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109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docx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试题历史四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史(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逸周书·世俘解》说,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

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

与这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解析】根据材料“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可知,材料强调周朝自武王之后分封诸侯,为巩固西周统治,推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体现的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强调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涉及“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故B项错误;“祖宗圣人,百世不迁”体现的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解析】三段材料内容都提到了“郡、县”,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故B正确;材料一与材料二并未涉及诸侯争霸与兼并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大宗、小宗的关系变化,不能说明宗法制的瓦解,故C错误;当时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指大国改革变法,分封制瓦解,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材料并未反映这一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B

3.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

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A.职责广泛

B.越级行政

C.位卑权重

D.独立执法

【解析】“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

”可以得出隋朝的监察员位卑权重,故C项正确。

材料虽有涉及监察员的职责,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监察官员受到皇权的制约,并不是独立的,故排除D项。

【答案】C

4.《皇明祖训》记载: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

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故答案为B项。

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5.西塞罗说,制定法律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论共和国·论法律》),“法律应成为恶的改造者和善的促进者”(《国家篇·法律篇》)。

这说明他

A.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

B.批判了市民法的狭隘

C.主张公法要高于私法

D.认为法律要公平正义

【解析】西塞罗的主张是说法律要为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服务,要弃恶扬善,故选D;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与题目主旨不符,所以排除;题干中的信息没有对市民法的批判,故排除B;题干没有提到公法与私法的区别,故排除C。

【答案】D

6.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

“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

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

”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A.颁布成文宪法

B.修改邦联制度

C.采用共和政体

D.构建分权体制

【解析】材料中显然是想限制君主的权力,为此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故D项正确;颁布成文宪法比较笼统,不是具体措施,故A项错误;美国是废除邦联制实行联邦制,故B项错误;共和政体不符合材料中限制君主权力的信息,故C项错误。

【答案】D

7.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

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议会至上原则

B.先王法律被废弃

C.国王统而不治

D.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说明了国王的权利来自议会,反映了议会至上原则,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先王法律被废弃,所以B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时,是拥有行政权的,并不是“国王统而不治”,在内阁出现后,国王才“国王统而不治”,故可排除C;内阁出现在1721,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而且英国的内阁也不是专横的,故排除D。

【答案】A

8.“中国政治现代化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进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进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辛亥革命、《共同纲领》、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共同纲领》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铲除专制政治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是指《共同纲领》颁布,具有代宪法的性质,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是指中共十五在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故“第一次跃进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为C项。

改革开放主要是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华民国成立与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铲除专制政治,铲除专制政治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是辛亥革命,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9.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杨奎松说: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这一论断比较适用于

A.遵义会议

B.社会主义改造

C.重庆和谈

D.国民大革命

【解析】由于博古、李德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长征开始时,博古、李德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对此,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成功,故B项错误;重庆谈判没有莫斯科参与,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

【答案】A

10.1978年邓小平谈到: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该谈话的目的是

A.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B.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解析】“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显然是民主法治极为不健全的表现,因此要完善民主法治,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针对领导民主法治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健全法制民主体系,而不是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故B项错误;有法不依提出是1978年以后,材料没有说明,D错误。

【答案】C

11.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使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故①③正确;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故②正确;④说法错误,错在“统治秩序”。

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12.下表为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B.中国注重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方国家放弃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

D.中国推行的不结盟外交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解析】表格中显示中国主要是和西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为了对付苏联威胁,中国注重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故B项正确;中美建交是1979年,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此时并没有放弃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不结盟外交是新时期外交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B

13.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

“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

”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缓解

C.租佃关系发展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可知,由于宋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故才会出现贫富不均,统治者赞赏井田制,是希望能借此缓和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故从侧面反映了宋朝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

由材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可知,宋初社会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统治者对井田制的赞赏,但并没有恢复井田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14.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解析】《戈射收获图》反映的便是狩猎、生产的情景,这体现了当时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劳动和技术的发展,故BC项排除;D项是商周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5.下表反映出16~18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据《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编制)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中国

英国

1534年

1:

6.3

1:

11.5

1580年

1:

5.5

1:

11.7

1635年

1:

10

1:

13

1751年

1:

14.9

1:

14.5

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

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

【解析】由上面表格来看,中国在16-18世纪金银比价总体上是上升的,这意味着白银价格总体上是下降的,究其原因是由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的,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故选C;金银比值的变化与白银流入流出关系巨大,而与传统农耕文明关系不大,故排除A;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是在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的,故B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海禁政策之下,中国对外贸易并没有完全停滞,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

