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7074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

新高考历史复习课时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月考)《荀子·王制》中记载∶"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中庸》中则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些材料

A.说明统治者应提高道德修养B.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C.体现了鲜明的以民为本思想D.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月考)《墨子·尚贤》中说: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这反映了墨子

A.主张为政之本在于尚贤B.反对宗法世卿世禄制度

C.代表下层手工业者利益D.强调构建政治和谐社会

3.(2021·浙江高三开学考试)春秋战国时期某家学派对道德在政治上的作用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德与刑是主从、主辅关系。

下列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是

A.“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B.“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C.“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2021·内蒙古包头市·高三期末)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

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

商灭夏后,夏商二族交融;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交融,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

这说明了

A.宗法制弱化导致王朝更迭B.长期战乱民族间差异逐渐消失

C.列国纷争增强部族凝聚力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5.(2021·贵州高三开学考试)春秋晚期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思想特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但是该书问世后在当时并没有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主要原因是当时

A.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书写材料落后B.社会秩序稳健,缺乏军事思想传播的土壤

C.儒家仁政理念逐步深人人心D.传统贵族社会思维影响深远

6.(2021·新疆高三月考)在礼崩乐坏的情势下,孔子、墨子率先对礼乐进行自觉反思.庄子则吸收了儒盟思想成果,从“人”的存在这--哲学本体论高度对礼乐教化国家意识形态运作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其精神向度于“乐”的抒情性回归,思想关切于主体性的自由与解放。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儒墨思想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B.诸子思想在发展中得以同化

C.战国时期儒家教化成为国家意识D.庄子思想中具有人文主义光辉

7.(2021·江西高三月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雅颂之音。

”对此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孔子以“仁"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B.叙述经典《五经》之一《礼记》的由来

C.所编作品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D.孔子编书主要目的是要维护普通民众利益

8.(2021·江苏连云港市·高三开学考试)春秋时期,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

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

A.整顿社会秩序B.推崇仁的观念C.强调社会和谐D.倡导隆礼重法

9.(2021·河南高三月考)《礼记·王制》篇记载: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A.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B.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D.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10.(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月考)《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C.加速实现民族融合D.以农业发展为要务

11.(2021·广西河池市·高三期末)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税”,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

父与成年儿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

商鞅此举力图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B.确立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12.(2020·辽宁高三月考)著名学者梁启超在论及先秦某一流派思想时指出:

其意谓道德与实利不能相离,利不利即善不善的标准。

若此,吾得名之曰“义利一致观念”。

据此可知,这一思想流派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3.(2021·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三开学考试)春秋末年,晋国赵氏宣布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

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

这些做法

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

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

14.(2021·山东济南市·章丘四中高三开学考试)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乘车遇到宫廷文士田子方,急下车致意,竟未得到田子方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因为他随时都能被别国重用。

这反映了

A.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争霸日趋激烈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5.(2021·安徽六安市·高三期末)战国前期,“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学派争论如同“水火”。

战国后期,荀子提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韩非子的学说兼采道家之长。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诸子学说

A.相互争鸣论战的特点B.随着社会转型走向没落

C.呈现出融合的趋势D.原本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16.(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月考)元人陈澔在评价《吕氏春秋》时认为:

“吕不韦相秦十余年,此时已有必得天下之势,故大集群儒,损益先王之礼而作此书,名曰《春秋》,将欲为一代兴王之典礼也。

”可见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意在

A.规劝其他诸侯国归顺秦国B.为秦国制定统一礼乐制度

C.总结反思诸子百家的学说D.为大一统提供理论新依据

17.(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三模)西周前期,常言“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西周后期,出现“昊天不惠,降此大戾”“浩浩昊天,不骏其德”等诗句。

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A.小农经济的萌生B.天命观念的消逝

C.周王权势的衰弱D.学术争鸣的出现

18.(2021·山东济宁市·高三月考)战国末期,荀子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因此需要礼仪来教化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

荀子的这学说

A.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向B.促进了儒墨思想的结合

C.得到了统治集团的重视D.消除了儒法思想的分歧

19.(2021·江西赣州市·高三期末)下图为素有“天下第一剑”美誉的春秋越王勾践剑。

它于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

据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专家通过对剑身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据此可推断

A.春秋时期楚国和越国有着--定交往B.春秋时期越国民营手工业非常兴盛

C.春秋时期越国的铁器铸造工艺精湛D.勾践剑的剑身铭文字体应该是隶书

20.(2021·重庆高三其他模拟)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D.主张格物致知论

21.(2021·湖北襄阳市·高三月考)据《左传》记载,晋国打败齐国后向天子献捷领赏,而周天子竟先以自降一等之礼接见晋国来使,后又宴请晋国来使并私下奉送礼物。

这反映出当时

A.周王室权威的丧失B.晋国确立霸主地位

C.周王插手晋齐争霸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22.(2021·河南驻马店市·高三期末)老子认为,治理者当以“道”治国,保持“道”之客观公正性,摒弃私欲和巧伪,“以百姓心为心”,祛除礼法浮文,实施“道”之简政。

