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303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必修5训练新人教版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含答案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选择题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

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

C.点缀(zhuì)辍学(chuò)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

D.穹窿(qiónɡ)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投资者在抛售美国短期国债而转向期限较长的国债,市场上1个月期国债收益率涨幅高于6个月期国债,表明投资者认为美国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B.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

C.一位住建部的专家确认,如果某一地方符合国务院提出的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过热,而未出台限购政策,住建部就会做相应的督促工作。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被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4.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5.对于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B.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惯例来处理他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C.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D.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建筑艺术

李泽厚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出现,它最终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

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追求华美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时达到最高点,从记载两千年前秦代宫殿的文献资料来看: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追求华美)。

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是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在慢慢游历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讲究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相对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而言,它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能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在视觉上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汉以后),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特点,而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

就是由印度传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也终于中国化了。

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是表现出中国式的节奏美。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

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

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

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

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

但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过多地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7.下列有关“中国建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在结构上讲究严格对称,讲究群体配合,但是在对称中又有变化,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不同于欧洲或印度的建筑,并且从先秦时它就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致的美术作品。

C.中国建筑颇具规模的木建筑形式可追溯到《诗经》出现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建筑已具有审美功能。

D.中国建筑中宫殿的建造特点把空间意识转化为了时间进程,因此体现了神灵祭祀和世俗生活的统一。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带有宗教性质的宝塔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它到了中国后就变得中国化了,具有鲜明的节奏美。

B.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装饰与房屋宽厚的正身、阔大的台基等配合,使建筑呈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节奏感强的特点。

C.《诗经》等古代文献中的“如晕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的特点。

D.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都有了变化,中国宫殿建筑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有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日益发展。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多专注群体建筑,而不以单一的独立个别的建筑物为目标,中国建筑是以整个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的。

B.从大修阿房宫开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

C.中国建筑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显示出线的艺术特征,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

D.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相比浪漫风味更浓了,但没有脱离建筑物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梁思成:

一念执着

顾学文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

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

他说:

“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

1932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

跳蚤、臭虫、蝙蝠是调查路上的“亲密伙伴”。

但对于执着于所爱事业的人而言,苦难有时也会伴随快乐。

梁思成甘之如饴:

“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

“当年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测绘了2738座古建筑!

那是什么年代?

战乱!

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做啊。

”他的学生杨鸿勋唏嘘不已。

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

在这时,妻子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不便,全家贫病交加,他依然伏案写作。

1944年,《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震惊,但没有人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著作,诞生于李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迁徙到这里)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

”杨鸿勋说。

不仅是《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几乎都是在战乱中完成的。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时,另外加上了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他和林徽因一起,把这两个城市的古迹详尽地标注出来,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说服美军司令,对日本的那些古迹也要保留。

而此前,梁思成一家已有两名亲属牺牲在抗日前线。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梁思成无法不心如刀绞。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与热爱,才有这样震撼心灵的以德报怨。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生执念,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陷入大拆大建的热潮中时,梁思成一次次仗义执言,秉笔直书。

1950年,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

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方案:

北京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不应该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而应该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然而,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放弃老城重建新城几乎没有可能。

梁思成激烈地与人争论、大声地呼吁。

如杨鸿勋所言,他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当时一边倒的社会热潮中,他没有人云亦云。

“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

”然而,轰隆隆的铲车声、一下下沉闷的大锤声还是淹没了梁思成的呼喊,古迹一点点消失,迎接他的是默默的悲苦:

“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先生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

”那时伴在梁思成左右的杨鸿勋心里非常清楚:

“他其实很想开展民居研究。

”但只有一次,梁思成带着杨鸿勋和其他几个学生去了趟东交民巷,后来再也没有了第二次。

因为,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为爱妻林徽因设计墓碑是梁思成唯一能作的设计。

的确,虽然在梁思成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脊椎病恶化,直不起腰来;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人格都没有弯,他在精神上站得笔直。

1972年,梁思成走了。

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

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

(摘编自顾学文《梁思成:

一念执着》)

相关链接:

①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②“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摧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

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952年)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和在欧洲考察建筑期间,梁思成看到各国都有自己写的建筑史而中国没有,这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写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B.回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开始了古建筑调查,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但和亲密伙伴在一起工作,他甘之如饴。

C.战乱时期,梁思成在艰苦的环境里,强忍身体的病痛,克服困难,坚持写作,著成了《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

D.《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填补了中国人自己编写建筑史领域的空白,也实现了梁思成早年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E.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梁思成向美军建议需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虽然他恨日本侵略者。

