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84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加贵先进事迹.docx

农加贵先进事迹

农加贵先进事迹

第一篇:

农加贵先进事迹麻风村的“启明星”——记云南省广南县落松地村小学教师农加贵汽车艰难地在群山中盘转,忽然拐入躲藏在草丛里的一条山石小路。

山路很窄,只能容下汽车左右两个轮子,年久失修,坑洼遍地。

两边葱茏的青山寂静地肃立着,守望着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桃花之源。

小路的尽头是一个被大山环抱的小山村,叫落松地。

这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最为偏僻的村子,有一个曾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麻风村”。

在这个不到50户人家的小山村,有一所开办了27年、目前有21名学生的学校。

从建校至今,这里只有一名教师任教,他的名字叫农加贵。

面对外界的歧视和家人的反对,27年来,农加贵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里的特殊群体。

虽然他获得的“最高荣誉”也只是“广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但当地的干部群众,甚至县委书记提起他,都是连连称。

“麻风村”终于来了第一位老师1986年,一名只有20岁的年轻人“壮着胆子”走进“麻风村”,并选择留下来。

从此,村里第一次有了老师,村民们“为孩子办一所学校”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这个年轻人就是农加贵。

“麻风村”初建时有56户180余口人,其中麻风病患者80余人,壮、苗、彝等5个民族混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多、逐渐长大,就学成了这个特殊村落居民最大的困难。

然而,没有老师愿意到这个地方教书。

农加贵的到来,让村民和孩子们看到了希望。

麻风病是一种极易流行的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永久性损害。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曾一度在广南流行,给当地群众带来深重灾难。

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麻风病人得不到很好的救治,常常被村里赶出来,有的甚至被亲人遗弃。

“你再哭,再哭就把你送到麻风村。

”当时,周边的群众对麻风病谈虎色变,常用这样的话吓唬哭闹的孩子,很多人甚至不愿提及“麻风”二字,而用“那病”来指,避如瘟神。

当地政府把麻风病患者集中迁到这个大山深处偏远的地方,建立医治点集中医治。

从此,“麻风村”便成了这里的地名。

为了防止病毒传染,当时仅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外界。

在离村子6公里的村口,有一所当地人称的“医院”,实际上是防疫站。

医院里的6名医生专为这个村子服务,同时也守在这里,不让人们随意进出。

在医院和村子之间,有一个“中间区”,医院每隔一段时间将药品送到这里,村里派人到这里来取药,医生和病人不直接接触。

出生在广南县一个贫困壮族农家的农加贵,高二时不得不辍学回家。

一天,在下坝小学当代课教师的叔叔找到农加贵,说“麻风村”想办学校,建议他去试一试。

农加贵简直吓呆了,连连说:

“不去不去!

”农加贵的两个哥哥和父母也坚决反对:

“不行!

决不能去麻风村,我们决不同意!

”“你可要想清楚,去了那里,将来还有谁愿意嫁给你!

”叔叔劝农加贵,没那么可怕,不行我先带你去看看。

大约过了半个月,想了又想的农加贵还是随叔叔来到了“麻风村”村口的医院。

医生们做农加贵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小孩子是没有病的,况且学校建在“中间区”,没有太大的危险,建议农加贵试一试。

农加贵终于答应试试,来到了位于“中间区”的学校。

那是农加贵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

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天,8个家长带着12个孩子来了,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五六岁,他们远远地站着,看着他。

看到被病魔侵蚀得躯体严重畸形的家长,有的膝盖以下被病毒吞噬,仿佛在跪着走路,有的鼻子完全塌了,只剩两个黑黑的鼻洞。

这样的情景,令当时的农加贵只想掉头就跑。

但农加贵最终没有跑,反而坚持了27年。

1986年9月3日,这个日子农加贵记得牢牢的。

这一天,他走进了“麻风村”小学的教室。

这是一间用土坯建起来的屋子,中间一分为二,一半是医院用来放药品的,另一半就做教室。

可教室实在不像教室,只有几张学生从家里抬来的七长八短的桌凳,一块一米多宽的黑板是用墨水染黑的,学生既没有课本也没有书。

农加贵到叔叔那里,打算找一些旧课本、旧书来给孩子们用。

一年级的课本找到了两本,二年级的课本也只有两三本,课根本不知道该从何教起。

没办法,农加贵只有教孩子们拼音和记100以内的数字。

“那个时候害怕吗?

