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619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教无类》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注释】斯,副词,就;

诸,之乎;

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

“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回答说:

“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

”孔子回答:

“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

“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

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

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

”孔子说:

“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

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忠矣。

”曰:

“仁矣乎?

“未知。

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

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

“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

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

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

他怎么了?

“(他)算得上忠了。

”子张说:

“(那)算得上仁吗?

”孔子答:

“不晓得。

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

“清矣。

【注释】至于,去到;

之,到;

焉,哪里。

【译文】

(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

到另一个国家,就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

’于是离开这个国家。

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

’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

(您认为他)怎么样啊?

“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问:

“算得上仁吗?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

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

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

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

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

以,来,用来。

“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

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1),思而不学则殆

(2)。

【注释】

(1)罔:

迷惑、糊涂。

(2)殆;

疑惑、危险。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

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

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何谓也?

“绘事后素

(2)。

“礼后乎?

“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

倩,音 

qià

n,笑得好看。

兮,语助词,相当于“啊”。

盼:

眼睛黑白分明。

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

绘,画。

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

起,启发。

予,我,孔子自指。

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

“‘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

“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

“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

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

礼后于什么情操?

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学习与思考,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著于学习。

2、课后练习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

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把天伦之乐、道德圆满之乐、教育后进之乐置于统治天下之上,可见他对血缘伦理、道德修为、教书育人的高度重视,可见他对父母亲人、天下英才乃至众生的挚爱。

启发:

这三方面价值今天看来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感悟】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

‘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

3、讨论:

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要点:

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方法、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

二、孔子的学习态度。

既然能够成为万世师表,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因此,孔子认为学习就应该广泛的了解,广闻博见。

孔子博学到什么程度呢?

《论语·

子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说是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

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

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

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

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

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

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

不能吧(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什么叫“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

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来意义──“君之子”或“上等人”。

这些人,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

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

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

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

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

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能有这么多本事吗?

不能吧!

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

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

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

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

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

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

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

孔子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这就是博学。

据《论语·

子张》,【原文】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

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

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

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

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

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

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

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

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

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师之有)?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

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你又管他的老师是谁。

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

学无常师,才叫大师。

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

何以谓之大?

有容乃大。

何以谓之师?

可法曰师。

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的。

成为大师的孔子,对于人的天资进行了客观的划分,也就是我们课文中做说的:

【原文】1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

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

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

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接着孔子很清晰的认识了自己,虽然孔子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卓著,但是他认为他不是天才,而是好学。

这是孔子的第二个学习态度。

所以他说

【原文】2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只是个喜欢读书、勤奋敏捷地追求知识的人。

”孔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好学,这是孔子作为学人的特点之一。

那么,现在我可以恭喜大家,大家也是“学而知之者”,那么在人生的初始阶段,你们和孔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了。

孔子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

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论语·

为政》)。

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相当的自信,还说,

【原文】3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

这两个字的评价,除了他用来表扬自己之外,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

【原文】8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

雍也》

【原文】季康子问: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

先进》

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可见孔子对于好学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看,就是孔子有学习的兴趣,他也认为有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

那么孔子认为颜回好学,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课文中有一句话:

【原文】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

“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就是淡化物质追求,主动丰富精神,前面我们说过“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可见,颜回是满足这个标准的。

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

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

他认为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

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

两条:

一是悟性,二是贯通。

公冶长》,【原文】子谓子贡曰:

“汝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

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

子贡说,赐怎么敢比回?

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赐顶多才想到二。

于是孔子说,是比不上。

他还说:

“吾与汝,弗如也!

”这话什么意思?

一种解释是:

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

另一种解释是:

我和你,都比不上。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

就因为颜回有悟性。

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

子绝四:

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子罕》)。

意,就是凭空想象;

必,就是绝对肯定;

固,就是固执拘泥;

我,就是自以为是。

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

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

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

卫灵公》【原文】子曰:

“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然,非与?

“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还是问子贡:

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

子贡惊异地说:

是啊!

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当然不是!

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

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

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也可以是基本方法。

这样的人,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王朔说的“知识分子”。

三、课后思考。

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

学'

有哪些内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的重要性。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孔子好学、博学而且活学。

那么孔子为什么重视学习?

又重视学习什么呢?

这就是孔子关于“学”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时代,不要说高考,就是科举考试也还没有出现。

因此孔子绝对不会拿考试的指挥棒来教育他的学生“要考试啊,你们的认真学习”。

孔子从人的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学习的目的,他说:

'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在我们课本上的解释是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这是孔子对学者基于现实的认识而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偶有一些商品交换.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仕,农,工,商的等级意识极为强烈.唯有'

仕'

者才可以得到俸禄,吃到皇粮,也就是吃国家财政,收入丰厚,让你富甲一方.而且只要一人得道,那么全家可以随同鸡犬一起升天.在这巨大利益诱导下,寒门弟子要脱胎换骨,光宗耀祖,就必须顺应当时社会遴选人才的制度,以优学取'

谋得一官半职去享受皇粮奉禄,参与国家的财政分配.这一本(无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所以'

头悬梁,锥刺股'

'

凿壁借光'

有人漏夜赶科举'

孟母三迁'

等等故事,感动和教育了几十代人,学习目的只有一个——'

为已'

然而,孔子又说,'

今之学者为人.'

不管你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但你进入社会做的一切客观上正是为他人提供了产品,服务,便利---------这是事实,主观上利已,客观上利他.那么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孔子的学习观恰恰就是从动机上去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今之学者为人!

这就是学习的目的,既为己又为人。

那么,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是这样表达的:

【原文】4子曰:

“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

“未也。

“居,吾语汝。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这是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的。

为什么对子路说呢?

我们说过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是他的弟子中的一个莽撞人,直而不屈,子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挨骂也最多。

孔子对他,不仅是骂,而且常常是痛骂。

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的脾气太坏。

他这个人,用北京话说,叫“浑不吝”,也就是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里火里不回头。

所以在整部论语中,他是被教育最多的一位,一共被教育了42次。

孔子说:

“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

“没有。

“坐下,我对你说。

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

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

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

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

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

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

”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

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学习起到了一个方向性的作用。

二、学习的内容。

上一节我们讲了孔子的教学内容是政治,伦理,很明显这也是孔子在学习上所重视的了。

课文中有这样几个语段:

【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