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9897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专题十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考纲概览】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点突破典例讲练】

考点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难疑点突破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其提供前提条件。

②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③借鉴苏联的经验。

(2)措施:

①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②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果:

l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步骤:

①农业:

1953年,试办以土地人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②手工业:

1951年,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建国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

①内容:

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背景: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l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影响: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

(3)经济调整: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4)成就:

经历许多挫折,取得巨大成就。

(5)“文革”时期的经济: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文革”中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7.山东文综·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

本题解题必须明确“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是什么(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在此基础上判断哪是“纠正措施”。

要注意根据时间要素排除选项。

答案:

D

例2(2004·江苏)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D.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左”倾错误进行的恶果,给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

答案:

D

考点对应训练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2.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

A.改变不合理的劳动产品分配机制  B.将经济由单一所有制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

C.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彻底清除封建制度的残余

3.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制定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

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一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

材料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1958年5月)

材料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在本质上,依然是政权问题,就是资产阶级要推翻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则要大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1967年11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三,从“八大”二次会议到“文革”,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又有哪些变化?

在实践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难疑点突破

1.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概念:

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试点:

安徽省和四川省。

③特征:

包产到户。

④作用:

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

①概念:

农村中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②作用:

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有企业改革

(1)目标:

党的“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考点对应例题

例l(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分)“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解析:

B。

注意歌曲中的关键词“1992年”、“春天”,很显然题干所指示邓小平南方谈话。

例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B.安徽、四川C四川、浙江D.安徽、江苏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效果,不久在全国农村推行。

答案:

B

例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扩大农民的自主经营权,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

但它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也不能说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故应选B。

答案:

B

考点对应训练

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对这句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产到户的优点②表达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③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2.1953年我国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D.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3.26年前的山东邹平县还是一个全国性的贫困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的百强县,20XX年工业产值达到303亿元,利税28.7亿元,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对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二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决议认为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大搞所谓“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

这次会议把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甚至有饭都是大伙一块儿吃。

“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

材料三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

材料四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其中一条就是20XX年开始进行减免农业税试点,并确定从20XX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

这一重大举措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自此.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说明两次农村改革后,农民的反映如何?

分析出现这两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二、三、四中的政策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一、二、三、四,试总结出我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教训。

考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重难疑点突破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经济特区:

①建立:

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原因:

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挛往。

(2)经济开发区: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又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3)意义: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它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实质:

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人世历程: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会议;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20XX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认识:

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解析: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例2我国最终形成了“点一线一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

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发区④上海浦东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

答案:

C

例3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B.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C.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

解析:

世贸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进入了这个大市场,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同时,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答案:

C

考点对应训练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是《春天的故事》的几句歌词。

“春天的故事”喻指()

A.改革开放B.科教兴国C.“文革”结束D.包产到户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②作为侨乡,更利于吸引外资③工业基础比内地更雄厚④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各个领域都进行开放B.中国既对发达国家又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C.中国的沿海开放,内地也对外开放D.中国彻底的开放,唯开放是从

4.20XX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这一举措()

①机遇与挑战并存,符合少数国人的利益②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体现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体现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对外开放B.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

C.消除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贸易摩擦D.整体上对中国经济起消极作用

6.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

请回答:

(1)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先后两次加人世界市场。

请指出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2)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

试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为建设国内国际市场采取的重大措施。

考点四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重难疑点突破

1.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

(1)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提供的劳务价值的总和。

(2)变化:

①改革开放前: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②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1978年至1995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长9.9%;20XX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③表现:

经济巨变最终体现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上。

(3)目标:

党的“十六大”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1)概念: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道路:

道路多样,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

(3)倾向:

①形成城市群雏形:

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②作用: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③城镇化战略: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迅速发展的原因:

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2)表现:

因特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3)影响:

①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②互联网超越空间、国界、种族的束缚,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4.时尚中国,

(1)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2)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日益讲究穿戴及居住条件。

(3)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考点对应例题

例1.1978年以来中国GDP的增长迅速,远远超过同期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家,主要得益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解析:

题干限定时间为1978年以来,只有D项符合要求。

答案:

D

例2世界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是()

A.电子商务B.因特网出现C.计算机发明 D.第三次科技发明

解析:

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

答案:

B

考点对应训练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日新月异,经济巨变的成就最终体现在()

A.GDP平均年增长率上B.人均GDP年增长率上C.基础设施建设规模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上

2.关于我国城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化进程取决于国家的行政命令B.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C.城镇化进程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地理状况D.应大力发展大型城市

3.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该企业建立了公司体制,发展了一大批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从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转变为以钢铁生产为主,金融、贸易、机械、运输、服务业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该企业的这一重大发展变化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相关的是()

A.管理体制改革.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时尚中国的表现有()

①“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②穿着打扮日益个性化③改善居住条件,兴起“装修热"④流行语言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从下面两幅图中,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今日商品任挑选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

6.建国后,各种运动不断,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例如:

向小康、王建国、李文革、周跃进等,如果这四人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那么居第四位的最有可能是()

A.王建国B.向小康C.李文革D.周跃进

【方法探究规律总结】

专题复习攻略

学习本专题要注意联系旧中国以及现在中国的经济改革,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联系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和其他国家的史实,分析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还要注意与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和新趋势。

复习方法例说

方法一正确分析十年建设时期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方法点拨:

十年建设时期,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

在探索中,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严重的失误。

对于失误要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教训。

目标落实:

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严重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对抗资本主义。

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方法二列表掌握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及主要贡献

方法点拨:

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了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

分时间段记忆能使纲目清晰,增强记忆效果。

目标落实:

时期

活动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恢复发展经济

1953一一1956年过渡时期

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1956一1966年全面建没社会主义时期

失误:

1956年总路线、“大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