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198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docx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期末精选

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的组成: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

兴趣、爱好、需要、动机

2、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气质、能力

(3)

心理状态

积极性

·B·A

情绪性

·C·D

 

2、心理的本质P18

1、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自然和社会)的反映

3、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心理反过来也指导人的社会实践

4、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5、人的心理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3、旅游心理学

(1)概念P5

是研究在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并研究应如何遵循这些规律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

(2)研究对象P4

旅游者:

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旅游服务人员:

服务心理——服务行为

旅游管理人员:

管理心理——管理行为

4、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P8

1、有助于旅游事业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心理依据

3、旅游心理学的研究为科学合理的安排旅游设施和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心理依据

4、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旅游企业职工队伍

5、研究方法

遵循四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P5

1.观察法①全面观察②重点观察③长期观察④定期观察

2.实验法①自然实验法②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①问卷法②座谈法

4.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一、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内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二)模式的演变

S-R模式约翰·华生刺激-反应模式

B=F(S,A)托尔曼中介变因

B=F(P,E)德国勒温(B个体的行为,P个体的各种特征,E环境)

S-O-R模式内外因素刺激-心理活动过程-旅游者旅游行为

2、行为决策的方式和过程

(一)方式

①一般性决策(规范性)是指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一句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

②重大决策往往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有关资料和考虑各种不同的方案。

③瞬时性决策因人们受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的影响或广告的鼓舞而引发计划之外的选择

(2)过程

接受刺激→感知需求→搜集信息→比较评价→购买行为→购后评估

3、影响行为的因素

(1)外在因素:

个体以外的能够影响旅游者行为的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

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地的政治经济,以及影响旅游者的群体等等

①诱发刺激因素旅游资源

②限定刺激因素总体政治经济交通,个体经济时间

(2)内在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

知觉,学习,需要(动机),人格,态度等

 

第三章旅游消费知觉

1、感觉

(1)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分类:

1、外部感觉:

视觉(85%)听觉(10%)嗅觉味觉触觉(5%)

2、内部感觉:

内脏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3)特点(或一般规律)

1、适宜刺激:

特定的感觉器官反映特定性质的刺激

2、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多种感觉的相互影响下,人们的感觉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

3、感觉的适应性:

明适应暗适应

4、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最小刺激量感受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成反比)最小差别量感受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5、实践活动是感觉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2、知觉

(1)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知识、经验→知觉

(生理)(心理画面)

(2)分类

1、一般知觉:

某种感受器起主导作用的知觉

2、复杂知觉:

空间、时间、距离知觉。

3、错觉

(2)特点P48

1、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刺激的少数刺激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主观因素:

兴趣;情绪;需要(动机);社会阶层;经验

②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的刺激强度;对象和背景的相互联系;运动着对象;奇特的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

人们对刺激进行选择时,并非凌乱无系统的,而是倾向于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

整体性的原则①接近原则②相似原则③封闭原则④连续原则

(3)知觉的理解性(解释性)

是指人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思维的参与下,对知觉对象加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4)知觉的恒长性

是指知觉对象的基本属性及结构关系不变,只是外部条件(距离、位置、亮度等)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保持不变。

3、心理定势

即心理上的定向趋势,是导致知觉歪曲的影响因素。

(1)首次效应第一印象。

先出现的线索和资料对某人的印象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2)晕轮效应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3)经验效应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4)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4、旅游者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1)对旅游区的知觉要求

1、旅游景观要具有独特性、观赏性,相应项目要考虑到旅客的参与性

2、旅游设施要安全、齐全、舒适

3、旅游区服务要周到、礼貌、公正、诚实

(2)对旅游时间的知觉

旅途要快游览要慢一切活动要准时

(3)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知觉的作用①阻止②激励

(4)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交通存在的问题①运力紧张②运输结构不平衡③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飞机:

时间、安全、服务质量、价格

汽车:

安全、舒适、服务质量

火车:

安全、时间、舒适、服务质量、运行速度

 

第四章旅游消费学习

第1节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广义:

人类不断地获得知识、经验、技能,形成新习惯从而改变人类行为的较长过程

狭义:

人类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

主要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2、消费学习

人类学习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发生在消费活动中,促使消费者行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心理过程

3、几个主要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

1、试误论桑代克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2、联想学习理论(条件联系学说)学习是一种反应和一种刺激之间的联想

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

操作(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

(2)认知学习理论

1、内容:

把学习看作是发现可能解决问题的有意义的模式或领会事物间的关系,而不是尝试错误的结果,而且这种发现或者领会往往是突发的,所以又称为“领悟”或者“顿悟”

2、实验:

