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132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docx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属性探讨

【摘要】本文以1870年以来工业革命和“消费革命”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史实,探讨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的阶段属性。

认为此阶段的美国经济,既不是“通货膨胀下的繁荣”,也不是“高度繁荣和经济稳定增长”,而是泡沫化的繁荣。

【关键词】美国泡沫化繁荣属性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不同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默里·罗斯巴德认为,1921—1929年的美国是“通货膨胀下的繁荣”。

弗里德曼说: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高度繁荣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

一股强劲的建设热潮重塑了美国。

汽车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股市的牛市行情折射出美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指出:

“20世纪2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仍然是美好的岁月。

生产和就业都保持着高水平,并且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虽然工资上涨不是很快,但物价稳定。

尽管许多穷人依然很穷,但是更多的人过上了小康生活,或者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富有了。

”整个20世纪20年代,柯立芝在位(1923—1929年)时间最长,美国经济欣欣向荣,因此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在笔者看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既不是“通货膨胀下的繁荣”,也不是“高度繁荣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它实际上是一个泡沫化的繁荣时期。

表面上看,当时的美国生产高速发展、消费欣欣向荣、股市牛气冲天、物价平稳略降,大有无限繁荣之势。

(一)生产高速发展

1870年后,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开展起来。

20世纪10年代后期至20年代,美国大量资本投向房地产、摩托车、汽车、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机等耐用消费品和其他奢侈品生产行业,经济一派繁荣景象。

“1914年,美国号称他的铁路哩数比所有欧洲的铁路加在一起还要长,超过全世界铁路三分之一以上。

”在1920年美国铁路建设运营已达400000公里的基础上,20世纪20年代铁路投资又有巨大的增加。

1920年198.49亿元,1925年232.31亿元,1929年254.5亿元。

但整个20世纪20年代的铁路运营里程并未增加。

“一百二十个城市里房屋建筑的费用1916年时达到九亿一千九百万美元的顶峰,1918年下降到三亿七千三百万美元,1919年又上升到一十二亿美元,到1925年终于上升到了三十四亿美元,达到了顶峰,全国各种建筑的总数在一九二六年达到了最高点,总支出达到一百二十八亿美元(一九二九年的价格),其中大部分是非住宅建筑,用于住宅建筑的只有五十四亿美元。

”“在第三个十年里,全国所创造的财富都投资在汽车工业、新的道路、新的房屋建筑和电气设备方面。

”“这十年里工业有了广泛的扩张……汽车生产的首次巨大扩张出现于从1914到1929年的这十五年内。

”“1926年,美国生产了430.1万辆汽车。

而3年以后的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了535.8万辆”。

“次于汽车的最重要的工业发展,便是电气机器与电气用具的制造。

……工业都转向于电气化,家庭主妇都非常故意购买电熨斗、洗衣机、吸尘机以及电气冰箱等用具。

(二)股市牛气冲天

20世纪20年代,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价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从1921年9月起,总的趋势是高速上涨。

在财富急剧放大的巨大磁吸效应下,不管企业还是个人,大量投资于放贷或证券市场。

“1929年,1548707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账户。

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积极参与股市交易”。

“1928年,股票交易活跃的573家上市公司中有395家既是控股公司又是运营公司,92家不属于这两类公司的企业也都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

”1921年8月股指由63.90点上升到1929年9月时的386.96点,涨了将近六倍。

除了铁路股和一些小企业股之外,众多个股牛气逼人。

“1928年,无线电股由85点上升到了420点(从未分过红利);杜邦公司的股票从310点上涨到了525点;蒙哥马利·沃德(MontgomeryWard)公司的股票从117点上涨到了440点;赖特航空公司的股票从68点上涨到了289点。

”随着股价快速上涨,企业和个人的虚拟财富数倍地增加。

(三)消费欣欣向荣

自从1915年美国人可以合法地借贷消费以来,美国人就大量借债,大量消费,透支未来。

靠着技术进步和“消费革命”的推动,20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把未来数十年的好日子都拿来一起过,出现了少见的繁荣。

现代消费信贷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期付款和个人抵押贷款的融资消费方式。

在经济永远繁荣、大众收入水涨船高的错觉下,在高利率高利润的吸引下,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分期销售融资公司、消费融资公司和信贷协会纷纷加入放贷的行列。

“个人抵押贷款总额从1922年的173亿美元增至1929年的383亿美元……林德夫妇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在26个住房条件一般(家中没有卫生间)的工薪家庭中,有21家拥有自己的私人汽车。

”用抵押贷款和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民很快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家具,冰箱、电话,等等。

表1反映的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数种主要消费品的消费情况。

从表l数据可以测算出,按2900万个家庭来计算,1929年时,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拥有0.797辆汽车(或平均每5个人有一辆),0.353台收音机,0.69部电话。

