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714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全国通用版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2课 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经过,认识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趋势。

(难点)

2.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重点)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基础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②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组织基础:

1894年后,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3)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等武装起义。

(4)思想宣传:

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的努力。

(5)有利条件: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误区警示]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标志: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性质:

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重大举措

(1)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思维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地位,这种进步意义是巨大的。

当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易混易错]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并非整个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一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认识

探究点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史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史料体现了哪些原则?

据史料说明之。

答案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探究点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史料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由史料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①进步性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b.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②局限性

a.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b.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史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2)据史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答案 

(1)促进民族、民主精神的觉醒。

(2)“第一枪”:

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一步”: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一回”:

发布改称谓、废跪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和倡女权)等,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等。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

①武昌起义胜利了,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辛亥革命又失败了,主要是因为:

①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得到改变。

1.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

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败加速了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改革的路被堵死”后革命爆发,革命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判断清政府改革失败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可判断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革命和改革的评价,故排除C、D两项。

2.庄秋水在《武昌三日:

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

“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武昌起义的相关内容。

材料中“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清政府的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说明士兵的反叛是因谣言而害怕清政府的清洗,表明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3.有人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

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

A.三权分立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D.民主共和制

答案 C

解析 三权分立在中华民国政体中有所体现,但不是针对袁世凯的,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规定总统制,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旨在限制即将担任总统的袁世凯,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本身并不针对袁世凯,故D项错误。

4.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

“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

”此评论(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答案 C

解析 “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说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因此答案选C项。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

“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第

(1)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2)问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

第(3)问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对点练]

知识点1 武昌起义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答案 D

解析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

“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题干说明黄花岗起义的意义重大。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已震动全球”。

3.“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排除B项;题干材料描述了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

4.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 B

解析 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

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

C项表述错误。

故选D项。

知识点2 中华民国的建立

5.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留借口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 B

解析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A项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B项正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政权在革命过程中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D项错误。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

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 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参议院制定的,它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革命派企图用它来限制袁世凯独裁。

由此可见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

故选C项。

知识点3 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功绩

7.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辛亥革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英国虽保留了君主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采用了暴力方式,英国虽然采用了非暴力的方式,但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9.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 C

解析 鲁迅先生的话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带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政府中还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这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最终也必将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10.学者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影响,故排除。

[能力练]

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

这说明(  )

A.民族团结意识增强

B.革命阵营达成妥协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分析运用能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国旗、陆军旗、海军旗分别是五色旗、十八黄星旗和三色旗,注意这些旗帜原先分别是属于沪军都督府、共进会及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这说明革命阵营内部存在斗争,但最终达成妥协,故B项正确;A项易错选,因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的意义,但这并不能从题干中反映;C、D两项也不能从题干反映。

12.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答案 C

解析 C项“国务员辅佐”,实际上确立责任内阁制,制约了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

13.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

《申报》曾发表文章指出:

“南北二者比较之,则江左为偏安之局,北京有建瓴之势。

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

”《申报》认为(  )

A.南京环境安定适合定都

B.北京能领导全局适合定都

C.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

D.地理位置对定都没有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得出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故C项正确。

14.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

该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全国人民反对复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

1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答案 A

解析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民族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主权在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因此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答案 

(1)根本区别: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意义:

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认可。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答案1:

同意。

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

不同意。

《清帝逊位诏书》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