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伯牙绝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9580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伯牙绝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5伯牙绝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伯牙绝弦.docx

《5伯牙绝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伯牙绝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伯牙绝弦.docx

5伯牙绝弦

备课人

课题

伯牙绝弦

课型

精读赏析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难点

1.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

预设教学过程

补充与修改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

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课后的注释,读懂意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1.自己读。

2.指名读,学生评议,朗读指导:

纠正读音。

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师读,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在课文中划出节奏。

2.师出示课件,学生对照纠错。

3.同桌互读,读出节奏。

4.指名读(3名),师适时指导,尤其指导这句的节奏: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5.齐读。

四、三读课文,读懂意思

1.学生自己读,根据注释弄懂课文的意思。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3.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

真厉害!

……)总结: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

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6.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7.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8.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9.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0.感情诵读2──4句。

  11.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2.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四读课文,读出感情,并背诵课文。

1.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自己读)

2.指名读(2人)

3.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5.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拓展阅读《师旷论学》

基础训练13页

 

作业设计

必做:

完成基础训练;预习第六课。

选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读《金陵图》《赠花卿》《听邻家吹笙》

板书设计

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子期 善听

知音

课堂生成与反思

 

备课人

课题

月光曲

课型

精读赏析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重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与自读自悟结合

预设教学过程

补充与修改

一、导入

  (板书:

6、月光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齐读课题——《月光曲》

二、回顾主要内容

1、通过单元导读课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2人)

三、学习

(1、自己自由读课文1-自然段,想想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奏曲子,划出相关句子,做一下批注。

2、生读文后回答。

预设:

划出盲姑娘与哥哥的谈话,体会出贝多芬同情他们;

体会出盲姑娘虽然很穷,但是她热爱音乐;

体会出他们很善良,哥哥疼爱妹妹,妹妹理解哥哥,贝多芬被他们感动了。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兄妹俩谈话: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自由朗读,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人回答)

2)指导朗读。

师:

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皮鞋匠对妹妹的疼爱,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关爱和同情,是这真挚的爱充盈着贝多芬的内心,所以他走进屋里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四、学习第

1.自由读第,思考: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奏了一曲又一曲?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引导学生感受盲姑娘的心情。

2)指导朗读。

3、品读贝多芬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为什么他没有回答?

师小结:

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说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怎能不让贝多芬感慨万千呢?

(板书:

感遇知音)。

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盲姑娘的钦佩使得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时候……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

4.师: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

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5、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

(播放乐曲片断)

6、(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7、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语言描述带入情境:

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

(海平线上)

师:

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大家想象一下,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

一定是舒缓的。

板书:

舒缓

3)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述: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微云”是“少云”吗?

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

(薄)

师:

这时的旋律怎样?

生:

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板书:

平静柔和

4)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

从哪儿知道?

(雪亮……)

师:

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

琴声怎样?

(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

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

板书:

急骤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

(第三个)

6)指导朗读。

(女生读第一幅图,男生读第二幅图,合读第三幅图)

7)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

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

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

(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8.[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

”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恬静——安静、宁静。

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

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1)实在的事物:

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

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好像、仿佛)

(2)小结:

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师:

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这一段就像我们共同体会的这样,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11.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怎样向老人说?

(写一句自己心理最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1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预设答案:

老人可能会说:

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

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五、自己试着背背,填空背诵。

六、再次走进贝多芬

1、师:

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

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

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

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

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2、师:

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

《欢乐颂》《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3、师:

贝多芬曾经这样说: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此时此刻,出示:

贝多芬是幸福的,因为;

是幸福的,因为;

是幸福的,因为。

师:

是啊,无论贫穷与富有,无论健康与残疾,不要抱怨,只要心中常怀感恩的心,只要心中常有美好的追求,就会时时感到幸福,只要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就会时时创造幸福。

七、拓展阅读

读《有个男孩儿爱唱歌》

贝多芬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我们中国也有许多音乐家,他们对音乐也有着那份执着与热爱,请大家打开自读课本42页,走进施光南的故事吧。

1、文章讲了什么事?

2、从文中的那些词句看出施光南“爱”唱歌,“爱”音乐?

默读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正因为有了这份执著与热爱,有了这份勤奋与努力。

施光南终于成为了一代著名音乐家。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应该从施光南身上学到什么呢?

小结:

同学们,通过几堂课的学习,我们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了音乐家的人格美,从作者生动的语句中感受到了文之美,从乐曲中品位到了艺术美。

下节课我们将要去享受绘画和戏剧带给我们的快乐!

作业设计

必做:

背诵第九自然段;预习第七课。

选做:

自读《景德镇的瓷器》

板书设计

6月光曲

 同情热爱

课堂生成与反思

 

备课人

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

我的舞台

课型

以文带文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4.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重难点

1.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2.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预设教学过程

补充与修改

一、自主学习第7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

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A:

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多是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课件补充资料:

  “它曾经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宫,甚至还被拿破仑拿走,在自己的卧室里挂了好多年。

1911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

二战期间,法国人为了避免此画落入纳粹之手,曾多次转移。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终于变成了现实,“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虽然经过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静、淡雅,怪不得作者说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

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

当我们凝视达?

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

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

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

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关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资料。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特别是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

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

出示第八自然段

  2.指名读。

  引导理解最后一句:

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

这句话写出了蒙娜丽莎给人心灵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3.引导激情朗读。

  4.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六)结语

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魂的一部分。

二、学习《我的舞台》

(一)师语过渡,导入《我的舞台》

1、《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

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2.“舞台”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3.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

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4.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5、自读自学提示,了解学习本文的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读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哪些描写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层次

1、过渡:

那么作者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汇总。

共五件事:

A、还没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

  B、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

  C、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

D、六岁的时候,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暑去寒来,刻苦练习。

E、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家里做客的客人开“个人晚会”。

3、请大家思考一下,在这几件事中作者把什么当作舞台了?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娘胎、小床、真正的舞台、院子、客厅。

4、过渡:

大家发现了吗,作者的舞台是否只有一处?

对,作者的舞台可以说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三)精学课文,深入体会

1、课文中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认真读读,仔细体会体会。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读句段,课件出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