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471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分析简答题23题.doc

西方经济学——分析题、简答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而廉价的国家应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

但也有人认为只要是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就用本国生产的产品而绝不进口,这才是爱国主义。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

为什么?

根据资源禀赋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具体国情加以分析说明。

答:

(1)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2)资源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来的,所以又称这一理论为赫-俄资源禀赋理论,也称H-O模型。

(3)他们认为: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差别,即各国所拥有的资源不同,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由本国丰富资源所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的产品。

这对各国的贸易是互利的,而且使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最优化,会增加世界各国的福利。

(4)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要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可持续发展。

2、画图说明完全竞争时的长期均衡,并比较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长期均衡有什么不同?

答:

(1)在长期内,由于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并可以调整自己的生产规模,所以供给小于需求和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都会自动消失,最终使价格水平达到十个各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

这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厂商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AR=SMC=LMC=SAC=LAC。

(3)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长期均衡的区别:

A)长期均衡的条件不同。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

P=MR=AR=SMC=LMC=SAC=LAC;

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

MR=SMC=LMC。

B)长期均衡点的位置不同。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产生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产生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获得利润不同。

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完全垄断厂商由于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行业,可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

答: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2)关系:

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是增加的;

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

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少;

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dTU

MU=———

dQ

4、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答:

(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从左图可知,无差异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

1、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

2、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3、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2)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消费可能线是用来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一条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即PxQx+PyQy=M。

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

(3)消费者均衡:

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一定时,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

条件是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

5、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答: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产品的边际产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

(2)合理投入区间: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MP>0时,TP上升;MP=0时,TP最大;MP<0时,TP下降。

AP与MP相交于AP的最高点,相交前,MP>AP;相交后,MP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是AP达到最大至TP达到最大这一区间。

6、总供给曲线的种类及其特点。

答:

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如图:

①未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曲线—ab线,平行于横坐标,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

特点:

由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总供给。

②短期总供给曲线—bc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特点:

由于资源接近于充分利用,产量增加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

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

因此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③长期总供给曲线—cd线,垂直于横轴,表明价格变动,总供给量不变。

特点:

这是因为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量已无法增加,

这是一种长期趋势。

所以,这条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7、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答:

1、当工资率较低时,闲暇效用较小,工资率的提高诱惑很大,人们愿意放弃闲暇去工作,

以提高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

2、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闲暇效用增加,闲暇的诱惑变大,而工资率的连续增加

导致工资率的诱惑不断下降,劳动者放弃部分工作时间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而去享受

闲暇,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

8、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答:

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变动: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条曲线。

需求的变动是指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曲线的移动。

9、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答: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特征:

1、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

2、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

3、一个平面图中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都不能相交。

10、等成本曲线的特征。

答:

特征:

1、等成本曲线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最大数量组合点的轨迹。

2、等成本线随着厂商的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改变而改变。

3、价格不变,成本上升,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4、成本不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同时成倍上升,等成本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11、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其计算公式。

答:

原因:

投资乘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当某一个部门投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使其他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这些部门投资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最初自发投资增加量的数倍。

同理,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也成倍减少。

作用:

乘数发挥作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总的来说就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乘数就会相应的缩小。

也就是说,在各个轮次上产出出现梗阻,则乘数的大小会减小,梗阻的程度越严重,乘数相应就越小。

计算公式:

1、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2、在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12、外部性及解决对策。

答:

所谓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不经济,最终都将造成资源配置不当,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决外部性的对策主要有:

1、征税和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家庭或厂商,政府应该征税,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家庭或厂商,政府应给予补贴;

2、企业合并;

3、明确产权。

13、通货膨胀的种类(成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

1、类型:

1、从物价上涨率角度:

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

从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放开的通货膨胀和抑制的通货膨胀;

2、从人们的预料程度,可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3、从其形成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

2、影响:

1、收入分配效应;

2、名义税制下的实际收入的变动;

3、财富分配或转移效应:

对抵押合同和养老金合同的影响;对借债合同及有关合同的影响;

4、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4、失业的含义、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衡量失业有两个指标: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其中失业率一般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2、失业按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3、失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会直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损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便比潜在GDP低2.5%;从社会方面看,失业的不利影响也是巨大的。

15、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

答:

短期消费函数为C=C0+bY,长期消费函数C=bY。

因此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

其中C0是自发消费,bY是引致消费。

16、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

答:

含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调节准备金率可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

作用:

1、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的供给量,

以刺激总需求。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和放松贴现条件以及降低准备率。

2、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货币的供给量,

以抑制总需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和苛刻贴现条件以及提高准备率。

17、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

答:

作用:

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

1、在税收方面,累进制的自动稳定机制可以很好的减缓经济波动;

2、在转移支付方面,能够影响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从而有利于减轻总需求的波动;

3、在农产品支持价格方面,政府按支持价格制度给予补贴,避免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总需求。

意义:

在经济扩张时期,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助于缓和经济衰退。

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

但是,自动稳定器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

18、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应用。

答:

含义: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给量。

作用:

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

19、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

答:

含义:

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到中央进行再贴现。

作用: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贴现条件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及放宽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及严格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

20、对外贸易乘数。

答: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

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K=1/1-b+m或K=1/1-b(1-t)+m。

21、需求的价格弹性。

答:

(1)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2)类型:

Ed>1,富有弹性,一般指高档消费品。

Ed=1,单一弹性,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

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称为缺乏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大于1。

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Ed=0,表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

其斜率为无穷大。

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

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

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Ed无限大。

教材P41图2-11(见第5页)

(3)影响因素:

购买欲望;可替代程度;用途的广泛性;使用时间。

22、财政政策的内容。

答:

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

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等。

2、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劳务和物品的支出.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持治安支出。

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3、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少税收(主要是降低税率)。

4、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增加税收(主要是提高税率)。

23、资源禀赋理论。

答:

这一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

赫认为:

两国要发生贸易需具备的条件---两国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的程度有差别;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

俄认为:

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

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

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

他们都认为:

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本国资源丰富的产品,进口稀缺的产品。

人们称这一理论为赫-俄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

它与相对优势理论的重要差别是,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以一般的均衡理论为基础,把相对优势换成比较优势。

教材P41图2-11

S

Es<1

QS

Q2

Q1

P1

P2

0

P

S

Es=1

QS

Q2

Q1

P1

P2

0

P

S

Es>1

QS

Q2

Q1

P1

P2

0

P

S

Es=∞

QS

0

P

S

Es=0

QS

0

P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