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0610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docx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二)

1853年7月8日(咸丰三年),也就是太平军攻下南京三个月后。

美国东印度舰队的4艘帆船炮舰,在马休·佩里准将的率领下,驶入了日本江户湾(东京湾)南侧的浦贺(横须贺久里浜,东京以南50公里)。

4艘美国战舰通体漆黑,装备有63门舰炮。

而江户湾的海防火炮不过20门。

美舰强大的火力让日本人大为震惊。

佩里舰队此行是受第13任美国总统菲尔莫尔差遣,向日本递交国书,要求日本结束锁国政策,与美国缔结通商条约。

自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第一道锁国令起,日本的海禁政策已经实施了220年,期间仅与中国和荷兰有少量官方贸易。

美国武力逼迫日本通商,是想为其工业品寻找倾销市场。

黑船事件——欧美战乱对亚洲的影响

7月27日,实际控制日本政权的江户幕府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庆(61岁),在与阿部正弘等幕僚商议对策时病死。

阿部正弘借口需要孝明天皇的批准,才能接受条约。

佩里因还有他事,率舰队离开日本,声明明年再来签约。

事实上,在德川幕府统治的二百多年里,从来不准天皇参与政治。

黑船事件和幕府更替,让日本政局陷入混乱,为幕府灭亡和明治维新埋下了导火索。

第二年1月,佩里再次率领9艘军舰抵达江户湾,日本被迫签约开放门户。

黑船事件被日本视为文明开化的起点,甚至在佩里登陆点立碑纪念,由伊藤博文亲自撰写碑文。

黑船事件92年后,日本成为二战战败国,美国舰队再次驶入东京湾,并在佩里登陆点北面9公里处,修建了规模庞大的横须贺海军基地,成为美国第七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黑船事件97年后,1950年7月8日,麦克阿瑟五星上将被任命为驻朝鲜联合国军总司令。

中国人被迫又卷入了一场影响国运的战争。

黑船事件100年后,美国人第一次在没有获胜的停战条约上签了字。

1853年10月5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此后法国、英国相继对俄宣战。

欧洲四大强国为了争夺对巴尔干半岛和黑海的控制权,围绕俄国黑海舰队所在的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今属乌克兰),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攻防战。

双方投入兵力超过200万人,造成50多万人伤亡,至1856年3月结束,以俄国战败收场。

沙皇尼古拉一世病死,俄国走向衰落。

此次战争可算是世界工业化后第一场现代战争,膛线步枪、蒸汽铁甲舰、无线电发报机等工业产品得到应用。

军火工业进一步刺激了世界工业发展。

这场战争的间接受益者是保持中立的普鲁士。

10年之后,普鲁士轻松击败已经失去俄国靠山的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俾斯麦手里,一个欧洲大陆工业强国迅速崛起。

克里米亚战争的另一个间接受害者是中国。

1855年夏,英法联军远东分舰队出动,将俄国军舰封锁于鞑靼海峡。

这些英法舰只和黑船事件中的美国军舰一起,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力战舰。

西林教案——马神甫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2月25日(咸丰六年),在广西省最西部的百色市西林县,一个闭塞的山区小镇——定安镇(桂黔滇三省交界,南距中越边境120公里)。

新任知县张鸣凤下达拘捕令,将法国传教士马赖及其信徒曹桂英(女)、白小满等15人抓获,四天后将三人斩首示众,史称西林教案。

马赖于1814年生于法国北部诺曼底农村,1843年晋升神父,1852年受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遣,至中国广州传教。

巴黎外方会自1680年(康熙19年)起,在中国活动长达270年,势力遍及西藏、两广、川陕、东北地区,是罗马教廷对华宗教入侵的主力军,得到法国政府支持;1721年康熙发布禁教令后,该会转入地下活动。

而按照1844年中法签署的《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传教士仅限于在五口通商地建设教堂,并规定“概不准赴内地传教”,实际并未取得传教权。

1854年2月,马赖受驻香港的两广教区主教李莫瓦派遣,秘密至广西传教。

马赖来华也是受郭士立影响,自新教势力大举进攻中国后,天主教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渗透力度。

