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83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黄帝内经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讲义.docx

《黄帝内经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讲义.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帝内经讲义.docx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

黄帝内经讲义(转载)

黄帝内经讲义

从中医角度讲:

睡觉的最好方位并不是一定的而是与季节有关。

可以参考易经、我国古天文、阴阳五行、以及子午流注的理论。

人体睡觉的方位应该与“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相应同时也与每个人的身体个体差异相结合。

一般来说:

可以按季节来定方位:

1.春天----头东脚西顺应木相在东方

2.夏天----头南脚北顺应火相在南方

3.秋天----头西脚东顺应金相在西方

4.冬天----头北脚南顺应水相在北方

另外如果治疗和保健身体更应顺应天时可以对内脏有力比如“皮肤有病,按中医肺主皮毛肺脏为金在秋天“头西脚东”顺应季节的方向,可以加强治疗效果。

当然这方面的还有很多仅举此例简单说明。

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

中医理论认为: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

气以壮胆,邪不能侵。

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

”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

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中医理论认为:

“人卧则血归于肝。

”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

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巳时(9点至ll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才是红润的。

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人脾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

”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戌时(19点至2l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

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亥时(2l点至23点),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1、我们日常做事都知道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天而行,一天24小时每个时段该做什么都有“天”律可循。

2、《人体使用手册》一招三式要求“早睡”。

因为错过这个时间,补也没法补了。

晚觉晚,认为睡够8小时就好了,岂知此8小时非彼8小时,有着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巨大差距啊。

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钟会有困倦的感觉,但熬到11点时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

因此,保证夜里11点前睡觉就是通过睡眠保养这点生机。

3.寅时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

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出现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身体各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用中医的话说,就是只有“宣发”没有“肃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险了,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也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

4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

5、知道了早餐非常重要。

而且一定要吃好,吃饱~1)吃饱,可避免上午7-11点脾胃没有可以运化的东西;并使下午1-3点小肠最佳工作状态的时候有可供吸收的营养到达小肠。

否则我们的

身体徒有高产能而无原材料,就白白浪费生产力了。

2)同时,怎么算吃好,也有了一个大标准:

就是吃些滋补脾胃的食物。

6、晨起大便是身体好的标志。

因为5-7点是大肠经活跃的时间。

7、中午最好打个盹,闭目养神也好。

对练功者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

8.15点至17点,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

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

9晚上5,7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10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

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界面,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

子:

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序数,若配一月份而言,为农历11月,若配24节气而言,为冬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冬至阴至阳生,冬至节以后,逐渐夜短昼长,若配时辰而言,为23点,1点。

午:

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个序数,若配以月份而言,为农历的5月,若配以24节气而言,为夏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夏至阳至阴生,夏至节以后逐渐夜长昼短,若配以时辰而言,为11点,13点。

流:

流经、流入。

在此指人体的气血运行从子时到午时,再从午时到子时的这种息息循环无端的规律性变化。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秘籍)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春、夏、秋、冬该如何养生?

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阳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四季养生的秘诀——顺应阴阳气化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

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

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阴阳,

要能做到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当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阴阳。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阴阳产生于宇宙运动,具体是日、月的运动。

日、月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气的变化叫阴阳气化。

阴阳气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

讲到阴阳,那就必须提到《易经》,《易经》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一部《易经》就是讲阴阳运动、讨论阴阳哲理的书。

有这么一条真理:

愈是简单的,就愈是实用的。

太极图就是讲阴阳气化的最简单却又是最实用的图示,它浓缩了《易经》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美丽的太极图由阴鱼及阳鱼所组成,如下图所示。

太极图浓缩了阴阳哲理,是阴阳运动的象征。

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

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那么,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

一天之中的子时(夜晚23至1点)、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11至13点)、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

就是说:

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

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

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

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风)气通于肝。

夏(火)气通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春天如何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

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提出:

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使志气生发)。

夏天如何养生,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

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

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多到户外活动)。

秋天如何养生,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完谷不化的腹泻),奉藏者少(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

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

奉生者少(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

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

必待日光(多晒太阳)。

为什么说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为什么要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养生,

因为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所以《黄帝内经》说圣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什么要养阳,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春夏要养阳。

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

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按照阴阳的关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

所以秋冬养阴,也就是为了春夏的阳有根基;春夏养阳,那么秋冬的阴才有动力。

阴虚的人如何养生,

——阴虚的特征

阴偏衰,指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主要是肾阴不足,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

阴虚则热,所以具体表现是:

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夜里睡醒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导致阴虚的原因:

主要是邪热伤阴,五志(喜、怒、悲、思、恐)太过,化火伤阴,久病体虚耗阴。

——对阴气的重新认识

阴气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类:

病理性的阴是废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阴是人体所不可少的,因为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养阴确实重要。

水在养阴中更为重要。

因为水是阴阳气化的基础,没有水,生命就不能继续。

水是阴气之源,因此,不但应多喝水,还要吸阴气。

——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边、山林、河畔、高山。

在这些地方进行锻炼,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阴气,无疑对长寿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气。

这是养阴的重要方法。

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地是阴气的矿藏,所以接地气十分重要,这就是说,应该经常赤足,这样地气可以从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入体。

第三,北方。

这是阴气产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阴亏养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阴气。

第四,夜晚,面向月光。

因为昼为阳,夜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所以阴亏的人养生,在夜晚面对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处。

这是阴气较浓之处,因为高为阳,低为阴。

住一楼的人也有好处,每天都能接着地气,因此寿命要比住高层的人长。

——养阴的饮食有哪些,

第一,长在水里的东西,如藕、竹笋、荸荠、菱角。

第二,生在向北、背阴处的食物,越冬的冬小麦,长在地里的地瓜、山药等。

总之,地气、北方、月光、低凹之处都属阴,是采吸阴气(所谓负氧离子)的有效地方。

阳虚的人如何养生?

——阳虚的特征是什么,

阳偏衰,指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虚则寒。

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产生阳虚的原因:

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对生命的重大意义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

气,在古代写“”。

即气寓火之意,火,就是动力。

所以阳气有动力的作用。

阳化气,阴成形。

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

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

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

——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头当顶,立于庭院,脱帽,日精可从头顶百会穴入人体。

第二,站在高楼、高处面向南方,打开窗户,阳气可随光照从皮肤进入人体。

第三,日出时,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从鼻孔及人身皮肤腠理(毛孔)进入人体。

第四,晴天,蓝天白云,立在旷野,做深呼吸,阳气可从口鼻进入人体。

总之,要去天气高、太阳光好、南方、东方、向光、高凸处去采吸阳气。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医对五脏养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

(1)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中华民族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告诉人们养生其实很简单~养生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国至今唯一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中医文化养生专家张其成教授倾心解读养生经典,告诉您“怎么不得病”的秘诀,养护人身三宝精气神;轻松辨明自身体质,寻找最合适的养生方法;防治“七情”内伤;十二时辰经络养生;春夏秋冬养生精髓„„本版摘录《养身大道》一书中第一、二章部分,此书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三大奇书”之一:

《黄帝内经》我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

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中华养生文化的开创者:

黄帝

司马迁的《史记?

五帝本纪》记录的第一个帝就是黄帝,黄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距今已五千年了。

但是五千年前还没有文字,那时候的黄帝是不可能亲自写下这本书的,所以《黄帝内经》是后人写的,是后人把从黄帝开始的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有关生命的思想汇集起来的,所以跟黄帝还是有着密切关系。

究竟什么时候汇集的呢?