这反映出老子

A.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B.借助辩证思想来处理政务

C.对春秋混乱政治进行反思D.反对儒学以德治国的主张

23.(2021·聊城市·山东聊城一中高三期末)在出土秦简中管理经济的基层官吏“啬夫”有十几种之多,数量也很庞大。

秦国对经济的控制,涉及农业、田猎、道路、仓储、畜牧、建筑工程和手工业等各生产领域。

这反映了秦国

A.农业经济发达B.经济结构健全

C.政治机构完善D.经济管理严密

24.(2021·陕西安康市·高三期末)屈原利用江汉一带流行的一种句式参差不齐、自由活泼的民歌形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楚辞。

这反映出楚辞的创作

A.立足于大众审美B.取决于当地文风

C.根植于社会生活D.受限于地域文化

25.(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期末)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是

A.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诞生B.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汉字开始形成完整体系

26.(2021·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三月考)“韩非为法家之殿,而实集前人之大成。

其思想中‘法’、‘术’、‘势’之三主要观念,皆为历史环境之产物,孕育长养,至非而达其最后成熟之形态。

……孕育长养此诸观念之历史环境,一言以蔽之,即封建天下崩溃过程中之种种社会政治事实而已。

”材料说明了韩非的观点

A.标志着法家理论系统化B.融合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C.挽救封建制危机为要旨D.受特定的社会存在影响

27.(2021·江西宜春市·高三期末)“华夏”一词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理念得到发展。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B.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C.传统政治秩序在逐渐解体D.诸侯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

28.(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期末)有的学者估计西周全盛时期和春秋中后期人口的最高峰值可达2000万人。

从战国时期开始,人口不断增长,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人口达到3200万以上。

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B.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

C.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D.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

29.(2021·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一模)《论语·述而》中说: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用来形容

A.诗歌B.饮食C.音乐D.绘画

30.(2021·安徽芜湖市·高三期末)《论语·为政》记载: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一言论

A.反映了儒家思想顽固保守B.揭示了人类会发展规律

C.强调了改革周礼的必要性D.体现了孔子克已复礼主张

31.(2021·浙江高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2.(2021·安徽蚌埠市·高三二模)春秋之前,国君赏赐臣下,主要是分封土地;战国时,国君赏赐臣下黄金百鎰、千镒、百斤、千斤或者百金、千金的事很常见。

这种变化

A.强化了血缘等级关系B.说明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C.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D.表明黄金成为主要货币

33.(2021·江苏苏州市·高三月考)先秦某思想家提出"仁则兼矣",认为仁爱必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的精神。

该主张

A.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C.旨在以仁政扩充人的善性D.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34.(2021·浙江高三期末)《商君书》中提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王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下列观点与其相似的是

A.“克己复礼”B.“兼相爱、交相利”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5.(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期末)荀子提出: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国语》认为:

“民乏财用,不亡何特?

”上述材料体现了

A.国家应以民生为重B.统治者关心民众疾苦

C.统治者要为政以德D.治国理政要取信于民

36.(2021·山东菏泽市·高三期末)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在这座墓葬中出上了青铜铸造的馒鼎2作、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已近于天子之制。

这一发现

A.展示了战国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反映了当时的礼乐制度已被破坏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37.(2021·江西上饶市·高三一模)孔子主张的“仁”是画了一个大圈,把忠诚、孝悌、勇敢、正直、宽容等种种美德都圈在里面,希望这些能成为人内心的自觉。

孟子的“性本善”“良知”也认为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这说明先秦儒学

A.朴素的哲学思考B.主张人性本善

C.当时的蔚然大宗D.推崇仁义观念

38.(2021·全国高三月考)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代表作。

《黄帝四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从“道”延伸出来的,道本身就是最高、最大的“美”,教导君主用“道法”统治百姓,先德后刑”“德刑统一”。

这表明“黄老学”

A.反映诸子思想相互矛盾的特点B.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流派

C.吸收融合其他流派的思想主张D.成为各国富国强兵的指导思想

39.(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提出“尊王攘夷”,鲁国以“秉周礼”为列国所羡慕。

《左传》记载的各类事件中依然遵循周礼“尚往来”和“备礼乐”。

这反映出当时

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并未动摇B.王室的政治和道德权威尚存

C.宗法分封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D.传统礼制备受各诸侯国尊崇

40.(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期末)周代的采诗官每年春天深入民间征集抒写民情民愿的诗。

“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

国家如没有重大的政德和军功事件发生,泛泛的歌功颂德作品被视为“下作”,不在征集采撷之列。

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情

C.诗歌题材比较单一D.政治统治出现衰败趋势

41.(2021·山西晋中市·高三一模)如图为西周时期周康王赐给盂的“大盂鼎”铭文拓片,共291字。

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赐予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各诸侯国。

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B.确立了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

C.促进了华夏认同观的初步形成D.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42.(2021·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为师,在楚国实行变法期间,他以身作则,忠实履行“信”“义”二字;荀子则认同法家加强君权的主张,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这种现象说明

