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962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①菜甲:

菜初生的叶芽。

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

③无赖:

即无心。

④元亮、亚夫:

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试作分析。

【答案】

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相同点:

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

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

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

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示例:

“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

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

词句“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的意思是: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

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字的古诗词。

(诗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

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

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

1.考查诗人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的方法。

读懂词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

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

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月”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

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

5.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赏景)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悟情)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烂醉;管闲事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

【详解】

⑴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翼 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⑵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

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7.古诗词阅读

名词解释:

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示例1:

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

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

示例3:

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解析】

【详解】

考查诗句的熟记和赏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型,可从这些方面来思考:

诗歌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诗句或字词,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等。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根据诗文内容可知:

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以“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写作背景:

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

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

名词解释: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

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

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

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

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

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

1.D项“通篇写实”错误。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

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

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9.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南乡子(四川道中作)

曹伯启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驰兴已阑①。

石栈②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干③,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④青灯夜更寒。

(注释)①阑:

尽。

意兴阑珊,兴致全无。

②石栈:

山壁上凿出的栈道。

③“两握”句:

两手紧张时掌中多汗。

④孤馆:

指简陋的驿站或客店。

蜀道难(节选)

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②,砯崖③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注释)①凋朱颜:

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

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②喧豗(huī):

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③砯(pīng)崖:

水冲击石壁。

(李白《蜀道难》集评)

唐·殷璠:

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多纵逸。

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朱谏:

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李诗选注》卷二)

清·钱良择:

篇中三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三叹也。

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创格也。

(《唐音审体》卷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数日驱驰兴已阑(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

(3)白性嗜酒(______)(4)故其为文章(______)

2.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4.上面两首诗用了同样的手法凸显“蜀道难”,请找出并分析。

5.根据(集评)内容,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答案】

1.几距离特别爱好,酷爱所以,因此

2.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发出巨大的声响,喧闹异常;水在陡峭的岩壁上反复冲击,像接连不断的雷声一直在山涧鸣响。

3.从“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可以感受到到作者冒险时内心的恐惧与惊悸;从“应被旁人画里看”等可以感受到作者历险结束后流露出的满足感与自豪。

4.两文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南乡子》中的“石栈天梯三百尺”是正面写蜀道的高险,“两握不曾干”写了两手一直紧张到出汗,从侧面体现了蜀道难。

《蜀道难》选段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等句子正面写蜀道高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则写人的害怕,侧面体现蜀道难。

5.首尾呼应,“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蜀道难”三次出现,贯穿全诗,循环往复,一唱三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诗歌(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

距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嗜”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特别爱好,酷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题干要求用现代汉语描绘下面句子的场景。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可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把瀑布飞泻、鸣响异常等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3.要求体会曹伯启登蜀道的复杂情感。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三百尺”“飞流过石滩”等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作者恐惧与惊悸的情感。

还可分析“应被旁人画里看”语句,写的是满足与自豪是情绪。

所以说曹伯启登蜀道时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4.比较阅读。

考查两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可分析曹诗的“石栈天梯三百尺”和李诗的“连峰去天不盈尺”,这都是从正面写蜀道的高险。

还可分析曹诗的“两握不曾干”和李诗的“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

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题干要求推测李白《蜀道难》一诗的结构特点。

一定要读懂【集评】内容。

如从“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叹辞而结其意,首尾相应”一句可以分析出《蜀道难》首尾呼应的特点。

再如从“蜀道难”三次出现,间隔反复,一唱三叹,一意三叠,酣畅淋漓,痛快至极。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感情逐步加深。

10.阅读下面两首古代文学作品,回答各题。

(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简要赏析(甲)文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两句中的“接”“连”两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B.(甲)文抒发了作者李清照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之情。

C.“破阵子”是(乙)文的词牌名,其文中的“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蕴含了作者辛弃疾杀敌报国的豪迈高昂之气。

D.(乙)文“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的意思是“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答案】

1.“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境界宏阔。

表示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意思对即可)。

2.C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C错误,“吹角连营”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是虚写,不是实写。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

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