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1315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docx

最新《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

《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

  晋代以来便有学者对《史记》《汉书》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批评和研究,因两书著述宗旨和行文风格之差异,历史上曾出现尊史抑汉和尊汉抑史两种观点,但多由全书或纪传各类下手,立论概括,少有以单篇对校者。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综合近代以前各家《史记》注说,结合《史记》、《汉书》传文考证谬误,为现代人研究《史记》及史汉比较研究必备书。

徐复观《〈史〉〈汉〉比较之一例》对史汉纪传书志及文字作细致比较,其中亦涉及两书项羽传文字的对比,然多概言之。

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论述史汉比较之历史与现状,对史汉纪传体例、传文对比及写作方法、文势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传文对比方面不及徐文细致,但在比较方法上提出独到见解。

近有刘德汉《史记汉书李广传之比较研究》与阿其图《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以文本对校方法细读传文,考辨优劣,然尚未有以《史》《汉》项羽传详细比较者。

除行文风格等不同之外,两传传文尚有谬误,本文在比较时亦一并指出。

  

  一、传文要旨

  

  《史记•项羽本纪》将项羽以秦汉之际实际统治者的身份列入本纪类,且列于《高祖本纪》之前,为《史记》卷七本纪第七。

全文以项羽称霸天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水岭,记述其由弱而强,极盛而衰的一生,即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

鸿门宴一段,《史记》描写生动,记叙犹详。

司马迁以项羽勇武善战、三年霸有天下却因目光短浅而致身败名裂,于行文中多致惋惜之意,感情充沛洋溢。

《史记》传文在记史的同时多用散笔,穿插故事,错综印衬,文学性较强,具有历史散文的特点。

《汉书》以陈胜项羽二人秦末之际曾先后号令天下故,将二人合传,名为《汉书•陈胜项籍传》,为《汉书》卷三一列传第一。

班固从尊汉思想出发,仅以残暴戾狠、逆时代而行之贼人记项羽,且以其名“籍”为题。

《汉书》传文注重史实,行文严谨,按历史顺序安排文章,不露情感,较《史记•项羽本纪》条理更为清晰。

  

  二、传文比较

  

  《汉书》项籍传袭用《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为项羽专著一本纪,而《汉书》将陈胜与项羽合传,传赞部分亦将《史记》陈涉世家赞与项羽本纪赞合并。

《汉书》项籍传大幅删减《史记•项羽本纪》中字句,以互见法移置段落至《汉书》他传中,并调整后半部分传文顺序,使《汉书》项籍传字数缩减为《史记•项羽本纪》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占《汉书•陈胜项籍传》字数的三分之二。

关于《汉书》传文中的删补移置,兹分述例证如下:

  

(一)、大段变动方面,《史记》第1-9、11-15、20、25、40-42、45段与《汉书》各对应段落内容大致相同,仅字句略有删改。

《史记》剩余的二十五段分增补、删改、移置三项述之:

1、  增补部分

2、

  ⑴、《汉书》将《史记》第7段: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

”三十二字增改为:

“初,章邯既杀齐王田儋于临菑,田假复自立为齐王。

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

梁引兵救东阿,大破秦军东阿”共五十一字。

对于齐田氏世系的更替,《史记》在卷九十四《田儋列传》中有说明,故此处略写。

且《史记》云:

“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汉书》为“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事实上田荣是被章邯追击,《史记》的记述易引发读者误解。

《汉书》云“梁引兵救东阿”,《史记》所谓“司马龙且军”,应是项梁的裨将,《汉书》略去以突出主将项梁。

  ⑵、《史记》第15段首句:

“到新安”,《汉书》补为:

“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二十六字,补明项羽到新安的时间和路线。

  2、删改部分

  ⑴、《史记》第3段: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汉书》将此一百五十五字改易为:

“九月,会稽假守通素贤梁,乃召与计事。

梁曰:

‘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守叹曰:

‘闻夫子楚将世家,唯足下耳!

