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5807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docx

1209五年一期科学表格式教案1单元湘教版

课时教案

课题:

一、1.我们在呼吸第1课时总序第1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1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的对比,体会呼吸的过程。

(2)阅读有关呼吸的资料,认识呼吸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制作呼吸模型”:

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方法:

1、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研究呼和吸过程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变化。

2、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让学生推测和猜想:

怎样判断二氧化碳的存在?

3、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多媒体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

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

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作业:

P7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1.我们在呼吸第2课时总序第2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1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3)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的对比,体会呼吸的过程。

(2)阅读有关呼吸的资料,认识呼吸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制作呼吸模型”:

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方法:

1、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研究呼和吸过程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变化。

2、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让学生推测和猜想:

怎样判断二氧化碳的存在?

3、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体验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

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二、制作活动【多媒体课件】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

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

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还想了解些什么?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作业:

P7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1.我们在呼吸第3课时总序第3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1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教学方法:

1、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研究呼和吸过程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变化。

2、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让学生推测和猜想:

怎样判断二氧化碳的存在?

3、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1)谈话:

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

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汇报,小结

(3)谈话:

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

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

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

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

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

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

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师检查指导。

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谈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

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作业:

收集有关人呼吸方面的资料。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2.心脏和血管第1课时总序第4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5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听一听、摸一摸、找一找的方法,找到自己心脏和血管。

(2)通过分别计数一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跳动次数,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2)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

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血液循环器官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简易听诊器水槽量杯

教学方法:

1、通过用简易听诊器感受心脏的跳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

2、利用资料得出血液在身体里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布置学生,“请找一找身体上心脏和血管的位置”引入。

1、可以让学生首先建立心脏与血管的基本概念,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2、通过找心脏和血管的位置,让学生数一数心脏跳动的次数,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为下面的研究扫清能力障碍。

二、活动1——脉搏与什么有关

(一)身体上较浅的动脉,我们通过用手指按压就可以感受到有节奏的搏动,如:

腕部(中医把脉的部位)、颈部、太阳穴等。

【多媒体课件】

1、有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脉搏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搏动由何引起?

搏动之间有何联系?

则需要研究。

2、我们可利用教材中的“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个范本。

3、这个活动还是个很好地训练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假设的活动,在原有知识体系上,学生可能会提出若干个假设,假设的提出应是发散的,通过小组内讨论确定一个可能性最大的假设,然后进行研究和探究。

(二)让学生先根据问题进行假设,再进行研究和探究:

1、脉搏——脉搏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

2、试一试,身体上有哪些地方可以摸到脉搏。

让学生试一试。

计数脉搏跳动次数时,应选取身体上不同位置上的血管的搏动次数,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建立循环的概念。

取几次测量的平均值,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3、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还可以让学生在测量静坐后的搏动次数后,再做一做运动,如20次下蹲起立等。

看测量的数据与前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对比。

4、你认为脉搏与什么有关系?

可分组讨论。

5、可感受到运动后心脏跳动次数增加,脉搏跳动也增加。

6、因为各人的体质情况不同,同一组数据应来自同一名被测人。

7、在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脉搏与心脏的跳动有关系。

三、拓展延伸

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离体心脏的实验研究,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

首先,他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心室容纳的血液为56.8克,心跳每分钟72次,则一小时由心脏压出的血液应为245.4千克,这相当于人体重的三四倍,这样大的血量绝不可能是同一时间内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变成的,也不可能是同一时间内静脉所储存的,由此断定:

血液在体内必定是循环的。

其次,他用捆扎手臂的实验证明,血液是从心脏经动脉流到静脉再流回心脏的。

此外,他通过解剖和活体观察,发现动物心脏就像水泵,收缩时把血液压出来,舒张时又充满了血液,指出血液循环的动力在于心脏的机械作用。

作业:

P11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2.心脏和血管第2课时总序第5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5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听一听、摸一摸、找一找的方法,找到自己心脏和血管。

(2)通过分别计数一分钟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跳动次数,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2)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

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血液循环器官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简易听诊器水槽量杯

教学方法:

1、通过用简易听诊器感受心脏的跳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

2、利用资料得出血液在身体里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过程:

一、活动2——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1、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古罗马医生盖仑认为,心脏的收缩使血液到达全身各处,肝脏不断造血补充到心脏。

他的理论在公元2——16世纪一直被大家接受。

2、讨论:

盖仑的理论成立吗?

为什么?

