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72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必备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5 文言文阅读 专题限时集训13 文言文阅读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愧而生者,不若无愧而死。

”诸子遂止。

(节选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第十四,有删改)

【注】 范忠宣公:

范纯仁,谥忠宣。

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B.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C.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D.宣仁太后寝/疾宰辅入问后/留忠宣曰/卿父仲淹可谓忠臣/在章献太后朝劝后尽母道/在仁宗朝劝帝尽子道/卿当似之

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标志词,采用排除法。

“宣仁太后寝疾”指宣仁太后病重,后面要断开,可排除A、D两项。

“宰辅入问”独立成句,指宰辅们入宫探问病情,前后要断开,可排除B项。

故选C。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主持,管理。

文中的“知颍昌府”,即担任颍昌府知府之职。

B.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可以记事。

文中苏辙“举笏”,有羞愧之意。

C.斋戒,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D.安置,宋官吏被贬,轻者称送某州居住,稍重者称安置,更重者称编管。

B [B项,文中苏辙“举笏”,是向范忠宣公表示谢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忠宣公不畏权势,敢于直谏。

宣仁太后认为蔡確以诗诽谤自己而大怒,要重惩蔡確,范忠宣公直言劝谏,请求减轻对蔡確的处罚。

B.范忠宣公知人善任,举才公正。

吕汲公欲任杨畏为谏议大夫,多少有些出于私心的考虑;

而范忠宣公却放弃了与杨畏的个人恩怨纠葛。

C.范忠宣公沉着镇定,处事灵活。

哲宗震怒,他及时出言相劝,并指出其做法的不妥之处,化解了君臣间的一场危机,赢得了苏辙的信任。

D.范忠宣公心胸宽广,品德高尚。

为了搭救吕汲公,范忠宣公也被章惇贬谪外地;

但他还是欣然前往,并时常告诫儿子们不要心存怨恨。

B [B项,“知人善任,举才公正”错,“而范忠宣公却放弃了与杨畏的个人恩怨纠葛”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杨畏首叛汲公,凡可以害汲公者,无所不至。

(4分)

译文:

                                    

(2)江行赴贬所,舟覆,扶忠宣出,衣尽湿,顾诸子曰:

”(6分)

【答案】 

(1)后来杨畏首先背叛了汲公,凡是可以用来陷害汲公的手段,他没有什么不用的。

(4分,一句1分,语句通顺1分)

(2)江中行船,到他贬官的地方,船翻了,人们扶忠宣公出来,他衣服全都湿了,还回头对儿子们说:

“这难道也是章惇干的吗?

”(6分,一句1分)

【参考译文】

元祐三年,范忠宣公担任尚书右仆射,有一个叫吴处厚的人,把蔡確的《题安州车盖亭》诗呈上,宣仁太后见到后,大怒,说:

“蔡確把我比作武后,应当重重地责罚。

”当时,吕汲公担任左丞,不敢为此说话。

忠宣公请求减轻蔡確的罪责,太后没有听从。

忠宣公于是就乞求免除自己的职务,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担任颍昌府知府。

刘挚撤职后,哲宗与宣仁太后重新起用忠宣公担任右相。

宣仁太后病重,宰辅们入宫探问病情,(要离开时)太后留下忠宣公说:

“你的父亲范仲淹可以说是一位忠臣,在章献太后在朝时曾劝太后尽行为母之道,在仁宗在朝时就劝皇帝尽行为子之道,你应当像你的父亲一样。

”哎,宣仁太后对忠宣公的期望,朝中的各位大臣没有能比得上的。

哲宗主持朝政,吕汲公想任命殿中侍御史杨畏作谏议大夫,忠宣公说:

“天子的谏官应当任用端正之人,杨畏不能被任用。

”吕汲公正想让杨畏成为自己的辅助,对忠宣公说:

“难道是因为杨畏曾说过对你不利的话吗?

”忠宣公说:

“我不知道(有这种事情)。

”原来皇上当初召用忠宣公,杨畏曾在皇上面前说过对他不利的话,皇上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所以忠宣公并不知此事。

后来杨畏首先背叛了汲公,凡是可以用来陷害汲公的手段,他没有什么不用的。

一天,哲宗大怒,对门下侍郎苏辙说:

“你怎么敢把秦皇、汉武拿来与先帝相比?