’梁曰:

‘吴有奇士桓楚,亡在泽中,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

’梁乃诫籍持剑居外侍。

梁复入,与守语曰:

‘请召籍,使受令召桓楚。

’籍入,梁眴籍曰:

‘可行矣!

’籍遂拔剑击斩守。

”共一百五十四字。

项梁杀会稽守起义事,史汉记述不同,前人多有讨论,未有定论。

“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汉书》改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后文宋义语“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汉书》改作:

“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将散文化、口语化的语句改为整洁对称的语句。

  ⑵、《史记》第10段末,“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汉书》删去“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十一字。

  ⑶、《史记》第16-19段记述鸿门宴全过程共一千八百八十二字。

鸿门宴为项羽霸业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亦为《项羽本纪》中描写最为精彩之处。

《汉书》将其缩减为一段文字,以“语在《高纪》”收尾,共一百九十字。

在《史记》、《汉书》刘项四篇传记中,《史记•项羽本纪》记述鸿门宴最为详尽。

《汉书•陈胜项籍传》将其移入高帝纪中,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略写。

为降低项羽声势,《汉书》在将此段材料简单节入《高帝纪》及《樊哙传》中时,将“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座次一段共四十六字完全删掉。

《汉书》不仅略去《史记》中记载刘邦弱势的记述,还删去《史记》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削弱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行文的紧张感。

  ⑷、《史记》第20段“人或说项王曰: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九十四字,《汉书》作韩生语,概所据材料不同。

  ⑸、《史记》第21段项羽分封诸侯事七百三十七字,《汉书》项籍传删改后为六百八十九字。

《汉书》增补《史记》: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八字为“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其地。

羽既背约,使人致命于怀王”二十九字,《史记》将其设为鸿门宴上刘邦之语,故《汉书》此处补写当时背景。

《史记》记载分封诸侯在前,徙怀王在后;《汉书》为徙怀王在前,分封诸侯在后。

《史记》:

“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徙赵王歇为代王。

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

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

……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

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

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中,《汉书》去掉了其中有连接关系的“故”共八字。

“故”表因果关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传文有语意回环、耐人回味之感,是《史记》散文性的表现。

《汉书》删去“故”字,强调史实客观性,亦使传文失去原有韵味,行文略显生硬。

各诸侯王的都城,《汉书》移入《异姓诸侯王表》中。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句,《汉书》删去,后文“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汉书》亦删去,可知《汉书•项籍传》删去《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韩王的记载。

  ⑹、《史记》第22-24段“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六百九十五字,《汉书》将其并为一段共五百零九字,且叙述顺序有所颠倒,导致《史记》传文中事件发生时间记叙有误。

《史记》传文顺序为:

汉元年四月,项王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义帝江中。

以下“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五十九字《汉书》略去。

田荣并王三齐,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还定三秦,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以上《史记》均作汉元年事。

汉二年,羽至城阳。

《汉书》将顺序改作:

汉元年,田荣并王三齐,汉还定三秦,《汉书》略去齐梁反书内容“齐欲与赵并灭楚”七字,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

汉二年,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书》增“张耳走归汉”五字,羽至城阳。

“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汉书》作“齐、梁叛之”,《史记会注考证》:

“齐叛,指田荣击杀田都田市田安并王三齐也。

赵叛,指陈馀破常山王,迎还赵歇也。

《汉书》项羽传书赵叛于汉二年,改齐赵作齐梁。

其言梁叛,指彭越反梁也,与此不同。

”据《秦楚之际月表》:

“十月,歇复王赵。

”《史记•高祖本纪》:

“(汉二年),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汉书•高帝纪》:

“二年冬十月……耳败走降汉,汉王厚遇之。

陈馀迎代王歇还赵,歇立馀为代王。

”《汉书》项籍传是。

  ⑺、《史记》第25段:

“围汉王三匝。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

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

‘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求太公、吕后不相遇。

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一百九十字,《汉书•陈胜项籍传》将其移入《高帝纪》,略作:

“汉王乃与数十骑遁去。

语在《高纪》。

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反遇楚军。

”三十二字。

《汉书•高帝纪》此处描写语言简练,略去“如是者三”及滕公的话,读者不复见汉王性格自私冷血之一面。

大风救得刘邦事,当为民间传说,史公姑妄言之。

  ⑻、《史记》第38-39段: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至“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隨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两段共五百三十二字,《汉书》略为一百四十八字。

  第38段:

“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军皆呼万岁。

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

匿弗肯复见。

曰:

‘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一百二十八字《汉书》略作:

“汉王使侯公说羽,羽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东者为楚,归汉王父母妻子。

已约,羽解而东。

”五十字,略去陆贾说项王、封侯公为平国君事。

“即”起连接作用,可见项羽言出必行的性格。

“军皆呼万岁”、“此天下辨士”等,当非司马迁亲眼得见,然读来亦如身临其境。

《汉书》记事讲求客观,陆贾说项王、封侯公为平国君一段,他书及《史记》他传均无记载,恐为司马迁夸张虚附而成;又与高祖颜面有损,故可略去。

  第39段: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

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汉王听之。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楚击汉军,大破之。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谓张子房曰:

‘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对曰: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

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汉王曰:

‘善。

’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

‘并力击楚。

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

’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

‘请今进兵。

’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三百八十五字《汉书》略作:

“五年,汉王进兵追羽,至固陵,复为羽所败。

汉王用张良计,致齐王信、建成侯、彭越兵,及刘贾入楚地,围寿春。

大司马周殷叛楚,举九江兵随刘贾,迎黥布,与齐、梁诸侯皆大会。

”共八十一字。

《汉书》略去张良、陈平说汉王语及汉王与张良计谋的内容,删去《史记》中的对话。

对话非当事人无人能知,《史记》中的对话虚设情节,增强传文故事性、生动性。

  ⑼、《史记》第42段“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故分其地为五:

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八十八字,《汉书》略作:

“最后杨喜、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故分其地以封五人,皆为列侯。

”三十五字。

《史记》详记五人前后官位变化,更见史笔意味。

  ⑽、《史记》第43段“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九十五字,《汉书》略作:

“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十二字。

《汉书》略去汉下鲁地的经过,《史记》以此寄托的对项羽惋惜之意不存。

“独”、“乃”、“及其”等虚词的运用可见司马迁行文中之感情。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司马迁意在表现刘邦对项羽英雄相惜之意,《汉书》删去。

  ⑾、《史记》第44段“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乃封项伯为射阳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三十八字,《汉书》作:

“诸项支属皆不诛。

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氏。

”二十八字,略去项伯四人侯位,叙述简练。

3、移置部分

  ⑴、《史记》第10段怀王从盱台之彭城事: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

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

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汉书》将此段六十五字移入《高帝纪》,故项籍传中无相应段落。

与《汉书•高帝纪》不同处,《史记•项羽本纪》略去“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句,在第43段补叙“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运用互见法同时,交待了项羽以鲁公号葬的缘由。

《汉书》项籍传第30段仅云:

“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前后缺乏呼应。

  ⑵、《史记》第26-37段“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共一千七百零七字,《汉书》移置删改最多,改易后缩减为“三年,羽数击绝汉甬道”至“语在《信传》”一千一百五十八字。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二十二字,《汉书》无。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共四十七字记述当时背景,《汉书》删去。

离间项羽君臣事: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详惊愕曰:

‘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项王许之。

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一百三十八字,《汉书》删减作:

“汉王患之,乃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

语在《陈平传》。

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

范增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

’行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七十六字。

项羽烧杀纪信事: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

‘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

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

‘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

‘汉王安在?

