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162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土文化遗产恢复重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承建单位: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1.3项目主管单位

四川省林业厅

1.1.4项目咨询单位

xx

1.1.5项目性质

地震灾后新建项目

1.1.6项目建设地点和范围

建设地点位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镇,包括老街、何家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耿达神树坪玉皇庙。

1.1.7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

本项目拟在保护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乡土文化遗产,恢复茶马古道驿站的风貌。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修复并建设29栋五里墩老街的驿站风貌二层民居;40栋藏羌风格三层民居;建设4个小型广场、5块小型绿地、1个展览厅、1个停车场、1个牌坊;建设有当地特色的街道和绿化景观。

修复何家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耿达神树坪玉皇庙。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约为2703.18万元。

1.1.8建设目标

通过对乡土文化遗产的恢复和重建,首先尽快恢复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延续当地文化传统。

其次保护、重建、展示卧龙的独有乡土文化遗产,增强它的教育性、文化性、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并为今后的旅游业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对乡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恢复,从当地景观对本地自然和人文过程的适宜性中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为指导日后的重建工作和相关项目的设计提供宝贵经验。

1.1.9建设期限

建设期18个月,即2009.4~2010.10。

1.2报告编制主要依据

1.2.1法律、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7月实施;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5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1月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2,1998年3月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年3月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年12月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7月施行;

《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2002年4月施行;

1.2.2参考文件、规划、标准

《xx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五百二十六号国务院令,2008年6月8日实施;

《国家xx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2008年06月13日;

《国务院关于做好xx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护通字[1998]77号);

《卧龙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5;

《卧龙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8;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建规〔1991〕583号;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一8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GBJ47-88;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

《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1962年12月通过;

《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1999年10月公布;

以及其他国家、省市、各部委发布的有关地震灾后重建的相关文件。

1.3结论

乡土文化遗产恢复后将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以及地方认同感。

其次恢复后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提高旅游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经过对于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调研,也得出乡土文化景观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恢复和重建卧龙乡土文化遗产是必要且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卧龙自然保护区藏族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经过历史上长期民族混合,文化交织,逐渐沉淀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得人们世代和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卧龙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景观,如庙宇、民居和农田等。

老街作为茶马古道驿站是当地最重要的乡土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居民生活、耕作的家园。

另外,何家大地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耿达神树坪玉皇庙更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

“5.12”xx大地震造成卧龙自然保护区多处重要的庙宇、特色民居、街巷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地震不但使卧龙独特的乡土景观受到了干扰,而且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针对现状进行重建和修复,以恢复卧龙当地的独特乡土景观,重建当地居民的信仰体系。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精神家园重建的需要

“5.12”地震造成的损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损伤。

乡土景观是当地人经历自然灾害、战争迁徙、生产发展、政策改变,传承下的关于生存的物质文化积淀,保护和修复乡土景观可以为灾后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延续固有的生活方式,增加居民对新的家园的亲切感,重建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2)卧龙自然保护区藏羌特色文化传承的需要

乡土文化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因此需要重建乡土景观使这样的价值观得以延续。

卧龙自然保护区乡土景观的恢复与重建对传承藏羌特色的民族文化,保护自然遗产地文化多样性,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3.1自然地理条件

3.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东与xx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xx县草坡乡为邻。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xx卧龙特别行政区。

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四川省林业厅代管。

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3.1.2自然条件

(1)地质构造

该区的地质构造属龙门山脉褶断带的中南段,由一系列北东向平行的褶曲和断裂组成。

区内从前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发育齐全,缺失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界第三系的地层。

地层的分布大致以皮条河为界,东南部为古生界地层,西北部以中生界三叠系地层为主。

第四系的松散堆积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及冰碛物。

山体主要由石灰岩、千枚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片岩、板岩组成。

(2)地形地貌

卧龙特别行政区大的地貌单原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处于邛崃山系的东南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皮条河沿南向东北将全区分为两大块,河的东南部地势相对平缓,海拔一般不超过4000米,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下,东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仅2628米;而河的西北部则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山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沿巴郎山、四姑娘山及北部理县接壤的山地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超过5000米的山峰近百座,境内最高峰-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为四川省第二高峰。

自第三世纪冰川以来,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山体剧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区内峰峦重叠,山高谷深,交差悬殊的高山峡谷地貌。

(3)气候

区内属青藏高原气候带,其特点是年温差较小,干湿季节分明,降雨量集中。

全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29.8℃和11.7℃,年平均气温8.9℃,年均降雨量为888.0毫米,年蒸发量为888.1毫米,相对湿度80%,年日照时数为949.2小时。

