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78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docx

全国各地历年高考模拟试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

全国各地高中历年模拟试题分类精编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2.1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一个为信念顽强攀登的老人

刘元举

1年10月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傅聪先生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

我是头一次聆听傅聪先生的演奏。

傅聪出现时,一派庄严肃穆状。

他穿着黑灰色唐装,头发梳理得光亮而纹丝不乱。

他的脸色比平时略显苍白,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暗下去时,亮如一块凸现的岩石,显露出个性的凌厉锋芒。

2②当他第一次触键时,我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

随着节奏加快,力度速度同时如五彩绽放,这个老人便在这种热烈绽放中开始了紧张的驾驭。

他像竭尽全力在拼搏,在追赶。

头,居然也在帮着手指剧烈运行,剧烈摇摆。

本来纹丝不乱的头发,瞬间迸散开来,像浪花被礁盘撞出一片破碎的璀璨。

这就是72岁的傅聪。

在疯魔般摇摆头颅的同时,也在残酷地折磨着他的十指。

那是两个黑色的精灵,黑色是手套。

不同的是,黑色手套包裹下的十指只有前半截指骨露出来,于是,这半截指骨在键盘上跳动闪烁得如同鸡啄米一般。

③有人哭泣了。

不知道是什么真正打动了这位观众。

是傅聪还是莫扎特。

莫扎特K595我不曾查过任何资料,我只是在倾听傅聪演奏时的后半部,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令我在憋闷已久之后,骤然得以释放。

随后,我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巨大激动,如惊涛扑岸,卷起千堆掌声,惊雷裂帛。

傅聪苍白的脸上终于泛起松弛的笑意。

他在掌声与鲜花簇拥中,一次次往返于舞台上,却就是不肯弹下一曲。

④尤大淳先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深钢琴演奏家,他非常钦佩傅聪先生。

他在听完K595最后一个音符之后,激动地站起来长久鼓掌。

他在向傅聪先生祝贺时说,50年前,他听傅先生弹这首曲子时,有个连音弹得与这一次有变化。

他用手指弹动着,上一次与这一次的变化区别。

半个世纪,他居然有着如此精细的区分判别。

⑤巴什基洛夫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的祝贺带有他的音乐顽童的可爱天性。

他在傅聪弹完后赶到后台时,激动地一把搂抱住傅聪。

他说他仿佛又听到了50年前的演出。

那是1956年,傅聪在莫斯科的成功演出,那一次他也是弹的这首K595。

当时,年轻的傅聪以其天才的音乐感受赢得了年轻的巴什基洛夫的热烈称赞,顿时他们成为好朋友。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同样苍老的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⑥傅聪头一次演奏莫扎特是在1955年的华沙。

当时满城买不到莫扎特的谱子。

香港也买不到总谱,最后是英国一家著名书店的老板将总谱寄至华沙,这才到了傅聪手里。

⑦年轻的傅聪捧到了总谱,简直如获至宝,将总谱上的协奏曲轮番弹奏:

当时在华沙的乐队都希望跟他合作,都希望能够看到他的谱子。

他的这本华沙惟一的莫扎特总谱便在各大乐队中传抄开来。

有的协奏曲傅聪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弹,乐队成员先下手练着,等傅聪抽出时间索回谱子,才开始练,练熟后再与乐队合。

当时傅聪在华沙相当受欢迎,受欢迎的场面完全来自他对于莫扎特的演奏。

⑧从头一次弹莫扎特到现在,恍然半个世纪。

而莫扎特只活了36岁。

弹过半个世纪莫扎特的傅聪,缘何还在苦苦地弹奏莫扎特,而仍然对自己不满意呢?

72岁的傅聪与36岁的莫扎特,相差一半的年纪,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就是说,作曲家与演奏家究竟什么关系?

作曲家为何作的曲子令演奏家苦苦探索而永无止境呢?

⑨他说,音乐是可以成长的。

他的所谓成长,就是说音乐可以不断被人们开掘和发现。

他说他年轻时弹莫扎特发现一些东西,年老时也发现了一些东西,不过昨天发现的东西与今天发现的东西不同,不断否定之否定。

只要每次能够发现一点儿,就是蛮喜欢蛮快活的事情。

⑩傅聪每天要练十几个小时的琴,一位72岁的老人,怎么吃得消呢?

他苦笑着说,想拿出点好东西。

没办法,不练是肯定拿不出好东西的。

他对自己相当苛刻,他心性高远。

而他的手指又如同日薄西山,不可挽留地僵硬生涩,以至于无法达到他希望达到的灵性柔韧。

于是,他惟一的可能便是永无止休地与他的十指搏斗、拼命。

常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情令人动容。

我感觉到他在竭尽全力进行一种神圣的攀升。

他像那个著名的希腊神话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

他推着的石头越来越沉重,他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但是,他肯定抱定了将巨石推上山巅的信念。

他——一个为信念而活着,一个为信念而顽强攀登的老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9.第二段开头,作者从傅聪第一次触键,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联系全文,作者使用了“苍老”这个词的用意是什么?

(4分)

 

20.文中哪些信息能够印证老人的“攀登”精神,请分条解析。

(4分)

 

21.文中第④⑤段是否多余?