’曰:

‘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一百三十五字,《汉书》略作:

“于是汉将纪信诈为汉王出降,以诳楚军故汉王得与数十骑从西门出。

”三十字,均省略人物对话及事件过程的描写。

“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

周苛、枞公谋曰:

‘反国之王,难与守城。

’乃共杀魏豹。

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

项王谓周苛曰:

‘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

’周苛骂曰:

‘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项王怒,烹周苛,井杀枞公。

”一百十八字,《汉书》作:

“令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

”后文又交待“(羽)引兵西下荥阳城,亨周苛,杀枞公。

”三十九字,未记述魏豹被周苛、枞公二人所杀之事。

  以下部分《史记》记述混乱,《汉书》记述顺序有所调整。

《史记》载楚下荥阳城,汉王与布入保成皋。

汉四年,项羽围成皋,汉王与滕公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汉使距楚于巩。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薛公,羽击之。

“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

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

”一句二十四字,《汉书》略作“留止”。

汉王“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十三字,《汉书》增作“使卢绾、刘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共击破楚军燕郭西,烧其积聚,攻下梁地十余城。

”三十八字。

项王破走彭越。

汉王复取成皋,项王与汉王俱临广武而军。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

项羽与汉王挑战,斩楼烦,伤汉王。

龙且破,武涉往说信。

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

羽使曹咎等守成皋,行击陈留、外黄,下外黄,汉败咎等。

《汉书》顺序为:

彭越渡睢,与项声、薛公战下邳,杀薛公,羽击之,汉王军成皋。

羽破走彭越,下荥阳,杀周苛等,“虏韩王信”(《史记》无),进围成皋。

汉王与滕公逃,北渡河至修武,从张耳、韩信,楚遂拔成皋。

卢绾、刘贾佐彭越烧楚积聚,下梁地十余城。

项羽使曹咎等守成皋。

四年,羽击陈留、外黄,下外黄,汉败咎等。

项王与汉王俱临广武而军。

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

项羽与汉王挑战,斩楼烦,伤汉王。

是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

龙且破,武涉往说信。

  《史记•项羽本纪》详述羽欲烹太公、斩杀楼烦,阵伤汉王事。

“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走入成皋。

”三十六字,《汉书》为:

“汉王数羽十罪,语在《高纪》。

羽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入成皋。

”三十字,语句较《史记》简省。

《史记》:

“欲一战,汉王不听”,涉上文项王挑战重复。

《汉书》略去,直接写“羽怒,伏弩射中汉王”,上下文语意连贯。

  

(二)、字句变动方面:

  1、字词含义相同替换者:

  ⑴、通假、古今字相互替换。

见下表:

序号《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1毋妄言无妄言

2众乃皆伏;骑皆伏曰众乃皆服;骑皆服曰

3一府中皆慑伏;诸将皆慑服府中皆詟伏;诸将詟服

4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今秦嘉背陈王立景驹

5逆无道;无功亦诛;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义帝虽无功;无以渡;今无一人还;所当无敌大逆亡道;亡功亦诛;秦中吏卒遇之多亡状;怀王亡功;亡以渡;今亡一人还;所当亡敌

6士卒食芋菽卒食半菽

7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8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固当分其地王之

9愿将军孰计之愿将军熟计之

10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扫境内而属将军

11以示士卒必死视士卒必死

12所亡失以十万数;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所亡失已十万数;羽见秦宫皆已烧残破

13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

14而诸侯并起滋益多而诸侯并起兹益多

15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孤立而欲长存

16妻子为僇乎妻子为戮乎

17可都以霸;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遂霸有天下;号为“霸王”可都以伯;羽自立为西楚伯王;遂伯有天下;号为“伯王”