【答案】C

16.对下表中税收信息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终结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解析】题干中的至道末年农业税高于非农业税,到之后的天禧末年和熙宁十年,非农业税超过农业税,但从农业税纵向比较,数据是大体稳定的,故并不能说明农业发展衰退了,而只能说明工商业等非农产业发展了,故排除B而选C;非农业税增加幅度较大,并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走向终结,因为古代中国自商鞅变法开始直至1840年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非农业税不一定就全是对外贸易税收,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7.下表是明清两代对于私盐有关规定的不同记述。

据此可知

A.盐税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

B.明清注重保持盐业市场稳定

C.清代完整继承了明代的盐法

D.政府注重维护官盐垄断市场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加大打击走私私盐的行为,并严加处罚。

主要是为了保障盐铁官营中官盐的利益,故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国家税收的来源,故A项错误。

材料是政府打击私盐的行为,并不是维护市场稳定的表现,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证明清代完整继承了明代的盐法,故C项错误。

【答案】D

18.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

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英国和中国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解析】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开始对亚非拉国家进行瓜分活动,导致了广大亚非拉国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故材料中“城市”是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农村”是指广大亚非拉国家,故C项正确;英国和中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对比,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比喻方法,不是具体城市和农村,故B项错误;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并不单独是欧洲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19.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D。

【答案】C

20.阅读下面的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

据此,下列各项对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行业之间的分布相对平衡

B.选址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

C.企业大都实现了自主发展

D.生产主要为国内民生服务

【解析】由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可以看出,行业与企业数、创业资本总数等是存在非常大的数量差距的,所以体现了行业分布的不平衡,故排除A;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上海、广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分布较多,而其他地区相对较少,而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B符合题意;单纯从上述表格看不出企业是否是自主生产,是否为国内民生服务,故排除CD。

【答案】B

21.1935年,美国政府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意在

A.刺激和扩大社会就业

B.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C.恢复全国工业的生产

D.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

【解析】美国经济危机时候不是“不发放救济金”,而是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进行,主要是扩大民众就业以刺激社会消费,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救济的措施,不是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故B项错误;C项属于恢复工业的措施,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是加强对国家经济干预,故D项错误。

【答案】A

22.1933年底,美国经济形势刚有好转,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大国崛起・美国》)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

A.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反对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D.批评罗斯福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解析】这位议员批评罗斯福是独裁者,这主要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扩大了政府的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未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故A项错误;议员在批评罗斯福,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该议员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

【答案】D

23.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有1.5万家跨国公司,3.5万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有6.3万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达70万家。

由此可知

A.世界经济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

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解析】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跨国公司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力载体,故D项正确;A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属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C属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

24.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

国籍

人物

观点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古代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荀子

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A.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

B.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

C.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

D.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

【解析】根据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知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故A项说法错误。

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可知古代中西方思想都关注人;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所以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故C项正确。

D项“趋于雷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做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伏尔泰

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1)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

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圣母画》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化,第二小问思想从人文主义思想角度回答;第三小问相似之处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回答;第四小问结合维新变法失败原因从经济、阶级以及旧的势力强大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表格中信息从反对专制以及主张民主与法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民主取代专制或法制取代人制以及理性主义思想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1)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思想:

人文主义。

相似之处: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从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旧的势力(封建教会或封建专制君主势力)强大。

(2)相同点:

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制;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潮流:

民主主义潮流(民主取代专制或法制取代人制);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从图中提取信息,围绕“世界发展趋势”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

根据图中1945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1947年关贸总协定可以确定出论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制度化趋势。

然后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的背景、过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的影响进行总结即可。

另外,根据图中的北约、华约、欧共体可以确定出论题: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可以确定论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

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观点要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示例一】

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制度化趋势

二战胜利之日的临近,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1944年夏,战时盟国的代表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了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总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示例二】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战结束后,美苏凭借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相继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苏之间从此进入“冷战”时期。

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美国等西方12国成立北约;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等8国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的成立以及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也可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全球趋势等。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康熙帝晚年的“宽仁”之政导致官场贪污盛行、吏治腐败。

雍正帝即位后,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决心整饬纲纪,进行吏治改革。

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

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

同年,改革“耗羡”①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

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贪腐行为,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经济掠夺,但也使清代官俸较低的问题逐渐尖锐。

因此,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