同期,1100万个以上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宅。

(三)物价平稳略降

受战争需求和战后渴望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1914年6月。

1917年3月,美国批发物价指数上涨了65%,1917年4月~1920年5月,美国的批发物价指数又上涨了55%。

1920年5月美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是1914年6月的2.48倍。

美国普通民众的日子并不怎么好过。

1920年5月~1926年6月,美国批发物价指数跌回到1920年5月的56%。

1921年7月~1923年5月,美国批发物价指数提高了9%。

综合来看,1920~1929年,美国批发物价每年下降1%。

美国人享受着高增长低通胀的繁荣时光。

以上所列繁荣成就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这个繁荣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在贫富分化悬殊背景下的透支性繁荣,是潜藏着巨大风险的泡沫化繁荣。

泡沫的主要特征是数量庞大、价格高估、涨速极快、持续时间长。

表现为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某些行业、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产量和价格脱离历史平均值、脱离消费意愿持续快速上涨,超越理性范围;经济连续数年上扬,借贷大幅上升,债务超常增长,虚拟财富急剧膨胀,等等。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泡沫化繁荣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美国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泡沫化繁荣表现在:

(一)信贷消费吹起的泡沫

“到1926年为止,美国销售的3辆汽车中有l辆是通过信贷方式卖出的。

”信贷方式在销售方面发挥突出作用的商品还有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金银含量高的首饰及其他高档耐用消费品。

“根据比较保守的统计,1927年时用分期付款方法售出的汽车大约占60%,但是,根据另外的一些估计,各个年份的数字还要大得多。

有关分期付款购买的方法,根据塞利格曼所作的比较保守的估计,1925年时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的总额共为四十八亿七千五百万元。

在以后各年中,这些数字都继续有所增加,直到所有货物的15%都以分期付款的方法售出。

到了那一十年之末,不论奢侈品或必需品,几乎没有一件是不能‘立刻’买到的。

”“55%的家庭用具和50%的家具是使用分期付款的方法购买的。

”放眼看去,信贷泡沫随处可见。

(二)狂热和信贷催生的大牛市

20世纪20年代,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价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从1921年9月起,总的趋势是高速上涨,最终远离价值中枢,形成泡沫。

1900~192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大多数时候都在合理的市盈率区间运行,甚至还有数年在价值低估区运行。

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市盈率急速飙高:

由5倍价值低估区上升到20多倍的风险区和30多倍的高估区,泡沫急速放大。

大名鼎鼎的纽约花旗银行、J.P.摩根、标准石油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电气债券公司等银行和企业,争相为投资者提供贷款。

20世纪初,经纪人证券贷款规模在10~15亿美元之间,到了1926年初扩大到了20亿。

25亿美元,1927年底达到了34.8亿美元,1928年底攀升到了惊人的60亿美元。

信托投资是一种旨在成立新公司来让股民持有已有公司股票的安排。

1927年底,美国已有约300个信托投资公司,1928年又成立了186个,1929年全年一共设立了265个。

信托投资公司的唯一资产就是他所拥有的优先股、普通股、信用债券、抵押债券和现金。

欺诈、疏忽、无能和贪婪是这个新产业的缺点。

信托公司运用杠杆效应和连环成立新公司发行股票来增殖业务和增殖财富。

它把极小的资本金放大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几万倍。

在1929年时,美国创始人集团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但控制这个庞大资产的是其最初的500美元。

“1921年信托投资公司出现,到了1929年时它从450万美国人手中吸走了85亿美元”,是1929年美国国民总收入的1/10。

“有100万投资者可以被称为投机者。

此外,在这些人中,接近2/3,也就是60万人口用客户保证金炒股”。

而杠杆率是保证金的4倍。

1914年,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53%为商业贷款,33%为证券贷款,不到14%为不动产贷款。

在20世纪20年代期间,相对于证券和不动产的贷款,商业贷款明显下降。

到1929年为止,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45%为商业贷款,38%为证券贷款,17%为不动产贷款。

由于大量企业给证券市场融资,商业贷款里面,由于证券投资的高回报率,相信相当部分已不再用于生产,而是变成证券投资或投机资金。

美国贷款比例的变化数据说明,信贷比例由实体经济向着虚拟经济领域倾斜。

靠着投资者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狂热推动,股价泡沫一飞冲天。

(三)科技发展带来的过剩

1870年以来,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起来。

1870年前后,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开展起来。

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供应的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一段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和欧洲各国农业受战争以及战后消费复苏的影响,世界市场上的农产品需求大幅增加。

受此拉动,美国农场主大肆借贷扩大农业生产。

1929年时,美国南部棉花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5%。

随着战争的结束和世界农业的复苏,美国农产品泡沫暴露出来,20世纪20年代初,价格大幅下降。

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推动下,美国的收获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火车车辆等运输设备,电话电报无线电和照明设备的制造,自行车、汽车、飞机、钢铁的生产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1919年,美国制造业产值比1859年增加了33倍。

