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1339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docx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篇一: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

  煤矿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

关英斌学院:

资源学院专业:

采矿工程班级:

采矿1005姓名:

田宏来学号:

100020502

  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束语

  目录

  ………………………………………3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状况…………4

  矿物及岩石…………………………6

  地层…………………………………12

  地质构造……………………………14

  ………………………………………20

  前言

  煤矿地质学作为一门采矿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其基本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我们以后的应用。

煤矿地质实习是采矿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煤矿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

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认知,以书面讲解和实地考察的方法相结合,让我们从实际问题中学到真正的东西,为我们将来去基层工作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煤矿地质学》课程的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加深课堂的重要内容。

这次实习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继续,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2、任务:

  1)让学生了解有关煤矿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特点。

2)观察、认识常见系的一些岩石。

3)建立一套完整的地层层序。

4)认识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

  二、时间安排

  本实习一共二周(2012年6月11日~2012年6月24日)共10天,其中野外工作2—3天,编写报告1—2天。

  三、组织状况

  1、带队老师:

关英斌、李海梅老师。

2、分组情况:

以班为单位分组实习。

  3、参加实习人员:

资源学院10级采矿工程1004、1005班。

  四、实习工作量

  路线一:

仁义村—黑龙洞—京娘湖—公路

  路线二:

漳清河—槐树岭—涉左公路—129师遗址

  第一章

  实习区概况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状况

  实习区位于邯郸市境内,邯郸是一座具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

秦统一后,邯郸是全国三十六郡之一的邯郸郡首府。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西依巍巍太行山,东依华北大平原,邻接晋鲁豫三省。

  一、地理位置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地处北纬36°10′至37°2′,东经113°30′至115°28′。

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北距省石家庄150km,离首都北京450km。

邯郸总面积12000km2,其中市区面积457km2。

  邯郸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各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是连接晋冀鲁豫四省的交通枢纽。

邯郸市地势西高东低,是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区之间的过渡带。

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东部地区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西部为侵蚀剥蚀地形,山脉、丘陵、盆地相间,河谷辗转穿越,地表形态差异很大。

境内最高点是太行山中的老崖寨主峰,海拔;最低点是曲周县五间房村,海拔仅。

  二、资源环境

  邯郸市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主要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

  邯郸市土地面积为,折合亩。

人均占有亩,总国土经济效益为万亩/km2,已利用国土效益为万亩/km2,其中农业利用国土效益万亩/km2。

  邯郸市水资源总量为亿m3。

区内由南向北分布有漳河、滏阳河、洺河,均属海河水系。

漳河源于山西省,平均天然径流量为亿m3,区内建有岳城水库,库容亿m3。

滏阳河源于峰峰,平均天然径流量为亿m3,区内建有东武仕水库,库容亿m3。

洺河源于武安西部山区,属季节性河流,上游建有口上水库(京娘湖)、四里岩水库、车谷水库等中小型水库,总库容量亿m3。

  邯郸矿产资源蕴藏丰富,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达40多种,主要有煤矿、铁矿、

  水泥用灰岩、铝矿、粘土矿等。

其中煤和铁矿石储量相当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焦动力煤和铁矿石产区之一。

  金属资源有:

铁、钴、铜、汞、钼。

  非金属资源:

煤炭、铝土矿共生耐火粘土矿、石灰石、瓷土、石膏、水泥用黄土、大理石、重晶石、石墨、兰石棉、石英岩、玄武岩、钾长石、斜长石等。

  邯郸是国家级历史名城,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现有名胜古迹500多处,主要古迹和游览景点有武灵丛台、黄梁梦吕仙祠、娲皇宫以及响堂山石窟等,还有新开发的长寿村、京娘湖、武当山等民俗风景区。

  三、行政区划

  邯郸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海防城市,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城市。

现辖四区,一市,十四县。

四区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一市为武安市;十四县为邯郸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渋县,磁县,肥乡县,永年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曲周县,魏县,馆陶县。

