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1102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青山不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山不老教案.docx

《青山不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不老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山不老教案.docx

青山不老教案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位81岁的老人,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指课题,齐读。

青山不老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预习得不错,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

(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

(生讲)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生自读感受)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

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十二亩,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700÷12=308个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这就是——生:

“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

生写,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此处采取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平行教学的方式,学生说到哪里就教学哪里)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

板书:

大环境

A、学生说后,课件出示。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

恶劣。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第二句话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点拨A点红“肆虐”,什么叫“肆虐”?

——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点红:

县志载: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

)志:

文字记录;县志:

真实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稍加拓展——记录学校事件的(校志);记录三国时期事件的(三国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B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图片,资料帮助理解。

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看到这样的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d、教师总结: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

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

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

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本段教学模式:

学生找到,反馈(如:

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是啊,孤单一人,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

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

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生:

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师:

问得好!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想一想: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同学们理解的不错。

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

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师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课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总结: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无私奉献

青山不老

东冶中心校古河完小陈鲜丽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对比的表达方法。

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3、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准备:

歌曲《就恋这把热土》,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

老师看到东冶完小六

(1)班的同学们,觉得各个都特别亲切。

知道为什么吗?

生:

(齐)不知道。

师: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因为老师也是东冶人,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曾经也有一群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学生。

他们已经升入初中。

生:

(惊讶)哇!

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表达对家乡热爱之情的歌曲,名叫《就恋这把热土》。

我们一起来欣赏。

欣赏歌曲《就恋这把热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一、揭题示标

师:

谁不爱自己的家乡?

谁不爱自己的家园?

在我们山西的晋西北地区,有这样的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走近这位朴实的老人,了解他不凡的人生业绩。

生:

齐读课题。

师: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

齐读学习目标。

二、先学后教一——紧扣对比,明白“奇迹”。

师:

通过自学,大家知道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植树造林15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那么,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这一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导航来学习课文。

(一)出示:

自学导航一——紧扣对比,明白“奇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文,一边勾画,一边思考:

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事例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比,领悟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

3、细读第3、4自然段,思考:

这位平凡的老农,15年如一日的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为了植树造林,付出了什么?

方法:

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时间:

8分钟。

学生先阅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所学。

(二)交流点拔

师:

(关注问题一)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生:

概括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师:

文中有一句话集中反应了老人的事迹,你找到了吗?

生:

(起立,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板书:

了不起的奇迹)你可真会读书!

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你能发现文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吗?

交流对比一:

大环境的恶劣与小环境的幽雅

生:

老师,我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老人改造后的幽雅的生活环境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

请听我的朗读:

(课件出示2自然段)

师:

你读得绘声绘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晋西北那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去。

(板书:

险恶)哪位同学愿意和这个同学对比读?

一人读老人改造后幽雅的生活环境部分,一人读描写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板书:

幽雅)

生1与生2对比读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

师:

你们两个人的朗读不分伯仲,同样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还有谁愿意读这一处对比描写?

生3与生4对比读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

师:

感谢这两位同学的精彩朗读,他们用朗读为我们呈现大环境之险恶和小环境之幽雅、清新。

现在,请班级中两个小组来对比读这一处对比描写。

组1与组2对比读。

师:

(小结)能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创造出“杨柳依依,绿意盎然,涛声过树梢,叶间闪波光”的优美的世外桃园,这样的对比,我们也不禁要赞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生:

(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交流对比之二:

艰辛的生活与不凡的业绩

师:

文中除了这一处对比,哪儿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生1:

我发现还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时的苦日子与他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业绩相对比。

师:

你可真善于思考!

(板书:

生活艰辛——业绩不凡)是呀,老人15年如一日的耕耘在荒山野岭中,他为了植树造林,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课文中对老人的哪一处描写触动了你的心?

生2:

我读了“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这两句话,觉得老人的生活真是太清苦了。

他居住的房子是那么的简陋,每天还得烧火做饭,这样枯燥的日子,十五年他是怎样挺过来的呀?

真让人不可思议!

生3:

我补充,我也从这儿读懂了老人。

每天陪伴他的只有那一杆旱烟锅,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梦想,绿化荒山15年,令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生4:

(深情并茂的朗读)“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读到这儿,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他亲爱的老伴,陪伴了他大半辈子,临终时刻,他却一心忙于栽树,满腔热血撒荒山,连最后一眼都没见上。

这样的大爱世间少有啊!

师:

从你深情地朗读中,可以看出老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公无私的品格感染了你。

生5:

(读)“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为了绿满山头,他放弃了和女儿同住,到城里享清福的机会。

他都81岁了,为什么不愿停下来歇一歇呢?

生6:

我同意上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还要补充——联系后面“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同学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体会到老人植树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他自己。

  

师:

是呀!

他为什么不愿意歇一歇呢?

他与恶劣环境抗争到底的矢志不渝令人震撼。

亲情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弦,他的女儿几次三番的劝说难道都不能让他动摇吗?

(课件出示)

真情依依:

老人的女儿劝说老人离开深山,女儿是如何劝说的?

老人又是如何劝说女儿的?