1894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是英国的两倍和所有欧洲各国的一半。

石油生产也大大发展起来。

1923年生产石油10亿桶,占世界产量的2/3。

20年代美国工业产值稳居世界第一。

1.2亿的美国人口,要完全消费掉这些居世界产量之冠或前列的产品,显然是困难的。

按照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1929年大崩盘》的说法,以1929年美国汽车制造的速度测算,再过一年,平均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汽车,即使有购买力,消费者也很难再有同质的消费意愿,这就出现了需求饱和。

大萧条到来时,美国的汽车消费量就已经开始急剧下降,电冰箱、电话机在仓库里堆积如山,卖不出去。

由此推断,汽车生产量已经与美国人的消费意愿脱节,出现消费饱和,这就是汽车泡沫。

依此推算,房地产、家具、摩托车、电话机、电冰箱和收音机等耐用消费品行业,也已经产生大量泡沫。

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大幅膨胀,又强化了部分产业的急剧膨胀。

当萧条到来时,大量的资源和生产力被闲置,这些闲置的资源和生产力不少部分就是生产泡沫,即饱和性过剩。

(四)贫富差距的悬殊

1929年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大约1038亿美元,人均865美元;国民总收入810亿美元,人均675美元。

当时美国的存款有多少呢?

在经济增长的年份里,从1921年到1929年的整整八年里,定、活期存款总共只增加了170.1亿元,平均每年不到21.3亿元。

以1929年1.2亿的总人口计算,不区分储蓄性质,理论上平均每人拥有的存款大约是429美元。

但是,“全国2/3的储蓄是年收入超过10000美元的家庭存下的。

2/5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500美元,1/5的家庭收人甚至低于1000美元、人不敷出,那些年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的美国家庭要花掉绝大部分收入才能勉强维持温饱。

因此,在那些没有解决温饱的家庭中,十家有九家几乎不能指望他们有可观的积蓄。

”贫富差距过大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耐用消费品消费长期增长的不可持续。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在1920-1930年间富人们收入的3/4是来自企业红利和资本收益”。

按照这样一种财富分布状况,我们虽然无法判断按照当时的实际购买力,美国经济到底能增长多少,带来多少繁荣,但完全可以判断出,在生产效率数倍增长的科技力量推动下,生产泡沫的产生和膨胀是不可避免的,上述繁荣景象是透支了未来十数年购买力而来的泡沫化繁荣幻景。

(五)高泡沫高通胀

“美元总量在8年的时间里从421亿美元上升到688亿美元,上涨幅度为63.4%,而黄金准备金才上升了15%。

”美元总量上涨幅度与黄金准备金上涨幅度之差,就是罗斯巴德所说的通货膨胀——货币性的通货膨胀。

物价的膨胀有吗?

罗斯巴德说没有。

换一个思路看问题,如果把眼光放到一个较长的经济周期来看,物价的膨胀也是有的。

其实,美国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价格泡沫达到极限、等待破灭的时代。

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物价的下降是一个假象。

第一,农业萧条,铁路不景气,烟煤、棉纺织品生产衰退和1920年5月—1921年6月物价指数大幅回调的结果拉低了整个20年代的物价,在1920年前那么高的物价水平下,如果没有其他行业和部门价格上涨补偿托住的话,会有更大的跌幅。

第二,1914~1920年物价指数已经大大透支了未来较长时期的涨幅,也就是说20世纪20年代的物价可看成是无涨幅承前泡沫及一吹就破的状态。

第三,工业革命进入成熟期,生产能力极其旺盛,生产泡沫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物价的下降,但被货币型通货膨胀托住了。

第四,1923年以后,巨额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大大降低了购买力,使得物价缺少上行的动力,但不等于此时的物价不高。

第五,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托住价格泡沫,否则,所谓“繁荣”也不会走那么远。

1933年时,物价下降到1905—1908年的水平,证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物价水平都是饱含泡沫的状态。

此期还夹杂着1925—1926年佛罗里达州的土地投机狂热,土地价格泡沫大幅膨胀。

由此可见,美国的繁荣并非是生产~消费正常匹配的繁荣,是资金错配、透支未来的繁荣;也不是单纯的通货膨胀繁荣,而是泡沫化繁荣。

【参考文献】

[1]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谢华育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I.施瓦茨.美国货币史[M]巴曙松、王劲松等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1929年大崩盘[M].沈国华译,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福克讷,美国经济史:

下卷[M].王锟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9

[5]H-N.沙伊贝,H.G.瓦特,H.U.福克纳.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彭松建、熊必俊、周维译,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1983

[6]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M].何严译,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