11.梁思成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12.梁思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13.谈谈你对句子“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的理解,并结合当前很多古建筑被拆除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语言表达

14.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

其中,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也同样要“望”。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博学胡同是北京城内仅存的几条老胡同之一,至今胡同内还保留着工艺精巧、装饰考究的中式模砖对缝古建门楼、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缺乏很好地维护和修缮,胡同内老、旧、危房屋已占到全部房屋的70%以上,房屋漏雨、破损;院内积水,雨季排水不畅,雨水流入居民住房内的现象时有发生。

西城区先后启动了博学胡同、温家街胡同和苏罗卜胡同这三条胡同的整治工程,总长度711米。

“丝缝碱”“封护檐”“博缝山”等古建筑施工技法的采用以及“停泥砖”和“青水枭混儿”等古建筑材料的使用,使翻建后的房屋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外观更显典雅、气派和庄重。

施工人员还在建筑配饰上力求完整和精致。

砖雕、彩绘、石墩、影壁等构件尽量配齐,突出装饰效果。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的中心意思。

答:

(2)请对北京西城区整修胡同作简要点评。

答:

16.观察下面丰子恺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屋脊”中“脊”应读“jǐ”;B项,“接榫”中“榫”应读“sǔn”,“高楼大厦”中“厦”应读“shà”;C项,“角色”中“角”应读“jué”。

2.D

【解析】A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此处用错对象。

B项,“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

此处望文生义。

C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

此处不合语境。

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

3.A

【解析】B项,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C项,成分残缺,应在“房地产市场过热”后加上“的标准”。

D项,句式杂糅,“为……所”与“被……”两种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句式。

4.B

5.A

6.B

【解析】

4.A项,将概括的范围由建筑而无限扩大;C项,仅仅是比喻性的描写,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D项,原文说“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可见其范围是木结构和砖石的所有建筑,D项缩小了概念的范围。

5.本题考查对“可译性”这一概念的理解,由文章第三、四两段内容可知,“可译性”,即中外建筑的相同点,而A项答的是不同点。

所以选A。

6.A项,根据原文“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联系。

C项,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但砖石结构也大量存在,所以不能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项,据原文“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可知,尽管形式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

7.D

8.C

9.B

【解析】

7.强加因果,两个分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8.“如晕斯飞”“作庙翼翼”等描写说明的是中国木建筑在《诗经》出现的时代已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而不能说明“中国主要建筑大都是宫殿建筑”。

9.作者在文中举阿房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要求高,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的开始时间。

【答案】

10.CD

11.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中国没有本国建筑史,使他痛心,经过艰苦的努力,编写了《中国建筑史》。

②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克服疾病痛苦,与“亲密伙伴”为伴,居于偏僻落后之地,执着于所爱的事业。

③明辨是非,胸襟开阔。

二战时保护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

④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理念。

为保护北京古城,仗义执言,秉笔直书,大声争论、呼吁。

⑤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撰写北京未来规划方案;面对毁掉的古建筑,他悲苦不堪。

12.①系统地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编写了《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②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一位伟大的建筑教育家。

③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④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

⑤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13.

(1)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属于全人类,我们应加以保护。

梁思成向美军建议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就是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能因为它在侵略者的土地上就把它破坏。

(2)当前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目光短视,一些古建筑被拆除,就连梁林故居也被拆毁,后来出于舆论的压力,又重建。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是每一个民族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呼吁有关部门,保护文化遗产,不要让人间悲剧重演。

【解析】

10.A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说法不准确,这些事是发生在他在欧洲考查建筑期间。

B项“亲密伙伴”指的是跳蚤、臭虫、蝙蝠等,并非指人。

E项梁思成并不是出于对日本人民人道主义同情,而是认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11.筛选出梁思成的主要事迹,根据他的言行和作者的点评归纳其品质即可。

1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贡献”应该是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如新的发现,理论著作等。

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逐一概括即可。

1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探究能力。

要抓住关键词“人间悲剧”,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

谈看法时,应结合现实例子分析对“古建筑被毁”的看法,呼吁保护古文化遗产。

14.示例:

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④景色都不相同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时要审清题意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

答题时不能离开“居、望、游”三个关键词。

15.

(1)西城整治胡同,保护古风貌。

(2)整修西城胡同,既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又保护了老北京胡同文化,整修后的北京胡同处处透着老北京的古韵古香,使老北京的街巷风情又得以重现。

【解析】

(1)文章第二段讲了古胡同的修缮整理,也是该材料的主要意思。

(2)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对古胡同整修工作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