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47596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5.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最重要的,医院不能给病人带来伤害。

-南丁格尔,一直以来,我们在做任何一项诊疗活-动时都在考虑:

这样做我安全么?

金钱买不来健康,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临床医务人员最有感触的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关爱您的病人关爱您自己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利己利家利社会,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医护人员在护理或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

我国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起步较美国晚,在90年代后期有了这方面报道,在本世纪初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毛秀英致力于护理专业职业防护的调查研究,大量的数据表明“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目前她仍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卫生部于2004年4月颁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2009年3月2日发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但到目前为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发生感染并未列入职业病的范畴,国家也未强制医院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院方与此相关的经费投入一直不足。

如何让院方支持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做大量的基础工作。

在美国,医务人员每天约发生1000次针刺伤或其他锐器伤。

我国每年各种注射30亿次,锐器伤发生可达100万人次。

多项研究证实HIV、HBV、HCV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传播,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

停止针刺伤害2009.10,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大约1.5亿都有慢性肝炎,最终肝衰竭或肝癌丙肝90年代以后呈上升趋势,感染率约为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HIV感染案例-来自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幸福:

上周发生一例HIV职业暴露,检验科人员在为一患者抽血检验肝功能,(后调查知道该患者是艾滋病人,正在接受抗病毒服药治疗),刚抽完血,患者猛抬上肢造成检验人员刺伤手指造成暴露,局部立即进行挤冲消处理,同时做监测,抗病毒药立即服用,第二天出现药物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对症处理,输液三天好转,6周、3、6、9个月追踪监测,现在家休息。

落花生:

我院07年底抢救一例刀刺伤,多处刀伤,脾脏破裂,大出血休克,急诊科、外科、手术室等13人参加了抢救,当时病人像个血人似的,当时抢救时一名手上有伤,手术时病人的血液喷溅到医生到眼睛里,一名护士的手被刺伤,其他10人均接触到病人的血液。

结果病人生命转危为安,该病人的检验结果却显示HIV(+),当大家知道职业暴露时,特别的紧张,医院立即采取措施,逐级上报,并送13人到省疾控中心抽血、筛查、咨询、服药,院内医学观察6月,每次各项检查无感染后,解除观察。

丙肝感染案例-来自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fengqinxu:

有一轮科医生值夜班后,第二天给一丙肝患者进行血气分析,不慎被沾有病人血液的针头刺伤,当时做了局部处理,到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做了本底的检查,二个月后复查HCV-IgG阴性,可是第三个月出现肝炎的症状,并且丙肝的一系列检查均为阳性,为感染了丙肝病毒,立即给予干扰素进行治疗十个月,复查治愈,花费近十万元,虽然医院给予全报,但用药的副作用很大。

冰山图,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

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

10-15%AIDS明确诊断,85-90%HIV感染者未被诊断,锐器伤发生地点锐器伤发生频率较高的地点主要为普通病房及手术室,其他依次为ICU、医废暂存处、急诊科等,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地点以普通病房、手术室、ICU为主;医生锐器伤多发生于手术室;医技人员锐器伤多发生于检验科、门诊抽血等工作场所,工勤人员主要发生于普通病房及医疗废物暂存处;其他人员则以发生于普通病房及手术室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地点构成比,锐器伤发生地点:

-普通病房45.73%-手术室27.24%-ICU8.33%-医废暂存4.98%,造成锐器伤的医疗器具医生主要以手术缝针及注射器针头损伤为主;医技人员主要以注射器针头及采血针为主。

总体而言,静脉输液头皮针、注射器针头、缝合针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

造成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构成比,引起各类人员损伤的器具-头皮针33.91%-注射器针头27.09%-手术缝针19.76%,造成锐器伤的操作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将针头放入锐器盒时发生锐器伤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回套针帽时、手术缝合时、医疗废物处置时等。

