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1252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4 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docx

专题04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新高一生物初高衔接精品课程解析版

专题04高中必修一预习之走近细胞

一、细胞学说

【知识网络】

【精讲点拨】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的《人体构造》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1665年,英国的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荷兰的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1838年,施莱登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1839年,施旺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基本内容及意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

意义:

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3、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典例1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的细胞学说揭示了(  )

A.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B.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C.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答案】A

【解析】A、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该内容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未揭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后者是由魏尔肖提出,C错误;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未揭示细胞的区别,D错误。

典例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C

【解析】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A正确;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正确;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C错误;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二、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知识网络】

【精讲点拨】

病毒

据图分析病毒的结构和特点

HIV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T2噬菌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这些成分都是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相关结构合成的。

病毒知识网

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三、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知识网络】

【精讲点拨】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最基本和最大的生命系统分别是细胞和生物圈。

(2)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3)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且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是病毒。

(4)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的。

典例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皿中的一个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B.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为具有活性的大分子

C.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病毒

【答案】C

【解析】解:

A、一个大肠杆菌能独立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属于细胞和个体层次,A错误;

B、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为细胞,B错误;

C、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无系统层次,C正确;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D错误。

典例2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B.由于HIV体内只有一种细胞器,所以其营寄生生活

C.获取大量HIV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物质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

D.HIV不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答案】D

【解析】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D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在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B、C错误。

四、显微镜

【精讲点拨】

1、显微镜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

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2、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2)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普通光学显微镜(包括低倍镜、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结构都为“显微结构”只有放大万倍以上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才属“亚显微结构”切不可将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视作亚显微结构。

典例1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显微镜镜头,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应选用②③

C.若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则异物位于③中

D.由乙到丙,正确的调节顺序:

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

【答案】B

【解析】A、①②是目镜,①比②长,因此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④是物镜,③比④长,因此③比③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即放大倍数增大,应选用②③组合,B正确;

C、若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则异物位于目镜或物镜中,C错误;

D、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为:

移动标本,使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D错误。

典例2对下列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像,则向左上移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当图④中“?

”处视野内可看到16个细胞,且视野明显变暗

【答案】B

【解析】图①为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若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A错误;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立的,若要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则应向左上移动装片,B正确;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实际上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C错误;图④放大倍数100倍时,视野内有64个细胞,则放大倍数为400倍时,可看到4个细胞,此时视野将更暗,D错误。

五、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知识网络】

【精讲点拨】

1、认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1)图1属于原核细胞,图2属于真核细胞(填“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

(2)图1代表的细胞与图2代表的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图1代表的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两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3)写出图1细菌细胞中下列结构的名称:

①拟核;③细胞壁;⑤核糖体;⑥鞭毛。

(4)图1蓝藻细胞中无图2细胞中的⑥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所需的酶。

2、生物界常见生物类群的划分

(1)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有细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等等(口诀:

放一只细篮子)。

细菌包括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

蓝细菌又叫蓝藻,包括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发菜。

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它们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没有除核糖体外的细胞器,个体微小,一般为1~10µm,仅为真核细胞的十分之一至万分之一。

(2)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真菌;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着的复杂亚细胞结构的生物。

界定常见“菌”与“藻”归属:

常见的原核生物

易与之混淆的真核生物

界定“菌”字

①细菌类

“菌”字前面带有“杆”字、“球”字、“螺旋”或“弧”字者应为“细菌”类

②放线菌类

酵母菌、霉菌(如青霉菌、根霉、曲霉等)

界定“藻”字

蓝藻(蓝细菌)

绿藻(如衣藻、水绵、小球藻、黑藻)、褐藻、红藻等

3、列表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是DNA,无染色质和染色体

遗传物质是DNA,有染色质和染色体

典例1以下关于蓝细菌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细菌可以看作是生命系统,其系统的边界是细胞壁

B.蓝细菌既不是原核细胞也不是真核细胞

C.蓝细菌的大小能满足一个细胞基本的生命活动

D.必须用含活细胞的培养基培养蓝细菌

【答案】C

【解析】AB、蓝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个体,其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A、B错误;

C、蓝细菌的大小能满足一个细胞基本的生命活动,C正确;

D、蓝细菌不是病毒可以在培养基上直接培养,D错误。

典例2研究显示,台湾乳白蚁粪便具有一种特殊的功效,即其所含有的起保护作用的细菌能阻止并杀死入侵乳白蚁的真菌。

下列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台湾乳白蚁、真菌都存在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对台湾乳白蚁具有保护作用的细菌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DNA

