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57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docx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

四年级第一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亿等等,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亿位等等,都是数位。

数位名称就是在相应的计数单位后添一个“位”字,如万万位。

3、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一个数级包括四个数位。

4、数位顺序表:

含有数级、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的表格叫做数位顺序表,如下。

数位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数级

亿级

万级

个级

计数

单位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5、数字表示:

某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如:

12367中的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某个数级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级的计数单位。

如:

36472845中的3647在万级上,表示“3647个万”

6、

大数的读法:

先分级,按照数级从高到低读数,每级读完后加上该级的计数单位。

7、读数注意事项:

“2”读作“二”;如果是大数的最高位是十位、十万位、十亿位……且最高位上的数字是“1”时,这个“1”不读,如125046读作“十二万五千零四十六”

8、大数的写法:

找到数级的计数单位(用虚线表示分级),按照数级从高到低写数,没有数字的数级或数位用“0”补足占位。

9、写数注意事项:

一定要注意“四位一级”,保证每级有四个数位,不够的要用0补足。

10、读写数检验方法:

读数和写数可以互相检验,即读数后再写出来和原数比对,而写数后可以自己读出。

11、写出所组成的数:

把每个部分的数字分别写入,再用0补足。

如:

12、大数的比较:

大数的比较方法和以前相同,先把数位对齐,位数大的数大;位数一样的,从最高位的数字依次往右比起。

13、四舍五入法:

求“近似数”的一种方法,首先确定需要精确到的数位,将其后面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进行取舍。

0~4为“舍”,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的数字不变,5~9为“入”,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上的数字加1。

如,12,5933(精确到万位)≈13,000012,5933(精确到千位)≈12,6000

12,5933(精确到百位)≈12,590012,5933(精确到十位)≈12,5930

注意:

四舍五入后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符号一定要用“≈”!

14、改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

(1)整万、整亿的数:

将个级的4个0改写成“万”,将万级、个级共8个0改写成“亿”

如,15,0000=15万24,0000,0000=24,0000万=24亿370,0000=370万

注意:

整万、整亿的数的改写属于准确数,要用“=”连接!

(2)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将万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如14,7283,因为千位上的数字是7,属于“入”的情况,所以

14,7283≈15,0000=15万或者直接写成14,7283≈15万

(3)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将亿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如56,0384,9182,因为千万位上的数字是0,属于“舍”的情况,所以

56,0384,9182≈56,0000,0000=56亿或者直接写成56,0384,9182≈56亿

15、按要求组数:

(1)组成最大、最小的数:

“用2、4、5、6、0、9组成最大的六位数和最小的六位数”

最大的数:

把给定的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可,得965420

最小的数:

把给定的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可,若最高位上的数字是0,将第一个非0数字提前作为最高位,得024569–》204569

(2)组成特定读法的数:

“用2、4、5、0、0组成读出1个0的数”

按照读数规则,先把0的位置确定,只读1个0,则这个0不能在每级末尾,又已知这个数是五位数,所以单个0可以出现的数位有十位、百位、千位,连续两个0可以出现的位置有千位和百位、百位和十位。

最后将非0数字填入即可。

可得24050,20450,20045,24005

(3)特定读法且最大最小的数:

先照顾读法,排好0的位置,其他的数字按照最大或最小的要求排列即可。

16、进位制:

用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不同大小的计数方法就是进位制,简单来说“满几进一”就是“几进制”。

满十进一就是十进制(计数法),共有10个数字(0~9)。

17、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8、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

发明算盘的是中国。

算盘有上下两档,上档每颗珠子代表5,下档每颗珠子代表1,每根杆相当于一个数位,如“万位上的一颗上珠”表示“5个万”。

(2)计算器:

CE是“清除键”,ON/C是“开关及清屏键”。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线段:

是直线的一部分,具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不可延长。

2、射线:

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1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直线:

没有端点(或者说“有0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4、

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要用弧线表示大小。

5、角的标注:

角的标注方法有两种:

(1)用数字代表角,并在旁边标出角的度数(如果有的话)