”“怕!

我不敢和孩子们接触。

比如孩子们写字握笔方法不对,我只有自己比画着教大孩子应该这样,然后由大孩子再去教小一点的孩子。

”农加贵告诉记者,后来自己虽然适应了一些,“但我并不安心,还是想着要离开。

”“后来为什么留下了呢?

”记者问他。

“村民对我太好了,孩子们也太听话了,他们都太需要我了!

”农加贵连着说了几个“太”。

学校开办之初,还没有上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农加贵是村民自己请的代课教师。

任教第一个月,村民们家家户户凑钱,一共凑了35元作为他的工资。

村民们把钱放在蒸锅里蒸了消毒后,再请医生转交给农加贵。

当年10月,村民联名提出办村小的申请得到县文教局的批准,“麻风村”小学正式成立,农加贵成为学校唯一的老师,加上学前班,学校一共有3个年级。

作为代课教师,政府每个月给农加贵发19元工资。

为了让农加贵留在村里教书,村民们自发集资,每月额外补助他30元,并一直持续到1992年农加贵转成公办教师。

此外,村里又给农加贵划拨了两亩地,由村民帮着栽种和收割,还帮他饲养鸡鸭改善生活。

村民们的好深深地感动了农加贵,一直不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农加贵要求自己,“尽全部能力,教好学生,回报村民”。

为了孩子们走出大山过上正常生活第二个学期,学校从破旧的“中间区”搬到了村口相对好一点的“医院”。

学生每天从6公里外的家来到学校读书,不管风吹日晒,都准点出现在教室。

“27年了,除非生病,村里没有一个孩子迟到或早退,更没有人辍学。

”每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冷饭当作午餐,从不抱怨。

农加贵告诉记者,即便这样苦,村民们还是要把孩子送来读书,他们急切地希望健康的孩子能走出这座令人窒息的大山,融入到山外的世界中。

3年后,孩子们要转到村外学习。

但周边村子的群众对麻风病认知有限,坚决不同意“麻风村”的孩子转到自己村里上学。

看着孩子们脸上的泪痕,看着村民们沮丧的神情,农加贵的心里也异常沉重:

“难道这些孩子从此就要失去学习的机会?

新的一年级学生又招进来了,但看到哥哥姐姐们从此不能再读书,从此就要回到村里耕田种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没有了。

”多少夜的辗转反侧,农加贵最终做出决定,自己来教这些孩子,一直把他们教到六年级。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干部时,村干部又惊又喜:

“农老师,这样你忙得过来吗?

”“我会累点,但我能做到!

”为了这些无辜且可怜的孩子们,农加贵下定了决心。

从此,农加贵开始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复式教学。

每天,他先安排高年级的孩子预习或写作业,再开始教低年级的孩子;低年级孩子在开始复习时,他再去为高年级的孩子上课。

在这种循环的复式教学中,农加贵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方式,不断注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莲城镇中心学校校长黄座富说,农加贵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近年来倡导的新课改理念非常接近。

农加贵外出办事,孩子们就能在教室安静地自主学习。

“你在这所学校教书,有过被人歧视的时候吗?

”记者问农加贵。

“有!

每学期开学时,中心校都要集中学习。

有认识我的老师就会躲我远一些。

在讨论时,我发表意见,就会有鄙视的眼光投来,好像在说,你一个只能教‘麻风村’的老师能有什么水平。

”说这话时,农加贵的表情淡淡的。

1992年,“麻风村”学校首届学生毕业了,要参加县里组织的毕业考试,学生们有望到县城上初中。

但当初孩子们被拒之校外的阴云依然笼罩在大家的心头。

农加贵提议:

咱们改个村名吧,填写资料时不要填“麻风村”了。

村民一致同意,但起个什么名字呢?

一位村民想到自家栽种的花生,也叫落花生,这个村子四周满山遍野的又是松树,将两种植物的名称各取一个字,“就叫落松地吧!