造成锐器伤的操作种类构成比,引起各类人员锐器伤的时机针头入锐器盒16.48%回套针帽14.16%手术缝合13.99%医废处置11.58%,上报率普遍偏低,1.无报销制度,所以认为报告没意义,这是导致不上报的重要原因2.培训不到位,不知道要报告3.多数人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暴露源没危险或受伤不严重4.因工作忙而忘报,暴露源追溯率普遍偏低,1.锐器无法确定来源2.病人已经无法追踪3.无追踪的意识4.麻痹大意,心存侥幸,锐器伤发生的四个高危环节,1.针头入锐器盒2.医疗废物二次分拣3.回套针帽4.手术缝针,发生锐器伤的器具,器具从高到低依次为:

输液头皮针、注射器针头、手术缝针。

锐器伤的高发人群主要为工作510年的临床护士及医生。

安瓿瓶的损伤率较高,原因是安瓿瓶设计不合理,不易掰开,常在非划痕部位碎掉。

经调查某外科有42张床,治疗护士一人一天要掰安瓿约310-350只,这么大量,护士在操作时很难按照标准操作,大多徒手去掰,因此损伤率高。

当发生职业暴露后你如何处理?

自行用消毒液消毒即可?

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水及清洗冲洗,科室内有备肥皂水吗?

为何职业暴露后要用肥皂水处理?

因为:

肥皂水属于碱性液,能中和毒素,PH试纸:

碱性显示绿色,酸性显示红色,工作中有何增加感染危险性的暴露因素?

受损的伤口较深,接触污染血液的量多,空心针头刺伤比实心针头的危险性大,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可以见到的血液,器械曾置于患者的动、静脉血管内,体液离开身体的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大,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2010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中国卫生部网),在医院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多种损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

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

(一)生物性职业危害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流感和支原体病毒等。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

生物性因素,

(一)生物性职业危害大多数的职业暴露是不至于引起感染的,引起感染的因素包括:

病原体的种类什么样的接触接触的体液量接触患者体液中病原体的含量,生物性因素,针刺伤后是否引起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还与针头种类及受伤时是否戴手套密切相关。

同一直径的静脉穿刺针比缝合针可携带更多的血液,针头越粗、刺入深度增加或直接刺入动静脉则感染的机会增加。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因此,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洗手,手是致病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洗手时注意掌握正确的洗手顺序、方法及范围,手的各个部位都应洗到并冲净,洗手后,手不应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洗手,手是致病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罩;

(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一只新的口罩;(3)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挂于颈脖上;(6)先戴口罩洗手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后再摘口罩。

(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口罩使用指南,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

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用于不同的患者,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治疗病人结束后,用肥皂洗手。

使用一次性纸巾擦干。

接触传染性病人或物品后,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检查有口腔病损的病人有机会接触血液、唾液,应戴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丢弃。

治疗每个病人后使用新的口罩。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不戴手饰,不留长指甲。

禁止在诊室饮食。

工作时穿工作服,戴手套、防护镜、口罩,治疗时避免接触无关区域。

护士在清洗消毒器械工作中,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本身,还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所以护士除了在消毒过程中戴手套外,还养成用钳子取污染的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正确穿脱隔离衣,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其他防护工具的使用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如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在处理大出血的患者时要考虑戴防水围裙;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则应戴护目镜和面罩;妇产科护理人员辅助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避免羊水喷溅造成的污染等。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1、临床使用中的消毒剂:

甲醛、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期接触可引起视力下降、神经系统的损伤及头痛、心悸、失眠等。

化学性因素,

(一)化学消毒对人的影响,

(一)化学消毒对人的影响,2、各种化疗药物和抗生素医务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这些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挥发入空气内的微粒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可致白细胞(WBC)计数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疲劳、皮肤过敏,重者可致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过敏性休克、猝死等。

化学性因素,

(一)化学消毒对人的影响,3、各种毒性垃圾血压计、体温计、荧光灯等损坏破碎后漏出的水银,占医院卫生材料绝大部分的一次性PVC产品等等,均可造成人体的慢性中毒和其他危害。

化学性因素,

(一)化学消毒对人的影响,4、各种废气、污染气体医院工作环境复杂,各种废气、污染气体对医务人员均可构成职业威胁。

有报道显示,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化学性因素,

(二)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含氯消毒剂的防护:

储存时应注意存放在阴凉处,以防止有效氯的挥发。

在配制过程中严格按照配制原则,水温不宜过高,最好不要超过30度,先兑水,再向水内兑药液。

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护橡胶手套、口罩避免直接接触,配制完后应立即清洗手套,双手皮肤并密闭容器。

由于用热水配置会引起有效氯快速挥发,挥发氯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研究已表明大量氯可使人出现窒息、昏迷等。

化学性因素,治疗护理过程中接触到的粉尘可引起呼吸道的损伤;病室空调、床头传呼器、蒸汽开热水桶、净化设备、消毒机等的噪声可引起医务人员易疲劳、烦躁、头痛、头晕等;X线、同位素、紫外线等可致人体WBC计数下降、抵抗力降低、电光性眼炎等;长期在病房来回奔走,可致腰肌劳损、静脉曲张。

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防护措施,治疗护理过程中接触到的粉尘时必须戴口罩;各类仪器发出的声音尽量调低,减少呼叫铃呼叫率,实行床边工作制;紫外线灯照射时戴防护眼镜;减少伸腰、弯腰等动作。

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

社会对医护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

长期的三班倒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加重,角色及生物钟紊乱。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压力对策,有宽容的力量:

允许自己犯错更要允许别人犯错。

鼓励求助让压力在你转换下变成动力!

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不攀比感谢困难,感谢批评、感谢挫折!

-是它们让我们成长觉得受伤害时的心理调适(他/她不是坏人,他/她曾经帮助过我,他/她是无心的,这是他/她个人习惯)让丈夫/妻子及子女承担家庭的责任,做人不要太认真,做事一定要认真,危险性:

HBV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大量存在,每毫升血液中有近1亿个病毒颗粒,如果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并已经产生了免疫力,基本上不会被感染,而普通人群对HBV易感。

只需极少量(10-4ml)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即可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10-7ml)血液可致隐性感染。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危险性:

没有经过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者,若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针头刺伤或割伤一次,其感染的几率是6%30%,若该患者HBeAg阳性(乙肝二对半的第三项),则感染的机会增加至27%43%。

医务人员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率是1.2%10%。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发生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后局部要紧急处理(立即从近心端到远心端挤压伤口,同时用肥皂水及清水冲洗10分钟,再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伤口)。

因为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可以减少职业感染的几率。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发生意外伤害后,源患者和伤者都应及时验血。

及时报告科内主任或护士长、负责人及时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根据伤者情况进预防用药及指导伤者定期血清学追踪,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曾注射疫苗的或抗-HBs水平不详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乙型肝炎暴露,注意:

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应以24小时内(最好不超过7天)接受注射。

乙型肝炎暴露,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通过主动免疫使身体产生抗体。

新参加工作的医务人员,在进行常规体检的同时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若以上三项指标均阴性。

一般经过3次疫苗注射后,大部分人(90%95%)都可以产生免疫力。

乙型肝炎预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受伤部位是眼睛,用无菌纱布饱醮生理盐水擦拭或用不带针头的针筒冲洗,或使用洗眼器冲洗眼睛)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预防性用药:

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

随访和咨询的内容包括: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安全注射安全注射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的注射。

其中包括:

1.注射人员戴无菌手套进行注射。

2.被注射者的注射部位干净被消过毒。

1.对接受者无害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查对制度、用药观察,2.减少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自我保护方面,化疗药物配置、使用合格注射用具、取针头和毁型,3.不使废弃物对他人构成威胁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管理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物混在一起,尽快将用过的注射器、锐器、手术刀片直接的放入坚固、耐穿破的容器内,容器外表应有醒目的标志。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锐器盒放置于干燥,人少地方,避免放于潮湿地方(由于潮湿引致锐器箱易被锐器突出箱外,增加安全隐患),锐器若突出于锐器盒及时借助工具将利器放入锐器箱,勿用手直接接触锐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所有操作后应由操作者自己处理残局,避免意外刺伤的发生。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得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室内不宜留人,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应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以防结膜炎和皮肤红斑的发生。

在消毒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有强氧化作用,能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中传递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将手术刀放在变盘中传递,避免手-手直接接触。

