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08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docx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

前言

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我县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背景下编制的规划。

为了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根据《中共进贤县委关于制定进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特制定本纲要,作为今后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蓝图、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十一五”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章“十五”期间主要成就

迈入新世纪,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新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取得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各项事业繁荣进步的显著成就。

“十五”主要经济指标计划提前1—2年完成,社会各项指标任务均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进贤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

——经济总量显著扩张。

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0.44亿元,是2000年34.55亿元的2.05倍,年均递增15.5%,比“九五”提高了2.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810元增至10580元,净增5770元,年均递增17.1%。

实现区域财政收入2.55亿元,是2000年1.22亿元的2.09倍,年均递增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1.6亿元,是2000年7300万元的2.19倍,年均递增17.0%。

——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0.28∶44.67∶25.05优化为2005年的21.5∶49.9∶28.6。

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分别上升了5.23及3.55个百分点。

——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滨湖园林城市目标,刷新观念,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一城两区、一港两岸的城市新格局正在形成。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5.78倍,年均递增50.5%。

“十五”期间,我县加大了对县城美化、亮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县城市容市貌大为改观。

沿江路改造、街心花园、站前广场等一批园林式场所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我县城市形象;民和商城、星光名庭、东方商城、圳业太阳城、香江商业中心、帝亚·世豪等建设大大改变了我县商贸格局和商住品位;滨湖大道延伸、铁路及车站南迁、工业园区、县城新区等建设,大大拉开了县城总体框架;幼儿园建设、一中高中扩招、二中搬迁、县城中小学校改扩建等项目的实施,大大完善了我县教育事业;县疾控中心建设、县医院改扩建及县城医院医疗设备的添置,大大改善了我县医疗卫生条件;第二水泥厂、县毛巾厂等一批地处县城中心的工业企业搬迁,大大优化了我县生态环境。

——基础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我县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许多造福于民的重大项目:

1、总投资2.7亿多元的移民建镇工作,惠及11个乡镇、45个村委会、144个自然村,移民9047户,搬迁3万多人,其中国家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5亿多元;2、总投资1.4亿元的鄱湖二期抚东大堤等加固工程,通过项目的实施可防20年一遇的大水侵袭;3、农村公路改造已累计投资3.1亿元,其中省、市、县补助投资1.9亿元,硬化公路总里程达1241公里,使全县人民都为之受益;4、总投资达9855万元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共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5385.5公里,惠及全县数十万农户和县城居民;5、县“双低”油菜基地建设,总投资1千多万元,改造一百多座机电站房、设备和山塘水库。

在加大众多投入和建设的同时,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李渡、文港、温圳、民和等小城镇被列为国家、省级重点镇,一批文明小康示范村雏形先后涌现。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十五”期间,我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钢架结构、食品加工、食用菌类、特种水产等特色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资金投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打出了企业品牌,树立了企业形象。

——商贸流通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按照南昌市“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的工作要求,我县充分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的有利条件,加快了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步伐。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94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03倍,年均递增15.2%。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000年的20.33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52.8亿元,同比增长159.0%。

——对外开放成就喜人。

抓住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移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难得机遇,“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8697万美元,利用内资42.6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15.0、10.9倍,年均分别递增77.6%、58.6%;出口创汇1772.4万美元,年均递增65.7%,开放型经济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四十四家入园企业开工建设或正式投产,工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以及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2005年达3712元,较2000年增加1412元,是2000年的1.6倍,年均递增10.0%。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政组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投入逐年增加,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004年被列入国家首批“科技工作试点县”。

“两基”得到全面巩固,全民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受教育年限由“九五”期末的7.5年提高到现在的9年。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县现有民办中小学校24所,在校生数达1.4万余人。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我县加大了对中小学危房改造,共投入资金4046万元,改造危房面积达11.8万平方米。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县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二级图书馆”、文港镇2003年被全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华夏笔都”、2004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之乡”荣誉称号,李渡元代酒坊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文物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广播电视覆盖率稳步提高,分别达到99%和98.5%,电视发射和转播站13座,有线电视节目终端用户达2.52万户。