”从此,这个让人谈虎色变的村子有了新名字。

“当时我去看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不敢说自己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怕别人知道就是‘麻风村’,而是说来看另一所学校的成绩,顺便给‘落松地’的学生看一下。

”中学的老师没有怀疑,便让农加贵查了成绩。

令农加贵高兴的是,10名学生成绩优异,全部都被录取了。

接着,农加贵又带孩子们到县防疫站做了体检,并将学生的健康资料送到县文教局存档,以免将来发生其他意外。

县文教局也对这10个孩子的情况加以保密。

说到送孩子们去县五中上学的情景,农加贵眼睛湿润了。

他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帮他们把吃住安顿好,然后准备回家。

可这10个长期与世隔绝并被歧视的孩子,一步不离地紧紧跟着他、看着他,什么也不说,但眼中充满了不舍……1992年,通往落松地村道路上的警戒线被拆除了,医生也撤离了,宣告当地麻风病的历史已经结束,外界对这个村的看法也在一点点发生着变化。

这一年,学校迁进了村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历史。

Haoord.要建新学校了,村民们高兴得像过节似的,主动集资4000多元钱,投工投劳500多人次,用一个月时间建起了两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平整了一块水泥篮球场,砌起了围墙,添置教学设施,莲城镇落松地小学从此正式挂牌!

也就在这一年,农加贵从一名代课教师正式成为公办教师。

他是村民的技术员、采购员,学校的“伙头军”27年的风雨同舟,农加贵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从当初的怀疑、担心到熟悉、了解,直至现在的信任、依赖,这样的变化非一日之功,全都取决于农加贵坚持不懈的信念,真诚与朴实,热情与豁达。

学校搬到村子里后,农加贵更是被村民当成“座上宾”,这家请、那家请,他也没有任何忌讳,与村民和学生的感情更深了。

作为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村民要读个信写个信,或是村里要发一个通知,都会找农加贵帮忙。

农加贵平时也没有其他爱好,就爱摆弄一些电器,慢慢地他通过自学学会了维修技术,村民的电视坏了、收音机不响了,就抱着来找他。

这个时候,农加贵从不因工作忙碌而推辞,一有时间就抓紧帮忙修理,需要配个零件,也是自己掏钱。

渐渐地,维修范围扩展到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开山钻眼的工程机械、新式的高科技家电,农加贵边修边学,不断提高电器维修技能。

有的村民不便外出,购买家电、生活用品、农用物资也全部依赖农加贵。

一到休息的日子,他就成了采购员。

2017年,村里办起了成人技校,他教村民一些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原定每周只上两晚,可村民的学习热情高涨,要求增加到四晚。

他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这一答应,他的工作就更忙了,白天要教两个复式班,晚上要给村民上课。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县里考虑落松地村的特殊情况,给21个学生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并特批了10个寄宿生生活补助。

这项工作的增加,又让农家贵成了“伙头军”。

每天早上7点,他要准时为21个学生做早餐,面条或是米线,还得保证有一点肉或蛋。

早上8点开始连轴转地上课,中午11点下课后,他还要带着几个年龄大的学生生火做饭,每餐两菜一汤,每周能吃上两到三次肉。

“累吗?

”“习惯了,不觉得啊!

”农加贵总是这样回答类似的提问。

得知记者来采访农老师,村民苗家全立刻迎了上来,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农加贵的学生。

“20岁的大女儿已上广西打工,小女儿今年中考,可能考得上广南一中呢!

”苗家全高兴地告诉记者。

“他是我的老师,我大儿子9岁了,现在又在他教的三年级读书。

小儿子马上也要上一年级了。

”村民董向国指着农加贵对记者说。

27年来,“麻风村”学校共招收了92名学生,已送走6届62名毕业生,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公务员,还有企业老总。

“我教过的学生都太好了,时常与我联系。

两年前我父亲去世,有一个学生还大老远赶回来看我。

”农加贵说。

如今,落松地小学共有3个年级、21名在校学生,农家贵就是21个孩子的第二个家长,帮孩子们消除心理障碍,并通过申请社会援助等方式让家贫的孩子都能上学。

在农加贵眼里,这个曾被人们歧视和充满恐惧的小山村,如今已渐渐远离了传染病,村民们的脸上也逐渐露出了笑容,也许这就是他身为人师的最大快乐所在。

由于地处偏远,按广南县最新的教育发展规划,落松地小学在短期内不会撤销。

但一直到现在,县里依然很难派新教师去接替农加贵,这意味着农加贵还要在这里坚守,或许他要付出的将是一生最好的时光。

“工作上我真不觉得苦和累,只要上级需要,我还会在这里教下去!