(4)水系

区内的河流主要有皮条河、中河、西河和正河。

皮条河发源于巴郎山的东麓,与发源于四姑娘山东坡的正河在磨子沟汇合成耿达河。

全长70公里,经映秀注入岷江。

西河发源于马鞍山至三江口,与发源于齐头岩和牛头山的中河汇合成寿西河,经漩口注入岷江。

河流丰水期在5至10月,枯水期11至次年4月,洪峰期多在7至8月出现。

境内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补给,其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5)土壤

区内土壤类型呈现垂直分布特征,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暗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塞汉土至现代冰川的冰舌前缘。

其中,山地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分布海拔2628-1600米。

山地黄棕壤发育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600-2000米。

山地棕壤发育在次生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900-2300米。

山地暗棕壤发育在针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2100-2600米。

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发育在针叶林下,分布海拔2600-3600米。

亚高山草甸土发育在耐寒灌丛及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600-3900米。

高山草甸土发育在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900-4400米。

高山寒漠土发育在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下,分布海拔4400-5000米。

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区内耕地面积较少,且能耕作的土地较贫瘠。

(5)植被

本区植被水平分布属中亚热带绿阔叶林北缘;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和水热条件的变化,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带谱,从特区入口处起,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六种类型。

3.1.3自然资源条件

卧龙因受古冰川的影响较小,区内保存着丰富的森林和动植物资源,据统计,区内有森林总面积1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6%。

植物种类繁多,共计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约有217科,814属,1989种。

蕨类植物30科,70属,191种;裸子植物6科,10属,20种;被子植物135科,632属,1604种。

另外我国特有植物263种、36属,约占总数的3%;被国家列为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18科,20属,24种;属国家保护的一级植物有2种(珙桐,水杉)、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

区内有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

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如大熊猫、川金丝猴、牛羚、白唇鹿、豹、云豹、雪豹、黑颧、金雕、胡兀鹫、斑尾榛鸡、绿尾虹雉;二类保护动物有44种。

全区内共分布有大熊猫100多只,约占全国总数的10%。

动物区系组成随海拔的增高,东洋界成分逐渐减少,而古北界成分逐渐增多,根据区内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动物的区系和种类组成,动物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以下5种类群:

亚热带南方喜湿动物群,适温性南北动物群,寒温性北方动物群,耐寒性高地动物群,耐高寒的青藏高原动物群。

因动植物资源丰富,卧龙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川西平原的“天然屏障”和“大熊猫的故乡”。

3.2社会经济条件

3.2.1行政区域与人口

卧龙特区居住着藏、羌、汉、回四个民族,其中多数为农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

全区总人口5575人,其中农业人口4547人;人口中,藏、羌、回民族占75%以上。

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信仰、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生活生产中均具有各自的独立特征,本区是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的富集地带。

3.2.2土地权属

项目地位于卧龙保护区境内,项目涉及的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

3.2.3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卧龙特区总面积为203601.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9%,缓冲区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实验区面积约占保护区面积的9%。

林业用地面积为118285.4公顷,占58.1%;非林业用地面积为85315.6公顷,占41.9%。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86683.3公顷,占73.3%;疏林地面积为84.5公顷,占0.1%;灌木林地面积30491.8公顷,占2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74.6公顷,占0.2%;苗圃面积为4.3公顷;无林地面积为747.9公顷,占0.6%;在有林地中,林分面积为86681.8公顷;经济林面积仅为0.5公顷。

保护区总面积按权属分:

国有林面积为202508.5公顷,占99.5%,集体林面积为1092.5公顷,占0.5%。

3.2.4交通与通讯状况

全区大部分为山区公路,有303省道横贯全区。

近年来,又完成了巴朗山3个道班房的重建任务,完成了巴朗山段10公里波形梁防护栏安保工程。

区内大部分为无人区,仅有山间小路,供巡护人员攀行。

由于项目区大部分为无人居住,因此只在镇中心和居民居住区有移动和联通等无线通讯信号。

3.2.5社区经济与发展状况

到2007年,两乡(镇)总收入2700.16万元,卧龙镇988万元,耿达乡1712.16万元,其中:

两乡(镇)家庭经济总收入2469.16万元,卧龙镇823万元,耿达乡1646.16万元,两乡(镇)企业总收入231万元,卧龙镇企业总收入165万元,耿达乡企业总收入66万元。