3、继续阅读资料:

科学家经过测量发现:

以体重60千克的成人为例,心脏每跳动一次排出的血量约为57毫升,心跳每分钟约为72次。

让我们看一看,1分钟心脏输出的血液有多少毫升:

57×72×60=246240(毫升)

肝脏不可能在一分钟内造出这么多血来。

所以,盖仑的理论是不成立的。

4、哈维的理论资料卡:

哈维是17世纪时英国的一名医生。

他通过数据计算认为盖仑的理论不现实,而且没有确实的证据。

他猜想血液在全身沿着一条闭合路线循环运动。

为了证实猜想,他曾活体解剖观察过70多种动物。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他得出结论:

心脏收缩是血液从动脉流向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由于当时的实验条件有限,还看不到毛细血管,但他预言在动脉和静脉的末端必定有一种微小的通道把二者连接起来,使血液在身体中循环流动。

后来的科学研究证实了他的预言。

二、【多媒体课件】演示血液循环过程

1、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

人的一生中,心脏都在不停地工作着。

有人形象地把心脏比喻为“水泵”、“血管”则是“水管”。

2、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有了上面的了解,我们知道了:

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进行新陈代谢

作业:

P9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3.我们的大脑第1课时总序第6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9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2)以人大脑的语言功能为例,使学生举一反三地了解大脑的不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使学生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地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教学重点:

人的身体反应是怎样做到的。

教学难点:

语言中枢的组成及在大脑中的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30厘米长的尺子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通过看、听、闻、尝、摸来获取外界的信息;我们通过交谈、阅读来交流彼此的思想……这一切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多媒体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3、我们的大脑)

二、活动:

眼疾手快

1、讲述:

我们先来进行一次活动,这是一个有趣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

2、操作说明:

进行这个活动时,甲同学准备抓住下落的尺,手与尺子零刻度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并记录抓住尺子的位置。

3、拓展说明:

尺子自由下落时,大约0.1秒下落5厘米;0.2秒下落20厘米……不是均速下落,而是越来越快(不要提及加速度),如果乙同学抓住20厘米处,那他所用时间是0.2秒,即乙同学大脑从信息的输入后到指挥手抓住尺子所用的时间为0.2秒……

4、开展活动,并做好记录。

三、小结:

从活动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同学抓住尺子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用时短的同学反应快;用时长的同学反应慢。

也就是不同的人的大脑潜力是不同的,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作业:

P15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3.我们的大脑第2课时总序第7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9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2)以人大脑的语言功能为例,使学生举一反三地了解大脑的不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使学生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地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教学重点:

人的身体反应是怎样做到的。

教学难点:

语言中枢的组成及在大脑中的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脑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启发引入【多媒体课件、挂图和脑模型】:

人的大脑有很多功能,如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阅读中枢、书写中枢、语言中枢、听性语言中枢等。

二、新授:

1、今天,我们着重介绍教材上所说的语言中枢【多媒体课件】,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初步了解其它中枢的功能。

2、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

人的整个大脑看上去就像一团核桃状的豆腐脑,非常柔软(所以得有坚硬的颅骨保护)。

其中红色标出的区域就是“语言中枢”,它由四部分组成: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3、讨论:

每个人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存在差异吗?

为什么?

(提示:

可根据教材所举例子,甲善于用语言表达,但写作不行;乙善于用文字表达,但不善于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进行讨论)

4、归纳小结: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我们了解到自已的弱项后,要有意识地针对这些项目多加训练,使大脑得到均衡的发展,使自己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作业:

P15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3.我们的大脑第3课时总序第8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9日执行时间:

12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参与活动,分析身体反应过程,探究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2)通过了解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神经反射的过程,了解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2)以人大脑的语言功能为例,使学生举一反三地了解大脑的不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使学生能科学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积极地面对人生,克服不足。

教学重点:

人的身体反应是怎样做到的。

教学难点:

语言中枢的组成及在大脑中的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脑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材所举例子,甲善于用语言表达,但写作不行;乙善于用文字表达,但不善于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样来分析这两个同学的不同表现的?

(指名学生回答)

2、综合回答讲述:

甲的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发达,但是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不发达。

而乙则刚好相反,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不发达,但是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发达。

所以,我们要发现自己的弱项,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自己的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此外,还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脑。

二、新授:

3-3保护我们的大脑【多媒体课件】

1、看图,了解大脑在头部的位置。

2、人的整个大脑看上去就像一团核桃状的豆腐脑,非常柔软。

3、触摸头部,说一说,颅骨有什么作用?

(坚硬的颅骨像头盔一样保护大脑)。

4、再看图中这些同学,谁做得对?

谁做得不对?

(1)课间仍在学习。

(×)

(2)深夜还在上网。

(×)

(3)轮滑运动戴头盔。

(√)

5、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初步了解到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组成,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的人大脑潜力的不同,积极锻炼可以使大脑得到均衡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脑,使我们身体的这个“指挥部”能够更好地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创造条件,促使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地发育。

作业:

收集有关人的大脑方面的资料,更好地了解大脑的功能。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一.4、和谐统一的身体第1课时总序第9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2年9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

(2)认识到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在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下才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解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

(2)结合已学过的人呼吸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和大脑的三大体系为例,使学生了解人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研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情感。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保护自己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人的身体是由各器官和谐统一进行工作的。

教学难点:

各个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协调、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整体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总结归纳前面研究过的各种人体器官,并提出问题:

这些器官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课题——4、和谐统一的身体

二、举例说明:

运动后的人体

1、人在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都会产生变化,运动前,呼吸和心跳次数少于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讨论:

(1)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