”说这话时,农加贵没有夸张的表情和语气,黑黑瘦瘦的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但记者能感觉到,这话真的来自他心里。

第二篇:

农加贵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农加贵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班洪中心完小赵进荣

今天听了农加贵老师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也是一名教师,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奉献和甘做人梯。

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为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端正态度

要想让课堂有亮点,一要端正工作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能不能上一堂好课,能不能让课堂呈现出更多的亮点,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次要的,个人的教学能力再强,水平再高,缺少一个端正的教学态度,课堂也是很难出彩的。

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把教育作为事业来做,把教学作为艺术来研究,才有可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让课堂亮点不断闪现。

不枉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

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要

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

我们要象慈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

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

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最后,我用这句话跟大家共勉:

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第三篇:

学习农加贵先进事迹有感学习农加贵老师先进事迹有感广南县莲城中心校李明农加贵老师是1986年9月,走进莲城镇坝汪村落松地当民办教师的。

走进一间十平米的土基房,十二个年岁、身高不等的孩子,怯生生地站在警戒线外观望着满脸茫然的农老师。

农老师顶着“老师”这个神圣的称谓,不敢坐家长们特意为他准备的破椅子,不敢翻工工整整摆在桌子上的崭新的教科书,也不敢凑近学生与他们对面交流,只怕一不小心就会传染上他们的麻风病,变成他们中的一员。

原本想好的开场白被农老师忘得一干二净。

村里的人,为了留住农老师,自发集资以每月30元作为额外的补助,发给农老师;在村里,农老师有村民分给的田地,春种夏管是村民的义务,秋收的喜悦共享。

人们的热情与真诚深深感动了农老师,他决心留下来。

一留就是27年,由青年到不惑之年。

1992年,农老师所教的学生,最高206分,最低124分,全部超过115分的录取线。

考入县城中学学习。

最近两年,国家补助学生每人每天3元营养餐费和每生100元的寄宿生生活补助。

因此,农老师每天除了上课外,还要做三顿饭给学生吃。

从不说一声苦,从不提出学校要增加一个做饭的工人。

27年风沐雨,人生转眼已白头。

农加贵——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你用27年的光阴把教书育人的平凡事做好,你因此不平凡!

农老师,您平凡而感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农老师,您是我们教师身边的一面师德明镜,照衬出我们教师育人过程中的人生污点和瑕疵,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从您身上汲取到无穷的正能量。

我要学习您默默无闻、甘守清贫和坚守一生的奉献精神;我要像您一样,在教育这块百花园中默默地耕耘,奉献生命的光和热。

愿我们所有教师都向农加贵老师学习,当我们的一批批学生学成归来,在家乡这块土地上,为家乡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家乡会因他们而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这,就是我们作为最基层的人民教师最大的人生追求。

2017年3月11日第四篇:

学习农加贵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农加贵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单甲乡中心完小校长肖云贵2017年9月28日近期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学习云南省广南县落松地村小学教师---农加贵老师,为了与世隔绝,人谈“色变”的麻风村的孩子的可贵精神。

农加贵曾经是一名代课教师,他根本没必要选择到这个地方受罪,被别人轻视、被同事嫌弃、被家人不理解,种种因素是农家贵思想斗争过,可是有一种爱使农家贵坚定意志,抛出杂念,这种爱是奉献、这种爱是伟大的,因为他的坚守是他称得上“启明星”、因为他的坚守是外界对这里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他的坚守是这里的孩子脱离歧视,找到了自信的力量。

农家贵老师在这里,被称为麻风村的“启明星”,被叫为“老师大爹”,是因为他对这里教育孩子的执着,是因为他的融入和亲近,他视这里的孩子如亲身子女,他乐于助人,他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决策事务,他似乎像山大王,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山大王、是一个德高望重、亲力亲为、为民着想的山大王。

农家贵老师他是烛光的形象者,是现代21世纪教师的代表,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的示范、榜样,是现代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必须学习和扬的先进人物,他的师者力量启迪着我们的人生,影响了一方水土,他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也是社会文明传承者,我们要点燃这个火炬,让他永远燃烧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来。

通过学习了农家贵老师的先进事迹,使我慷慨万千,有愧于现今-1-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我们是师者,教师应该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把中国的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浇灌心田,把中国的师德教育像农家贵老师一样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那我们的教育不是更加和谐发展了吗?