我的师爷、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认为,《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

这个时期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期(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高峰期,各民族不朽的经典大多是这时期形成的。

根据我自己的考证,《黄帝内经》不少篇章是形成于这个时期,但最后汇编成书是在西汉,有的篇章甚至还要更迟一些。

黄帝在一生当中,打败了蚩尤,战胜了炎帝,最后统一了天下。

黄帝统一天下以后,他想的是什么?

他想的就是民生问题,黄帝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健康和长寿问题。

社会统一了,人民安宁了,如果人民不健康,体弱多病,那么怎么能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国家又怎么能安稳?

在《黄帝内经》里面,黄帝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乎生命的大问题。

表现了黄帝的仁爱、宽厚的心怀,对民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

黄帝不是向天神发问,而是向他的大臣们发问!

他有六个医臣,就是掌管医学的大臣,其中第一位叫岐伯。

岐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岐伯,从这个名字上看,他是诞生于陕西岐山,可是后来很多考古文献证明,他是生于甘肃的庆阳。

据说岐伯小的时候就十分关注天文地理,考察山川水土,遍尝百草。

岐伯尝百草是为了体会它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

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黄帝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就“问道于岐伯”。

《黄帝内经》基本上就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取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黄帝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对话体的经典。

人们后来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

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

为“岐黄之道”,把中医事业称为“岐黄之业”。

可见岐伯和黄帝这两个人是我们中医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很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原创著作,很多都是采用对话体的。

比如说古希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话集,还有中国孔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集——《论语》。

《黄帝内经》也是黄帝和他的大臣的对话集。

通过对话来了解我们生命的秘密,了解生命健康活到一百岁的秘密。

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内求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

有没有《黄帝外经》呢?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班固写的《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古代医经有七部,第一部叫《黄帝内经》,第二部叫《黄帝外经》,还有《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还有《旁经》。

只是《黄帝外经》和其他医经都已经失传,现在传世的就只有《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我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

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

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

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

可是非常遗憾,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人都走偏了,他们走的是外求的路子。

在历代皇帝当中,很多人都是去找灵丹仙药以求得长生。

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找仙药,结果仙药没有找到,连徐福也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还有一些皇帝也去找灵丹妙药,炼外丹、吃外丹。

结果呢?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吃了外丹仙药而死。

他们都忘了内求,忘了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

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现代人为什么对内求这么陌生,有点不舒服,总是马上想到吃药?

平常更是想不到内求。

我把现代人不内求的原因归结为三个“不”。

第一是不愿意内求,不愿意内观,不愿意内炼。

为什么?

因为内求毕竟太困难了,你要自己往里看,我们长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里看能看到什么?

往外看多容易啊,往里看太困难了。

你看去照一个X光片,做一个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还要内求什么?

内炼也很苦啊,买点药来吃多么简单,又何必要那么辛苦地自我修炼呢?

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古代养生大家、历代高寿长者,以及历代的名医、大德、高僧、高道,谁不是内求、内炼的。

比如说李时珍就发现《黄帝内经》经络的秘密,经络就是内观、反观、向里面看才看出来。

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第二是不敢内求。

自己内求,静下心来往里看,一闭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没有。

很容易出现幻觉,心中一紧张,就有点害怕,有点恐惧,所以不敢内求。

第三是不屑于内求。

总是觉得内求是虚的。

还不如买点药来吃,药物是实实在在的,吃了之后就有反应。

内求要自己锻炼,自己调理自己的经络、脏腑、气血,这些东西存在吗?

炼了之后有效果吗?

一旦看不见,一旦没有立刻的效果,马上就否定它:

肯定没有这些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现代人就越来越偏离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丢弃了这位伟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稀世珍宝。

这是多么可惜啊!

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定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如果没有中医的庇佑,没有《黄帝内经》的庇佑,能够在历次瘟疫中战胜病魔吗?

能够繁衍不息吗?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在治疗疾病,尤其是使人不得病、养生强身这些方面有着重大的效果。

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抱着怀疑态度,甚至于反对它,否定它,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来看一看《黄帝内经》究竟在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