由于太平军作乱,广西严查洋教,马赖绕道抵达贵州省会贵阳,并潜入贵阳西南240公里的兴义县(与广西接壤),认识卢廷美、林昭等信徒,学习汉壮语言,了解社会民风,得知南边相邻的广西西林县有从兴义迁去的天主教后代。

当年12月,马赖便带着女教徒曹桂英(寡妇)、白小满及仆人巫老五等人,潜入西林县白家寨(汉族)、常井屯(彝族)一带活动。

马赖以此地为据点,逐渐把传教活动扩大到西林县城(定安镇)。

洋教士的活动引起当地人反感。

白家寨有个教徒叫白三,因妻子是异教徒,马赖要她一定入教,并叫白三把祖宗牌位拆掉。

白氏宗族认为这是忤逆不孝,坚决反对白三入教。

白三妻子因不愿意到暗房里接受“神父”洗礼,也拒绝入教。

白三见马赖和寡妇曹桂英形影不离,如同夫妻,也非常反感,决定退教,遭到马赖斥责。

同时,马赖通过曹桂英诱骗白三的女儿和侄女入教,借洗礼时乘机猥亵,其侄女受辱自杀。

白三怒而将马赖告上县衙。

县令黄德明将马赖传讯拘押,后接受贿赂,令其离境了事。

1855年夏,马赖带着曹桂英、白小满等回贵州。

同年冬天,三人又潜回西林频繁活动。

1856年2月22日,白三再次将其告上县衙。

新任县令张鸣凤秉公执法,接受诉状后命衙役缉捕。

在百姓配合下,于定安街罗恭叶家后园,将马赖等人抓获。

马赖被捕后,白三等人又联名在定安街头张贴“白头贴”,把马赖的罪恶公布于众。

2月26日,县衙开庭审讯马赖,各方群众汇集衙前,一些过去曾受马赖侮辱的妇女、入教后被逼捣毁祖宗牌位的信徒纷纷控诉马赖。

张鸣凤原本打算通过审讯,严加训斥一顿。

但马赖态度傲慢,对自己违反教规、奸淫妇女等罪状避而不谈,反而大骂县官压迫天主教自由,违反中法条约。

定安群众见马赖死不认罪,群情激愤,大闹县衙,要求严加惩处。

张鸣凤遂判白小满斩首,马赖与寡妇曹桂英因犯通奸罪,按《大清律》在站笼中示众三天,于2月29日斩首(此三人在2000年10月1日被罗马教皇保禄二世封为天主教圣人)。

马赖事件本是一件普通的涉外案件,最终竟然演变为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1856年7月,巴黎外方会两广教区明稽埒主教,将马赖事件报告广州法国公使馆,请其向中国政府交涉。

7月25日,法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代理公使)顾思(JeandeCourcy),写信给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按照《黄埔条约》给予赔偿,并释放在押的中国教徒。

随后顾思给法国外交部写信,提出了自己的赔偿建议:

第一,西林知县革职充军;第二,钦差大臣以正式照会告知处分执行情况;第三,在清政府的邸报上公布该项处分的上谕;第四,清朝皇帝通谕全国,其他官员如果发生类似违约行为,一律照此案处理。

延至8月20日,叶名琛才做出回复,提出太平军叛乱因天主教驰禁引起,马赖事件等调查后再说。

顾思对此当然不满,频频威胁叶名琛不要忽视拖延的后果。

法方的耐心当然是有限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1852年12月政变称帝)早已蠢蠢欲动。

刚刚加冕称帝的小拿破仑,想要效仿他的叔叔,争取对天主教的保护权。

既然英国人能为几箱鸦片向中国开战,那么法国传教士遭到杀害,法国为什么不可以干涉呢?

加上明稽埒主教回法国活动,两次觐见拿破仑,鼓吹皇帝应保护传教士。

拿破仑三世随即对法国外交部发出指示:

法国政府要为保护圣教而战,战争的时候与英国联合出兵!

