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1188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练习

2011-2012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

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绪言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考点清单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会判断一些易分辨、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正确分辨物质的这两种性质。

并能正确分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

什么是化学?

1、化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

(3)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2、保护环境,开辟“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

(2)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②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③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④产品有利于环境、社区安全、人体健康

例1.通过化学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的物质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D.防治环境污染

解析: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开发新能源应在了解物质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变化来实现,故A涉及了化学学科研究的领域。

物质的合成,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造成的,而污染的治理也要通过化学方法来解决,所以B、D两个选项也都是化学研究的任务。

C属于数学研究的领域。

答案:

C

例2.在一些科普读物中常见下列语汇,其中跟相关物质的颜色没有必然联系的是()

A.蓝色固体B.黑色粉末C.绿色食品D.白色烟雾

解析:

蓝色固体、黑色粉末、白色烟雾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绿色食品并不是指食品是绿色的。

绿色食品特指的是:

无污染、有营养、无化学添加剂的食品

答案:

C

知识点2:

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判断变化依据:

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的过程。

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注意: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例1: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发光、放热     B.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C.物质颜色发生变化  D.有其他物质生成

解析:

化学变化指的是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因此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而颜色改变、发光、发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等是发生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

答案:

D。

例2:

下列变化中,与其他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A、葡萄酿成酒B、冰雪融化C、湿衣服晾干D、瓷碗破碎

解析: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A项变化前是葡萄(水果),变化后是酒,很明显该选项是化学变化。

B由冰变成水,C由水变为水蒸气,变化前后的冰、水、水蒸气都是一种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发生了状态的改变。

D变化前后是由大块变小块---形状发生了改变,也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答案:

A

例3:

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A.化学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解析:

物理变化包括有状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气体生成。

答案:

B

知识点3: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

物质的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的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O2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CO2:

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如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O2和CO2的鉴别:

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

例1.下列各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的密度最小    B.浓盐酸有挥发性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密度、挥发性以及溶解性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因此不属于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符合化学性质的定义,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

D

例2.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解析:

根据性质中通常有“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有”等词语,可判断出A是性质的描述,“受热分解”是化学变化,因此A是化学性质的描述。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属于物理性质,BD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出的,所以属物理性质。

C描述的是由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

E中的木棒折断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属物理变化。

答案:

哪些是物理变化(E)哪些是化学变化(C)哪些是物理性质(BD )哪些是化学性质( A  )

例3.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冷剂等。

上述叙述中:

__是物理性质;__是化学性质;__是化学变化;__是现象;__结论;__是用途;

解析:

性质、变化的区别。

现象是变化过程中感官直接感知到的,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沉淀等。

结论指生成了新物质,用途是指该物质有何应用。

答案:

上述叙述中:

_①_是物理性质;_②_是化学性质;_③_是化学变化;_④_是现象;_⑤_结论;_⑥_是用途;

四、应考锦囊

考点1:

化学研究的内容和有关的化学发展史,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考点2:

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考查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简答题。

考点3: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常与日常生活、图片、诗词、成语等联系在一起命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释疑:

1.发光、发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

不一定。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

不一定。

爆炸有以下情况:

(1)无新物质生成的爆炸。

如自行车轮胎“放炮”、蒸气锅炉爆炸等;

(2)发生在有限空间里的急速燃烧引起的爆炸。

如炸药的爆炸等,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3)热核反应。

如原子弹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五、本讲小结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

3.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5.注意性质、变化、现象、结论、用途的区别。

六、超前思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自我提高

1、常用仪器

(1)加热仪器:

(2)反应容器直接加热的:

间接加热的:

(3)计量仪器:

(4)分离仪器:

(5)取用仪器:

(6)存放仪器:

(7)夹持仪器:

2、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原则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3)物质的加热方法

(4)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3、观察实验的方法

4、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探究的环节

思考:

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50分钟)

一、选择题

1.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③物质的运动规律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我国古代发明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A.造纸B.指南针C.火药D.烧瓷器

3.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的是()

A.衣服、桌子、电视机B.太阳、宇宙、太空

C.食盐、水、空气D.精神、意志、力量

4.下列关于绿色化学的描述,哪些不是其主要特点()

A.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用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B.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C.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D.加速化学反应的进程,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

5.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6.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

A.白色固体B.调味品C.易溶于水D.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质

7.在下列新材料或社会问题中,与化学有关的是()