全市共有214各乡镇,5403个行政村。

  四、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邯郸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3.29亿元,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分别增长%,%,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712元,增长%。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2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1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98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61元,比上年增长%。

  200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达万吨,比上年下降%;棉花产量79812吨,下降%;油料产量195903吨,下降%,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002年,永年蔬菜、鸡泽辣椒、大名花生、馆陶鸡蛋、魏县鸭梨、临漳獭兔等龙型经济和特设主导产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具规模。

国家已先后命名魏县为中国鸭梨之乡、鸡泽县为中国辣椒之乡、馆陶县为中国鸡蛋之乡和双袍菇之乡、曲周县为中国甜玉米之乡。

  邯郸工业在占有能源、交通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以冶金、机电、建材等重工业为主,轻纺、制药等轻工业为辅,门类齐全的工业格局。

2002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年产钢668万吨,比上年增长%;产铁819万吨,增长%;产原煤1601万吨,增长%;纱万吨,增长%;年发电量211亿千瓦时,增长%。

  随着国家对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邯郸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市GDP比重的%。

全市第三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篇二: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

  前言

  一、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08级采矿工程学生的煤矿地质野外实习于2009年6月14日至6月25日展开,由煤矿地质学关英斌老师和李海梅老师带领队伍对邯邢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的讲解,这次实习不仅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而且也是为了加强了同学们对地质知识的印象,对各种地质名词的解释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进一步具体化的了解了地层的形成,岩石的种类,以及煤层的分布情况,这次实习也是对煤矿地址学的一个总结,也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次地质认识实习的任务是:

  1、让学生体会地质工作的方法和特点。

  2、观察、认识主要煤系地层、地质构造。

  3、认识岩浆侵入体。

  4、认识地表水体、河流地质作用以及喀斯特地貌。

  二、实习时间

  本次地质实习共计二周时间:

即2009年6月14日至6月25日。

  三、实习区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

  实习区位于邯郸市,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西依巍巍太行山,东依华北大平原,邻接晋鲁豫三省。

  第一章: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状况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地处北纬36021’--44’,东经114003’--40’之间,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

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北距省会石家庄150km,离首都北京450km。

邯郸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

海拔最高米,最低米邯郸地理位置

  优越,交通便利。

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和各等级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是连接晋冀鲁豫四省的交通枢纽

  2、人口

  邯郸市2002年末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

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市区人口136万人。

城市人口居河北省第三位。

  3、气候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具有”春燥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最低气温~21℃(1951年1月3日),最高气温℃(1955年7月24日),年平均气温在℃~℃,年降水量489~585mm,其中7~8月份占56%,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时期。

  4、资源环境

  邯郸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水土丰饶,物产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素有“冀南粮仓”、“冀南棉海”美誉。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可观,主要有铁、煤、石灰石、铝土矿、金、铜、伴生钴、锰、黄铁矿、石墨、耐火粘土、硅灰石等29种矿产,其中已开发20种。

全市矿石总产量万吨,其中煤炭万吨、铁矿石万吨、其他非金属矿万吨,年矿产品总量价值亿元。

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现有名胜古迹500多处,主要古迹和游览景点有武灵丛台、黄梁梦吕仙祠、娲皇宫以及响堂山石窟等,还有新开发的长寿村、京娘湖、古武当山等许多民俗风景区,主要的公共娱乐公园有历史悠久的丛台公园和依河而建的滏阳公园。

  5、经济概况

  河北省邯郸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倍和

  倍;2007年上半年,该市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73%。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劳动报酬15328元,比上年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3元,增长%。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降低

  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增加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29元,增长%。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下降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增加平方米。

  邯郸有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邯郸市经过多年发展,经济总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邯郸的第一支柱产业是钢铁,出售铁矿石每吨的价格不过400元;如果生产成铁精粉,每吨价格就可以达到800元;生产成铸铁,每吨价格可卖到1600元;如果变成精密铸造件,每吨就可以卖到13000元。

