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8620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7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docx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

安全生产培训教材

(共1・23页)

案例回放:

 

1.2010.9.9上午

小食堂吴菊芳工伤

2.2010.11.5上午

五金莫进波工作

3.2010.11上午

朱景祝车祸

4.2011.7

一例脑梗塞

第一章安全生产概况

一、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安全第一”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当安全与生产、效益和速度相冲突时,必须首先保证安全。

2.“预防为主”要求我们在工作屮时刻注意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生产各环节,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流程,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发现事故隐患要立即处理,自己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

3.“综合治理”就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人管、法治、技防多管齐下,并充分发挥社会、职工、舆论的监督作用,实现安全生产的齐抓共管。

安全:

人们没有受到威胁或伤害的一种状态,或受到威胁或伤害在

5%以下

危险:

有受到威胁或伤害的一种状态,或受到的威胁或伤害在5%以上

安全是相对的5%

危险是绝对的100%

第二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一、公安机关、安监局、消防局、村委

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

其原则

1.“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预防为主”

4.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

5.监察与服务相结合

6.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第三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一、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安全生产法》

1、《安全生产法》五项基本原则:

1.人身安全第一原则2.预防为主的原则3.权责一致4.社会监督5.综合治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7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4月29日

6、《职业病防治法》

二、行政法规

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6月1日实施

2.《工伤保险条例》

三、规章

1.《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1)不得以货币或其他替代应当按规定配备的劳动用品,(举例:

多给点钱不发劳动用品),劳动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得超过使用期限。

只顾一头王培琪作

2)未按规定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不得上岗作业。

举例:

防护用品质量要求?

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举例:

1)国家安全方针、政策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

2)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3)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管理和救援组织及事故调

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4)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5)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6)典型事故和应急救援案例分析

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四、国家标准

1.设计、管理类标准

1)作业环境危害方面(设计卫生标准、体力劳动强度、高低温作业、

有毒作业、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等)

2)事故管理方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火灾、致残程度等)

2.安全生产设备、工具类标准(安全生产设备、工具设计原则及安全卫生标准,易发生事故的机械类安全卫生标准,压力机械类安全卫生标准)

3.生产工艺安全卫生标准(粉尘防爆、氢气使用、水泥、陶瓷、玻璃防尘技术)

4.防护用品类标准(安全帽、过滤式防毒面具、焊接眼面防护具、手套、

静电工作服及鞋

第四章安全生产主要法律制度

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保障制度

3.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

4.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5.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

6.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

第五章安全生产责任追究

1.刑事责任:

是指责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刑法坐牢”,,,,,(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等)

2.行政责任:

是指责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由人民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处罚”,,,,,,(挪用保险金、挪用公款、违规操作、违章指挥、超过核定的生产能力、强度,隐瞒存在的事故隐患、拒绝检查等)

3.民事责任:

是指责任主体违反安全生产法律规定造成民事损害,由人民法院宣判“赔偿”,,,,,举例?

4.纪律责任:

是指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行为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除了

“处分”以外,“没收”违法违纪所得、追缴、退赔(弄虚作假,骗取安全生产相关证照、贪污受贿等)

1.人员安全素质:

指安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安全知识与技能要求的

总和包括:

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安全技能知识、文化知识结构、心理应变能力、心理承受适应性能和道德行为约束能力.

2.人员安全行为:

指安全素质的外在表现,安全素质决定着安全行为包括:

情绪、气质、性格、社会知觉、价值观、风俗、环境及物等影响、调节、激励、控制人员安全行为

3.—般作业安全管理:

4.特种作业及人员安全管理

特种作业包括哪些岗位?

电工、切割、焊接、起重作业、爆破作业、高空作业、矿山作业、危险

品运送、锅炉作业等

5.人员安全培训

1)达到“应知、应理解、应会”

2)三级教育:

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

3)四新:

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

第七章安全警示标志

1.安全色

红色:

表示禁止、停止、危险以及消防设备的意思

蓝色:

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意思

黄色:

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

绿色:

表示通行、安全和提供信息的意思

2.安全标志

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主要分成四大类:

禁止标志、

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共有66个

3.安全线

安全线用白色,宽度不小于60毫米

4.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別色和安全标志

水:

艳绿色,空气:

淡灰色,酸或碱:

紫色,液体:

里色,水蒸

气:

大红,气体:

中黄色,可燃液体:

棕色,氧:

淡蓝色

第八章作业现场材料码放管理

通道要求

1.通道要用黄色线明显标识:

通道宽度、高度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办理

2.安全通道上不得堆放作何物品

3.通道应平整,不得凹凸不平,无积水、无油污

4.导线、管道不得横穿通道,防止磕碰

二、操作场所地面的要求

1.操作场所地面不应存放不用的物品

2.导线、管道不得影响作业员的生产活动

3.各种用品根据定置管理要求存放在指定地点

4.严格整理整顿:

