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79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生课前准备

  ①

  辩论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活动方式:

小组分工的形式进行收集资料

  正方:

利大于弊;

反方:

弊大于利。

  ②《面对面》虚拟现场访谈:

新经济政策是否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之研究

  研究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效果之比较

  研究方法:

采访、上网、查阅书籍等

  研究步骤:

分配任务

  收集资料

  筛选、汇总资料

  成果形式:

列表比较

  

(2)教师准备资料,多媒体,并准备表格和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相聚有尽时,情谊无绝期

  胡锦涛普京出席俄罗斯年开幕式

  胡锦涛普京出席"

中国国家展"

开幕式

  师:

图片反映的史实是?

  生:

两国互办“国家年”。

中俄两国于XX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XX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

(通过时事热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导入的设计应让学生感觉有趣,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许多中国人都感言:

真正对中国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俄罗斯民族,有人曾用“刻骨铭心”来表达他们对俄罗斯的前身——苏联的印象。

没有十月革命,恐怕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样。

一个多世纪来,从列宁的思想观念到基本的社会制度,从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到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从托尔斯泰的小说到普希金的诗歌,俄罗斯的影子不仅渗透到一些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还深入了不少中国人的灵魂。

  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历程。

  【新课导航】

  第一课时:

  一、危

  一、

  难时刻显身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

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

而列宁对革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

那么,他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呢?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又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系列导读材料Ⅰ】探究活动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一: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

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

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

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1)国内武装叛乱和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

(2)3/4国土被敌人所占(3)经济情况极为糟糕。

总之: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多个学生归纳)

  (学法指导:

(1)初读材料,对材料初步了解

(2)精读材料,带问题读,获取重要信息。

并要求在材料中划出关键字句。

(3)组织答案,要求:

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古人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方法,培养探究能力,讲究“论丛史出,史论结合”)

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危难时刻,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列宁实行了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探究活动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完成表格填空,识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背

  景

  内容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

  评价

  情景探究:

情景描绘:

1920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土豆和小麦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

设置情景,激发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发学生追问“为什么”?

得出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那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下面有请双方各派1号选手阐述自己的观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①实施余粮收集制,不仅保证了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需求,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定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

②企业国有化,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实物配给制可以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

④劳动义务制不仅发展了生产,而且使剥削阶级在劳动中得到了改造。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证。

我方认为:

利大于弊!

(掌声)

  反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但并不是唯一可行的措施,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军事行政的手段,急于超越阶段直接实行共产主义,实行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违背了经济规律,简直是大跃进!

(惊叹)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我是那时的农民,我就不干活了。

(学生大笑)企业国有化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破产;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影响了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

所以,它的实施虽然暂时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还使苏俄在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

下面进入自由辩论阶段。

(略)(辩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发挥个人见解。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让学生自己探究。

通过探究问题,学生思维形成新的生长点。

叶澜提出“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小结)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战时”表明它只能在非常时期实施,但是苏俄的一些领导人却企图借此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凭借行政的手段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发展实际,因此注定失败。

(评价事物,一分为二)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下生存下来,并刚刚平息了国内叛乱的苏维埃政权,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

  这张图片,它所反映的内容正是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

(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思考)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系列导读材料Ⅱ】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

“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

  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上述材料表明,苏俄双面临怎样的新危机?

农民不满,水兵叛乱,政治危机。

结合课本知识,它是因为什么而引发的?

  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经济危机:

(1)国家经济遭到破坏,濒临崩溃

(2)工农业产量下降,生活必需品缺少

  (3)遭遇旱灾、能源匮乏

  (4)粮食、原料、能源缺乏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如果你是列宁,你将怎么办?

(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

“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培养神入和一种历史想像。

(略)(讨论异常投入,各抒己见,讨论后一致认为要取消余粮收集制,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农民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你们的选择也是伟大领袖列宁当时的选择。

(学生大笑)当问题表现在要一碗粥、还是要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那碗粥。

你吃饱了那你就会去唱歌,如果你肚子里没食,那你只有沉默。

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因为战争后,要发展经济,没有其他的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内容,组织学生填表。

  虚拟现场:

(《面对面》,分别让两位学生模拟主持人和列宁,访谈时间:

1921年)

  主持人:

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政策呢?

  列宁:

它损害了农民利益。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我们好不容易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把外国资本家赶走了,那么现在胜利之后呢,您又同意外国资本家回到俄国,来经营一些项目,这难道不是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吗?

这根本就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试图使经济复活。

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它没有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系列导读材料Ⅲ】探究活动三——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材料一、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913年

  920年

  925年

  925年/1911年

  农业总产值(%)

  00

  67

  12

  种植业(%)

  64

  07

  畜牧业(%)

  72

  21

  粮食(万吨)

  7.650

  4.519

  7.247

  94.7

  牛(万头)

  6.060

  5.250

  6.210

  02.5

  猪(万头)

  2.090

  .750

  2.180

  04.3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一中1913——1925年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变化?

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根据材料二,苏俄由“半死的人”到能“拄着拐杖走动”,靠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试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进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

请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

(让学生动起来)

  背景

  目的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

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通过对比,归纳新经济政策到底“新”在哪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而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教师补充:

刚才同学是从实践上来阐述的,那么从理论上讲,它也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探究活动四——新经济政策的借鉴作用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何相同点?

(从背景、内容、作用方面分析,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背景:

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苏)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中)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内容:

①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苏)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中)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四、敢问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视频结尾】《大国崛起》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

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就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数万名工人、农民、士兵排着长队,来向他们的领袖告别。

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已经为这个新生的政权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

苏联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长,一位和蔼的领袖,一个根据实践要求为俄罗斯谋划未来的舵手。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

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设置悬念,为下节课铺垫)

  【板书设计】

  一、危难时刻显身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帝国主义协约国集团武装干涉

  ⑵地主和资产阶级反扑,发动叛乱

  巩固苏维埃政权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

  国有、高度集中管理

  流通领域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体制

  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

  积极:

  适应战争、保障供应、巩固政权

  局限

  经济危机

  要一碗粥、还是要理论

  政治危机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

  国营企业由高度集中管理到多种经营

  商业

  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调动积极性、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

  巩固政权

  四、敢问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

  【作业设计】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借鉴作用

  【问题研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被称作是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三次大调整,分析三者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从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