在成功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实力和水平迅速增强,在全市较早建立起覆盖全县的疾防信息网络。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2005年末总人口为76.01万人,“十五”期间年均出生率为13‰,死亡率为5‰,自然增长率为8‰。

就业、再就业和社保工作成效明显,扩大安置渠道,2005年劳务输出达4.8万余人,每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达5千余人;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完善,养老金发放率实现100%,初步形成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项目齐全的社会保险体系。

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人均实际补助达62元,惠及1万多人。

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6.8%,林木覆盖率达17.5%。

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胜利,“十五”期间共落实各类扶贫资金1549万元,开展扶贫项目433个,共有3000多户1.3万人实现脱贫。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全面实行领导干部公示制、试用制以及公开选拔制度。

进一步加大了违纪案件的查处,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加大宗教事务管理,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保持了全县政治社会的稳定。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的加强。

第二章“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和谐崛起”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期”,从外部环境看,国内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转移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给我县发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南昌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实践,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我县自身看,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前景广阔,结构升级与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潜力巨大,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大有空间。

此外,“十五”时期我县战胜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克服了“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开创“十一五”宏伟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都是我县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期”,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较低,继续保持跳跃式发展压力加大;二是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园区受土地政策的制约加大;三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财政压力加大;四是金融融资渠道不畅,对生产投入的影响加大;五是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等。

总之,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真抓实干的作风是进贤加快发展的组织保障;七十六万进贤人民不甘落后,人心思进,是振兴进贤的力量源泉。

只要我们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意识,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找准突破口,充分有效挖掘我县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就一定能实现经济在新世纪的腾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二部分“十一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好中求快、实中求新、和中求进为发展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提高工业化效益,扩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创新城镇化品位,推进经济外向化步伐,统筹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进贤。

第四章发展思路

围绕“产业特色县、工业优强县、生态绿色县、和谐文明县”战略定位,我县“十一五”发展思路是:

实现一个目标,做优“两业一带”,推进“三化”步伐,坚持四项互动,提升七大产业,实施“六六”工程,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构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平台,把进贤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滨湖园林城、特色工贸城,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相互协调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个目标:

实现“富民强县”。

两业一带:

一是特色制造业。

不断加大对地方特色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突出做大医疗器械、文化用品产业,继续做优烟花鞭炮、李渡酒业,重点做强和培育钢架结构集群增效。

二是生态农业。

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食用菌菇、特色水产,引导特色种养、加工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继续唱响螃蟹品牌。

三是以军山湖为主的绿色休闲旅游带。

充分利用军山湖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大石脑等两岸秀丽风光,依托昌万公路,面向南昌市,通过招商引资等融资渠道,加大湖区及沿岸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集休闲、度假、观光、居住、水上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三化”步伐: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项互动:

特色产业与特色区块互动,新村建设与新城开发互动,对外开放与本土创业互动,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互动。

七大产业:

做强做优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李渡酒业、钢架结构、河蟹产业、食用菌菇七大产业。

“六六”工程:

66个重大建设工程(见附表)。

第五章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原则。

“十一五”期间,发展仍然是主旋律,是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

只有加快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才有基础,解决各种矛盾才有条件,带领群众致富才有能力。

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做到速度与效益、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原则。

“十一五”期间,要在继续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经济拉动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核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结构调整优化战略,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原则。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开发主体、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积极培育重点镇,合理发展一般镇。

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快富民惠民步伐,高度关注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六章奋斗目标

(一)“十一五”时期预期目标

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实现“一翻番、快增长、同崛起”,“一翻番”即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一番;“快增长”即社会发展正向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同崛起”即与南昌市同步崛起,为力争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打好基础。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要以经济崛起为主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目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3%;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0%;个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递增2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递增30.0%;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递增15.0%。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按照“优化一产,强化二产,活化三产”的指导方针,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提高二、三产业比重,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13∶57∶30,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9.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力争增加1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6平方米。

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外贸出口均递增15%,实现翻番目标。

基本建立适应WTO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期末,我县新农村建设达50%,1175个自然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700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988元,年均递增9.0%;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管理、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参保人数在6万人以上,扩覆面年均递增31%,基金发放率达10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初中保留率达95%以上,高中入学率达70%以上;计生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人口结构更趋合理,全县总人口达到78.9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2.89万人,自增率为6‰,出生率为12‰,计划生育率确保达到上级考核指标;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达到100%,城市垃级处理率达到95%以上;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国防建设取得新成就。