(2)直接将角的度数标注在弧线旁

注意:

角度一旦知道大小,一定要标出,便于解题,标注时注意要写上单位,如果写不下要用线段引出再进行标注。

6、过点画直线的数量: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无数条直线。

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7、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步骤:

(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待测角的)顶点重合

(2)(量角器的其中一条)0刻度线与(待测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与0刻度线同圈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8、

角的大小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9、一副(两个)三角板的度数:

一副三角板有2个直角,4个锐角

一个三角板有1个直角,2个锐角,且这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10、余角、补角和对顶角:

(1)两个角的度数相加和为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右图,∠3和∠4互为余角,若∠3=25°,则∠4=90°-25°=65°

(2)两个角的度数相加和为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如右图,∠1和∠2互为补角,若∠1=25°,则∠2=180°-25°=155°

(3)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其中“两边相对,共用顶点”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度数相等。

如右图,∠1和∠3互为对顶角,若∠1=25°,则∠3=∠1=25°

11、

角的分类:

(1)锐角:

大于0°且小于90°的角是锐角

(2)直角:

等于90°的角是直角

(3)钝角:

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4)平角:

等于180°的角是平角

(5)周角:

等于360°的角是周角

12、钟面时间问题(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

因为周角是360°,而钟面上有12个整点刻度,所以每两个整点刻度间的夹角是360°÷12=30°

2:

00或14:

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2个整点,即30°×2=60°

3:

00或15:

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3个整点,即30°×3=90°

5:

00或17:

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5个整点,即30°×5=150°

4:

00或16:

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4个整点,即30°×4=120°

2:

30或14:

3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3又半个整点,即30°×3+30°÷2=105°

7:

30或19:

3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1又半个整点,即30°×1+30°÷2=45°

13、角的绘制方法:

A、用量角器画角(如画65°的角)

(1)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顶点和一条边

(2)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3)在量角器(与0刻度线同圈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4)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用端点和刚画的点来确定另外一条边的位置)

(5)画小弧线,标注

B、用三角板画角(如画75°的角)

画角方法和用量角器的相同,只是标注方法不同,需要标出这个角是由哪几个三角板上的角组合(加或减)而成的。

注:

用三角板可画出所有15°倍数的角,如75°、105°、120°、135°、150°和165°

而用“一副(两个)三角板”可以“拼出”75°、105°、120°、135°、150°这几个角

14、角的检验方法:

根据角的分类来判断是否正确,即在测量和画图之后,目测角的类型并估计度数范围,从而验证测量或画图结果是否正确。

非常简单而重要的步骤,需要多熟悉各种度数的角的大小,并多加练习!

15、图形计数:

数线段:

端点数

图形

线段数

规律

1

0

1点不成线段

2

1

新添的点和原来1个点形成1条,0+1=1

3

3

新添的点和原来2个点形成2条,1+2=3

4

6

新添的点和原来3个点形成3条,3+3=6

5

10

新添的点和原来4个点形成4条,6+4=10

数射线:

端点数

图形

射线数

规律

0

0

没有端点,是一条直线

1

2

1个端点,往两边延伸,成为2条射线

2

4

2个端点,往两边延伸,成为4条射线

3

6

3个端点,往两边延伸,成为6条射线

数角:

射线数

图形

角的数量

规律

1

0

1条射线不构成角

2

1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1条射线形成1个角,0+1=1

3

3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2条射线形成2个角,1+2=3

4

6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3条射线形成3个角,3+3=6

5

10

新添的射线和原来4条射线形成4个角,6+4=10

16、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字母标注:

注:

在直线上取两点,也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这条直线,如

上面的直线也可以叫做“直线CD”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如16×3)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3=30,再6×3=18,最后算30+18=48,所以16×3=48。

2、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如160×3)把末尾0的部分先不看,看成16×3,口算出得48,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所有去掉的0,160末尾有1个0,所以添上1个0得480,所以160×3=480。

3、找规律计算(P48):

