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657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docx

至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成都市武侯区西蜀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抖擞(sŏu)贮蓄(zhù)咄咄逼人(duō)

B.侍弄(shì)贪婪(lán)人声鼎沸(dǐng)

C.绽开(zhàn)匿笑(ni)截然不同(jié)

D.袍子(báo)确凿(záo)拈轻怕重(liān)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

A.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炫,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

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

C.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D.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倦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那只家养的白鸭和麝香鸭,都与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C.趁着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枞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情。

D.四面都是土坡,上面传来参差不齐的歌声和说笑声。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校园环境整治使学校的环境焕然一新。

B.作为新媒介的微信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互动平台。

C.南亚山区许多森林植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

D.今天我们参观了成都市天府实验中学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5.下面关于《朝花夕拾》和《西游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朝花夕拾》文字简洁舒缓,充满温情童趣,又兼有有趣的议论、犀利的批判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在《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都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

C.《西游记》中石猴觅得水帘洞,众猴讲信义拥戴他为王,这一情节印证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D.《西游记》中牛魔王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

悟空抵不过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牛魔王被降伏,做了善财童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夫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非宁静无以致远远:

远大目标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

振奋

C.险躁则不能治性治:

治理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去:

消失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之”相同的一项()

例句:

夫君子之行

A.有闻而传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8.对文章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不学习就无法广揽人才,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生。

B.除非学习才能增长才干,除非有志向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C.除非学习才能广揽人才,除非有志向才能成就学生。

D.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他告诫儿子,成才需要立志,修身,学习,惜时。

B.诺葛亮未从正面劝导儿子,他总是从正面对儿才世行对城,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双重杏定句,強烈地表达丁诸葛亮对儿子的无限期望。

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本文论述的观点,也是诸葛亮一生不懈的追求。

三、诗歌鉴赏

10.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A.诗歌描写舟行途中的景色,写出诗人月夜行船的独特体验,抒发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B.诗歌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巧妙点出行程,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C.诗歌用词准确,“入”和“流”从仰视角度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D.诗歌中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的复杂情感。

四、句子默写

1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两句,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②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请在刘禹锡的《秋词》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任选一首,在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五、综合性学习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显示:

在有网友的中学生中,超过四成的人认为正常的生活已经受到了网友的影响。

还有41%的人直言不讳地说,所交的网友对他们现学习和生活有负面影响。

(1)以上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下面是一段关于交友的话,请将空缺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交友之道的关键是择友。

从古至今,为人称颂的择友之道是“慢热型”居多“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_______,先疏后亲。

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真朋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

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你一把,当你一帆风顺,甚至得意忘形时,______。

要慎重择友。

(3)参照示例,仿写两句话。

示例:

良友是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①良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良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选段,完成小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

爸爸!

但是他能做什么?

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

“现在,下来。

”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

“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

我会掉下去的!

我会摔死的!

”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

太远了,太困难了!

我做不到!

”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

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看着手电光指着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

“看见了吗?

”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见了。

”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

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

”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

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

这就是你要做的。

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11)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提一个地方落脚,接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12)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做的感觉。

(13)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一一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

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

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13.请结合选段内容,概括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4.从描写的角度看,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哪种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15.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13)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壁画

①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胀。

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

我定神一看,唉!

原来是扇打开的窗子!

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

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从此我便轻轻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

③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

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

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足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

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④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赶出来。

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

当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

谁说我不是幸运的?

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

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

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夏日的景色让人陶醉。

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⑤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

二十三教室的壁画,原本不觉得有什么特殊。

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

突然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

楼下那棵漫夭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夭空攫抓什么?

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

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

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

好一幅“力”之特写!

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

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

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竞想起梵高。

⑥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

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眼,便把我吸引了。

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

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

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幅未干的国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⑦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

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⑧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⑨由于这些壁画,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卢浮宫①。

(注)①卢浮宫:

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

16.作者说台大文学院里“永远都有美的传说”。

通观全文,作者从“壁画”中领略到哪些美?

请参照第③句示例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瘦枝雨荷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17.选文第②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8.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

19.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只要睁开“心灵的眼”就能发现俯拾不完的美。

结合全文,谈谈怎样才能睁开“心灵的眼”?

七、作文

20.作文

“感恩”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之一。

莫顿亨特感恩父亲的鼓励,才脱离了危险处境;海伦·凯勒感恩莎莉文的耐心教育,才塑造了新的生命……在成长路上,你也有许许多多要感恩的人和事。

请以“感恩”为题,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D.袍子(báo)-(páo),拈轻怕重(liān)-(niān)。

故答案为D。

2.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A.炫-眩;B.掺合-掺和;D.倦-蜷。

据此,答案为C。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D项,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不能形容声音,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D。

4.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A.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不当。

B.正确。

C.语序不当,应为“被发现和推广”。

D.句式杂糅,去掉“的经验”。

据此,答案为B。

5.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D项,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的是“红孩儿”,不是“牛魔王”。

据此,答案为D。

6.C

7.C

8.D

9.B

【解析】

【分析】

6.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C.“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治”是“修养”,不是“治理”。

7.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例句和C项的“之”均作助词,可译为“的”;其余选项中“之”均为代词。

故答案为C。

8.试题分析:

考查句子的翻译。

A项,“广才”应译为“增长才干”;“成学”应译为“使学习有所成就”。

B项“非……无以”应译为“不……就无法……”。

C项“广才”翻译错误,“成学”和“非……无以”翻译错误。

B.正确。

据此答案为D。

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项中的“并未从正面对儿子进行教导”的理解错误,应为“从正反两面进行劝诚”。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10.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项是的“入”和“流”,是从俯视的角度来写的,不是“仰视角度”。

故答案为C。

11.

