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361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第9课绝地之音含答案

第9课

绝地之音

             对应学生用书P34

一、字音辨读

1.踟躇(chíchú)     2.恹恹(yān)

3.干涸(hé)4.訇然(hōnɡ)

5.人寰(huán)6.狰狞(zhēnɡnínɡ)

7.伶仃(línɡdīnɡ)8.熹微(xī)

9.夯土(hānɡ)10.攫住(jué)

11.迥异(jiǒnɡ)12.怨懑(mèn)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三、词语辨析

1.若隐若现·时断时续

辨析

例句

2.淹没·湮没

辨析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大相径庭:

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2.不能自拔:

不能将自己拔出来。

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3.刻骨铭心:

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

像镂刻在骨头和心上,形容感受深切,永远不忘。

4.絮絮叨叨:

①形容说话啰嗦;②形容说话断断续续。

5.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

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对应学生用书P35

一、走近作者

马步升,1963年生,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

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

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

另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二、相关背景

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

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

三、主旨把握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导师徒步考察长城时的一次“音声奇遇”,即在绝域、绝地听到了最具原始生命力的“音乐”,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追踪和捕捉绝地之音的独特经历和体验,让人们听到了真实的、颇具野性的精神黄钟大吕,触摸到一颗思远追古的执著之心。

四、结构图示

1.文章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叙述方式:

倒叙手法。

(2)作用:

作者反复强调了“绝地之音”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

引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名句,表达了与他人共享审美幸福的强烈愿望,很自然地为下文的回忆做好了铺垫。

2.文中广义上的绝地(即“黄土林”)有哪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

自然景观有绝地上沟壑纵横,如同迷宫,又有晚秋朔风。

人文景观有悬长城,一系列秦汉边卒的遗迹。

作用有四:

渲染环境,突出“绝地”中的“绝”;突出时空的亘远,引发人们思远追古的情怀;突出行走绝地的梦幻感觉与艰难;为下文写不期而遇绝地之音作充分的铺垫。

3.作者为什么说“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明确:

这句话分两部分来理解。

前半部分是“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指的是过去。

历史上,长城有着军事防御的功能,更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界限。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阻隔了长城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而后半部分“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指的就是现在的长城。

现在的长城,再也不是文化、民族交流的阻碍了,所以说“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

人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它看成是防御工事,看成一个地域的分界点。

这是作者在长城面对历史、面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4.文章反复强调这一串“无词”“无调”的歌声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作者感到震撼的原因。

明确:

(1)它是绝地之歌,是农耕者在劳作中自然的情感宣泄,是绝对的原生态的质朴淳厚的声乐。

(2)它是一首与自然环境抗争,追求真实生命之歌。

(3)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4)此歌也是作者与歌者的心灵对接,所产生的共鸣之歌。

1.选材出奇,感悟独特

“绝地之音”非常人常闻之乐,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特定人物所发之音,考察之行中的巧遇(包括那人和“我”的“咧”)使作者拥有了题材优势,正所谓“人无我有”,本文不仅没有浪费绝佳的题材,而且最大限度地提升它的价值,写出了“独此一家”的感悟,例如: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审美体验复杂而微妙。

2.文笔大气,感染力强

本文可以说是一篇有个性的文化散文,既体验精致,又视野开阔,笔力雄健。

作者总是用一种文化追踪的目光审视对象,赋予其一定的历史厚度。

例如:

“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能与我们交流的只有秦汉边卒的遗迹,那无阻无碍的朔风挟着远古的灵感,一拨一拨地注入我们的身心。

”读文至此,油然而生一种“天风海雨扑地来”的感觉。

再如:

“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

”远古的灵感和秦汉的血色,使环境、景色的描写中融入了历史文化的成分。

3.结构严谨,行文婉曲

文章采用的是倒叙结构,先概写“七年间”“我”向朋友讲述“那天的经历和感受”以及疑信参半的困惑,自然地过渡到“那年秋天”的考察历程。

在遭遇绝地之音前,由大的绝域,写到小的绝地,步步逼近,而又故意悬着,不忙揭出谜底,吊足读者胃口。

待到亲聆绝地之音后,又宕开一笔,写对绝地之音的追踪,久追而不得,萌疑生惑,又是一跌。

“过了几年”,终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捕捉到了那份感觉,跌后再扬,最后抒写感悟,呼应首段,释疑解惑。

             对应学生用书P36

阅读《绝地之音》选段,完成1~4题。

①……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

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

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

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

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②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

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

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

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

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

仅一沟之隔,便有山河悬远,可望而不可即之感。

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

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

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

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甚而至于他压根儿什么都不想不屑也没有表达?

