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艺术DOCWord文档格式.docx
《浅论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艺术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艺术DOC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
优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环境。
简单地说,“塑造组织形象,协调内外关系”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两大基本职能。
美国人莱克斯·
哈罗博士认为:
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
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
它帮助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作出反应;
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
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测者,帮助企业和组织与社会变动同步;
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具。
二、公共关系与语言艺术关系
1、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流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
公共关系是由三大要素构成的:
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外部公众又包括顾客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新闻界公众、社会名流公众、国际公众。
第三个要素便是主体和客体的联系――传播。
所谓传播,就是社会组织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运用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信息、思想和观念传递的过程,它是组织与公众分享信息、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
再者,从理论上讲,公共关系活动是一门管理科学;
而从运作上讲,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艺术。
这是因为公共关系注重组织与社会大众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需要去博取好感;
公共关系活动需要说服和影响社会大众,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公共关系要考虑到各种关系的复杂性和人的心理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以实施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所以说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
公共关系的传播在形式上综合了言语传播、文字传播、实像传播和一般大众传播。
比方说书面形象展示(包括广告、宣传稿)、有声形象展示(演讲致辞、电视宣传片)、新闻发言等等)。
说到传播,当然离不开语言。
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关系的传播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选择性,所以我们必须采用合适的、艺术的语言和形式。
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流语言因为主体的性质、交流的目的性强而有着明显的区别。
2、研究语言艺术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需要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有的话语象枯草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田小琳女士在《谈谈修辞教学》一文中说道:
“语言修养是运用语言不仅正确,而且有一定的艺术性。
“艺术”并不是指花哨,而是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语言运用得恰当、得体、自然,有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对公共关系活动的迫切而广泛的需要。
公共关系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语言艺术将同样影响职业生涯,影响到公共关系工作的水平。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管理艺术,也必然在其专用的、常用的语言这个手段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公共关系活动离不开语言;
公关活动中应该采用怎样的语言艺术,以达到公关活动的目的?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高校老师及公关从业者进行深入研究,各抒己见、精彩纷呈。
可以说,公共关系活动中,语言能力强不强,采用何种语言艺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而对公共关系活动中语言艺术的研究和探讨也将推动公共关系活动事业发展。
三、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艺术种类探讨
德国语言学家舒哈特说“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
”叶斯波森说:
“语言是人以交流思想和感情为目的的人的活动。
”语言学者给语言下的定义是:
“语言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公关关系中使用的语言必然要有强烈的规范性、目的性,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根据公共关系活动的职能,笔者总结出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九种主要的语言艺术。
1.慎重法则
公共关系中的语言首先要讲究慎重性。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活动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组织;
可能是代表企业,也可能代表政府。
由于面对的客体是大众甚至是外国媒介,担负的又是树立自身形象、说明重要问题、解决关建事宜的使命,因此,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语言首先要讲究慎重性,能做到“滴水不漏”更是完美的表现.。
在公共场合发表的讲话、致辞、平面广告等每一句话、每个字眼都会涉及到主体的形象、意图、水平甚至利益,切不可失误或留下漏洞,给客体留下猜疑、误解,给对手留下话柄、笑谈。
如何做到呢?
⑴要慎重就不能轻易许诺。
不能轻易承诺一些不该许诺的东西。
一般的礼节问候、谈天说地都可以轻松愉快,但涉及到关键问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尽管可以用轻松的语言来讨论,表态时不能马虎。
⑵要慎重就不要轻易拒绝。
在公共关系往来时,也许对方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或条件,其中有些交叉的利益关系一时难以消化和理顺。
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考虑的空间,一般不要一口回绝。
这样既能够显示对对方的重视,也能利用时间争取主动。
⑶要慎重就不能把话说绝,要给自己留下退路或者叫做回旋的余地。
公共关系语言要进可攻、退可守,才不至于尴尬或被动。
⑷要慎重但是慎重不能外露。
古人云:
喜怒不形于色。
也就是要慎重得轻松,慎重得自然。
⑸要慎重就要事先掌握真实详细的情况,并作好多种情况下的解答方案。
把数字、时间、名称、定位和政策说准确、解释合理,在可能会发生矛盾、质疑的问题上面做好预想,使公共关系中的语言准确、完整、没有漏洞和破绽。
2.真诚法则
真诚,是通往人们心灵的桥梁。
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通常是想要打动听众,打动听众除了良好的创意,更需要公共关系活动主体的真诚,因为时间是检验语言真假的钥匙,没有真诚作基础,华丽的词藻和形式只会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过往烟云”。
公关关系中的语言最佳的状态是能让受众产生共鸣,要感动自己然后感动别人,既晓之以理,又动人以情。
有时朴实无华的语言会显得格外的亲切,也就具备强大的感染力。
例如,对一位老年人赞美道:
“您都80高龄了,气色还这么好,声音还这么宏亮,我看您肯定能活到一百岁。
”尽管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但由于话语诚恳、心地居善,对方听来却感到格外亲切。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受众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具有基本的分辩能力,花言巧语的虚假语言只能让受众更为反感。
当然,这种真诚并不是一点技巧也不讲,比方说一些商业秘密、国家及军事秘密就不能毫不保留的全部端给对方。
那也不是所谓的真诚。
真诚,就需要庄重而不能轻浮,就需要认真负责而不能花言巧语或者是信口开河。
有些商人为了使人相信,往往把话说得过了头,甚至采取发誓、赌咒的方式以表示自己的真诚。
这也是不可取的。
在大街上经常可以见到“吐货!
