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D.地球卫星导航

12.无论是在飞机或汽车上,还是在野外考察旅行时,只有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A.自己所在的季节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座标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13.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B.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

C.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加

14.当前我国能源供求面临五大挑战,这五大挑战不包括

A.能源利用效率高B.人均资源量少

C.人均能源消费量低D.能源安全受威胁

15.沙坡头流沙治理的主要措施是()

A.飞播种草B.钻孔深栽C.引水灌溉D.设置草方格沙障

16.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17.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3—4题:

18.“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

19.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20.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山东半岛—水稻、花生、橡胶

B.四川盆地—甘蔗、水稻、甜菜

C.洞庭湖平原—春小麦、油菜、水稻

D.松嫩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

亚马孙雨林是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但雨林生态系统优势非常脆弱的。

据此回答

21.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22..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关于破坏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度的迁移农业B.商业性伐木

C.采矿修路、城镇建设D.建立自然保护区

23..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是

A.一边开发,一边保护B.首先开发,再作保护

C.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D.不能开发,禁止人类在林区任何活动

24.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土壤肥力低B.垦荒难度大,成本高

C.粮食过剩,不必再开发D.保护湿地、维护生态环境

25.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调节气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提

供木材.供应林产

第II卷(共50分)

二、综合题(共4个大题,共50分)

1.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写出山脉的名称: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

(2).写出河流的名称:

E、_____,F、_____,

(3)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

三部分组成。

分布的主要土壤是

(4)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作物包括

(5)简要回答该地区农业生产特点

 

2.读长江中下游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稠密的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使人们。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

(2)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逐渐让位于

平原和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比不上

南部和平原。

(3)位于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条件基础上,发展耕作业,主要种植,此外还有

等作物,一年熟到熟。

 

3.读图回答(8分)

(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躲在毫米以下,主要属于(干湿区)和(干湿区)两类。

(2)图中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分别是

降水的变化

植被景观的变化

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

(3)比较图示牧区东西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并分析原因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近年来,承德市始终坚持“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的宗旨,加大林业建设力度。

其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造林育林超千万亩,为京津地区建起了防风避沙的绿色屏障,显著改善了京津周围的生态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期有效促进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重大牺牲的地区发展。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

(1)材料二所呈现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2分)

A.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D.用水不合理,土地盐碱化严重

(2)对图中荒漠化的扩展叙述正确的是()(2分)

A.辽宁、河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西、向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强劲的西北风有关

D.气候的演变是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

(3)图中所示森林破坏严重的地区是属我国的林区,破坏严重的原因是

(4分)

(4)材料一中承德市始终坚持的宗旨体现了森林的哪些作用?

(2分)

 

(5)针对上述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分)

班级:

姓名:

答题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综合题

1、

(1)、

(2)、

(3)、

(4)、

(5)、

2、

(1)、

(2)、

(3)、

3、

(1)、

(2)、

(3)、

4、

(1)、

(2)、

(3)、

(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