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457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docx

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2013年徐州市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

(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

(3)故(所以)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点拨:

对比阅读找共同点。

“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温故而知新新:

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罔:

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过:

D.但当涉猎涉猎:

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

(2分)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

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

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

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三.【甲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仅标一处)(1分)

今齐地方千里今齐地/方千里

2.下列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有所不同。

4.【质疑探究】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3分)

答:

第一问:

都希望他们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

第二问:

邹忌:

用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现身说法,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诸葛亮: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由主而次,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不失人臣身份。

5.【迁移拓展】劝谏是一门艺术,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

因为要迎接中考班主任取消了本班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让班主任恢复你们的这些课程,你准备和他(她)这样说:

(2分)

答:

略。

评分要点:

注意称谓、说话的语气、分寸,符合情景内容即可。

四.【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

(3分)

答案:

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

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分)

答案: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答案:

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五.【甲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

门客:

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

年轻人。

③三旦:

三天。

④委身曲附:

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

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分)

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一年”也可)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

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六.【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

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

“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

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

‘尔何笑?

’鳖曰:

‘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

’夔曰:

‘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

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

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

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

’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

”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

按照等级依次拜见。

②夔:

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

③跷跃:

用一只脚跳跃。

④跂:

踮起脚尖。

⑤曳:

拖,牵引。

⑥大夫种:

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

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

⑦走范蠡:

逼走范蠡。

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

(4分)

(1)外见:

显现(表现、展示)出来

(2)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介鳞之属:

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4)延颈而笑:

________(5)所行几许:

(能)走多远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

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4分)

答案:

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示例: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

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犯错误的。

七.【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注】每:

常常。

 信然:

确实这样。

 先主:

刘备。

 就见:

到那里拜访。

 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

 枉(wǎng):

委屈。

 驾:

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由是:

因此。

凡:

总共。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2分)

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还于旧都

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4分)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刘备说:

“您和他一起来。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3.《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

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

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

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

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4.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

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

“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八、(2011·鸡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1)假借:

________

(2)以是:

________答案:

(1)借 

(2)因此

2.翻译句子。

(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2)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

(3分)

答案:

选取的材料都与勤学(求学条件艰苦)有关,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乙段写凿壁偷光。

4.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分)

答案:

示例一:

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样想办法克服,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

 示例二:

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

我们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zhuàn)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

“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

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

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答案: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爱好

(2)弗之怠弗:

(3)宋濂尝与客饮尝:

曾经(4)间问群臣臧否臧:

善,好

点拨:

“臧”可以联系《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一句。

3.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诚然,卿不朕欺。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点拨:

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抓住“嗜学”“手自笔录”“遍观群书”等内容来作答。

【乙】文抓住“濂具以实对”等内容作答。

5.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甲】文字体现出来的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甲】文字揭示了学习须不怕艰苦,勤学不辍的道理,

十.【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窗户⑵盖竹柏影也。

盖:

原来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仅仅、只是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美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2分)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十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

流俗不顾,匠人未识。

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

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

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

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

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

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

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

茂密状。

②捎云蔽景:

意为与景物相掩映。

③盘簿:

牢固状。

④玄黄:

指大自然的变化。

⑤叶:

相合。

⑥隆:

高。

⑦谅:

确实。

⑧固:

鄙视。

⑨取:

取法。

新-课-标-第-一-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

亲近而不庄重。

④甘冒霜而停雪停:

使(雪)停止。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3.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分)

2.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

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