最后三天”的惊人广告标语,结果这个标语挂了三个月,一开始大家信以为真,增加了很多客源。
当大家发现这是商家的谎言后,这家商家的顾客就寥寥无几了,同时这个商家也被大家所厌恶和鄙视。
3.委婉法则
公共关系活动通常都是涉及到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利益的活动。
涉及到利益问题,有时要严阵以待、寸土不让,有时要委婉曲进、旁敲侧击。
所谓硬中有软、软中有硬。
当对方的地位身份比主体高、对方的气势十分强大,对方已占据有利形势时,以硬碰硬、以直会直就会“玉石俱焚”,也达不到说服对方、改变对方主意的目的。
所以,委婉是公共关系活动中常用到的语言艺术,即要根据时间、地点、气氛、态势、主客双方的身份,关系等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触龙说太后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委婉进言的例子:
在这个历史故事中,触龙始终没有动员让成安君去当人质的话,却以拉家常的方式,实现了说服太后的目的,这就是委婉语言之巧妙。
4.简洁法则
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语言还应具有简洁性。
这是因为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有时是特定的少数人,大多时是不特定的群体。
由于公共关系活动还有一个时间、篇幅的限制,受众的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集中,因此在公共关系活动中,把事情说清楚、尤其是把复杂的事情和想法说清楚,就需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用简洁的话说明复杂的道理、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赵启正讲话向来崇尚清楚、简短,因为他觉得讲长了会让听话人不清楚讲话要点,让人觉得没有新意,而实际是讲话人自己把新意给淹没了。
在面对外国人时,尤其要避免讲“车轮话”,绕来绕去让人不甚了然。
1999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他在新闻发布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批驳美国政府的谬论:
当他回答美国CNN记者问题时说,美国政府没有进行仔细调查就匆忙宣布误用了旧地图,并且三张都是旧的,正确的一张也没有使用。
为了让大家都能识别美国的虚伪所在,他用了掷“骰子”的例子来说明。
因为骰子有六面,那么某一面出现错误的概率是1/6。
用三张旧地图就是掷三次“骰子”同时出现一个面,这种概率是1/216。
再加上其他多个“偶然的”错误就是十几个“骰子”同时出现了同一面。
概率论告诉人们,这种概率几乎是零。
他还补充说在卫星遥感地图已普遍应用的今天,美国空军还使用普通地图也很令人费解。
这样任何人都会明白美国政府所谓的“误诈”只不过是托词而已。
会后,多份报纸引用了他的这段雄辩之词。
其实他这段话非常简洁,所打比方连普通的中学生都知道,更增加了说服力。
在书面的一些公共关系活动用语更要讲究简洁、精辟。
由于平面载体、多媒体的容量有限,一般公共关系用语都十分简短、精要。
象电视广告中的各种产品口号“某某奶粉――宝宝聪明,妈妈成就”、“某某灶具――有家有爱有欧派”、“节目口号――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公益广告――300元捐款有可能改变一名失学儿童的命运”等等,都很简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要做好语言准确、简洁,首先语言主体的思维要明晰,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思维混乱,语言必然含混不清、啰嗦。
其次要求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平时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占有大量词汇,并注意文字的锤炼与推敲,做好一字不多,一字不易。
再次,可以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文言词语等,以增添文采,简洁地表达其内容。
5.幽默法则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公共关系活动的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
枯燥乏味或严肃高深的语言如同一盘缺盐少糖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口口相传。
幽默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双方都心理舒畅的交流环境。
心理学家还认为,语言沟通中,情绪的作用不可低估,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当公共关系的客体有着良好的情绪时,公共关系的主体就会有种如鱼得水、顺流而下的有利的传播基础,更好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我国前总理朱镕基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他经常会使会场气氛变得轻松活跃:
1999年3月25日下午,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之后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开场白就说:
“我只讲一句,欢迎大家向我提出任何问题,没有任何限制。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是所有举手的人都能够发问。
因此,我预先向那些没有机会发问的记者表示歉意。
”这幽默的话语,自然风趣,诚实可信,即刻使会场气氛活跃起来了,记者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请求提问,情绪越加高涨。
黑人约翰罗克在<
<
要求解放黑人奴隶的演说>
>
中这样开头:
“女士们,先生们――-我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发表讲话,还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一点‘颜色’”。
他的开场白顿时使白人听众们大笑。
而这种反馈的信息――笑声,起到扫除各族障碍、缩短距离的作用。
可见,幽默风趣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吸引住听众。
广泛应用在演讲开场白、扭转场上因意外事故造成的不利局面,改变听众的挑剔、疑虑心理而信任你、亲近你,从而达到被认可的目的。
6.形象法则
公共关系活动中语言不仅要简洁、幽默,同时也要形象生动。