法国外长瓦尔斯基对驻华代办顾思强调:

“马赖先生之死给皇帝政府留下了难以忍受的印象……故我政府有义务要求光彩的补偿”。

自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起,英法联军便合伙干掉了俄国。

有了上次的愉快合作,这次两国自然是一拍即合,动因无非是利益。

英国参战的深层原因是《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希望全面修改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与清政府交涉后遭到拒绝。

中美《望厦条约》也将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支持下也提出修改条约,同样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欧美强盗合伙策划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的由头是另一个小事件。

亚罗号事件——制造事端炮轰广州城

1856年10月8日上午,一艘取名亚罗号(Arrow)的中国商船,从厦门驶入广州黄埔码头。

经人举报,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官兵登船检查,发现执照已过期11天。

船上有14人,梁国定扣留了其中12人。

按道理来讲,中国官兵抓捕嫌犯,纯属内政。

但亚罗号暧昧的身份,使事件迅速复杂化。

这艘船的船主是在香港长期居住的中国人苏亚明,他于1855年9月27日,将亚罗号在香港殖民政府登记注册,获得港英政府保护。

雇佣的水手都是中国人,只有船长是爱尔兰人托马斯?

肯尼迪。

次年9月27日,亚罗号驶入珠江时,曾雇佣两名助理领水员,名叫梁明太、梁建富。

此二人是海盗,曾于9月6日抢劫中国货船,枪杀四名水手,船主黄连开跳水逃生。

10月8日,黄连开发现梁明太就在亚罗号上,立刻向水师举报。

官兵押走船员后,船长肯尼迪立刻向驻广州英国领事巴夏礼(28岁,厦门领事兼广州代理领事)报告。

巴夏礼认为该船在香港注册,享受英国政府保护。

即使船上有嫌犯,按照中英《虎门条约》,官兵也得照会英国政府,不得随便捉拿。

于是巴夏礼跑到了事发地,要求梁国定按条约执行,把嫌犯带到领事馆去审讯,审讯确实后由英方引渡给中国。

双方争执中,由于巴夏礼态度强横,梁国定的手下打了巴夏礼一巴掌。

巴夏礼旋即转而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施压,要求放人并公开道歉。

在迅速审讯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

查明12人中有梁明太、梁建富两名水手为海盗,另一人吴亚作为证人,他们3人将继续接受审讯,其余9人可以送还。

得到巴夏礼的禀报后,英国公使包令(Bowring,此人主导对华修约)查出此船的香港执照已经过期两个礼拜。

但随后,包令、巴夏礼和英国海军商议,由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捏造中国水兵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当时船上并未悬挂英国国旗),限叶名琛24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

面对英国的最后通牒,叶名琛决定让步,10月21日当天,他答复可以交换除了海盗之外的另外10人。

次日,巴夏礼坚持原见。

叶名琛只好决定派南海县丞许文深,亲自解送全部12名水手到英国领馆,但坚决不道歉。

此时英国人无心再谈,拒绝接受人员。

10月23日,英海军上将迈可尔·西摩尔(东印度及中国舰队司令),率领3艘英舰穿越虎门,攻占广东东郊的猎德炮台。

叶名琛下令广东水师后撤,亦不准开炮还击。

10月24日,英国军舰轰击广东南郊凤凰岗炮台,炮台守兵奉令走避,炮旋即被毁。

10月25日,英军连连攻陷海珠炮台以及商馆一带,并占据城外全部防御工事,直逼广州城。

10月26日,叶名琛关闭粤海关中断贸易,调集乡勇团练制造声势。

10月27日,西摩尔照会叶名琛,要求同意英人自由入城,遭到拒绝。

英军便每5到7分钟炮轰一次广州官署,官署士兵逃走。

但叶名琛坐在官署内,当日公告广州军民:

“杀一英人,赏银三十元”。

10月28日,英军炮轰广州南城墙。

10月29日下午,英军约100人攻入广州城,冲入两广总督官署,抓捕叶名琛未果。

英国公使包令再度提出入广州城与总督商谈,遭叶名琛拒绝并召集团练,号召“杀夷夺船”。

由于香港英军兵力有限,先行撤退,留下英国军舰持续炮击广州城。

12月14日夜,愤怒的广州市民聚集十三行外国商馆,从美法洋行烧起,翌日烧至英国洋行,烈火延烧两昼夜。

延续170年的广州十三行,在这场大火中烧成白地,仅有一栋房子幸存。

1857年1月,英军为了报复,焚毁十三行附近数百幢民宅,后因兵力不足退出珠江。

事情闹到这一步,清廷对此居然一无所知。

直至12月14日广州开战近两个月后,咸丰帝才收到叶名琛的奏折,其中声称清军两次大败英军,击毙击伤四百余人。

广州事件传到伦敦,英国政府一时陷入争论。

德比伯爵(前首相)在上议院提出了谴责政府在华使用武力的提案,经过激烈辩论后,以110:

146遭到否决。

理查德·考伯登在下议院再提相同议案,结果以263:

247获得通过。

首相巴麦尊不久解散下议院重新大选,结果巴麦尊的自由派胜出,对华出兵成为既定政策。

1857年3月20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特使,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

1857年4月法国政府任命葛罗为对华外交特使。

美国政府因国内黑奴问题对立,未作出兵计划。

同时俄方也加入,同时间俄方也加入,以东正教团监护身份先混入北京,后来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

这样形成了四国联合阵线。

英法联军——天津大沽口一胜一败

但是自1857年5月起,印度殖民地发生兵变,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起兵反抗英国东印度公司,起义波及印度大部国土。

英军出兵增援,至9月重新夺回首都德里,沙二世被俘虏,局势得到控制。

莫卧儿帝国至此终结,英国政府撤销了东印度公司的管辖权,改为直接统治印度。

10月中旬,英国特使额尔金和海军将领西摩尔等人商讨,决定先进攻中国华南,然后向北推进并展开外交攻势。

俄国认为即使攻下广州,清廷也不会屈服,唯有直接攻打天津、北京。

但英法联军为使叶名琛就范,坚持攻打广州。

11月,英法联军集结一万余人的海陆军,及英舰43艘、法舰10艘进攻广州。

12月10日,叶名琛得知广州已被封锁,要求市民躲避,但对英法提出的赔偿要求不予回复。

12月12日,联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

允许进入广州城,赔偿亚罗号及马赖事件的一切损失,清政府必须派代表与英法进行修约谈判。

照会要求10天内必须答复,否则武力攻城。

叶名琛认为英国虚张声势意在求和,拒绝了照会要求。

12月27日,叶名琛上奏7000多字予咸丰帝,仍称英国意在求和。

12月28日清晨,英法联军发起进攻,炮兵对广州展开了连续27小时的炮轰,广州南门全毁,大片民宅被烧,两广总督衙署遭到炮击。

12月29日,英法联军仅以阵亡15人的代价占领广州城,从布政司库搜掠白银20万两。

1858年1月5日,联军在左副都统署抓获叶名琛,将其押送至印度加尔各答,不久死去。

1月7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高官联名向清帝上奏,报告广州失陷的消息,咸丰帝深感诧异。

为了恢复广州秩序,1月9日,被联军羁押的广东巡抚柏贵,名义上复职与英法总局共同治理广州,但没有实权,一切由巴夏礼控制。

柏贵也成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扶植的第一个傀儡政权。

3月底,四国代表齐聚上海,向清政府递交公函,除赔偿战争损失外,要求:

1、外国政府有权在北京派驻代表;2、开放通商口岸;3、欧洲人有自由游历和购买商品的权力;4、修改关税;5、信仰自由。

清政府知道战端已开,将叶名琛被撤职由黄宗汉接替。

咸丰帝下旨督办民团反攻英军。

广州陷落的消息不久传到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为免去战祸,私自向英法领事谈判,提出上海地区照常贸易,上奏清朝获准。

