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244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1 圆明园的毁灭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熟读课文,弄懂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

二、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

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

(学生说)

2.教师:

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

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

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板书课题:

22.圆明园的毁灭)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后简单说说。

四、预习要求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

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

(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五、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

区别:

“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不可估量:

说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

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拱,环绕。

玲珑剔透:

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六、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为几部分及每部分的意思,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2至第4自然段):

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再现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3.你所画的句子中,有什么疑问,需要我们学习时解决的?

甲: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

乙:

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博物馆、艺术馆?

丙:

为什么当时我们不去保护圆明园,而使它被侵略军毁灭了呢?

4.教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同学从圆明园本身的作用上产生疑问,有的同学从艺术价值、历史地位上产生疑问,还有同学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产生疑问。

这些问题要解决,需要我们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七、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特点。

2.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放录像或幻灯片。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

皇家园林:

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4.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板书:

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

什么叫瑰宝?

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

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三、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学生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播放课件)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让我们了解到了英法联军不但掠夺,而且还毁坏,他们不仅贪婪,而且无耻的恶名品行!

据参与目击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

英法联军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金条和金叶;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了。

(2)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从“大火连烧三天”可以体会到什么?

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

“大火连烧三天”意味着损失极为惨重。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圆明园很大、园内的东西很多。

3.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

(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

(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

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四、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

(答:

有!

五、作业布置: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

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

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

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

“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

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

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

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

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

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

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被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壁说一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不够的地方还是学生读的不够多、不够好。

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22 狼牙山五壮士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课文脉络。

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①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准生字,理解生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导入新课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三、预习要求

1.认读生字并组成词语。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

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

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

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

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占据的地势有利。

五、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

(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六、课堂练习,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

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

2.明确学习目标

(1)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一)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

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1)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儿?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二)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师重点指导

1.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

此段略讲。

2.第二自然段

通过五位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

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

让学生体会到五位壮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自然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另一条是通向(   )。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

走哪一条路呢?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

5.第四自然段(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

”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

”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

”。

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

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

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自然段(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

”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句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   ),带着(   ),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

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

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

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记住五位历史英雄,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课堂练习

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

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的豪迈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

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分段学习。

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认真地读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

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

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

启发学生思考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

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声音。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3* 难忘的一课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

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下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2.下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

(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

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

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

(2)预习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①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②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一次出现

导:

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3.引导理解:

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

他们是怎样朗读的?

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

“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

(感动)

(5)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

“我”是怎样说的?

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

5.把课文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比较一下表达情感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

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

朗读的重要性真大。

首先,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具体是怎样写,怎样表达的。

例如在理解文中的“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这句话时,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的用词,如:

“火热”“真挚”等词语的精当之处。

接着,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表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收获——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

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最后让学生写“我泪眼模糊了”,我可能会写些什么呢?

把你所思所想写出来。

在课堂中,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随着我与学生共同读: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时,我的泪不能自禁,夺眶而出。

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

整堂课几乎全部是在按教师的预设走下来,没有促进学生的有效性生成,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以充分体现。

24* 最后一分钟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描述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及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

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

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

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预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

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

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

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藏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

拟人)

3.齐读第一小节

4.自由读第一小节

5.播放《最后一分钟》的诵读视频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

激动、自豪)。

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

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

请听要求:

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指导读、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

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