”苏门下走下殿去等待治罪。

这时,吕汲公等人不敢仰视皇上,忠宣公镇定沉着地说:

“史书上称赞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认为他是汉朝七制之主,是近世以来的贤明君主,苏辙果真拿他们与先帝相比,这不是诽谤啊。

再说,陛下刚刚主持朝廷政务,不应当像呵斥奴仆那样地对待大臣。

”哲宗怒气稍微缓解。

退朝时,苏门下举着笏板向忠宣公表达谢意:

“您是佛一样的人啊。

”苏公与忠宣公同朝执政,忠宣公少言寡语,苏公平常对他好像有所怀疑,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贤明。

章惇掌权,吕汲公被贬谪到南方,忠宣斋戒后上书救汲公,章惇大怒,也让他降职做节度副使,贬谪到永州。

忠宣公欣然前去任职,每当他的几个儿子怨恨章惇时,忠宣公一定会发怒制止他们。

江中行船,到他贬官的地方,船翻了,人们扶忠宣公出来,他衣服全都湿了,还回头对儿子们说:

”到永州后,他的几个儿子听说少师韩维贬谪均州,韩维的儿子把少师执政时与司马君实意见多不合的情况告诉了章惇,而免于贬谪,也想把忠宣公与司马君实争议役法不和的事情告诉章惇来求得回京,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忠宣公,忠宣公说:

“我因为司马君实的推荐才官至宰相之职,同朝议论政事,意见不合的情况是可以的,你们几个却想把这作为回京的借口,不行。

心有愧疚而求取生路,不如心中无愧而死去。

”几个儿子于是就终止了这种打算。

二、(2018·

郑州二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

正德十二年进士。

授常州推官。

武宗南巡江彬[注]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

“彬党至,若等力与格。

”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

已,彬党果累骑来。

父老直遮之境上,曰:

“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

”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

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

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

“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

”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

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

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

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

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州以南诸府得安。

世宗即位,召为御史。

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

“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

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

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

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

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

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

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帝不能用。

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

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

未几,竟死。

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

张曰韬传》,有删改)

【注】 江彬:

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恃宠擅权。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时”翻译为“这时”,作时间状语,前面要断开,排除A项和D项;

“入觐”意思是“入朝见天子”,中间不可断开,而且觐见的不可能是张曰韬,所以“曰韬”不能作“觐”的宾语,只能作下句的主语,在“曰韬”前面要断开,排除B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推官,官名,唐朝始置,掌推勾狱讼之事,明朝时为各府的辅佐官,掌理刑名、赞计典。

B.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C.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D.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缉捕盗贼”不属于御史的职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

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机智上书,得以脱身。

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C.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

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

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

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疏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行”意为“巡视,巡察”,“行部”意为“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而非“率领部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5分)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答案】 

(1)常州连年灾害,物资耗尽,没有什么吃的可以给你们(招待你们)。

(关键词:

“比岁”,连年;

“屈”,匮乏;

“若曹”,你们,各1分;

大意2分)

(2)已经用重金谋取了职位,却想要他不向下面索取补偿,这一定是没有的事情(或“一定没有这样的事情”)。

“营”,谋取,谋求;

“责”,索取,索要,各1分;

判断句1分;

张曰韬,字席珍,是莆田人。

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

被授职常州推官。

明武宗南巡,江彬放纵他的党徒横行州县,他们将要抵达常州,百姓争相打算逃亡藏匿。

这时知府和武进县知县都去朝见天子了,张曰韬同时掌管知府和县令官印,(他)召集乡里父老相约说:

“江彬的党徒到了,你们要全力与他们对抗。

”又释放囚徒,让他们与乞丐各自准备瓦石等待。

不久,江彬的党徒果真接连骑马来了。

父老们径直在州境上拦住他们,说:

“常州连年灾害,物资耗尽,没有什么吃的可以给你们(招待你们)。

府中只有一个张推官,一文钱也没有,即便是想准备牲畜饲料,也没办法置办。

”说完,江彬的党徒疑心有别的变故,于是慢慢退去,速派使者禀告江彬。

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情况。

御史东郊巡视辖区经过常州,告诉他说:

“事情很紧迫啊,江彬将以其他事情为借口逮捕你。

”让张曰韬登上自己的船先出发,自己以小船尾随其后。

江彬的党徒果真大批到来,搜索张曰韬,误截了御史的船。

东郊(表面上)严令抓捕截船的人,暗中却命令慢慢进行。

江彬党徒担心御史向皇上报告,都散去了,张曰韬于是幸免。

江彬也告诫他的党徒不要四处扰乱,从此常州以南各府得以安宁。

世宗即位,召他为御史。

杨廷和等人争论织造利弊的时候,张曰韬也向上进言:

“陛下既然称赞阁臣所奏是爱国君同情百姓,这表明知道织造的危害。

既然已经知道了,却还不停止,实在是由于信任的大臣不够专一,而众小人干政啊。

自古未有众小人在朝内蒙蔽皇上,而大臣能在朝外尽忠的。

崔文等几个小人曾经扰乱先朝,现在又蒙蔽惑乱圣主之心,私下里作威作福。

陛下为什么放任他们肆意营私,不早点加以贬斥驱逐呢?

我听说织造这一官职,行贿数万金才能得到。

已经用重金谋取了职位,却想要他不向下面索取补偿,这一定是没有的事情。

”皇帝未能采用。

席书因皇帝的旨意而被任命为尚书,张曰韬与同僚胡琼各自直言上书竭力争辩。

受杖刑后,仍然口述奏疏弹劾奸人陈洸的罪行。

不久,竟然死去。

隆庆初年,被追赠为光禄少卿。

三、(2018·

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

贡生,入赀为知县。

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

时山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

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

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

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

既而帑金不足,倾囊以济之。

洊饥之后,民多流亡,出私钱为偿逋欠,购牛种,招徕复业。

三十四年,授浙江定海县,故舟山也。

设治未久,XX草创。

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地瘠民贫,完赋不能以时,逾限者先为垫解,秋后输还。

旧有涂税,出自渔户网捕之地,后渔涂被占,苦赔累,为请罢之。

地故产盐,无灶户,盐运使屡檄设厂砌盘,官为收卖。

燧持不可,请仿江南崇明县计丁销引,岁完盐税银四十二两有奇,著为例。

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

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

学额多为外籍窜冒,援宣平县例,半为土著,半令他县人认垦入籍。

又以土著不能副额,扩建义学,增廪额以鼓舞之,文教兴焉。

民间日用所需,多航海市诸郡城,关胥苛索,请永禁,立石海关。

海屿为盗薮,随监司历勘,凡羊巷、下八、尽山诸岛皆查,所获权度要害措置之,盗风顿戢。

同归域者,海上死事诸人瘗骨处,捐赀修葺,建成仁祠,以劝忠义。

五十六年,卒于定海。

士民援唐王渔、宋赵师旦故事,留葬衣冠,奉祀于义学,名之曰蓉浦书院。

蓉浦,燧自号也。

遗爱久而不湮,光绪中复请祀名宦祠。

燧任定海前后二十二年,后虽擢官,迄未离任。

(节选自《清史·

缪燧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B.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C.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D.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百余所”修饰“塘碶”,指一百多所海塘水闸,后面要断开,可排除A、C两项。

“缮城浚濠”两个动宾短语并列,指修缮城墙,深挖河道,前后要断开,可排除D项。

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贡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

B.山左,此指山东省。

中国古代,以东为左,山东省位于太行山东侧,故有此称。

C.葬衣冠,即埋葬衣冠。

文中是百姓在定海县为缪燧建造衣冠冢以表纪念之情。

D.光绪中,是年号纪年,与姜夔《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纪年法完全相同。

D [D项,“淳熙丙申”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缪燧舍私济民。

任沂水县令时,倾尽钱财帮助灾民;