(二)到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

经过15年的努力,实现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为力争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打好基础。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5%;人均生产总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两番。

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发挥结构调整效应,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格局,三次产业的比例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城市框架进一步扩展下二个五年规划将是我县撤县设市(县级市)最佳时期。

到2020年,城市建成面积可达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可达50万,城镇化水平达55%以上,城市交通二环内控制面积将达80平方公里。

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到2015年,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的新兴城镇体系,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农民在全面达小康的基础之上生活更加宽裕。

  人力资源得到更好开发力争使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城乡居民都能享受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和谐程度有较大提高建立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手段;到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86万以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更加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第七章发展布局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承接南昌辐射,与南昌经济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主动迎接南昌制造业的梯次转移,遵循“无限框架、有限布局、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思路,规划和构建“一心、一区、一轴、一环、一走廊”发展布局,构筑起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骨架。

“一心”:

即以民和镇为中心,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力和承载力的县级市。

“一区”:

全力把县工业开发区打造成全省最优制造业配套工业园,成为我县重要的“产业平台、就业平台”。

“一轴”:

以“四道一线”(320、316国道、梨温高速公路、昌万公路及浙赣铁路复线)为主轴线,进里、进长、进阳为次轴线,着重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带。

“一环”:

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休闲旅游业及以水产、畜牧养殖、经济作物和果业为主的农业产业集群。

“一走廊”:

西南部工业走廊。

形成以烟花鞭炮、医疗器械、文化用品、钢架结构、李渡酒业、压力容器、五金机械为主、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带,产生集聚规模效应。

第八章发展战略

(一)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

没有工业的壮大,就没有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没有工业化的推进,就没有城镇化的发展。

未来我县经济发展,支撑力量在工业,抓住了工业化这个主攻方向,就抓住了我县“十一五”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十一五”期间,要更加突出工业强县,强化全县上下发展工业的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着力改善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增强我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全力突破东向发展战略。

东部省份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实施东向发展,是对大开放战略的深化,也是对区域发展定位更准确的把握,是我县发挥居中靠东优势、把握中部崛起机遇的现实选择。

推进东向发展,不是单纯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而是立足于在更高层次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取向和布局,主动参与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的联动发展,实现我县与之市场相接、体制相融、产业联动、人才互通,全面提升我县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更加突出创新推动发展。

创新是我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加快创新,既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十一五”时期,要把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动我县崛起的战略性举措来认识和对待,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形成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我县奋力崛起注入新的动力。

(四)加快推进中心城镇带动。

具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镇,是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加速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

“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把握城镇化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更加注重城镇圈层产业聚集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壮大中心城镇实力,加快构筑县域经济增长极。

(五)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加快我县崛起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解决农业大而不强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我县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改变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势,把农业发展放到全县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进步放到全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中,把城乡统筹发展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导致城乡不合理差别的“二元”体制,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六)全面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这就要求我们应不断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投向调整公共资源配置上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建立起有效的扶贫及返贫应对机制,使农村现有贫困人口实现温饱;建立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比较健全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健全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手段,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应急救援体系,杜绝重、特大事故及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全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安。

第三部分“十一五”发展重点和方向

第九章工业经济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我县资源和产业优势,主动策应南昌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举措,率先把进贤打造成为南昌现代制造业的特色延伸基地。

加大企业改革改制力度,突破体制障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提高县域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全力打造工业强县。

到2010年,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环境明显好转,工业项目明显增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园区建设颇具规模。

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年均递增19.0%,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达到92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7.5亿元。

一要突出优势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产业化做文章,突出优势产业借梯上楼,积极组建企业集团,采取兼并、嫁接等多种形式,推动工业资产向优势产业集中,实现优强企业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全力打造医疗器械、文化用品、烟花鞭炮、食品加工、冶金制造、农副产品等主导产业链,努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我县工业企业“航母”,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发展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坚持以品牌兴企业、以企业兴产业,立足现有的军山湖等品牌基础,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着力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企业和知名品牌。

到2010年,力争烟花鞭炮业实现销售收入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