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曲或折断针头。

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使用安全套,避免刺伤。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站立工作时尽量减少长期伸腰、弯腰等动作。

坐位工作时,调整好桌椅的高度,使机体处于舒适状态,并注意胸部与桌边缘应有一定距离,以一拳为宜,不可全身扑于桌面工作。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长期站立会引起静脉曲张。

措施:

可穿大隐静脉弹力袜,适当的压迫下肢血运以减少发生率。

也可在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避免有未经清洁、消毒的手去触摸自己的脸部。

增强机体抵抗力,并定期健康体检。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注意事项,个人防护,关键在于预防为主,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卫生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职业暴露预防,去除伤害减少不必要的注射;使用无针系统工艺控制使用安全器具最有效工作实践控制防止重复盖帽,正确使用锐器收集器个人防护设备(PPE)、疫苗接种眼罩、口罩、手套等最低效2009年3月2日发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锐器伤的预防措施,1、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2、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实施手术时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传递刀剪等锐器时应使用弯盘。

3、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套不可双手覆帽。

如要回针帽,可用单手技术;4、操作完毕后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尖锐物品立即装入锐器盒内,严禁处理前折弯或打断针头,必要时用钳子夹住针头拔出;,5、在加药液折安瓿时戴手套,采用专制折安瓿器折断安瓿,不用手直接折断安瓿,可有效避免折安瓿时玻璃划伤双手,6、诊疗和护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尽可能使用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真空抽血设备、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带有安全滑套的针筒,可阻止和减少锐器伤害的发生7、给躁动患者进行操作时应有助手协助和必要的约束措施。

国内锐器盒现状,83,医疗废物二次分拣,84,将血标本放入试管内,双手盖上针帽,收拾手术污物,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注射,分离输液器时,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缝合中,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健康状态决定接触后造成感染的几率接触的频率接触频率高的人感染几率大安全措施采用安全措施和正确方式自我保护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实施,医务人员因素,六、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刺伤深度越深几率越高接触的血量感染HIV每ml有1100个病毒颗粒感染HBV每ml血中有1亿个HBV病毒接触路径针刺感染大于黏膜感染刺伤时间长短时间短感染几率小,刺伤相关因素,血源性职业暴露因素防护措施,2000年11月6日美国通过了针刺安全和预防(2001年4月18日开始在法律上生效),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标准预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必考虑其诊断)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标准预防,隔离对象:

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

防护:

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隔离措施:

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手卫生:

洗手和手消毒;戴手套;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进行内窥镜检查、拔牙、镶牙等与病人血液接触工作时,须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防护镜。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手套。

手套,减少病原体迁移到手上或从手上迁移出来的最好方法如果规范地戴手套及更换,成本效果好降低病原体双向传播的危险明显减少被针头刺破皮肤的几率,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使用手套不能替代手部清洁不论洗手或擦手,除了在护理患者不得已,不得接触环境物表,99,免疫预防,乙肝疫苗接种对高度易感的科室如:

感染科、外科系统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透室、急诊室、消毒供应室等医护人员应接种乙肝疫苗,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建议1、乙肝职业暴露人员如HbsAb()HbsAg(),未接种过乙肝疫苗,24小时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注射,即6个月内完成3次乙肝疫苗注射(0、1、6);如以往接种过乙肝疫苗,无抗体产生,除24小时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外,强化注射乙肝疫苗一次。

2、乙肝职业暴露人员HbsAb(+),定量10iu/ml,除24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外,需强化注射乙肝疫苗一次。

、乙肝职业暴露人员如HbsAb(+),定量.10iu/ml,则不需预防用药。

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

目前暂无适用于HCV暴露后的预防治疗。

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建议。

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u/次,每周一次,连续3周。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及时处理原则及时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为避免此类事件职业损伤的发生,我们医护人员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加强免疫预防接种职业暴露是可防、可控的!

B医生的处理:

处理恰当?

基本恰当,但未用肥皂水冲洗,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体,可中和毒性。

工作中要时刻提高警惕,持利器时勿针头对住他人。

“没有员工的自身健康,何来患者的健康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