4月1日,见清廷未做答复,英法联军炮舰北上天津大沽口外集结,威胁京畿。

1858年4月24日,英、法、美、俄四国使节聚集天津大沽口,限期清政府6日内派人谈判,否则开战。

咸丰帝派直隶总督谭廷襄赶赴交涉。

不料英法以谭廷襄未获钦差身份拒绝接见。

咸丰帝除了同意减少关税外,对于四国的要求一律拒绝,也不准谭廷襄开战。

由于等待兵力集结,直至5月20日,英法发出最后通牒,限2小时内交出大沽口,遭到清廷拒绝。

联军随即发起进攻。

1200余名士兵在炮舰掩护下,进攻6000余清军驻守的四座炮台。

清守军奋力抵抗在2小时后全军战败,大沽口南北炮台陆续被攻陷。

5月26日,英法联军未遭遇抵抗就兵临天津城下。

5月30日,四国使节逼迫清政府派全权代表至天津谈判,否则将进军北京。

清廷在6月1日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耆英赴天津与各国谈判。

6月13日至6月27日,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四份《天津条约》,涉及通商、关税、鸦片贸易合法化、传教、赔款、领事裁判权等诸多事项。

战后,清廷命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整饬海防军务,着重重建大沽口炮台。

炮台由原来的4座增加到7座,安装岸炮64门;炮台周围均筑坚固堤墙,包挖壕沟,竖立木栅,加强防护。

6月,英法政府不满足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意图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英法舰队再回大沽口,拒绝清廷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

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进攻大沽口炮台,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先后阵亡。

由于清军准备充分,战术得当,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贺布也受重伤。

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次取得胜利。

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的堂皇理由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惨败,使本来想教训清朝的英法政府相当愤怒。

英国《每日电讯》出现占领北京城,永久占领广州,把皇帝赶出皇宫的声音。

英国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开8天的会议,最终一致主张对中国增兵,并攻入北京作为目的。

英法双方决定由英国出兵1.2万人,法国出兵7000人,联军在上海聚集。

1860年4月21日占领浙江定海,后陆续占领大连湾、烟台,完成对渤海湾军事上的封锁。

清军除了在北塘(大沽以北)埋设部分地雷外,并未驻军加强防备。

8月1日,英法联军在俄国间谍引导下,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天津北塘顺利登陆,没有遭到任何攻击。

8月12日,英法联军2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与清军遭遇,接着与4000名配备大刀、长矛和弓箭的蒙古骑兵战斗,清军战败撤往塘沽。

8月14日,英法联军集中36门火炮攻占塘沽。

8月21日,英法联军3500余人,集中火炮进攻大沽口炮台,清军在火炮差距下渐渐不敌,白刃战后多数守军壮烈战死。

当晚大沽口炮台被占领。

8月23日英军上将贺布北上直达天津,总督恒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尔金在天津议和。

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

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并劫持英国派往洽谈停火的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

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

9月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

八里桥是京城最后一道屏障,僧格林沁统帅三万清军,扼守入京要道。

蒙古骑兵前赴后继,表现极其英勇,但冷兵器难敌美英火炮,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六千人的英法联军只有52人伤亡。

八里桥大战的第二天,9月22日,住在圆明园的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

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

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20余名太监与敌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军攻占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

10月7日,英军闯入圆明园,法军司令孟托邦和英国司令格兰特,下令劫掠园内财宝和艺术珍品。

官兵为抢夺珍宝甚至互相械斗。

10月9日法国军队撤出圆明园时,这座康雍乾三朝历时150余年建成的皇家园林,已经满目狼藉。

英国特使额尔金、格兰特等人,以清政府绑架巴夏礼和虐待俘虏为由,下令烧毁圆明园,以教训清政府。

额尔金甚至命人在全城张贴布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

“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

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

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10月18日,英军纵火焚烧圆明园西北角的安佑宫时,300余名工匠宫女太监被活活烧死在里面。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行地宣称:

“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圆明园大火方熄,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给英国,赔款白银800万两。

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当政。

10月25日,奕与法国代表葛罗签订《中法北京条约》,条件与英国等同,并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

11月14日,俄国借机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强行划归俄国,将新疆西北44万平方公里国土割让给俄国。

美国公使因国内爆发南北战争而回国,未及趁火打劫。

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同样掠取了诸多殖民特权。

1861年8月22日,31岁的咸丰帝病死于热河。

6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年号同治。

由八个顾命大臣辅政,尊载淳生母懿贵妃那拉氏(慈禧)和皇后钮祜禄氏(慈安)为皇太后,以“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颁布诏谕的符信。

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进入了政权动荡期,一个女人影响了中国其后48年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