注意找到题目中间隐藏的提示“()×()”,即几个一样的数相加。

第一行,观察,发现130是中间数,140把10给120后,变成了2个130,以此类推,一共是1+2+2=5(个)130,即110+120+130+140+150=130×5

第二行,观察,发现没有中间的数,但240把5给230后变成2个235,以此类推,一共是2+2=4(个)235,即220+230+240+250=235×4

4、

笔算乘法的方法:

(1)观察横式列竖式:

如145×12=

列出竖式,把位数小的写在下面,数位对齐

(2)个位算起依次乘:

先算145×2得290,因为这里的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290从个位写起。

再算145×1得145,因为这里的1在十位上,

表示1个十,所以145从十位写起。

(3)对齐数位再相加:

把前面两步得出的结果按照数位对齐再进行相加,就得到正确的结果啦!

5、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如160×30=

(1)先将末尾的0的部分和“非0”部分分别对齐

(2)用虚线隔开,虚线要往下延长到得数的地方

(3)

把“非0”部分按照原来的方法算出得数

(4)把末尾的0的部分的0添在得数末尾,

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6、速度关系及“复合单位表示法”:

P54

每小时行60千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60千米/时

每分钟行225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225米/分

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所以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做应用题时应特别注意速度的单位,例如: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120千米外的王庄乡送化肥,用了2小时,问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P56

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的是速度,所以要知道路程和时间。

120÷2=60(千米/时)求的是速度,单位也要是速度!

7、笔算乘法应该注意的要点和步骤:

(1)估算:

先估算出大概的答案

(2)计算:

在草稿本或试卷上计算,要注意“数位对齐”、“满十进一”

(3)验算:

如果和估算差距大,或者有时间,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验算一下!

(4)检查:

看看横式有没有把得数写上,看看末尾的0有没有添够

8、验算的方法:

乘法验算用交换因数,但要注意步骤可能会变多,步骤数量取决于下面的因数有几个“非0”的数字——如下面验算的算式,由于145有3个数字,所以要算3步:

原式:

验算

9、“买N送一”问题的解决:

例:

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

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P48

解决方法1:

先算实际付的钱数:

16×3=48(元)

再算实际得到的棵数:

3+1=4(棵)

接着算平均每棵实际付的钱数:

48÷4=12(元)

最后算每棵便宜的钱数:

16-12=4(元)

解决方法2:

先算总共便宜的钱数:

16×1=16(元)

再算总共得到的棵数:

3+1=4(棵)

最后算每棵平均便宜多少钱:

16÷4=4(元)

10、“够不够”问题的解决:

例1:

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

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P48

计算过程除了应该算出共需多少钱24×4=96(元)之外,还应当与带来的钱数进行比较,即100>96,不用带单位但要注意同样单位的才能比较。

例2:

小军家距离学校420米,小军上学时平均每分钟走62米,6分钟内他能走到学校吗?

这题一看62不是整十数,当然不会去用除法啦,用我们学过的乘法最简单:

解:

62×6=372(米)372<420答:

6分钟内他不能走到学校。

11、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如:

由8×50=400可以推出以下算式:

12、乘法估算方法:

一般估算方法:

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四舍五入”成相近的整十、整百数,简化计算

如:

32×78≈?

可以将32估算成30,再将78估算成80,最后写出乘积2400。

应用题中的估算:

在解决问题中,题目的条件常常会给估算带来限制,要分清什么时候只能估大,什么时候只能估小。

例: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

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

问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P60

因为是带钱买票的问题,所以钱一定要带够,只能估大。

因为把49估成50已经很好算了,再把104估大差距就更大了,所以只估算49。

提示:

估算在应用题中的标志词是“大约”。

估算过后不要忘记单位转换,有的应用题算出来数字很大,其实问题的单位已经变了!

(如P61练习十第2题:

刘宁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

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平行: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P65

平行的标注方法有以下两种:

3、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P65

垂直的标注最重要的就是直角符号,一定要记得标注,如果需要用字母表示则分别用两个字母代表一条直线,写出关系式。

4、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一定互相平行,这叫做平行的传递性。

(2)在同一个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也一定互相平行。

——这是画平行线的原理。

5、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靠、移、画、验(一定要看书、操作一下!