两乡(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占总收入的42.46%,牧业占总收入的15.96%)。

另外,水电、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旅游服务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两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和保障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1986年前后,农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生产资料、基本家具电器和教育上,主要粮食大多是农民自给自足。

随着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消费方式也开始多元化:

副食消费攀升,出现医疗保键、信息通讯、文化娱乐、服务等多种消费方式。

农民的居住环境也慢慢改善,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到2000年,户均房屋面积133.3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56平方米。

到2000年xx县农民人均消费情况如下表:

表5-12000年xx县农民人均消费情况表

项目

消费(元)

比例

生活总消费

1303.73

100.00%

食品

752.57

57.72%

衣着

94.03

7.21%

居住

125.03

9.5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设施

50.33

3.86%

医疗保健

45.78

3.51%

交通通讯

34.35

2.63%

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

166.51

12.77%

3.2.6生产生活方式

区内居民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以种植莲花白为主要收入来源。

居民房屋多以石头堆砌成平顶石屋,一般二到三层,下层为牛马厩,第二层住人,中置铁三脚,为烤火烧饭坐息之处,第三层多留一半做平台,一半做小房为经房、客房和储藏室。

也有高达数十米的碉楼,上小下大,上薄下厚,可住人也有攻守防御的功能。

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和禁忌。

最隆重的节日包括春节、藏历年和熊猫艺术节。

3.2.7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卧龙与耿达当地的生态价值观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藏传佛教价值观为根基、与外来的多元生态价值观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当地的传统价值观普遍认同:

大自然有自己的生命权利与生存功能,作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命权,顺从自然生存的规律。

在这种生态价值观的影响下,一方面,卧龙镇与耿达乡的村民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自发的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政府也在积极进行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的生态建设。

卧龙地区主要以四川藏族居民为主,由于旅游业开发的影响,众多的外地人也聚集到这里生活,其中以浙江、安徽等地的汉人为主。

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当地藏民与汉人的民族特点逐渐融合,但仍保留典型的民族习惯。

传统藏族的家族模式是由父系、母系血统家庭组成的宗族构成的。

但是由于当地人的生活主要是在在山上进行农耕,并且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导致这种以宗族为主的传统社会交往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当地人现在都是独门独户的散住在山上,彼此之间来往不多,宗族和血缘关系不是很明显。

当地村寨之间也有交往,主要的集会、交往地区集中在传统的老街、庙宇等地,例如:

茶马古道、土地庙(三圣庙)、喇嘛庙等。

3.3项目建设条件

(1)国际上高度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

国家自然基金会(WWF)于1961年成立,选定大熊猫为会徽,视之为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旗帜和全球自然保护的象征。

512地震后,卧龙自然保护区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帮助,这为该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2)工程建设相关的水、电、交通等设施齐全。

虽然303省道的耿达到映秀段在512地震中损毁,但2008年底即将贯通的从卧龙到都江堰的道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外,工程需要的土石在不影响环境的条件可就近取材。

(3)当地居民关注注并愿意参与乡土景观的重建,建筑修复和抗震技术能保证民居的恢复和重建。

第四章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

4.1项目建设目标

保护和恢复当地有价值的乡土遗产,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

给居民提供和谐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给居民带来就业契机。

4.2指导思想

以《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卧龙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指导,以保护乡土遗产、延续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为居民带来就业契机为目的,以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原则,针对实际情况,对老街进行原址恢复和重新设计,恢复其驿站风貌,并修复保护区内的庙宇。

重建和修复时重视利用乡土材料,节约资源。

4.3工程方案设计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确保居民居住环境的安全,并可以抵御次生灾害的发生。

(2)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真实地反应了当地人的意愿。

(3)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充分地利用已有空间,乡土材料和设施条件的原则;

(4)确保乡土景观在功能上和类型上的完整性,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对生产生活以及交流空间功能和设计要求的原则;

(5)以适当接受外来援助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的原则;

第五章建设方案

5.1场址选择

5.1.1场址选址原则

最大可能原址恢复;

要保证恢复并改善老街居民的生活环境;

尽量减少对农田的占用;

场址离公路要保持合适距离,既防止噪音又可以方便研究及管理人员的交通。

5.1.2场址选择

选择老街所在的区域和老街以及303省道对面的空地作为规划用地。

原因是老街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最独特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是茶马古道的驿站,是卧龙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的精髓;其次老街以及303省道对面区域的建筑风格和老街有很大相似性,地震之后由于地势平坦,现在安置大量板房。