科勒猩猩吃香蕉

第二节有关学习的几个规律

一、概化(泛化)对某一特定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相似刺激也会引起同样反应的现象

二、分化不同刺激引起不同反应的现象

三、学习规律和遗忘规律

(一)学习规律

 

(2)

遗忘规律

 

第3节旅游者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旅游动机的学习

旅游→被群体接纳→减轻焦虑(动机)

2、旅游态度的学习

(1)态度的定义:

个体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有任职、情感、意向所构成的心理倾向

(2)态度的结构ABA结构

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意向成分(B)

(3)旅游态度学习的途径P69

 

3、旅游消费的学习

(1)减少察觉风险的学习

1、察觉风险的定义伴随着旅游决策而同时产生的风险

2、觉察风险的分类

(1)罗伯逊:

功能风险、心理风险

(2)卡普兰:

功能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身体风险经济风险

3、觉察风险产生的原因P71

 

4解决途径P71

 

(2)减除购买后疑虑的学习

1、定义:

当人们作出购买旅游产品决定之后,仍然会在心中存有无数的感觉。

这种状态被称为购买后的失调

2、产生原因

(1)购买者作出决定之后,又发现了更好的选择

(2)购买者作出决定之后,出现了意外情况

3、解决的方法

(1)选择性接触有用的信息

(2)坚信自己的选择

4、学习的途径

(1)通过经验学习旅游消费

(2)获得信息学习旅游消费

1、信息的来源:

①旅游商业环境②个人社交环境

2、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人①满意者②择优者③中间类型的人

 

第五章需要、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

刺激→感知需要→内心紧张→动机→行为→达到目标

第1节需要和旅游消费行为

1、需要

(1)定义: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激发人们朝一定方向行动并指向某种具体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

(2)特点P30

对象性社会性周期性差异性和共同性发展性紧张性和驱动型

(3)分类

1、两分法:

(1)按需要起源分:

天然性和社会性需要

(2)按需要对象分: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三分法(恩格斯)

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3、五分法(马斯洛)P32

生理需要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马斯洛信访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人

2、金字塔结构P31

需要的相对高峰

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心里的发展

 

3、观点

①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到来

②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并不会因为下一叫高层次的需要的产生而消失,只是对人的行为影响变小而已

③只有早期的基本需要高峰过去以后,后一级较高层次需要才开始发挥优势

④层次需要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2、旅游需要

(1)定义:

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欲望和要求

(2)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2、时间条件3、社会条件

(3)发展的趋势:

1、个性化2、综合性3、参与性4、旅游是工作的延伸5、向自然与本色的需要发展

3、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人的旅游需要

4、旅游是生活多样化的源泉P33

第2节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

1、动机

(1)定义:

发动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驱力

(2)产生的条件:

1、需要的强度2、相应的刺激条件3、有满足需要的对象

(3)特点:

1、主导性2、可转移性3、内隐性4、冲突性

二、旅游动机

(一)定义:

发动和维持人的旅游活动并使旅游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驱力

(二)分类:

P38

1、田中喜一1950《旅游事业论》

(1)心情动机:

思想心,交友心,信仰心

(2)精神动机:

知识的需要,见闻的需要,欢乐的需要

(3)集体动机:

(4)经济动机

2、托马斯

3、麦金托什和格普特

4、刘纯《关于旅游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

(1)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完善的动机

(2)基本智力动机

(3)探索的动机

(4)冒险的动机

(5)一致性的动机

(6)复杂性的动机

(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旅游主体因素2、旅游客体因素3、外部条件

3、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途径

(1)营造良好的旅游政策和大环境

(2)加强宣传

(3)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力

(4)旅游配套设施完善

(1)具有一定的数量

(2)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要

(5)旅游机构必须具有强大的接待能力

(1)拥有一定数量的队伍

(2)接待人员掌握丰富的知识和熟悉的业务接待能力

(3)旅游接待机构要形成一个系统,并与有关部门形成一个网络

 

第六章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1节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人格)的定义P90

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2、个性的特点

1、差异性

2、综合性(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相对稳定性

三、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社会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家庭学校社会文化

3、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4、个性的测量

1、定性测量方法:

①陈述法②投射法

2、定量测量方法

第2节个性结构与旅游决策

1、几种常见的个性结构划分方法

(1)吉尔福特(美)的七种特性学说

(2)弗洛伊德(奥)的本能学说

1、本我2、自我3、超我

(3)普拉图诺夫(前苏联)的四种分结构学说

1、生物特性分结构

2、社会经验特性分结构

3、心理特性分结构

4、个性倾向性分结构

(4)三种状态学说

(五)人格特质论学说P91

二、人格结构的三种状态与旅游决策P98

(一)内容

1、儿童自我状态

2、父母自我状态

3、成人自我状态

(二)三种状态与旅游决策的相关关系

①②③

三、人格特质与旅游决策

(一)人格特质定义

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有一种能引发人的行为和主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心理学家称此心理结构为人格特质