)P66、67

6、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P66注意:

缩句后变成——垂直线段的长度叫距离。

7、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

8、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的要点:

用垂直和平行的方法画图,注意标注:

长方形要标出一组邻边的长度,正方形要标出一条边的长度(如果有的话),再标上直角(3个及以上)或者在旁边写出“长方形”、“正方形”。

注意:

长方形标出四个直角即可,利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很容易证明出它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不用标注平行符号);正方形不仅要标出四个直角,还要标注“四边相等”这个特性。

如下图

当然如果用含字母的等式表示相等就更好了,在五年级会学到,这里不作要求。

至少要学会右边这两种依据特性标注的方法。

9、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点,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可以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射线必须从端点字母开始。

P69

10、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P71

11、菱形(考试不要求):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特殊在“正方形是有四个直角的菱形”。

正方形是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和菱形“四边相等”特性的结合体,是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叫做“正四边形”。

12、

集合图:

用集合图来表示图形之间的关系

(右边是包括菱形和特殊梯形的集合图,不要求)

13、四边形的特性:

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或叫做“不稳定性”。

P72

14、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从梯形上底上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梯形的底是固定的两条边——上底和下底。

15、特殊的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只有一条腰和上、下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也不可能是等腰梯形。

16、四边形内角和:

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可以用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本学期不要求证明,知道即可。

17、图形的裁剪:

(1)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和梯形

方法:

先确定中心点,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心点,然后画一条通过中心点的虚线,这样就一定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2)

梯形:

梯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梯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

18、图形的拼组(请自己画画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4)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的意义:

如果说乘法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话,除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用除法?

除法表示从总数中连续减去相同的数。

在以下三种情况的时候需要用到除法:

(1)求总数中含有几个每份的量,如求180里有几个30——》180÷30

(2)求从总数中能连续减去几次每份的量,如求46连续减去几个2后为0——》46÷2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求160是40的几倍——》160÷40

(4)求将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如求把24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240÷6

其中,

(1)

(2)(3)类似,都是求“包含”的关系。

2、除法中的数量关系(非常重要!

):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由于除法和乘法相通,可以互相转换,所以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数量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请列几个算式自己理解巩固

3、两位数除以两位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乘法:

(如160÷20)把160和20末尾的0各去掉一个,相当于算16÷2,记作160÷20=8。

理由见“商不变规律”

4、“除以”和“除”的不同:

读法、意思有不同,常作为考点

如180÷30读作:

一百八十除以三十,或三十除一百八十

易错考题:

(1)列式计算:

多少除三十等于六?

错误列式为?

÷30=6——》30×6=180

正确列式为30÷?

=6——》30÷6=5

(2)列式计算:

一个数除458得11,余数是18,这个数是多少?

错误列式为?

÷458=11……18——》458×11+18=5056

正确列式为458÷?

=11……18——》(458-18)÷11=40

5、笔算除法的方法:

(1)

根据横式列竖式:

如576÷18=,列出竖式,把被除数写在“

”横线下方,把除数写在“

”曲线外边,如右图

(2)除数是几位数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上题,除数是18,就要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57去除以18。

(3)

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商就写在第二位上,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三位,商则相应地写在第三位上,即“算到第几位商就写在第几位的上面”。

(4)57÷18,可以把除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以方便口算出商,57÷18≈3,

6020

把商写在7的上方,如右图。

(5)每算出一位商,就要用这位商乘以除数,写在下面(从这位商写起),表示从被除数中扣除的部分。

如3×18=54,从3写起,写在下面,如右图。

(6)每乘一次,就相当于要从被除数中扣除一次,得出这次扣除的余数。

每得出一次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否则说明还能再扣除(商小了)。

(7)

算出一位商后如果被除数还没有除尽,则将下一位被除数落下来,继续除以除数,并将商写在这一位的上面。

(8)重复(3)~(7)的步骤,直到被除数的最后一位上的商都算出来,如右图。

注意:

其中红色字体是思考过程,不用写出。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