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9820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端午节传统文化.docx

端午节传统文化

端午节传统文化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

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

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

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

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

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

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

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

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

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

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

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

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

“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

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

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

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备注:

龙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

来历:

古称上巳(si)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

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篇二:

端午节弘扬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稿

端午节弘扬传统文化

八(3)班钟明才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

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

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

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

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

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子,净化空气。

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喝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

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

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

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

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积极学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篇三:

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活动目标:

1、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

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从而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认同感。

2、从不同角度表现屈原作为政治家的爱国爱民、正直等优秀品质和作为文学家对中国及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志。

3、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

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

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4、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系五色丝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5、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

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活动内容和步骤:

端午节的溯源

(一)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

师:

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

(教师手示意大屏幕)这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民谣,大家一起来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

民谣中的“端阳”是指哪个传统节日?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

回答。

师: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

生:

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预祝丰收——?

——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

师:

根据图示,你猜测一下:

处在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端午节又有何涵义呢?

生:

回答。

师提示:

民谣中提到:

过“端阳”是在什么时侯?

生:

回答。

师:

具体的日子是在哪一天?

“农历五月初五”。

师:

这时侯的人们,特别是农民,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

回答。

师:

这时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使粮食有个好收成。

所以端午节就是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企盼丰收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起源

师:

向谁企盼?

生:

?

?

师:

在神话传说中,谁拥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威力?

生:

龙!

师:

在现实中有“龙”这种动物吗?

师:

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创造幻想出来的。

师: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对天灾、人祸、生死都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所以他们就希望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保护自己,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出了一个保护神——龙。

(屏显:

龙及下列文字:

它的角似鹿,头似骆,耳似牛,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尾似马。

龙威力无比,“能幽能明,能吸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师:

在古人看来,龙能消灾降福,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象征;龙还能呼风唤雨,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保证。

所以人们对龙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热爱。

为了表达这种敬意,我们的祖先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拜活动,祈求平安如意,风调雨顺。

在那一天,人们一边奋力地划着龙舟,显示着强劲无比的生命力,一边不停地向水里投放装在竹筒中或包在树叶里的食物给龙神吃。

在这欢呼的庆典中,我们的祖先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祈求龙神对自己生命给予充分的保障。

这些活动和今天端午节的一些习俗相吻合,所以说,端午节最初的意义就是:

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

师:

平民百姓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表示出极大的虔诚。

封建帝王也把龙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是“真龙天子”,以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穿龙袍,居龙庭,坐龙椅,乘龙车,里里外外一幅龙的包装。

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都能处处看见龙的身影,你能列举一二吗?

生:

回答。

(人的属相中有龙的身影、绘画、书法、雕塑、服饰、建筑等)

师:

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龙的形象、龙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注入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中华海内外的儿女都自称为“龙的传人”。

师:

大凡是传统节日,都有它的起源传说。

在今天,我们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是什么?

生:

回答。

(参照事先准备的材料)

师:

其实,纪念屈原只是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

端午节还有其它起源如:

纪念伍子胥、纪念越王勾践、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

既然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的意义就是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

那人们为什么又把这些历史人物串演进端午节的传说中呢?

生:

回答。

师:

完成这种串演传说的时代是春秋战国之后。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生:

回答。

师: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征服自然的信心极大地增强,对自然的恐惧心已经减弱。

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互相厮杀,使人们又惊讶地发现,摆在他们面前最强的敌人,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身!

人性的假、恶、丑,时时刻刻向真、善、美发出挑战。

后来人们发现,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也有勇武的伍子胥,发愤的越王勾践,忠义的贤臣介子推,爱国的诗人屈原等,他们成为真善美的代表,他们又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的让他们成为龙的圣典——端午节的新的纪念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因地而异的庞杂的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了。

师:

其中,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端午节传统文化)传说历经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曾有诗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屈原。

生:

一生讲关于屈原的故事。

(一生古筝伴奏,大屏幕展示有关屈原的连续的画面)师:

根据学生的表现送端午节礼物:

香包。

师:

从刚才这个故事中能看出屈原的哪些优秀品质和美德?

生:

回答。

师:

屈原曾作《橘颂》来自我表白。

(大屏幕出示《橘颂》,配声)

师:

这放映了屈原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生:

回答。

师:

在《橘颂》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露无疑。

生不能为国为民造福,不如壮烈地死!

这种人生抉择和信念是非常可贵的!

师:

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报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体现在他的诗文里。

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屈原的哪些作品?

生:

回答。

师:

(大屏幕出示《离骚》中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

这两句诗分别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和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生:

回答。

师:

这两句诗都摘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大屏幕展示: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chan)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changjue)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

屈原还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他是中国真正的诗人,中国的诗文文化,包括文学是从屈原真正开始的。

他的作品不仅对我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流传到国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所以屈原不仅是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丰碑。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各国都开展了纪念屈原的活动。

而他家乡的人民更是怀念他,还修建了屈原祠来供奉他。

(大屏幕展示图片)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不仅仅是来参观的,我想更重要是来瞻仰屈原的精神的。

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的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

到了北宋,朝廷经常受到辽、西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北宋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传谕全国的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流传千古。

因此,自宋以后,端午节就成为缅怀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和驱瘟避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端午节习俗面面观

师:

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

还记得,往年的端午节你是怎样过的吗?

过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生:

介绍。

(一)插挂艾蒿

师: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的确很多,看,这教室黑板两边挂的是什么?

这是咱同学亲自采集来的艾蒿。

农历五月初五插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生传看)为什么在端午节那天要插挂艾蒿?

生:

这在民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简单讲述插挂艾蒿的传说。

师: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古时,人们把插艾蒿当作一种避灾驱邪的活动。

而实际上插艾蒿的确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你知道吗?

生:

交流。

(视具体情况,送端午节礼物香囊)

师:

原来艾蒿的用途这么多。

看来几千年来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有益创造,对保持居室卫生和促进身体健康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所以这一习俗也成为端午节习俗中流传最广的了。

师:

与我们插艾蒿的习俗相仿,我国有些地区有挂菖蒲的习俗。

但无论是插艾蒿还是挂菖蒲,都表达了中国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追求。

(二)赛龙舟

师:

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与龙有关的活动。

是什么呢?

生:

回答。

师:

我们齐声诵读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

(大屏幕出示《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shun;坡上人呼霹pi雳li惊,竿头彩挂虹霓ni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nao。

师:

这首《竞渡歌》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生:

回答。

师: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这实际上就是祭拜龙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寻求龙神的保护,求得风调雨顺。

现在大凡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其他节日里也进行赛龙舟活动。

师:

为什么赛龙舟活动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生:

回答。

(视具体情况,送端午节礼物香囊)

师:

赛龙舟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客观上是一个全民健身的活动,可以激发人们拼搏向上的英勇豪情和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对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980年,龙舟竞渡成为我国体育比赛项目之一。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每年也都举行龙舟竞渡,我们也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