(2)人格特质分类

1、阿尔波特三种特质:

基本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2、卡特尔16种

3、孙本文6种P91

①智能的特质②意志的特质③感情的特质,即气质④应付社会环境的特质⑤感受社会影响的特质⑥品格的特质

(3)人格特质与旅游行为的相关关系

 

第3节个性特征与旅游行为

1、个性特征定义

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的综合

2、个性特征的表现类型

个性类型生活方式自我意识个体背景因素

(一)个性类型

划分

1、按生命力流向划分荣格(瑞士)

①内倾型②外倾型

2、按价值取向划分斯普兰格(德)

①理论型②社会型③经济型(务实)④艺术型(审美)⑤权力型(支配、领导)⑥宗教型

3、按心理倾向性斯坦利P94

人数

 

安乐小近安乐中间型近追新追新猎

康型小康型猎奇型奇型

(2)个性类型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1、内倾型①喜欢熟悉的旅游地②喜欢乘车前往旅游地③低活动量④不愿冒险⑤有计划性⑥注重安全

2、外倾型①②③④⑤⑥与内倾相反

4、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P96

(1)生活方式的定义

一个人在意识支配下的稳定的活动方式,包括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

数量特征代表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如收入水平、消费水平。

质量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以及利用休闲时间的方式

(2)生活方式的分类

1、清净安宁型

2、交际性

3、怀古型

4、信用卡型

5、自我意识与旅游行为P96

 

第7章旅游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1节态度及其特性

1、

态度的定义第四章第三节

2、态度的结构

3、态度的特点:

1、对象性2、习得性3、内隐性4、价值型5、稳定性和可变性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满足2、知识3、个性4、个体所属的团体

5、态度的测量

(1)定性测量方法

(2)定量测量方法

1、五点法2、七点法3、十一点法

第2节态度、偏爱、决策和旅游行为

1、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1)一致性

(2)不一致性

1、态度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

2、对同一态度对象的冲突

3、当时的情境

4、间接经验

2、旅游偏爱

(1)定义:

在极端肯定态度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某一旅游产品的欲望和要求

(2)影响旅游偏爱的因素

1、态度对象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基本利益的情况)

2、人们对态度对象掌握的信息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

3、态度对象的吸引力

(乔纳森)吸引力=个体感到获得利益的重要性×对象能够提供这种利益的可能性大小

3、态度、偏爱、决策和旅游行为的关系P83图6-2

第3节旅游者态度的改变

1、态度改变的方式

1、方向(性质)上的改变

2、程度(强度)上的改变

2、态度改变的理论

(1)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的态度协调论

个体对现实中关联着的人和物或者人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而人们要求头脑中的各种认知因素能够相互协调一致,当不同态度对象关联在一起时,那么态度就趋向变得调和折中。

(2)海德的平衡理论

人感知自身或外界环境是介于三角关系之中的,这种三角关系有三个元素构成:

自己,他人,某物。

他们彼此也许是肯定关系,也许是否定关系。

当人们处在肯定的三角关系中时,态度是平衡的;二否定的三角关系则意味着不平衡。

平衡状态形成稳定态度,不平衡则会导致三角关系中的某种态度发生变化以求达到平衡

3、旅游态度改变的途径

(1)更新旅游商品,提高旅游商品的形象

(2)说服、宣传1、真实性2、针对性3、晓以利害4、逐步提出要求

(3)引导人们积极参加旅游活动

 

第八章社会群体与旅游行为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

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心理上认识对方,并通过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人群。

2、群体的特点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2、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存在联系的纽带

3、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

3、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2)兴趣和需要(3)压力

4、群体的分类

(1)按人数的多少划分

1、小型群体2、大型群体

(2)按构成的原则和方式

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

5、群体的功能

1、完成目标

2、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要

3、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

①促使成员产生遵从行为

②促使成员产生从众行为

6、参照群体

(1)定义P103

是指一个人在其思想、态度和信仰形成时能给他以影响的群体。

家庭朋友社会阶层文化群体

第2节主要社会群体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1、家庭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P105

(1)家庭形式形态

1、夫妻式家庭

2、核心式

3、延续式

(2)家庭成员在旅游购买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1、倡议者2、决策者3、购买者4、使用者

(3)家庭成员决策的类型

1、丈夫起主导作用

2、妻子起主导作用

3、双方共同商量、共同决定

4、双方共同商量,一方决定

(4)家庭生命周期与旅游消费决策P107

1、青年阶段

2、中年阶段

3、老年阶段

二、社会阶层与旅游消费行为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

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所划分的具有相同属性的人所组成的集体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