这两个区域虽被省道隔开,但居民属于同一个村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一脉相承,为恢复驿站和古街风貌,应该共同发展。

图5-1老街土地利用现状

5.2建设布局

5.2.1布局原则

项目建设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充分地利用已有空间和设施条件的原则

(2)尽可能满足当地居民居住意愿和就业意愿的原则

(3)功能区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余地的原则

5.2.2老街总体布局

老街乡土文化遗产修复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区域:

(1)老街驿站风貌恢复区

选择原有老街所在区域恢复为原有的驿站风貌,原因是老街原为茶马古道驿站,建筑仍然保留着当时的风格,震后房屋垮塌,可以利用原有材料重建;重建和恢复的内容包括303省道以北和部分以难的的民居、两个小庙、展览厅、庙周围广场和绿地。

(2)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

在303省道对面区域恢复成商业兼居住的有藏羌民俗特色的古街风貌。

原因是省道对面区域为藏羌风格和混凝土建筑的混合排列,相对比较密集,而且原有一些小型商店,适合恢复成藏羌风格建筑较为密集的居住兼商业的古街,给原有的居民带来就业机会。

包括303省道以南的民居、广场、停车场和绿地。

图5-2老街总体规划

5.3建设内容

5.3.1民居

根据老街驿站风貌恢复区根据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层数、体量、利用原有材料进行重建,并兼顾驿站的功能,一共有四种类型的民居。

商业发展主要以游客居住、餐饮和休憩。

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民居兼顾商业和居住功能,建设独门独户的建筑,共三层。

商业发展主要以出售藏羌特色产品为主。

表5-2民居恢复重建项目

区位

建设内容

面积M2

数量

单价(万元)

总计

备注

老街驿站恢复区

民居1

240

10

0.12

288

两层木石结构

民居2

256

6

0.12

184.4

两层木石结构

民居3

216

10

0.12

259.2

两层木石结构

民居4

140

3

0.12

50.4

两层木石结构

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

民居5

140.4

40

0.12

674

三层砖石结构

图5-3老街现状民居图图5-4老街驿站风情民居意象图

图5-5老街南部现状民居图图5-5老街藏羌民俗古街民居意向图

5.3.2寺庙

主要包括重建老街的两端的两个小庙,修复何家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神树坪玉皇庙。

在重建和修复过程中尽量利用原有材料,恢复原有的功能和风貌,发动当地居民一起修复和重建。

表5-3庙宇修复重建项目

建设内容

面积M2

数量

单价(万元)

总计

备注

老街小庙

24

2

0.3

14.4

原址重建

三圣庙

200

1

30

原址修复

喇嘛庙

200

1

0.5

100

原址修复和重建

玉皇庙

400

1

20

原址修复

图5-6老街两端小庙现状

图5-7三圣庙现状图5-8喇嘛庙现状

图5-9玉皇庙现状

5.3.3展览厅

建设一个二层共360M2的展览厅,是老街驿站风貌恢复区的主要入口。

展览厅采用现代和藏羌建筑风格融合,主要功能为展示茶马古道和老街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地藏羌居民的民俗和文化。

同时,展览厅也为游客提供免费公共卫生间、休憩场所。

展览厅应利用乡土材料,并可以组织居民进行建设和管理。

5.3.4广场和道路

道路和广场均采用当地的石材或未经细致加工的青色石板,旨在恢复老街原来的古街肌理。

广场建设主要为当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聚会、休憩、观赏、品茗的场所。

包括缓坡上小型广场,可以用做观赏风景、品茗等;老街两端庙附近广场可以用做居民节庆和上香时集会,游人休憩场所;303省道对面广场为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的入口起到延续老街机理和吸引游人聚集的作用。

道路建设主要形成宽窄巷的风貌,驿站区为3米左右窄巷,恢复原址的驿站风情,古街区为6米左右宽巷,为发展商业创造条件。

道路的建设材料和广场保持一致。

图5-9老街驿道风情街道现状-规划意象对比图

图5-10老街藏羌民俗风情街道现状-规划意象对比图

5.3.5停车场

在303国道进入老街入口处设立一个670m2的停车场,满足最大停放量为40辆车。

停车场采用嵌草铺装的形式,周围种植植被减少对周围居民和游客的影响。

5.3.6绿化

绿化主要在保护当地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需要进行少量的移植。

植物配置遵循四季景观的变化,人性化尺度的营造并多采用乡土植物栽植。

5.3.7其他装饰和设备

包括驿站恢复区的牌坊、广场上桌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