请简析你的看法。

(4分)

 

22.有人认为,当初在华沙,人们关注的不是老人的音乐才华而是莫扎特的音乐总谱(见第⑦段),那么,老人的成功纯属偶然;也有人认为,用一生时间演奏别人已经谱好的音乐,人们的感觉也是同样的(见第⑤段相关表述),这样的音乐人生缺乏创造性。

你赞成这两种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

(二)实用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

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

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

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当天晚上,在火烧赵家楼后,有32名学生被警察逮捕,其中有20名是北大学生。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

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

“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19.在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4分)

答:

20.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21.文中说: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蔡元培先生对待学生游行请愿的态度的看法。

(4分)

答:

22.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

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6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柏杨:

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

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

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

”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

”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

柏杨自己也曾说:

“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他自评道:

“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

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

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

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

”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

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

”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

“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

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

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 

一位网友说:

“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

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9.文章开头为什么引用陈建功的话?

(2分)

20.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有哪些作用?

(4分)

21.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

(6分)

答:

22、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

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6分)

答:

 

四、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严文井:

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严文井爱猫。

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他回答道:

“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

“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

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

“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

”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

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

“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

“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

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

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

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

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

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

“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

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2005年,严文井离世。

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

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

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

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

(选自2007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注:

严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16.下列不能反映严文井“柔和”的一项是(3分)

A.对妻子的爱久远而深沉,用唯美、感性的文字纪念妻子。

B.善于发现诗意和美,甚至在检讨书的开头描写了一位红衣少女。

C.乐于助人,用善意温暖了难友原本绝望的心。

D.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了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B.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既写了他在文革中被夺权,又写出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表现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C.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保持着浪漫精神和乐观态度。

D.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又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18.为什么严文井要画那幅自画像?

(6分)

19.有人问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之间的关系,严文井好像并没有回答二者之间的关系,

你怎样理解这一回答?

(6分)

【答案及解析】

一、

(二)18分

19.表达了傅聪演奏音乐时的专注与凝重;与下文形成对比,强调傅聪与衰老抗争,为信念顽强攀登的精神。

20.

(1)年届古稀,举办专场音乐会,动作神态高度投^,获得掌声雷动;

(2)年届古稀,依然拥有最忠实的乐迷和音乐界朋友;(3)年届古稀,每天十几小时练琴,以期获得来自音乐的新发现。

21.不多余。

(说明老人的音乐影响地域广泛,由中国到外国,承接上文,侧面体现了专场音乐会的巨大成功(2分);

(2)说明老人长期对莫扎特音乐的执著,由今追昔,开启下文,引出下文半个世纪前在华沙的演出情形。

(2分)

22.参考答案一:

(1)他的成功不属偶然。

英国一家著名书店将总谱寄给华沙,这才到他手里。

说明成功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巴什基洛夫和他交朋友,是因其天才的音乐感受;倾尽一生钟情于莫扎特,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必然成功。

(3分)

(2)他的成功属于偶然。

当时的华沙特别看重莫扎特的总谱,而他是持有者。

人们对莫扎特的热爱激发了他,让他从此走上了成功道路;音乐是可以成长的,弹过半个世纪莫扎特的傅聪,依然对自己的弹奏不满意,人们只是从某种程度上欣赏傅聪在表现莫扎特音乐上所赋予的热情,或者说,傅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只是巧借了莫扎特的名气。

(3分)

参考答案二:

(1)这样的音乐人生值得肯定。

每个人的价值观、成功观是不一样的,傅聪总能从莫扎特的音乐中挖掘、发现新的东西,对他而言,就有意义;莫扎特的音乐能让人的“憋闷”得到“释放”,具有永恒的音乐“魅力”,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源源不绝的生活感悟。

(3分)

(2)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肯定。

从效果上看,古稀之年的傅聪并没有弹出他在50年中对莫扎特音乐的新发现,这从巴什基洛夫的感觉上可以看出。

永恒的音乐固然可以带给人们永恒的享受,但是作为一个个体人,倾尽一生只是在伟人的探索中充当“留声机”,未免显得固步自封。

(3分)(考生可灵活选择角度,意思对即可)

二、19、

(1)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的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

(2分)

(2)蔡元培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倡导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

(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20、

(1)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2分)

(2)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博大胸襟。

(2分)

21、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游行请愿阻挡的言行,表明他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

他是尽力地想保护北京大学独立自由的环境,保护学生不受伤害。

从后文蔡先生决一心营救被捕学生可知。

(2分)今天看来,蔡先生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徒手请愿用处不大,反而会给中国将来的栋梁之材带来危险。

(2分)

22、

(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

(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

(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

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

(4)他热爱学生。

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

(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每条2分,答出其中的3条即可得满分)

 

三、19.领起下文,奠定基调。

20.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

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象。

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22.

(1)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2)以杂文体写历史,借古讽今。

(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3)看《茶馆》时,思考中国百年历史遗留当今的问题。

23.

(1)思想深刻,笔力犀利,批判现实。

(2)强烈的爱国忧国。

(3)正直,率真,为平民代言。

(每点2分)

四、选做题:

乙、实用类文本(18分)

16.D(表现其严谨的态度)

17.B(“恶势力正面交锋”无中生有,下文的检讨书表现其韧的战斗精神,而且正面交锋也不符合他柔和的特点。

18.(6分)

(1)作者自画像,嘴和脸都扭曲了,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扭曲压抑的象征;

(2)也表现了他勇于正视过去、剖析自己的精神;

(3)他担心自己的回忆录会伤害别人,用这种曲折的方式严肃地反思文革。

(每点2分)

19.(6分)

(1)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

(2)只有拥有孩子一样的眼睛、心灵、幻想和浪漫,才能写出童话。

(3)作者的回答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是他可贵的童趣和柔和的美感的写照。

(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