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144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docx

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流动人口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

C.21世纪00年代D.21世纪10年代

2.影响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转移B.人口政策C.交通建设D.资源开发

1.B2.A

1.20世纪90年代流动人口从1990年的20万增加到100万,增长了5倍,该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大,B正确。

2.我国近三年流动人口规模呈减少的趋势,说明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东部转移,可能使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A正确。

人口政策对人口流动影响很小,B错误。

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可能会增加人口流动,C、D错误。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地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不同时期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根据图示资料可知

A.沿海省份的常住人口增速一直下降B.中西部省份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增长

C.北京和广东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增长D.四川和安徽常住人口增速先降后升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四川、安徽两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5.导致图中2014—2016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3.C4.C5.A

3.读图可知,浙江与广东人口增速先降低后升高,A错。

安徽省在2007-2010年间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减少,B错。

广东和北京人口增速始终为正值,说明人口数量一直增长,C对。

四川和安徽人口增速始终上升,D错。

故选C。

4.读图可知,四川和安徽人口增速先为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减少,后呈上升趋势,说明人口数量在增加,但不能说明人口出生率增加,因为影响人口数量增长的因素除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迁移,A错。

人口数量增加,不能代表劳动力人口数量多少,B错。

两省主要为人口迁出区,现在人口增速呈上升趋势,说明人口回流现象明显,C对。

老龄化问题不会得到解决,只能说是有所缓解,D错。

故选C。

5.读图可知,2014-2016年上海市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常住人口减少,是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导致大量劳动力外迁,A对。

与食品和环境及交通无关,BCD错。

故选A。

读“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对2010年上海市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低,儿童人口数量少B.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C.青壮年中,户籍人口超过外来人口D.老龄人口以户籍人口为主

7.下列措施有利于上海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是(  )

A.积极有序放开人口落户通道B.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C.大量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D.快速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6.D7.A

6.读图可知,上海2010年儿童人口比重较小,主要是近年来自然增长率低和老龄化增加有关,故A错误;上海在各年龄段的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并未失衡,故B错误;上海青壮年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故C错误;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故D正确。

7.读图上海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户籍人口比重小,说明上海落户政策较为严格,所以积极有序的放开人口落户通道,是上海人口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故A正确;中国现阶段人口基数大,所以还不能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故B错误;大量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必然使上海人口过度膨胀,且安全得不到保障,故C错误;快速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会使大量青年就业困难,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我国的人口出生状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2016年和201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95‰、12.43‰。

下表示意该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常住人口出生率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有关该期间我国常住人口出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辽宁省位于经济发达区,生育意愿低B.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减慢,生育意愿高

C.广东省外来人口生育意愿高的群体多D.我国人口政策导致整体生育意愿降低

9.推测上海市在常住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人口总数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A.生活医疗水平高B.人口迁移C.死亡率持续下降D.经济发达

8.C9.B

8.辽宁省并不位于经济发达区,其人口增长缓慢与人口外流;山东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广东省外来人口生育意愿高的群体多;生育意愿与经济发达程度、生育观念、文化因素、人口政策等均有关,选C。

9.上海市在常住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人口总数上升的直接原因是外来人口的迁入,即人口迁移原因造成。

生活医疗水平高、死亡率持续下降都不是人数上升的原因,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的迁入,但不是人数上升的直接原因,选B。

春节临近,对返乡者来说,又到了一年一度“一票难求”的时刻。

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者越来越多,所谓“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

这种既省钱又尽孝的“反向团圆”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成为不少在城市打拼的“80后”“90后”陪伴父母过年的“妙招”。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导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量大的最主要因素是

①社会文化因素②经济因素③交通运输④国家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有关“反向春运”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B.不利于交通资源优化配置

C.缓解东部地区城市空城化D.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10.A11.C

10.春运期间人口流动主要是为了家庭团聚回家探亲,属于社会文化因素,①正确;因地区间经济差异,人口一般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春运期间又从工作的发达地区向家乡欠发达地区流动,②正确;因此导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量大的最主要因素是①②。

故选A。

11.据材料可知,“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是人口的迁入区,以往春节期间迁入的打工人口大量返乡,导致东部地区城市空城现象,“反向春运”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城市空城化。

