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544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

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

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

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

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

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

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

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

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

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

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木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

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

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太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并具备质疑的眼光。

B.研究者阅读经典性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C.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不同阅读阶段的特点。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D.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一个人质疑能力越强,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B.如果不精选阅读对象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就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D.融合了疑问、对比和联想的阅读方式之后,知识型阅读才能发展为研究型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

皓明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

“是桂花香吧?

我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

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站立在人行道旁的桂花树下。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迎风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动了一个温柔的记忆,那时我在家乡读中学。

当时,我学习特别刻苦,因为家里学习条件很差,我每天都是在晚自习结束后一小时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是在我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我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晚上十一点以后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我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我被锁在了校园里,直到这晚我才知道学校的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那个看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也直到这晚我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在为我开着方便之门。

当周日我买了一些水果去看望老大爷时,他因为病重不能继续打工而回外省的农村老家去了……

这是许多年前的故事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

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调零。

他们不张扬,他们的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啊!

4.概括文章中“桂花”和“看门老人”的特点。

(1)桂花:

(2)老人:

5.文中画线的句子“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的含义是什么?

 

6.文章以“暗香”为标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罪:

归咎,归罪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

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数:

多次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

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8.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9.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0.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文中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12.本诗前两句直接点出作者情感的两个词是:

后两句所使用的抒情手法是?

13.本诗后两句写了哪些意象?

这一画面是运用什么手法进行描写的?

请简要分析。

 

14.作者本人是此诗的中心“物象”,请根据标题和四句诗勾勒出作者的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3)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愁空山。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水成渊,蛟龙生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7)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

(8)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下列成语使用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天气渐冷,老师您又工作繁忙,一定要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学生在广州敬祝教安。

B.国庆节期间,爸爸想去登山,儿子想去游泳,父子二人磋商半天,也没有达成共识。

C.下月6号是老张乔迁新居的日子,他特地备下薄酒,邀请我们小酌几杯,共叙情谊。

D.承蒙先生赠我一本最新著作,必当惠存,认真拜读、研究,过几日再向您当面请教。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B.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

C.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钱财,更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幽默和嘲讽是不一样的。

它们虽然都包含某种优越感,但其间有品位高下之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幽默者感到优越

②是因为他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一种他相信自己决不会有的弱点

③于是发出幸灾乐祸的冷笑

④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点

⑤于是发出宽容的微笑

⑥嘲讽者感到优越

A.①④⑤⑥②③B.⑥④⑤①②③C.①④③⑥②⑤D.⑥②③①④⑤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中州(河南)有一只蜗牛,痛感以往的碌碌无为,于是奋然立志,准备东上泰山,作一次壮游。

计算一下路程,要走3000多年。

于是打算南下汉水,计算一下路程,也要走3000多年。

再估计一下自己的寿命,却已经来日不多了,因此悲愤交加,郁郁而死。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不一定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C项,“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如识点”没有依据。

D项,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并非缺一不可。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C项,“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分析不当,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研究经常是在对比中进行的。

3.D【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知识型阅读只要有疑问、对比或联想三种阅读方式其中之一,便可发展成为研究型阅读。

4.

(1)悄悄地释放幽香,毫无张扬之意;

(2)默默地为他人开着方便之门。

5.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像那位开门的老人那样默默地为他人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爱。

6.文章标题“暗香”一语双关,既指桂花暗暗地飘出的香味,更是象征看门老人默默行善的高贵品质。

7.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C项,“数”这里是“密”的意思。

8.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项,①代词,这样,②助词,用在词尾,表示状态;B项,①连词,表转折关系,②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①介词,给,②介词,对于。

9.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10.

(1)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11.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的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

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

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力量。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

“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

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

“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

“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

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

小猪。

彘:

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

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

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

“‘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12.“独”和“悲”,借景抒情

13.秋雨、野果、孤灯、秋虫;视听结合(指出具体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虚实结合(指出具体的虚景和实景),纯写动景。

14.秋季雨夜,空堂独坐,对镜生悲,深夜难寐;秋风凄雨中山果应坠落,孤灯下寂听秋虫悲鸣;岁月流逝,一人独坐,孤寂悲伤。

15.

(1)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2)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3)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7)非蛇鳝之穴而无可寄托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8)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9)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

16.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

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此处不符合语境。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

形容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此处不符合语境。

蓬荜生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此处适用对象有误。

17.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得体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语言的谦敬、环境、身份地位运用的得体。

B项,“磋商”和“共识”多用于正式场合,不应用于父子之间,语体不当。

C项,“薄酒”是谦辞,对象不当。

D项,“惠存”是敬辞,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18.D【解析】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句搭配不当,生产量不能供应,供应的应是无公害蔬菜;B.项“建立”与后面不搭配,缺少宾语中心词。

C.项“自已”指代不明的结果句,是个残句。

19.D

20.

制定目标需量力而行

目标是黑夜中的北极星,给我们的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目标是春日清晨的太阳,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带来温暖与希望;目标是久旱后的甘霖,为我们输送强大的力量。

然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则会适得其反,使你事倍功半。

因此,请量力而行,制定真正适合你的、正确的目标。

量力而行,制定正确的目标有利于我们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古时中州的蜗牛痛感以位的碌碌无为,遂奋然立志。

这只蜗牛的出发点是好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没有人愿意庸庸碌碌。

但蜗牛的目标却是东上泰山,南下长江、汉水,这对于“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而言似乎没什么,对于如蜗牛一类弱小者,只能说是不切实际。

蜗牛如此,人亦犹然。

随便立下不符合自身实际的远大目标,最终只落得望洋兴叹的后果,岂不滑稽?

相反,正确认识自己,量力而行,所制定的目标就可以催人上进,奋发图强,最终实现理想。

量力而行,制定正确的目标有利于我们战胜困难。

谁都知道,实现理想的路途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战胜困难,成就事业,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动力,这就是正确的目标。

中州的蜗牛制定非常远大的目标,但这并没有帮助它实现自己的理想,究其原因,就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阻碍了它前进的脚步。

对于我们,只有制定正确的目标,我们才会为其奋斗,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当年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去实现自己的电脑梦,不就是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在引导他吗?

否则,今天的世界首富从何而来,“微软帝国”从何而来?

量力而行,制定正确的目标有利于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辉煌是通过努力和积累才形成的,一个个正确的目标能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就自己的价值。

当我们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后,我们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确的目标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力量之源,通过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请制定好正确的目标,未来属于你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