广告是最符合这一条的,除了广告其他的公共关系语言也同样需要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使对方更快明白你的意思,能使对方愉悦地接受你的意见,能给正式的、严肃的公共关系交流增加轻松活跃的气氛,也能让更多的听众接受、记住你想表达的意思。
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赵启正言谈就非常生动形象,他总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说明问题,达到讲道理的目的。
一个外国大媒体曾做过对中国不友好的节目,在会见这个媒体的负责人时,赵启正坦诚地说:
“你们说报道的内容是实际情况,那么假如一处地方有3处垃圾和7处鲜花,你的摄像机拍垃圾用了7分钟,而拍鲜花只用了3分钟,那么这处地方就变成垃圾场了。
”那位负责人在结束时说这次谈话很有收获。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看到一些青年人在夸夸其谈的学者面前自惭形秽时,就鼓励青年们说:
“一条小溪,清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它到底是深是浅呢?
也许还是浅点好。
”这里没有简单的说教,一句诙谐的话语,把深邃的见解和富有哲理的思想,表达得非常形象,十分透彻,很有说服力,极大地鼓舞了青年,感染和吸引着青年。
运用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歌词,甚至引用俗语、歇后语,都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比方说用引用《众人划浆开大船》的歌词:
“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来说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引用《重头再来》歌词: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度过了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说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道理;
表达赞美之情用“两个哑巴对坐――没有话讲”十分通俗诙谐。
7.温暖法则
公共关系活动很多时候就是首先要取得对方的好感,因此如何与对方拉近心理距离,消除与对方的隔阂,是公共关系语言的首要任务。
由于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有情感有情绪的,因此打破彼此的“坚冰”,以情动人,以语暧人,才能达到取得好感、拉近距离的目的。
温暖法则在初次见面、开场白、公开场合、对方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利时,非常重要和常用,它传递对方以善意,给对方以良好的自我感觉。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以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
奥斯卡、诺贝尔等国际大奖上的获奖者在受奖讲话中,一位领导人在离任告别仪式的讲话中,都会以感谢师长领导、父母好友、合作伙伴为发言辞。
在公共关系的社交活动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持酒杯发表着“感谢贵公司对我们过去一年工作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类似的话语。
⑵主动关心他人,积极赞美对方。
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愿听到对方的肯定和赞美。
通过问候、关心、赞美、表扬、肯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对方感觉愉快、情绪高昂。
比方说从对方的名字的意义谈起、赞美对方的服饰、对方若是生病出院询问对方的近况。
在一些外交场合,温暖法则更是常用:
接待外宾在致辞中,肯定会赞美对方的国家、组织对两国关系建设发挥的积极作用,祝福对方的此行圆满成功等等。
⑶找到共同点,从而找到交际的切入点。
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
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
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
这样,无论对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
毛泽东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
建国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出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4)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公共关系活动中不仅仅是直接、单方面地表达善意、赞美,在一些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公共关系活动主体表达“换位思考”的诚意。
比方汽车公司在发现设备缺陷时,不是隐瞒或事后处理,而是采用“召回制度”把卖出的车召回来,进行维修,这就较好地体现汽车公司对消费者的责任感,也消除了消费者的使用隐患。
如果不设计为“召回制度”,而是称为“维护制度“,反而是给人一种质量存在问题的过失行为的不良感觉。
8.双赢法则
公共关系活动即要达到自己拟定的目标,同时也要注意在过程中、甚至结果中要实现主体和客体的双赢,即都有所获、都有所得。
公共关系语言同样也是这样。
2003年8月,为庆祝俄罗斯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由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圣彼得堡市政府主办的“中国周”在圣彼得堡市举行,这是我国在俄罗斯举办的规模空前、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外宣活动。
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赵启正在圣彼得堡斯摩尔尼宫大礼堂出席了中俄文化交流演讲会,发表了题为《以文化为纽带开创中俄友好的新世纪》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赵启正从两国的地理位置谈起,回顾了两国从18世纪初就开始的悠久的交往历史,二战期间两国军民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我国的帮助,再进一步提出“双边关系从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建设性伙伴关系,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连续跨上四个台阶。