(1)①逝者如斯夫②山岛竦峙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2)《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作答可依据识记的诗词内容直接填写。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逝、竦峙、尽、寂寥、鹤、碧霄、僵、孤、戍、阑”等字词容易写错。

12.

(1)绝大多数有网友的中学生受网友的负面影响

(2)示例:

①先远后近②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3)示例:

①良友是一扇窗,通过他可以看到新的天地:

②良友是一座桥,通过他可以走向广阔未来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中“超过四成”“还有41%的人”应该理解为“八成”或“绝大多数”;叙写的对象是“有网友的中学生”;主要内容是“负面(不好)影响”。

据此可概括作答。

(2)第一空,依据“慢热型”和“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可填写“先远后近”;第二空,依据“见面熟”和“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你一把”,根据语境可拟写“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或“他的双手未必来帮助你”。

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

(3)仿写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

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看清要求定主题。

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

本题作答要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良友是……,通过他可以……”的句式拟写作答。

13.恐惧害怕——谨慎面对当下——成就感,骄傲

14.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突出了等待的漫长,烘托我内心的恐惧无助。

15.示例一: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学会把大困难化整为零,然后服,最终就能摆脱困境。

示例二:

目标远大可能导致畏难情绪甚至逃避,不要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从最切做起,一步步获得成就感,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解析】

【分析】

13.试题分析:

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

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在山上-下山-下山后划分层次,依据“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来概括作答。

14.试题分析: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

语句“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隆临”是环境描写,交代发生的时间,表明“我”等待的时间之长,,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我”更加恐惧害怕的心理。

15.试题分析:

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文章第13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实现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分解目标(或困难),然后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或克服),最终达成大目标(战胜困难)。

16.从青草绿树中感受到一种静谧之美;②从树与白莲中感受到壮美和柔美。

17.过渡,引出下文关于“壁画”的描写。

18.运用拟人,“攫抓”一词把“大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树浸天盘仲的生长之势,表现了大树道劲的力量

19.是指一个人只有用眼睛去观察凝视、用心灵去联想想象、感受体验才能拥有审美的能力,才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比如作者在文学院呈观察窗外的青草绿树,感受树与白莲的刚柔并济,在平凡和现实中发现了俯拾不完的美。

【解析】

16.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本题要结合文章第4、5段“我”所看到的景色,仿照示例概括作答。

重点的句子是“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

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

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夏日的景色让人陶醉”和“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

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

……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

好一幅‘力’之特写!

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

17.试题分析:

理解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语句“从此我便轻轻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内容上叙写了“我”对自然的欣赏,结构上,引起下文关于“壁画”的描写。

据此理解作答。

18.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

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语句“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努力地张着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

”运用“张着”“攫抓”两个词语,赋予大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树漫天盘伸的态势,表现了大树的“力”,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赞美之情。

1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生活实际来分析作答。

可结合文章中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这一语句的理解作答。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要用心灵去联想、去体味、去体验感悟,就能生活中的美。

20.感恩

感恩是雨露,滋润着小草;感恩是大地,哺育着万物。

我们理因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感恩一个人不一定要送什么昂贵的礼物,也不一定要费尽什么心思。

因为,感恩本是心灵最深处的真诚与感动。

它会让你感恩的人内心感受到温馨。

是啊,感恩能在寒冷的冬天给我们带来温暖、能在炎热的天气里带给我们清凉。

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们太多太多了。

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是他们把我们从一个婴儿带成一个少年;即便我们长大成人,他们依旧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

感恩朋友,因为她们给了我们最宝贵的友谊。

是她们在我们难过绝望时安慰着我们;是她们在我们考试考得不好落泪时递来的一张白色纸巾;是她们陪在我们身边陪我们一起迎风直走。

朋友是除了父母以外最亲的亲人。

因为有她们的存在我们才不再孤单。

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教给了我们太多的知识。

是老师为了给我们批改试卷彻夜不眠;是老师为了备课,看书看到深夜,也是老师为了让我们在上课时听得到授课声而不时提高嗓音,却损伤了自己的嗓子。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感恩。

如果人人都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正确对待世界。

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完美、和谐。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事物吧。

到那时,我相信一切都会更加美好,美好的未来也在不远处等着你。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感恩”。

单词做题目,其本身就是关键。

每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呵护、影响、教育和帮助。

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存图报之情。

而那些知恩不报、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或事,这种传统道德的缺失也应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深思。

除了感恩的对象人之外,“物”也可以是感恩的对象。

所以,这篇作文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