故选C。

人口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现象。

近七年来,上海市某区成为主要外来人员迁入地之一,且迁入人员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对上海市人口倒挂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B.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C.加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D.为高科技产业园区

13.上海市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城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B.经济发展迅速

C.人口老龄化问题不突出D.城市化水平低,开始提高

12.C13.B

12.人口倒挂区的迁入人员以低学历青壮年为主,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发展迅速,C正确。

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D错误。

图中铁路公路运输网较为密集,交通方式以陆路运输为主,A错误。

由于外来劳动力素质较低,且居住区靠近工业区住宅以低档住宅为主,B错误。

选择C。

13.人口倒挂是指流动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现象。

上海市人口倒挂现象表明该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不足,C错误。

流动人口没有转化成城市人口,不表示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D错。

上海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低,A错。

大量人口进入上海务工,主要目的是看中上海地区经济发达发展速度快并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受益,也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B正确。

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年-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2004年以来,该地区()

A.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降B.人口老龄化进程变慢

C.出现大量失业人口D.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15.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大量技术人才外流B.产业升级与转移

C.本地人口大量外迁D.生态环境恶化

14.B15.B

14.2004年以来,该地区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到2007年后开始负增长,人口净迁移率较大一直都是迁入为主,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劳动力短缺,AC错误。

因为大量的青壮劳动力迁入,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B正确。

在2015年至2016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提升,D说法错误。

故选B。

15.该地区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下降但仍然以人口迁入为主。

AC是人口大量外迁,错误;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人口大量外迁,D错误;产业升级与转移会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或升级,劳动力需求减少,但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仍然需要大量劳动力迁入,因此B正确。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10年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400万。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21世纪初的10年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该城市

A.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C.人口总量不断减少D.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17.该城市所在的国家最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印度D.巴西

16.B17.A

16.读图,21世纪初的10年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该城市总人口增长减少,人口增长速度减慢,A错。

图中正值表示迁入,负值表示迁出,人口净迁入量=人口迁入量-人口迁出量,人口净迁入量减少,B对。

总人口增长减少,仍是正值,人口总量不断增加,C错。

人口自然增长数值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上升,D错。

17.该城市国际迁移量是正值,表示国际迁入人口较多,所在的国家应是发达国家,C、D错。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年变化率较大,最可能是美国,A对。

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接近0,B错。

二、综合题

18.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城市化率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成渝地区

重庆

17558.8

7.4

44.2

48.4

62.6

成都

12170.2

3.9

43.0

53.1

70.6(四川49.1)

上海

28178.7

0.4

29.8

69.8

87.6(全国57.4)

2016年成渝城市群和上海的相关数据比较表

1.根据表中数据,概括成渝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2.分析现阶段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优劣条件。

 

3.上海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内来自成渝地区的流动人口呈明显下降甚至回流的趋势。

结合产业结构数据分析其中的原因。

 

4.比较说明上海城市化水平状况,并分析产业结构对城市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18.【答案】1根据表中数据,概括成渝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

2分析现阶段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优劣条件

优(4分):

位置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理位置优越;铁路网密集,长江通过,交通发达;历史发展悠久,人口较多;已经具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等级(类型)的城市。

劣(2分):

和发达地区比,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欠佳;和发达地区相比,城市化率偏低。

3上海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内来自成渝地区的流动人口呈明显下降甚至回流的趋势。

结合产业结构数据分析其原因。

上海第一、二产业比重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减少,就业门槛提高;成渝地区的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回乡创业、就业等比例上升(就业和生活成本上升等方面原因,也可酌情给分。

4比较说明上海城市化水平状况,并分析产业结构对城市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上海城市化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成渝地区(上海城市化水平较高)上海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向二、三产业集中,有利于提高城市化人口比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全国前5位

人口流入省

流出地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广东

湖南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北

江苏

安徽

四川

浙江

河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安徽

四川

贵州

湖北

M省

黑龙江

吉林

河南

安徽

江苏

四川

重庆

广东

云南

浙江

新疆

(1)指出《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的实施的影响。

 

(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里?

 

(3)我国大规模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述我国大规模跨省(市、区)人口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19.【答案】

(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和缩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2)山东。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有利方面: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

不利方面:

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