第二支柱产业是煤炭,一吨原煤的销售价格是400元到500元;经过加工,生产成焦炭每吨的价格就到了1200元;生产成煤焦油,每吨价格就上升到了2500元;提炼成丙二醇二甲醚,每吨就可以卖到将近5万元。

这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就是通过产业精深发展实现的。

  四、组织状况

  1、带队老师:

关英斌、李海梅老师。

  2、分组情况:

以班为单位分组实习。

  3、参加实习人员:

资源学院08级采矿工程专业的全体学生。

  五、实习工作量

  1、观察路线:

本次实习共安排两条线路,分别是:

  线路一:

仁义村—公路

  线路二:

京娘湖—隆山饭店

  线路三:

清漳河

  线路四:

槐树林

  第二章:

矿物及岩石

  矿物是指天然产出,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的均匀固体。

而岩石是由一种或者几种矿物组成的故态物质,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使个地质作用的产物。

  在实习过程中,所见的岩石的种类随着地点的改变也在改变,在峰峰城区以南的仁义村,该处存在多层灰岩,层次明显,且是由奥陶系直

  接过渡到了石炭系,形成了一个突出的假整合面。

  地面出露”山西式铁矿”及“G层铝土矿”。

  此构造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自奥陶世以后,华北区上升遭到剥蚀,志留纪和泥盆纪无法沉积,没有相应的地层。

主要由颗粒小于的细颗粒组成,主要成分是粘土矿物,其次是石英,白云母等。

  石灰石

  泥质岩

  在仁义村东南100米处,有较厚的灰岩,此灰岩属奥陶系峰峰组,且富含水。

上层覆盖的为页岩,属在石炭系中统。

其下层为很薄的煤线。

  往东行便可见又一石灰岩层,此岩层就是峰峰富含的8层灰岩之一,大青灰岩,大青灰岩中含有较多的燧石(黑色)结核,厚4——6m,内富含水,断续成层,属于沉积岩。

大青灰岩下层为华北地区的第八号煤层,也叫大青煤,且在该处有八号煤出露,见到有变质的煤。

  往前看到了村民挖掘铝土矿(高岭土)制陶的矿洞。

远处可看见西

  三矿所属矸石山,已部分绿化。

  再往东侧可以见到中青灰岩,从岩层上,其位于大青灰岩上方,厚大约1——2m,中青灰岩下也有煤层,为中青煤,但在峰峰地区没有编号。

  紧挨在中青灰以东可以见到小青灰岩,岩层厚——2m,小青灰岩下为七号煤层,也叫小青煤。

  接着能见到伏青灰岩,其岩层内夹有部分燧石和生物化石,伏青灰岩下为六号煤层,属于全区可采煤层。

  再接着见到了山青灰岩,厚约1m,与伏青灰岩相距约3——5m,山青灰岩下为五号煤层,即山青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山青灰岩上层为野青灰岩,野青灰岩下为四号煤层,全区可采。

在此出现了逆断层(剖面图见第三章)

  在峰峰新三矿附近我们见到了骆驼勃子砂岩,骆驼勃子砂岩为中、粗粒砂岩,淡黄色,楔形层理。

骆驼勃子砂岩上层与二叠统下石合子组

  底部相连。

  由于常年从新三煤矿的巷道,井筒挖出矸石,导致周围的矸石堆

  矸石山(上有植被覆盖)

  篇三:

矿井地质实习报告

  矿井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

许晟纲

  班级:

地质工程2010-2

  学号:

  实习地点:

新景公司

  实习时间:

  2011年12月30日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认识实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

  1、学习实习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培养学生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精神。

  2、建立学生对煤矿整体及一通三防系统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

  1、了解矿井地面生产及辅助系统的布局及其功能。

  2、了解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包括:

  1)矿井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2)矿井煤系地层特征,主采煤层赋存情况,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

  3)矿井水文地质情况、矿井瓦斯等级、煤层自燃倾向。

  3、了解矿井开拓开采概况。

包括:

  1)矿井开拓:

井筒位置及数目、水平划分、大巷布置、采区划分;

  2)矿井开采:

采区巷道布置、阶段划分、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等;

