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26832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文档格式.doc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文档格式.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文档格式.doc

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

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

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

《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

所竭力遵循。

2创立多种补泻手法

2.1迎随补泻

《灵枢·

小针解》:

“迎而夺之者,泻也。

追而济之者,补也。

九针十二原》

曰: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

终始》也说: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指出迎着经气循

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2徐疾补泻

九针十二原》: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小针解》解释说:

“虚

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这是以进针、出针

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

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3呼吸补泻

《素问·

离合真邪论》云:

“吸则内针,无令气怜;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

针一,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

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

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

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

命曰补。

”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

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4提插补泻

官能》曰: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

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

《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

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2.5捻转补泻

官能》说: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这是以针的捻转方法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

泻法用力较重,捻转幅度大,频率快,补

法用力较轻,捻转幅度小,频率慢。

2.6开阖补泻

官能》云:

“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盖其补门,真气乃存。

终始》又曰:

“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清,

以极出其邪气;

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清,无使邪气得入。

”是说出针后

速按针孔为补法:

出针后摇大针孔或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2.7导气补泻

五乱》: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是非有余不足也,

乱气之相逆也。

”导气补泻又称导气法,是慢进针,慢出针,以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

恢复正常。

这种补和泻,手法轻巧无形,其月的在于调和精气。

因为这类病证,并不属

于有余的实证和不足的虚证,而仅是气机一时的混乱而致违逆。

2.8方员补泻

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穴,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

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穴,盖

其外门,真气乃存。

”“‘方’、‘员’是一种复式补泻手法,主要由提插和捻转两种单式

补泻手法组成。

‘方’是由浅入深,先天部后地部,以插针为主,并配合左转:

‘员’

是由深至浅,先地部后天部,‘以提针为主‘,并配合右转。

”〔,,《素问·

八正神明论》:

“泻

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补必用员,员

者,行者,行者,移也……”可见《素问·

八正神明论》“方’,、“员”二字的含义已脱

离了针刺手法的具体内容,只是对针刺手法技巧的形容而已。

2.9三才(三刺)补泻

古代医家常将瑜穴的针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为天部,中层为人部,深层为

地部,天、人、地合称三才。

《灵枢·

终始》曰: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

”“一刺则阳

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军而止。

官针》又曰:

“所谓三刺,

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

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

肉间也;

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先浅刺于皮部(天部)驱出在表之阳邪,二刺至

肌肉(人部)疏泄阴分之邪,最后刺至分肉几(地部)间,引导谷气。

正如《灵枢,刺法》

“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

后$J深之,以致阴气之邪;

最后刺极深之,以

下谷气。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阴中引阳、阳中引阴等复式补

泻手法。

3阐述针刺补泻征象

3.1医者指下针感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己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

”针刺得气后,若邪气来时针下觉得坚紧而疾速,应该施用泻法施用泻法后,若谷气来时针下觉得徐缓而柔和,可以中止手法。

如用补法,针下虚软无力变为和缓有力,可知谷气至,“谷气至而止”(《灵枢·

始终》)。

谷气至是指用了补法而正气已有充实的表现,用了泻法而邪气已有衰退的表现,才让事实说话谷气已至。

3.2患者针下感觉

《素问·

针解》: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也,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针用泻法,患者感觉针下寒凉时,说明邪气祛除,已达到泻法目的,应出其针;

施用补法,患者感觉针下发热时,说明正气来复,己达到补法目的,也应出针。

3.3临床症状变化

终始》:

“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补法能使正气充实,泻法能使邪气衰退,病痛虽不能随针立即消除,但病势必会减轻,临床症状大为改善。

《素问·

刺热》曰:

“热病始于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首头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说明治疗热病,针刺有关喻穴,施用泻法后,见病人汗出,一‘.r结束F法.疾病即告痊愈。

《灵朴·

终始云: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

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l及也。

坚如其故者,适业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

l找也。

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

i‘快,病未去也。

”这段经文进一步阐述了针刺补t!

与脉象变化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