C.台湾乳白蚁、细菌和真菌都含有合成蛋白质的机器﹣﹣核糖体

D.台湾乳白蚁在咀嚼木材时所需要的能量全部由线粒体提供

【答案】D

【解析】A、台湾乳白蚁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都含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A正确;

B、细菌属于细胞类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C、台湾乳白蚁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C正确;

D、台湾乳白蚁属于真核生物,其在咀嚼木材时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错误。

【课下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在生命系统中不属于细胞层次但属于个体层次

B.一株水稻的生命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及其细胞产物构成

D.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B

【解析】A、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错误;

B、植物无系统层次,则一株水稻的生命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及其细胞产物构成,C错误;

D、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体的统一性,没有说明多样性,D错误。

故选:

B。

2、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②图甲显示的是显微结构,图乙显示的是亚显微结构

③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④若在甲中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⑤在乙中观察应使用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与乙相比,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所以比较亮,①正确;图甲为低倍镜下的视野,图乙为高倍镜下视野,二者均属显微结构,还不同于电子显微镜下的亚显微结构,②错误;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③错误;若在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④错误;在高倍镜下观察应使用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⑤正确。

3、关于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和乳酸菌都能进行无氧呼吸

B.酵母菌有线粒体,而乳酸菌无线粒体

C.酵母菌具有细胞核,而乳酸菌具有拟核

D.溶菌酶能破坏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细胞壁

【答案】D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乳酸菌是厌氧菌,二者都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有线粒体等众多细胞器和细胞核,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有拟核和唯一细胞器——核糖体,无线粒体,B、C正确;溶菌酶只能溶解破坏细菌的细胞壁,D错误。

4、T2噬菌体、大肠杆菌和肺炎双球菌都(  )

A.含有DNA和RNAB.有核糖体和生物膜

C.含有蛋白质和核酸D.能独立完成DNA复制

【答案】C

【解析】T2噬菌体是非细胞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细胞器,营寄生生活,只能在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才能完成自身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T2噬菌体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T2噬菌体、大肠杆菌和肺炎双球菌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C正确。

5、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B.与组成牛的生命系统层次相比,小麦缺少器官层次

C.要用显微镜观察某视野右上方的目标,需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器

【答案】C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于细胞,A错误;与组成牛的生命系统层次相比,小麦缺少系统层次,B错误;要用显微镜观察某视野右上方的目标,需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C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错误。

6、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了细胞并提出了细胞学说

B.通过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C.构成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答案】D

【解析】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而德国科学家施旺和施莱登是细胞学说的主要提出者,A错误;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说明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但细胞学说并没有提到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C错误;老细胞可以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7、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种细胞或组织图像,请据图回答:

(1)科学家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填标号)。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填标号),A、B所示细胞都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

(3)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图中能表示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是________(填标号)。

(4)B、D两类生物的主要区别:

B类生物一般含________,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代谢类型是________型。

【答案】

(1)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D

(2)B、C 核糖体 (3)细胞 B、D (4)光合色素(或藻蓝素和叶绿素) 自养

【解析】

(1)图中A为动物细胞,B为蓝藻细胞,C为植物细胞,D为细菌,其中B和D是原核细胞;细胞内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划分依据。

(2)B(蓝藻细胞)和C(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A为动物细胞,B(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A、B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蓝藻和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故图中属于个体层次的有B和D。

(4)蓝藻中无叶绿体,但其细胞内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代谢类型是自养型。

8、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下图中7mm、0.5mm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显微镜的________镜,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实验中,应先用图中________(填“甲”或“乙”)镜观察。

(2)图二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

图三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

请据图回答:

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______________(填字母),此时放大倍数为________倍。

②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被相连的96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________个。

③在观察中,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

A.物镜上B.目镜上C.装片上D.反光镜上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__。

②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________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物 甲 

(2)①b、c、A 600 ②6 ③d ④B

(3)①气泡 ②右上方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解析】

(1)图一有螺纹,表示显微镜的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在使用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

(2)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应使用高倍镜观察且使放大倍数为最大,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b、c、A,此时放大倍数为15×40=600倍。

②物镜转换为40×后,则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各放大4倍,因此视野中可检测到的细胞数为96÷4÷4=6(个)。

③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因此c与d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d。

④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异物存在于目镜上。

(3)①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视野中的黑边圆圈是制作装片时产生的气泡。

②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气泡位于视野右上方,所以换高倍镜观察前,应向右上方移动标本将气泡移到视野的中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