在后面的讲话中,赵启正把话题由历史拉回到现实中,指出关于现在的文化交流谈得很少,他说:
“中俄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传统友谊,这是我们在新的世纪发展中俄友好关系的良好基础。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有着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
中俄都是世界大国,同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重要影响;
中俄经济结构和资源存在差异,因此更具互补性,加之两国的深厚的文化沟通的背景,这就更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新的机遇。
”会场气氛活跃,赵启正的演讲和答问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由于提问踊跃,演讲会比预先安排的时间延长了一个多小时。
这次公开演讲获得成功,这得力于赵启正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的了解,同时也离不开他的出发点为“双赢”的语言艺术。
9.时机法则
公共关系活动的中的语言还要注重时机。
所谓时机,就是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话现在该说,什么话现在不能说。
什么时候说这个话会有事半功倍、推波助澜之显著功效,什么时候说这类性质的话会适得其反。
同样的语言,如果时机不对,也不能达到说的效果。
当年,春秋战国的外交家苏秦到秦国游说时,他那一套说的策略没有什么不对。
说词也很有艺术,说理也很到位。
但是,还是被秦王婉言谢绝了。
后来他的老同学张仪到秦国去,就很顺利地说通了秦王,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不是他比苏秦高明,而是时机对头。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8月,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圣彼得堡市政府主办的“中国周”,正是为庆祝俄罗斯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而在圣彼得堡市举行。
为加强中俄关系,我国十分重视这次“中国周”的联谊外交活动,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赵启正8月22日发表了题为《以文化为纽带开创中俄友好的新世纪》的演讲,8月22日,赵又在莫斯科国际文传电讯社对俄媒体发表了题为《让媒体架起中俄友谊的桥梁》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赵启正分析了当今世界由于经济和技术力量的不均衡而导致的西方传媒控制国际舆论的局势。
他用精确的数字来对这种状况进行了说明:
“现在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种是英语,占80%以上,中文只占5%左右,俄文似乎也没有达到它应具有的比例。
有资料表明,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消息来源于只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西方发达国家。
世界上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大约百分之八十来自西方各大通讯社。
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量,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信息的100倍。
”赵启正的这次外交发言一是选择在圣彼得堡市建市300周年庆祝活动中,宣扬中俄友谊;
二是借此机会,在庆祝活动之余选择在莫斯科国际文传电讯社对俄媒体发表演讲,分析了东西方传媒力量不均衡的原因.后者这一问题其实是很严重也需要引起重视的,但如果刻意地进行研讨就有东西方媒介对立之感,选择在这个时机感觉是“顺理成章、推波助澜”,既自然又亲切,也很贴切中俄交流的活动宗旨。
四、公共关系活动中语言艺术发展方向和趋势
1、公共关系活动的发展趋势。
公共关系活动发展有四个趋势:
一是全球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革命和信息经济的大潮是加速全球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同全球化的含义,不仅指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而且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
原来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实施的公共关系活动是局部的、单项的,或者限于企业和利益组织的,即所谓“小公关”。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公共关系活动范围在扩大,公共关系工作领域在拓展。
公共关系的地位因社会需要的增加而得到强化和提升。
二是政府行为公关化。
政府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潮流,各国政府正试图从原来的统治者、控制者向协调者、服务者的角色转换。
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势,从而掀起全球化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大潮,各国政府首脑及主要官员的外交活动都开始以扩大对外贸易、推销本国产品、寻求合作伙伴、拓展投资领域、签订经贸合同作为重点内容。
三是危机公关化。
比如针对地区冲突、民族冲突时有发生,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成员一直在寻找合作的机会,共同解决局部冲突带来的诸多问题,许多公共关系人员进入了联合国机构,开赴世界各地,缓和冲突双方的矛盾,增进冲突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四是学科化。
随着公共关系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已经改变“公关就是吃饭、公关人员就是只需外表美、无需内涵的花瓶”的偏见。
公关活动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人员的培训、承担任务的增加,都使得社会对公关活动的研究进一步加强。
2、公共关系活动中语言艺术发展与公共关系活动发展保持一致。
语言并不是人类发生到高级阶段才有的,也不是人类在某一领域里所创造的特殊的工具,从人类产生开始,语言就已经存在了,语言伴随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