①财富②权利③声望

(三)社会阶层的特点

1、同质性2、多维性3、全面性4、变动性

(四)社会阶层与旅游消费决策

1、同一社会阶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三、社会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P113

(一)社会文化定义

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文化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仅指精神财富。

(2)文化的特征

1、习得性2、影响的无形性3、共有性与独特性4、稳定性与动态性

(3)社会文化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1、文化价值观

(1)传统文化价值观

(2)现代文化价值观

①度假旅游的必要性②促进社会文化的融合③旅游活动是一项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④恢复人的人格和尊严⑤促进教育,科研和经济发展的手段

2、风俗习惯

3、宗教信仰

 

第9章旅游服务心理总论

第1节旅游服务概述

1、服务和服务质量

(1)服务:

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与顾客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2)服务质量:

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要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

2、旅游服务

(1)含义P136

(2)旅游服务的主要内容P136

1、是触动旅客感情的服务

2、质量体现在主客身心上

3、是全方位的动态的过程

3、组成

1、功能(机能性)服务:

为客人解决实际问题或具体问题的服务

2、心理(情绪性)服务:

满足客人心理上的需求,为客人增加亲切感、自豪感的服务。

心理服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柔性服务②不受企业物质条件的制约③对服务人员心理素质有高要求:

有爱心,善于表现,善解人意

4、特殊性(性质)P137

1、服务行为的独立价值性

2、对消费的辅助性功能

3、特殊的时间性价值

4、标准化、规格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5、特殊的转移性

6、生产与消费的时间紧密型

7、可观察性

第2节旅游消费服务的先决条件P139

1、客我交往

(1)定义:

是指旅游服务人员同旅客之间为了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意愿,解决在旅游活动中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而相互世家各种影响的过程

(2)影响方式

1、说服2、提示3、诱导

(3)客我交往的特殊性

(1)不稳定性

(2)个体与群体的坚固性

(3)有利性

(4)主观性

2、客我交往研究P141~P145

 

第十章横向优质化服务与心理

第1节服务态度与服务心理

1、服务态度的心理功能P150

1、感召与逐客功能

感召功能是指良好的服务态度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

逐客功能是指低劣的服务态度给游客造成的心里反感和心理威慑

2、感化功能和激化功能

2、良好服务态度的内涵

(1)给客人以回到家里的感觉-宾至如归

(2)让客人高高兴兴

牢记情绪谱:

红色——非常兴奋橙色——快乐黄色——明快愉快绿色——沉着冷静蓝色——忧郁悲伤紫色——焦虑不满黑色——沮丧颓废

(3)一视同仁与特别关照

如何做到对客人特别关照

1、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满足客人“超出常规”的要求

2、客人遇到特殊情况时,要主动为客人提供特殊服务

3、细心留意客人的特点,根据客人特点提供服务

4、在服务的全过程中,时刻准备着为客人服务

5、对客人的某些不便明说的要求做到“心领神会”

6、讲究说话的艺术,让客人觉得自己受到了特别关照

(4)客人总是对的

(5)客人是上帝

3、良好服务态度的确立P151

1、自我尊重

2、自我提高

3、完善服务行为

4、改善服务环境

第2节服务语言与服务心理

1、服务语言的含义P152

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借助一定的词汇、语调表达思想、感情、意愿,与旅客进行交往的一种比较规范的并能反映一定文明程度的而又比较灵活的口头语言

2、服务语言的心理功能

3、服务语言的特点

1、灵活性2、时代感强3、浓厚的职业特色4、省、请、性并茂

4、如何提高服务语言的表达效果P154

1、运用动作的力量

2、发挥表情的作用

3、注意说话技巧

4、讲究说话艺术

5、注意加强语言修养①见客人主动问好②对客人的称谓要得当③介绍客人要注意顺序④语言要得当

第3节服务项目、服务技术与服务心理

1、服务项目的心理功能

(1)提供便利

(2)刺激消费欲望(3)满足精神享受

2、服务项目设置的心理策略

1、务实2、灵活

3、服务技术的心理功能P159

1、安全

2、可靠

3、欢乐

4、美好享受

5、继续消费的欲望和要求

4、提高服务技术水平的途径

1、努力提高文化素质

2、端正对提高服务技术的态度

3、旅游企业要努力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改善服务环境

第4节服务时间、时机与服务心理

1、科学的服务时间策略P161

1、正常服务时间稳定不变

2、特殊情况服务时间的安排要有灵活性

3、各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的安排要多样性

2、服务时机

(1)含义:

是指服务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