①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②无氟冰箱与臭氧空洞③泡沫快餐盒与白色污染④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⑤用来制造破冰斧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A.①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8.课本彩图中,一只小猫稳坐在一块透明的塑料板上,下面燃烧着温度很高的煤气灯,小猫却很安详,原因是用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具有()

A.耐高温并隔热的功能B.隔绝氧气的功能

C.导电透明的功能D.传热功能

9.“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2006年桂林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

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B.倾倒入漓江中

C.深埋于土中D.碾压粉碎后回收再利用

10.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和白色食品等。

绿色食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海洋提供的食品;白色食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的食品。

下列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油菜B.面粉C.海带D.食醋

11.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雪花  

B.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C.食物腐败             

D.用电热壶烧开水

12.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A.台风B.雪灾C.山体滑坡D.森林火灾

13.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木已成舟C.百炼成钢D.大浪淘沙

﹡14.下列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蒸发B.燃烧C.爆炸D.变色

15.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A.颜色B.状态C.硬度D.可燃性

1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状态、熔点B.硬度、密度

C.溶解性、可燃性D.导电性、挥发性

17.下列物质的性质中,既包含物理性质,又包含化学性质的是()

A.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碱式碳酸铜呈绿色,受热易分解

C.铝是银白色固体、易导电、传热

D.石墨是灰黑色固体,熔点较高

18.需要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白醋和水B.铜和铝C.食盐和蔗糖D.煤粉和黑火药

19.下列叙述表明化学性质的是(),表明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A.用粮食酿酒B.镁条能燃烧

C.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D.金属易生锈

20.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

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

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

请你按要求各举两例:

(1)固态物质:

(2)液态物质:

(3)气态物质:

2.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①在0℃时水结成冰()②汽油可以燃烧()

③煤块变成煤粉()④酒精易挥发()

⑤煤气燃烧()⑥鸡蛋变臭()

⑦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⑧铁的密度是7.86g/cm3()

3.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金属。

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实验:

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

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叙述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结论,填在下面的括号中:

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将其放在试管中加热(),看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壁有无色液滴生成(),从导管口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氧化铜、水、二氧化碳(),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具有不稳定性()。

5.下列短文的括号里用序号填上: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把块状硫粉碎(),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浅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6.读下列短文,运用你学过的知识,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空格内。

在通常状况下,①氮气是没有颜色;②没有气味的气体;③比空气稍轻;④氮气在1.01×105帕,-195.8℃时,会变成雪状固体;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⑦氮气可用于合成氨;⑧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氧气合成氨气。

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

①开发高效、无毒副作用的药品;②用生物细菌分解水而得到氢气做燃料;③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④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⑤研制某些人造器官;⑥高效化肥的合成;⑦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及其再利用的途径;⑧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

请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________

(2)环境问题________

(3)能源问题________(4)粮食问题________

三、实验探究

1.写出鉴别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的方法?

(1)铜片和铁片

(2)食盐水和水

(3)水和酒精

2.一个玻璃杯和一盆水,甲同学说玻璃杯是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乙同学说玻璃杯不是空的,里面有物质,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玻璃杯中有物质而不是空的。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D

D

D

D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B

D

C

B

D

BD

AC

C

二、填空题:

1.固态物质:

木炭、铁钉等

液态物质:

水、酒精等

气态物质:

氧气、二氧化碳等

2.①A②D③A④C⑤B⑥B⑦D⑧C

3.

(1)银白色、固体

(2)硬度小(软)(3)熔点低(4)密度比水小

4.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物理性质),难溶于水(物理性质),将其放在试管中加热(反应条件),看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反应现象),试管壁有无色液滴生成(反应现象),从导管口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现象),证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氧化铜、水、二氧化碳(结论),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具有不稳定性(化学性质)。

5.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C),把块状硫粉碎(A),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A),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B),发出浅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D)。

6.物理性质:

①②③④⑤

化学性质:

⑥⑦⑧

7.

(1)健康问题___①⑤____

(2)环境问题__④⑦⑧______

(3)能源问题___②③_____(4)粮食问题___⑥_____

三、实验探究:

1.

(1)可通过①观察颜色、②比较硬度等方法鉴别

(2)①尝味道②蒸干看有无固体析出③比较密度等

(3)①闻味②看有无挥发性③看有无可燃性等

2.将玻璃杯倒扣在水中,如水能充满玻璃杯证明玻璃杯是空的;反之,说明玻璃杯中有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