在连年饥荒后又拿个人钱财购买牛和种子以吸引流民回乡复耕。

B.缪燧减赋免税。

渔户因渔涂被占而遭涂税之苦,百姓出海购买日用品而遭关卡胥吏索重税。

经缪燧努力,这些税皆被免除。

C.缪燧查寇缉盗。

定海县海域盗贼猖獗,为清剿盗贼,缪燧亲随有关官员到各岛缉查;

抓捕的盗贼依法处治,盗风遂敛。

D.缪燧劝学兴教。

为改变定海县教育现状,缪燧葺学宫,扩义学;

借鉴其他县均分学额、增加廪额等经验,文教遂兴。

D [D项,从“援宣平县例,半为土著,半令他县人认垦入籍。

又以土著不能副额,扩建义学,增廪额以鼓舞之,文教兴焉”等句可知,增加廪额不属于其他县经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

(2)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

【答案】 

(1)(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认为违旨)没有采纳。

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上奏请示,得到允许。

(1句1分,共5分)

(2)定海县十三四岁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

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

(第一句2分,其他每句1分,共5分)

成为贡生,取得做知县的资格。

康熙十七年,被授予山东沂水县县令。

当时山东发生饥荒,朝廷使臣开仓救济百姓,打算到济南购买米粮。

缪燧认为济南路途遥远,往返需要耗费时间,况且运费很多,不方便。

(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认为违例)没有采纳。

不久库存银钱不足,缪燧倾尽所有来救济百姓。

连年饥荒后,百姓大多流亡,缪燧拿出个人钱财为他们偿还拖欠的赋税,并替他们购买耕牛和种子,吸引他们回乡恢复耕种。

三十四年,被授予浙江定海县县令,就是以前的舟山。

设县不久,百废待兴。

此地海水多,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他就修筑塘岸来防御海水,积蓄淡水,修复海塘水闸一百多所,开辟的农田日日增多。

修缮城墙,深挖河道,修缮学宫,建造祠庙,劳役很多但做得井井有条。

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不能按照期限缴纳赋税,缪燧规定超过期限的,官府先为其垫付,垫付部分秋后交还。

此地旧有滩涂税,由渔户负担,后来滩涂被占,百姓苦于(继续纳税的)亏耗负担,缪燧为百姓请求废除此税。

此地原本产盐,没有制盐的人家,盐运使屡次下文书设场砌盐盘制盐,官家进行收卖。

缪燧认为不可,请求仿效江南崇明县按照丁口发放营销凭证,每年缴纳盐税银四十二两多点,记为定例。

定海县十三四岁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

当地学额多为外籍学员暗中顶替,缪燧援引宣平县旧例,一半名额给当地居民,一半让其他县的人到此处认领土地耕种并加入当地民籍。

又因为当地学生仍不满额,缪燧扩建义学,增设官府发放口粮的名额来鼓舞他们,于是文教兴盛。

百姓的日用品,大多需要渡海到周边郡县购买,关卡吏役乘机勒索,横征重税。

缪燧请求永远禁止,并在海关竖立石碑以告后世。

定海诸岛是强盗聚集的地方,缪燧跟随监司到处勘查,凡是羊巷、下八、尽山等岛屿都缉查,所抓获的盗贼根据罪行轻重分别处治,盗风顿时收敛。

同归域是海上殉难者们埋骨的地方,缪燧捐资修缮,建成仁祠,来劝勉忠义。

五十六年,死于定海。

士民援引唐王渔、宋赵师旦旧例,建造衣冠冢,在义学供奉祭祀他,并把这里命名为蓉浦书院。

蓉浦,是缪燧为自己起的号。

他流传于世的德行长久不湮灭,光绪年间将其牌位入祀于名宦祠。

缪燧任定海县令前后二十二年,后虽升官,但始终没有离任。

四、(2018·

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

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

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注]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

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

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

又言:

“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

”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

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

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

“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

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

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

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

”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

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

存建言:

“兵役不息,生民疲弊。

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

”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

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

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

存言:

“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

”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

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

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

久之,以吏部侍郎致仕。

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

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

“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

”讫不徙。

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节选自《宋史·

张存传》,有删改)

【注】 身言书判:

吏部选官的一关,其内容,先试书判,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

再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B.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