(口语交际,时间5分钟)

学生小组内角色扮演,一人扮父亲,一人扮女儿进行言语交际。

师:

现在,我们听听老人的女儿是如何劝自己的老父亲的,老人又会怎样婉拒女儿的请求呢?

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

XX小组的两名同学上前展示:

生1:

爸爸,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就随我一同到城里去安度晚年吧?

生2:

女儿,爸爸不能走啊,这里的荒山秃岭还等着我去绿化呢。

生1:

爸,您老就歇歇吧!

剩下的事情让后辈儿孙去完成吧?

生2:

不,我不能走。

种树是我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我生命的归宿。

师:

感谢这一小组的大胆畅想,特别是这位男同学,说出了老人的心声。

还有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

XX小组的两名同学上前展示:

生1:

爸,您劳累了一辈子,改变了这片荒山的面貌。

您这种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善举百姓们会铭记在心的。

就放下手中的铁锹,和我一起去享享清福吧?

生2:

女儿呀,爸爸做的这点不算什么。

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我要绿化了家乡的沟沟坎坎,造出更多的防风林带,造出更多的防风林网。

我就算拼尽最后一点力气,也要家乡绿满山头。

师:

从同学们的个性表达中,我们触摸到了老人那颗热爱故土、立志治理黄山的滚烫的赤子之心。

让我们一起在读声中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幕。

引读训练: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引读1):

15年来,他组织七位老汉治理荒山,已有5人离世,但——

生:

(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引读2):

15年来,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静静地走了,他悲痛欲绝,但——

生:

(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引读3):

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婉言谢绝了——

生:

(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引读4):

15年来,一杆旱烟锅陪伴着他,孤独伴随着他,他的身边没有亲人,但——

生:

(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

(小结)这一个个数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真是一个(读)“了不起的奇迹”。

作者用数字来表达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个瘦小的老头,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样的事例,这样的对比,我们不禁要赞叹这真是一个——(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资料补充:

马永顺事迹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这位谱写人生壮丽华章,改变家乡生存环境,把荒山变绿洲的老人就是全国劳模马永顺老先生。

他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这一事业付出的不止这些。

请看这段资料:

课件出示:

马永顺事迹

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大腿跪出血水。

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看守多次毒打。

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

“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一个人顶6个!

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

“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林啊,嘿哟嘿哟。

绿化祖国呀,嘿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哟……”

生浏览这段资料,朗读打动自己的句子。

三、先学后教二——领悟情怀,升华情感

师:

从贪脊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的价值,他创造了“青山不老”的奇迹,那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呢?

(出示自学导航二)

(一)自学导航二——领悟情怀,升华情感

1、阅读作者的感悟并思考: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老人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方法: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时间:

3分钟)

师: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自学导航,然后开始小组讨论。

生:

小组讨论

(二)引领交流

师:

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生:

齐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   

师: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1:

那片青山。

  

师:

这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生2:

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3:

老人绿化家园,守护水土的精神。

  

生4:

老人博大的胸怀。

  

生5:

老人与恶劣环境斗争的精神。

  

师:

是的,那你现在理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的意思吗?

  

生1:

就是老人的精神伟大。

  

生2:

老人的精神永存。

  

师:

是的,老人的精神永垂不朽!

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同在,日月同辉)  

生:

感情朗读。

  

当堂训练(心语点点)

师:

后人为了纪念马永顺老人所创的奇迹,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在他付出毕生心血的林子前立碑纪念。

如果有一天,你来此地观光,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作何感想?

请动笔写下你的想法。

课件出示:

心语点点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____地对马爷爷说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____地告诉全世界__________

(小练笔,时间5分钟)

学生书写心语。

班内交流:

师:

不少同学已经完成了,有谁愿意将你的想法读给大家听?

可任意选择一个话题与大家交流。

生1: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饱含深情地对马爷爷说:

您留下的这一片片林子,时时在激励、鞭策着我像你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师:

说得真好!

老人的默默奉献已经深入你的内心。

生2: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全世界:

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用我们的勤劳为家乡、为祖国增添一片片新绿。

师:

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你我义不容辞。

生3: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骄傲地告诉马爷爷:

这片林子是您老人家的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在您的带动下,我们这些后辈儿孙们“宁可白了头,也要绿山头”!

生4: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真诚地告诉全世界:

停止污染和破坏吧!

共营生命绿色,从你我开始。

师:

好一个共营生命绿色!

……

师:

你们说的都很好。

大家对课文“青山不老”又有了新的认识。

只要有千千万万像老人这样改造家园、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这青山还会老吗?

生:

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

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这片青山是与山川共存的,老人无怨无恨的奉献精神是与日月同辉的。

四、拓展延伸,丰富主题

师: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历史人物。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忍辱负重,不畏强权,据实而录”的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师生分角色读大屏幕上的内容,老师读标注红色的人物简介,女生读标注蓝色的名言,齐读标注绿色的人物品格。

师: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老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他的生命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敬、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生:

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师: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生:

老师,再见!

师:

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了不起的奇迹

(对比)

(险恶)大环境——小环境(幽雅)

生活艰辛——业绩不凡

青山常绿精神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