  3)巷道掘进方法及生产工艺。

  第二节位置和交通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辽阳镇后窑峪村,距县城,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015~1132227,北纬370508~370720。

井田南北长约km,东西宽约km。

面积为井田北东部为鑫顺煤业(原殷家庄煤矿),西部为神火集团高家庄探矿区,东部、南部均无矿井。

  盘城岭井田位于左权县城北处,其间有公路相通。

距井田南界约2km有阳(泉)—黎(城)公路,在井田南界1km外有太(谷)—邢(台)公路。

阳(泉)—涉(县)铁路在井田以东通过。

北距阳泉130km,东距邢台120km,南东距邯郸155km,西距榆社45km,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第三节自然地理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麓,属中低山侵蚀区,基岩大片裸露,切割较强烈,沟底发育,地形复杂。

地势总体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山顶,海拔,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角的王家河河床,海拔,最大相对高差为。

  本区属海河流域清漳河水系,距井田南界约1km为清漳河西源,由北西向南东流经左权县城南。

在左权县南东约40km处与从北往南留的清漳河东源流入清漳河主流。

清漳河平均流量1970m3/s,井田东部有后窑峪河由北向南流过,

  雨季水量较大,平时水量微小,属季节性河流。

其它河沟,如井田西部的七里河、王家河只在雨季才有水由北向南流入清漳河西源。

  井田位于太行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旱多西北风,夏季温和多雨多东南风,秋季天高气爽。

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最高气温为(1981年),最低气温—25(1984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降水量最多可达550~600毫米。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毫米。

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59天。

最大冻土深度为90厘米,一般从头年10月开始,到第二年4月解冻。

  本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

据历史记载,明嘉靖、清道光年间曾发生过次有感地震,但都是邻区发生地震波及到本地区。

建国后,据记载曾发生过35次地震,其中大于4级的4次,大于3级的7次,小于3级的24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本地区划分为七级基本烈度带。

  第二章勘查与矿井地质工作

  1954年地质部213队在昔阳—襄垣一带开展过普查找矿工作。

其中包括地质填图、小窑调查以及槽探工程等。

地形底图系1914年陆军测量局测绘的1:

50000地形图,精度很差,地物精度误差达800~1500米。

  1958年4~9月,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119队在地质部213队普查找煤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内的昔阳—左权地质普查工作。

同年12月提交了普查报告。

1962年经山西煤管局地质勘探局复审,定位不合格。

并以决议书011号不予批准,注销储量。

该项工作在井田内施工了80钻孔,因当时条件有限,没有测井资料,而且太原组15号煤层情况不明。

  1960年至1961年119队利用其大跃进中施测的1:

10000地形图做底图在左权县城至李阳间进行了1:

10000地质填图。

填图方法不明,观测成果、小窑调查等无资料查考,地质界限紊乱,加之底图降级使用,地质成果不宜采用。

  1988年晋中市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井田东南部施工了B—1钻探煤钻孔,目的在于了解4号煤层,终孔层位于山西组底部,孔深352米。

  1998年4月15日至1999年8月13日晋中煤田地质勘探队对井田进行了精查,在井田内施工了6个钻孔,工程量达米。

在钻探施工过程中相应完成了1:

5000地质填图8km2,三维地震勘探和精查勘探设计中所拟定的物探测井、生产矿井调查、采样测试、水文地质等工作。

  2010年4月至今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井田内施工3个钻孔,其中地质孔2个,水文孔1个,目前正在施工中。

  第三章矿井地质

  第一节区域地质情况

  井田位于紫会向斜东翼南部,出露地层由东向西,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

基本构造形态

  为一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8~10·,局部达15·以上,未见落差5m以上的断层。

  第二节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

  一、主要含水层

  井田内的含水层,根据邻区资料,沿用其划分方法,由老到新分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

  井田内松散岩层主要是第四系地层,分布于山顶、山坡、沟谷中,不整合于各时代底层之上。

分布于山坡、山顶的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和上更新统马兰黄土,细颗粒,补给条件差,一般含水微弱。

