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7110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1 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docx

专题01断句高考语文之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满分冲刺解析版

专题01文言文阅读断句

【必考指津】

断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乃至理解内容的综合能力。

文言文阅读断句已经在多个省市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多年,全国课标卷从2014年开始考查,至2019年高考,连续考了6年,预测依然是202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

郑玄注:

“离经,断句绝也。

”也就是给古书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断句是在充分阅读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断句的基本步骤是:

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

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

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

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

《庐山草堂记》即写于此时。

试题所选的是《庐山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

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

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第一段原文: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香炉”、“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

“曰”后冒号(:

)“哉”后叹(!

),“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边加圆圈(。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

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但是上述文段中的“曰”是“叫做”的意思,所以不断,即使断句也只能是前面断句。

又如“福之为祸祸之为福”,“之”是无意义的助词,作用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时绝对不能断开。

四、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

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语句的前后呼应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甲天下山”和“又甲庐山”,断开了一处就能知道另一处。

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远行客”是其主语(不可能是“白乐天”),所以整句“若远行客过故乡”只能是“白乐天恋恋不能去”的状语,此句中间不能断开。

【真题导航】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尤其是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应正确理解相关语句与把握在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

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项。

“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

排除B项。

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呜呼!

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

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

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

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

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藩落。

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

“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

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

”于鳞大赏之,为诗曰:

“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

”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

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②矩钱:

犹规则、法度。

③碱:

似玉的石头。

④考功郎:

吏部官员。

⑤参:

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

⑥岛寇事:

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答案】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尤其是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叹,之前和之后断开;这句话意思是:

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三、(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嗟夫!

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

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

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

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

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②教授:

学官名。

③乾道:

宋孝宗年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尤其是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考场实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

年十五,父抃死。

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

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

“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

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

“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去职。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

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

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

“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已。

此恩此爱,毕壤不追。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喻曰:

“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

“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

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

昂奉启谢曰:

“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

”不许。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

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

复曰:

“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答案】C

【解析】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本题中,考生可以圈出“根本”“枝叶”“全身”“禄位”“大军”“三族”等名词,然后借助语法、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根本既倾”和“枝叶安附”结构一致,中间应该断开,“进则远害全身”和“退则长守禄位”结构一致,中间应该断开,这就排除BD两项;从句子结构和句意角度来看,如断为“若同恶”,则句中没有谓语,结构不完整,应为“若同恶不悛”,意思是“如果怙恶不悛”,排除A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文官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

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A项,“‘丁内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错误,应该是遭逢母亲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昂事亲至情。

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袁昂备受期许。

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

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袁昂深受器重。

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袁昂谦卑低调。

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答案】B

【解析】首先要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因此”错误,文中只是说“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

‘卿必居此’”,并没有提到王俭赏识袁昂的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昏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父亲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守丧。

(2)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

【解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1)“号恸”,悲号恸哭;“绝”,昏过去;“苏”,苏醒;“更”,换;“制服”,丧服;“庐于墓次”,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墓次庐”,“于”,在,“庐”,名词做动词,建屋居住,“次”,旁边。

(2)“释”,脱下,“褐”,布衣;“从仕”,做官;“期”,期望;“幸”,庆幸;“殊恩”,不同一般的恩泽;“遂”,最终,终于;“得”,能够;“全”,保全。

【参考译文】

袁昂,陈郡阳夏人。

他十五岁时,父亲袁抃去世。

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昏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父亲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守丧。

后来,他和堂兄袁彖一同拜见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对袁彖说:

“袁昂幼年丧父却能表现得这样,因此知道他以后会得到爵位名号是有原因的。

”齐朝初年,起初做王俭镇军府功曹史。

王俭当时任京尹,曾经在后堂单独引见袁昂,对袁昂说:

“你以后一定会位居于此。

”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

后来他遇到母亲去世而离职。

丧服未脱,堂兄袁彖去世。

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制期服服丧。

有人觉得奇怪而问他,袁昂致信晓谕他说:

“从父亲去世以来三十多年了,从兄对我怜爱之极,无异于己出。

此恩此爱,终身不忘。

”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年,梁军攻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投降,独有袁昂占据辖境拒不受命。

梁高祖亲自写信晓谕他说:

“树根己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

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招多福,进则远离灾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

如果怙恶不悛,大军到达,诛灭三族。

”袁昂回信说:

“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

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

”之后建康城被平定,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再追问他的罪责了。

天监二年,高祖任命袁昂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

袁昂敬奉书函谢绝说:

“臣是东国低贱之人,学问和品行无可取的地方,您推恩及罪人,对于臣来说实在是巨大的恩泽,冒昧乞求辞谢。

”高祖没有同意。

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

普通三年,袁昂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赐给鼓吹的仪仗,并赐护卫三十人。

五年,他进升为左光禄大夫,增护卫为八十人。

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

当初,袁昂在临终时上疏说,不愿接受官职追赠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

又说:

“我脱去布衣去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

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

”朝廷给予谥号穆正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则天顺圣皇后

司马光

正月,戊寅,内史武三思罢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平章事吉贬安固尉。

太后以顼有干略,故委以腹心。

顼与武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

顼魁岸辩口,宗短小伛偻,顼视懿宗,声气凌厉。

太后由是不悦,曰:

“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

”他日,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

“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

太宗有马名师子驰,肥逸无能调驭者。

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

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

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太宗壮朕之志。

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

顼惶惧流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