无词,无调,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汇入风沙草棵中。

③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

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

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首歌?

尽管那首歌仍无时无地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要不自己怎么会不断地被感动,并且不断地感动着越来越多的天南地北经历迥异的朋友?

④我无法确定它,但我必须接近它,捕获它。

⑤过了几年,我闯进了腾格里大沙漠。

不知不觉间,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

这时,夕阳平洒下来,望不断的沙丘便如远古宫殿的金柱,矗满了我的四周。

哪一根金柱可供我依靠?

哪座宫殿可供我憩息?

怅然良久,满地都是与生命无缘的荒漠。

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入我的心房,我濡湿了干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

咧——咧——咧——,哦,是那声音,是那来自古长城线上的声音。

我至今也不知道那天我究竟唱了些什么,但我肯定,那一次我确切地捕捉住了那串古长城线上的音符。

1.第①段中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结合节选文字,分要点说说它“绝”在哪里。

答:

参考答案:

(1)“绝”在这首“歌”没有词,却含义丰富,兼有柔婉和豪放、昂扬和哀怨。

(2)“绝”在它无统一的曲调,却调兼古今,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

(3)“绝”在它迸发于绝地,在传达出悲壮哀婉的同时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2.“长城”的价值或意义有哪些?

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分点作概括说明。

答:

参考答案:

(1)长城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是安全的屏障。

(2)长城是一道文化分界线和心理分界线。

(3)长城是超越历史和民族的习惯并留有地域文化痕迹的。

3.第②段“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一句中的“单调”与“变幻无端”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不矛盾。

“单调”是说绝地之音“无词,无调”,只有单一的“咧”音。

“变幻无端”是从那支歌所可能包含的丰富内容或可能引起的丰富想象而言的,它兼含咏叹、歌颂、怨懑、冀求等情感,歌意可作多重理解。

4.第③段中,作者一方面说“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曾否听到过那首歌”,一方面又说“我相信那是真实的歌音”,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参考答案:

从表层看,作者希望“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但久寻不得,因而生疑;而那支歌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和“经历迥异的朋友”,因而坚信它真实存在。

从深层看,这是作者故设疑信之谜,有意识地通过“连自己也怀疑”来强调绝地之音的独绝无双,或者神奇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通过疑后之信来表现自己灵魂受到震动的真实无疑,强调的是那支歌巨大的感染力量。

             对应学生用书P99

(时间:

40分钟 分值:

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怅惘(wǎnɡ)   踟蹰(zhí)

干涸(hé)如丝如缕(lǚ)

B.恹恹(yān)荒瘠(jí)

嚅动(rú)响彻人寰(huán)

C.伶仃(dīnɡ)熹微(xī)

攫住(qú)城障(zhànɡ)

D.碌碡(lù)憩息(qì)

濡湿(rú)訇然(hōnɡ)

解析:

A项,“踟”读chí;C项,“攫”读jué;D项,“碌”读liù。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伥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不觉间盈满了清泪。

B.然而,每当那串歌声轰然回响心灵狂荡难已之时,我仍铁定了心,那就是诗人海子那响彻人寰的心愿: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C.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

D.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惋,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

解析:

A项,伥—怅;B项,轰—訇;D项,惋—婉。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昆曲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昆曲的旋律节奏很慢,演员们的表演更加细腻,服装也非常漂亮。

B.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大多数考生都忙于在题海遨游,不能自拔。

C.几个月过去了,那场景至今让原告刻骨铭心。

D.松山湖新兴综合市场内猪肉、水产、副食、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

解析:

不能自拔:

指深深陷入某种境况,自己没办法摆脱。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

解析:

A项,句式杂糅,“突出”移至“问题”之前。

C项,搭配不当,“改善……偏见”改为“改变……偏见”。

D项,不合逻辑,“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答案:

B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②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③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⑤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A.⑤⑥①②④③    B.⑤③②⑥①④

C.⑥③②⑤①④D.⑥⑤①④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该类题目,应关注各句子之间的联系,寻找有关联词语、代词或者列举事例的语句,分析与之联系密切的其他语句。

为总分关系的可先找出总说句,经过分析,本题的总说句应为⑥句,而③句中的代词“它”指的是⑥句中的“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

③应紧跟⑥。

②是对⑥中说法的反面论证,应接③后。

①④列举两个事例,证明⑤中观点,故为⑤①④。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10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

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

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

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

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

“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

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

“有吃的吗?

”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

“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

要多少钱?

”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

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

姑娘接过话题问道:

“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

”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

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

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

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

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

“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

“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

“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

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

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

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

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

之前说好了的:

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

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

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

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6.“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