位于由间沟谷及七里河、王家河、后窑峪河等河沟沿岸的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性以卵、砾石和沙层为主,冲积层厚0~25m。

基底一般为砂、泥岩,补给条件优越,地下水水量丰富。

井田外的左权电厂、化肥厂及庄则村的供水井成井时均自流。

化肥厂2号井单位涌水量/,电厂2号井自流量/h,水质为型,矿化度小于1g/L。

  2、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

  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组包括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和山西组煤系地层砂岩含水层。

  ⑴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包括下石盒子组下段K8砂岩含水层,上段底部K9砂岩含水层,以及上石盒子组下段底界砂岩(K10)含水层。

这三层含水层均表现为厚度较大,岩性为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由于含水层仅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且分布面积有限,个别地区甚至由于地势高使含水层变为不含水透气层,故总的来讲,该组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差异性也较大,径流条件差,循环不畅。

  ⑵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主要为山西组中上部和底部两层砂岩含水层,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上部砂岩(2号煤层顶板)含水层连续性较好,为2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但因补给条件差,含水性不强。

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K7砂岩含水层,厚~,平均厚,厚度大,含水层比较稳定,连续性好。

但裂隙不太发育,冲洗液消耗量补打,富水性不强。

  3、碎屑岩类、碳酸盐类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⑴15号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15号煤层顶板为厚左右的中细粒砂岩,全井田稳定,连续性好,为15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与K2、K3、K4石灰岩含水层有密切水力联系,对15号煤层开采有较大影响。

  ⑵石灰岩含水层

  太原组中段有三层石灰岩含水层,分别是K2石灰岩(俗称四节石)、K3石灰岩(钱石)、K4石灰岩(猴石)。

其中K2、K4石灰岩连续好,K3石灰岩在井田内大部分相变成为中粗沙粒岩。

  K2石灰岩在井田内广泛分布,厚~,平均厚,裂隙较发育,富水性不均一。

井田内3-2号钻孔冲洗液消耗量最大达m3/h。

其它钻孔一般不超过m3/h。

  K3石灰岩只在1-2号孔和2-1号孔内见及,厚左右。

其它钻孔见厚

  ~的粗粒砂岩。

石灰岩裂隙发育。

此套岩层冲液消耗量不大。

K4石灰岩厚~,平均厚,裂隙较发育,被方解石脉充填。

冲洗液消耗量不大。

  对15号煤层而言,15号煤层顶板砂岩、K2、K3、K4石灰岩四个含水层组成一大的含水层组,都是15号煤层直接和间接充水含水层,虽其富水性较弱,但开采15号煤层时,必定向巷道内充水,发生涌水现象。

据盘城岭煤矿提供,日涌水量为400m3/d。

  (3)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苞欲水层组

  系指中奥陶纺石灰岩含水层。

本次施工的6个钻孔,探奥灰最大厚度才(3—2)号孔。

据周边勘探资料和井田以东地表出露地层了解,岩性为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溶隙、溶孔和蜂窝状溶洞等比较发育,富水性好,且有泉群排泄。

据县水资源办公室资料,龙窑寺泉地面标高1460m,泉流量42t/h(/S),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增减。

  二、主要隔水层

  井田内各含水层之间均有良好的不透水层隔离,含水层之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

因此,除上述几层主要含水层外,即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第三节构造

  井田内地质构造醋酸形态为走向东北北东,偌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一般8—10。

构造类型简单。

区内没有小的褶曲,也没有较大的断层,根据地震勘探资料,井田内小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在井田先期开采地段共查明落差3—5m断层9条,落差1——3m断层13条。

由于断层规模小,对煤层开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井田内3—1号钻孔周围有一直径为19070M的陷落柱。

另外,在15号煤层开采中也见有规模不等的小型环状陷落。

此类陷落柱,均为基底陷落,K2以上地层完整,仅对15号煤造成破坏,因15号煤层底板标高590

  —1030m,而区域奥灰水位在900m左右,将会使15号煤层及部分2号煤层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鉴于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