A.法家思想源自于儒家B.战国时期儒法相互借鉴吸收

C.儒家和法家本质相同D.尊崇“信”“义”成为时代主流

43.(2021·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

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

这种变化反映

A.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

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

44.(2021·江西南昌市·高三期末)孔子盛赞舜“恭已正南面”实现了“无为而治”。

老子建议统治者"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商鞅则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

A.核心在于无为B.重视规则和秩序

C.热衷于复古路径D.强调要顺应自然

45.(2020·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篇提到,以四季配五行,将音乐、色调、祭祀搭配起来,这样政令与时令就有感应。

《应同》篇认为自然与社会间有“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

《精通》篇认为“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三则材料体现的共通思想是

A.敬天保民B.道法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合一

46.(2021·安徽阜阳市·高三期末)韩非子说:

“士卒之逃事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

”这一现象

A.使中央集权制遭到严重冲击B.表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趋于强化

C.对国君统治构成潜在的威胁D.为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47.(2020·四川遂宁市·射洪中学高三月考)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边界建立关塞,但“禁防疏阔……多不遣兵设守”;战国时期,险要地区往往成为被争夺的对象,各国除设关驻守外,还建设了亭、障等军事工程。

这一变化

A.说明各诸侯国普遍实行军功爵制B.导致兼并战争的不断升级

C.有利于促进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8.(2021·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梁襄王问孟子:

“天下恶乎(疑问代词)定?

”孟子答:

“定于一。

”梁襄王再问:

“孰能一之?

”孟子再答: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据此可见,孟子的主张是

A.人性本善B.君主专制C.礼法并施D.提倡仁政

49.(2021·北京昌平区·高三期末)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

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分为士、农、工、商“四民”。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传统社会秩序完全解体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打破

C.各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D.血缘等级制遭到了破坏

50.(2021·山东济南市·高三期末)下表为古代典籍中有关“礼”的记载。

据此可知

A.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B.礼的道德内涵渐趋强化

C.礼与刑具有同等的地位D.礼的阶级属性不复存在

51.(2021·新疆高三一模)有先秦思想家认为“禁忌太多,百姓无所适从就不能安心工作;推举贤能,百姓就会有所图谋;任用才智,百姓便会彼此相欺。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推行礼乐仁政

C.实行严刑峻法D.提倡兼爱尚贤

52.(2020·嫩江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B.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D.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53.(2021·辽宁高三零模)韩非指出: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淮南子》指出: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他们认为

A.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B.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

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54.(2021·湖北高三零模)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

“道术”在当时分化为

A.分封制度B.诸子百家C.礼乐制度D.三纲五常

55.(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下面为2020年发布的汉代路县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史料。

从中可推测出

A.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B.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

C.路县人采用灌钢法制作农具D.汉代长度和体积标准不统一

56.(2021·江苏高三零模)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

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

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57.(2020·河南南阳市·高三期末)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58.(2021·辽宁高三期末)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B.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

C.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D.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59.(2021·江西高三月考)战国时期,国君对官吏考核的“上计”制度,使用玉玺、兵符作为官吏任免和军队调遣凭证的玺符制度已经普遍确立。

这说明

A.先秦时期官僚政治已经确立B.战国时期天子加强权力控制

C.皇帝制度在诸侯国普遍确立D.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60.(2021·天津河西区·高三期末)《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接在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

A.“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所来少不觉其少无卖不尽之货又买不尽此地之货为海内第一”

D.“使人人各遂其私求,人人之私利既获,而通国之功利寓焉”

61.(2021·广东佛山市·高三一模)据《论语》记载,冉有陪孔子访问卫国,冉有对卫国如何管治众多人口心生疑虑,孔子认为应"富之"然后"教之"。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激烈B.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C.孔子先富后教的治国思想D.经济繁荣促进人口的增长

62.(2021·天津南开区·高三期末)《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

C.树立君主权威D.强化社会控制

63.(2020·山东青岛市·黄岛一中高三月考)春秋时期,许多在战争中逃离家园的流亡者和冒险者把中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播到邻近的蛮族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半岛及其东北部的沿海平原地区被完全纳入中原文明的范围,中国的北部和西部边疆也有类似的扩展。

这一过程表明

A.百家争鸣初见端倪B.中原文化重心转移

C.分封宗法走向瓦解D.华夏文明逐渐拓展

64.(2021·广西玉林市·高三二模)孟子认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商鞅强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们的共同点是

A.关心国家治理B.强调变革的重要性

C.主张集权统治D.推动了学术的繁荣

65.(2021·陕西渭南市·高三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流派,由于这些思想的提出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其治国思想差别很大,但他们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君主专制”。

这说明当时

A.国家统一为人心之所向B.兼并战争推动思想统一

C.等级分封重新焕发生机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

66.(2021·河南高三月考)荀子在《君道》中指出,中国古代执政者的“乐民”“爱民”,只不过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以及“求兵之劲,城之固”而已。

据此可知,荀子认为民本思想的实质是

A.驭民工具B.人民理性C.以德治民D.君民共治

67.(2021·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在宗法伦理方面,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韩非子主张: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