现在部分的教师有才无德、有的教师有德无才、有的教师既有才也有德,这是泱泱大国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无论如何,师德标准都是一样的,德育是首位、是核心,他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温馨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和睦统一,他为学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想保障。

农家贵老师的事迹,虽然看起来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可是,长年累月,日益积累,加上他持之以恒,把它当成常态事,那不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在我们广大教师队伍行列中,有部分教师就是没有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一个事业来追求,而是把他当成谋生的一种方式来从事这个职业,这样的话,它可以得过且过,整天绕转,不知所云,归根结低,既不得人心,也比较孤单,显然就找不到事业的乐趣,农家贵老师只因为能坚守27年的时间,甚至顾不上自己的事,放弃离开此地的念头,不仅仅是他对这里的依恋和难忘,而是他知道,如果走了,就再没有人来这里教书了,这里的孩子就永远没有机会读书、学习了,这个村庄永远是被遗忘、被隔绝的村庄,所以,他选择终生为这里奉献,选择为这里厮守,这是一个普通人难于下定决心做出的选择,这个选择是一个不平凡的选择、是一个伟大的选择,这就是人民教师的光荣形象,办人民教育为人民,那里有炊烟,那里就是学校、那里就有教师晃动的影子,我们一定要向农家贵老师学习,学习他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习他为孩子处处着想、学习他是群众知心伙伴、学习他助人为乐为人着想的高贵风貌。

第五篇:

学习农加贵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农加贵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篆角乡中心学校王文荣近期全县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农加贵老师的先进事迹热潮,我校也积极组织全乡教职工学习了农老师的有关事迹。

通过学习了农家贵老师的先进事迹,使我慷慨万千。

农加贵曾经是一名代课教师,他在世人不解的目光中扎根在这个特殊的村寨二十七载,将自己的爱心点燃了这个特殊村寨的希望,用自己的青春浇灌在这片被隔绝世外的土地,放飞着一个个怀梦的雏鹰。

说实话,作为一名代课教师他根本没必要选择到这个地方受罪,被别人轻视、被同事嫌弃、被家人不理解,种种因素是农家贵思想斗争过,可是有一种爱使农家贵坚定意志,抛出杂念,这种爱是奉献、这种爱是伟大的,因为他的坚守使他称得上“启明星”、因为他的坚守使外界对这里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他的坚守使这里的孩子脱离歧视,找到了自信的力量。

农家贵老师在这里,被称为麻风村的“启明星”,被叫为“老师大爹”,是因为他对这里教育孩子的执着,是因为他的融入和亲近,他视这里的孩子如亲身子女,他乐于助人·农家贵老师他是烛光的形象者,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的榜样,是现代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必须学习和扬的先进人物,他的师者力量启迪着我们的人生,影响了一方水土,他不仅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也是社会文明传承者,我们要点燃这个火炬,让他永远燃烧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来。

我们是师者,教师应该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把中国的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浇灌心田,把中国的师德教育像农家贵老师一样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那我们的教育不是更加和谐发展了吗?

农家贵老师的事迹,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平凡的事,可是,长年累月,日益积1累,加上他持之以恒,把它当成常态事,那不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在我们广大教师队伍行列中,有部分教师就是没有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一个事业来追求,而是把他当成谋生的一种方式来从事这个职业,这样的话,它可以得过且过,整天绕转,不知所云,归根结低,既不得人心,也比较孤单,显然就找不到事业的乐趣,农家贵老师只因为能坚守27年的时间,甚至顾不上自己的事,放弃离开此地的念头,不仅仅是他对这里的依恋和难忘,而是他知道,如果走了,就再没有人来这里教书了,这里的孩子就永远没有机会读书、学习了,这个村庄永远是被遗忘、被隔绝的村庄,所以,他选择终生为这里奉献,选择为这里厮守,这是一个普通人难于下定决心做出的选择,这个选择是一个不平凡的选择、是一个伟大的选择,这就是人民教师的光荣形象。

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教育的支撑。

倘若每一位教师都像农加贵老师一样,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忠心、执着和对孩子们深切的爱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自己的热情与爱心的倾注,那么一千多万员教师的涓涓之爱就凝聚成一股巨大的教育正能量,中国梦就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梦也将不再遥远!

农加贵先进事迹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