18而三分关中而叁分关中

19齐人相聚而叛之;怨王侯叛己齐人相聚而畔之;而怨王侯畔己

20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楚又追击至灵辟东睢水上

21汉王逃汉王跳

22烹周苛;吾烹太公;必欲烹而翁亨周苛;吾亨太公;必欲亨乃翁

23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慎毋与战,勿令得东而已

2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

25刈旗艾旗

26吾为若德吾为公得

27乘执起陇亩之中乘势拔起陇亩之中

28很如羊佷如羊

由上表可知,除28项为古今字外,其余皆为通假字。

  《史记》、《汉书》成书后经历了复杂的版本流传过程,故今日所见中华书局整理本《史记》、《汉书》亦不可能恢复二书初成时之全貌,字词改动亦在所难免。

忽略版本学的考证,仅从中华本《史》《汉》传文而言,《汉书》并非刻意将《史记》中所有今字换为古字。

如6、7、9、10、12、15、16、26、27项,《汉书》将《史记》中古字换为今字。

第22项,《汉书》将《史记》前后两个虚词“勿”、“毋”在两个分句中互换使用。

由此可见,《汉书》替换《史记》中的通假字,仅服从于行文习惯和需要,并非刻意为之。

  ⑵、同义字替换者:

序号《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1使受命召桓楚使受令召桓楚

2强不可使者强不可令者

3今项梁军破今梁军败

4自我为汝家妇自吾为乃家妇

5吾翁即若翁吾翁即汝翁

6乃进兵击秦嘉乃引兵击秦嘉

7穷来从我穷来归我

8章邯使人见项羽邯使使见羽

9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

10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汉卒皆南走山坑秦军二十余万人;汉军皆南走山

11兵未战而先见败征;兵少食尽军未战先见败征;军少食尽

12歌数阕歌数曲

13项梁弗听;今释弗取梁不听;今不取

14而竟赐死而卒赐死

1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人谓楚人沐猴而冠

16又恶负约;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又恶背约;背梁不肯助楚击秦

17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

布称疾不行,使将将数千人往。

18收其货宝美人收其货赂美人

19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毋徒罢天下父子为也

20割鸿沟以西者为汉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21秦之迁人皆居蜀秦之迁民皆居之

第1、2项,《汉书》将《史记》中的“命”、“使”,皆改为“令”;10、11项,《汉书》将《史记》中的“卒”、“兵”,统一为“军”。

13、15、18、19项,《汉书》将《史记》中接近俗语的字词改为古字,仅12项将“阙”改为俗称的“曲”。

4、5项《汉书》用“乃”替换“汝”,“汝”替换“若”,可见《汉书》仅在袭用《史记》传文时随意改写,非有意为之。

17项,《汉书》将前后两分句动词交换,虽两词同义,但交换后句义更为明了。

  2、句中字词增加者:

  ⑴、《汉书》于句中主语、谓语等部分增加字词,有补全《史记》内容,完善句子的作用:

序号所增句中成分《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1主语乃尊怀王为义帝羽乃阳尊怀王为义帝

2谓语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

3乘执起陇亩之中乘势拔起陇亩之中

4遂斩汉一将遂斩杀汉一将

5故楚南公曰故南公称曰

6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汉有善骑射曰楼烦

7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

8宾语县中从者得二万人;故因环封三县县中从之者得二万人;故因环封之三县

9遂将五诸侯灭秦遂将五诸侯兵灭秦

10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王秦降将以距塞汉道

11状语项梁杀人梁尝杀人

12欲距项梁欲以距梁

13为高俎;以兵属项梁乃为高俎;乃以其兵属梁

14东至睢阳;怨王侯叛己而东至睢阳;而怨王侯畔己

15江西皆反方今江西皆反秦

16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已渡,皆沈船,破釜甑

17击楚军夜衔枚击楚

18以故不封以故不得封

19定语以兵属项梁;何兴之暴也;黥布、蒲將军亦以兵属焉乃以其兵属梁;何其兴之暴也;英布、蒲將军亦以其兵属焉

20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瑕丘公申阳者,张耳嬖臣也

21王九郡王梁、楚地九郡

22补语我何面目见之;百姓岂有归心我何面目见之哉;百姓岂有所归心哉

23学万人敌学万人敌耳

24非社稷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