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9686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docx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

爱心是育人之本,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培育“爱心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

为此,高校应着眼贫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

“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一是有助于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二是有助于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三是有助于促进贫困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爱心文化”;贫困生资助工作;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2-0845(2009)06-0113-02

  收稿日期:

2009-03-27

  作者简介:

王伟忠(1975-),男,浙江缙云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关于“爱心文化”

  爱心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博大,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美德,是由乐于助人的善良和淡泊名利的心态而形成的一种宁静,因此爱心具有文化的属性。

“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是对我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的继承,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

“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

“仁者”的含义就是关心人、帮助人,并以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的人。

儒家的仁义之道就是爱人,这种精神也就是贯穿古今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爱”的精神正是今天人们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爱心文化”就是一种以“爱”为核心,以尊重、理解、关怀他人为基本内容,以发扬自爱、自尊、自强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基本要求的道德重建,有了这种道德重建,人们就会有自觉的道德追求,有对他人、对社会的更强的道德责任感。

  

  二、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与“爱心文化”的关系

  1.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培育“爱心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爱心基金、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建立绿色通道等帮困措施的施行,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和精神帮助,从而促进贫困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实质上就是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的具体体现,也是“爱心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心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与贫困学生的交往,通过对贫困学生的具体帮助和行动中的换位思考,能培养活动参与者的同情心,激发活动参与者的爱心。

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就成了培育“爱心文化”的主渠道,可以使广大师生从对周围人的爱护与关心开始,学会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2.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实践“爱心文化”的需求

  “爱心文化”的培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的思想,并实现其爱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

实践“爱心文化”的主体是政府、社会和广大师生,其中也包括贫困生群体。

“爱心文化”的实践在高校表现为政府和学校采取种种措施,如学费优惠政策、社会各界向贫困生伸出援助之手以及广大师生对贫困生真心关爱和真诚尊重的具体行动。

方方面面的帮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生在学业和生活上面临的压力,体现出政府、社会和他人对贫困生的关爱。

贫困生把国家、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这种关爱,看做希望的源泉,进而产生出一股无穷的力量,以朴实刻苦的作风和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同时,这也能使他们明白,自尊、自强、自爱是他们赢得帮助的前提,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与贫困学生的自爱可以使贫困学生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不断前进。

  3.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发展“爱心文化”的平台

  在培育和实践“爱心文化”的同时,更应注重弘扬“爱心文化”。

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在关爱、资助贫困生的同时,也应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引导贫困学生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社会奉献爱心,回报社会,接过爱心接力棒,把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转移、传递下去。

贫困学生对贫困有一种切肤的、真切的体验,他们更懂得需要帮助时的期盼和急切,知道得到帮助时的喜悦。

要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贫困生在得到帮助的同时,不断地鼓励自己,做到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反哺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使这份爱心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此外,还可以通过广大师生都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爱心基金募捐活动以及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其他公益活动的开展,将爱心扩展至校外,使爱心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得到培植和传递。

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奉献的可贵,使学生将爱心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发展“爱心文化”。

  

  三、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1.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几年的推行,现有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在改善贫困学生的生活、加强高校对贫困学生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已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整个体系仍待完善。

首先,资助的力度应再大些,范围也应再扩大,激励与资助两个方面的功能也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其次,资助体系中的所有项目都存在免费午餐性质,即只看重于给贫困生以资助,没有设法让贫困生尽上一份自己应尽的义务,不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回报。

另外,有些学校还把对贫困学生的困难补助或减免学杂费的举措视作一次性的投入,认为只要投入了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的必要引导和资助措施的育人功能的发挥。

  2.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需要进一步关注

  长期以来,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奖、贷、助、补、减等经济资助的方面,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教育,较少关注学生的精神和成才方面的需求。

事实说明,对贫困学生来说,精神和成才方面需求的压力比他们面临的经济上的困难造成的压力更大,影响更长久、更深刻,是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

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

所以,面对贫困学生,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更要重视在精神上给以帮助和引导,使之振作精神,自强自立,与非贫困生一起健康成长、成才。

  

  四、“爱心文化”在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1.“爱心文化”的培育有助于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被引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人为本,在高校就是以学生和教师为本。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爱心工程。

对贫困学生个体而言,它可以帮助其摆脱经济贫困和心理压力的双重束缚,使其安心学习,努力成才;对于学校而言,做好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社会而言,它也是我国关心弱势群体、健全帮困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符合实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努力方向。

因此,高校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关心贫困大学生,尊重贫困大学生,理解贫困大学生,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爱心文化”的培育有助于完善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工作体系

  开展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当前,各高校均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开展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资助和管理工作,以确保其能顺利完成学业。

“爱心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爱心文化”的培育能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贫困学生,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从而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以推进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爱心表现为国家在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读难的问题是国家关爱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所以就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

国家制定有利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方针政策,表现出了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重视。

国家助学贷款是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经济来源。

爱心教育也是诚信教育。

为了有效地帮助银行在贷款管理上把好关,降低学生还贷的违约率,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社会力量是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力量。

现在,社会零散资金多,有爱心的人多,因此要设法使社会了解贫困大学生的需要。

要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的事迹,以进一步开辟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大力开展社会力量扶贫济困活动,鼓励更多的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团体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

还应鼓励企业为贫困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以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问题。

要制定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奖励办法,以调动社会各界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在资助贫困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各高校都建立健全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救助贫困学生的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了可循环发展的资助体系。

学校还营造了校园“爱心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人有难、大家相助的风气。

学校教师加强了与贫困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贫困学生该享有的各项待遇,学校更是尽心尽力,以求尽快落实。

  3.“爱心文化”的培育有助于促进贫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促进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大学生的成才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爱心文化”在高校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

了解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在他们无助的时候给他们以关心和鼓励,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坚定他们直面困难的信心,可以焕发贫困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成才愿望,促进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

  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在这项工作中,坚持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收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

通过这项活动,有助于帮助贫困学生建构合理的自我,有助于培养贫困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有助于贫困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培养贫困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贫困学生正确对待和度过暂时的困难,促使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开展这项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贫困学生养成关爱弱者、助人为乐的品质,从而形成一种互助互进的爱心循环。

  “爱心文化”的发展,是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培育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精神,为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持的过程。

前面所指出的通过“爱心文化”的实践和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奠定了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更需要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谐。

为此,学校在开展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活动的同时,还应着力培养贫困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时发现并解决贫困学生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弘扬“爱心文化”,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贫困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三俊,林德操.高校培育“爱心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5).

  [2]林北平.帮助贫困大学生承受生命之“重”[N].中国教育报,2006-11-10.

  〔责任编辑:

杨唯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