特别注意货架上、车间角落、柱子四周、操作台下面、垃圾箱四周等盲区

三、物料、材料码放要求达到的目标

1.合理地分类存放、减少和缩短运输操作

2.存放过多是一种浪费,应限量定置码放

3.材料堆放在生产区周围会减少生产作业空间

4.采用多层货架以节省空间

5.避免地面摆放材料

四、易燃易爆物品的现场存放要求

1.存放在现场的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实施定置管理,并分类存放。

2.有机溶剂必须盖上瓶盖,以防蒸发和泄漏,保管地点要定期点检,配备消火栓,并有“严禁烟火”安全标识;使用场所必须通风、局部排风系统正常运转。

3.废旧油棉纱存放在带盖的不燃容器内,油污不得洒落在地面,一旦洒落立即擦掉。

4.油类周围严禁烟火。

5.油漆保持常温下室内储存,如露天存入需有遮阳防雨措施。

6.乙怏包装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屮,装入钢瓶内。

储存于阴凉、通风、无可燃物存在的不燃材料结构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射,库温不宜超过30°C。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7.液化石油气是易燃、易爆危险品,用户要做到“五会”、“五不准”。

(1)“五会”:

a、会点火。

要掌握“火等气”的原则,使用时先点火,后开气。

b、会装卸减压阀。

安装前首先检查连接杆头部的胶皮密封圈有无变殂、脱落;安装时手轮对准钢瓶阀口放正。

逆时针旋转上紧。

c、会调风门。

火焰调到兰色为最佳。

d、会试漏。

对灶具开关、胶管、减压阀、钢瓶角阀等易漏气部位,要经常检查。

试漏时应用皂液,不准用明火试漏。

e、会处理紧急事故。

(2)“五不准”:

a、不准将钢瓶放在露天烈日下曝晒、雨淋及潮湿场所。

b、不准用明火或热水、蒸汽对钢瓶加热。

c、不准将钢瓶倒置或卧放使用。

d、用户不准私倒残液。

e、液化气不准与其它火源同室使用。

液化气瓶堆积“如山”

液化气瓶与杂物混放

8.储存于阴凉、通风间内。

远离火种、热源。

仓温不宜超过30°Co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第九章常用安全防护技术

一、机械伤害类型

1.绞伤2.物体打击3.压伤4.砸伤5.挤伤6.烫伤7.刺

割伤

二、机械伤害原因

1.机械的不安全状态

2.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

3.管理上的因素

冲床启动须空运行2-3分钟,检查离合器及制动器

违规操作不肯定发生安全事故,而是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所以有

些人往往认为戴了手套反而感觉更有安全感。

三、电气安全技术

1.触电事故的分类:

电击与电伤

安装空调触到万伏高压身体冒烟死亡(图)

事故现场

27日上午8点左右,在山东省济南经一纬三路附近,一位年仅20岁的安装工在安装空调防护栏时,不慎触到万伏高压电,右侧小腿被烧断,当场身亡。

这已是10天之内发生的第二起电击人事件。

2.触电事故方式:

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3.预防电场技术:

绝缘:

绝缘是用绝缘物把电体封闭起来

绝开来

屏护:

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等将带电体同外界隔

间距:

间距是将可能触及的带电体置于可能触及的

范围之外

四、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1.燃烧三要素:

1)可燃物:

凡能与助燃物发生氧化反应而燃烧的物质

2)助燃物:

凡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3)点火源:

点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

反应的能量来源

2.火灾:

1)热传导2)热对流3)热辐射

3.火灾的产物:

1)火焰2)热量3)烟气4)缺氧

4.爆炸分三类:

1)物理爆炸:

由系统释放物理能引起的爆炸,如压力容器的破裂形成爆炸

2)化学爆炸:

由于物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气

体混合物的爆炸、炸药爆炸等3)核爆炸:

核裂变、核聚变反应

所释放岀的巨大核能引起的爆炸

5.爆炸的危害:

直接的破坏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造成火灾

6.防止产生燃烧的基本技术:

1)消除着火源2)控制可燃物3)隔绝

空气

2)加强通风排气

3)隔离存放

4)采用密闭措施

5)充装惰性介质保护

6)隔绝空气

7)安装监测报警装置

例:

小榄紫荆加油站选址?

(方圆5公里内不能有居民及学校)五、灭火

1.灭火方法:

1)隔离灭火法:

把可燃物与点火源或助燃物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屮止。

举例:

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体和液体的通道;拆除与火源相连的易燃建筑物。

2)窒息灭火法:

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

举例:

石棉布、湿棉被、湿帆布

3)冷却灭火法:

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自会屮止。

例如:

水、固体二氧化碳

4)抑制灭火法:

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

2.常用灭火器:

水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泡沫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1211)、消火栓系统

逃生自救要点

•了解自救逃生关键期:

出现火惜的最初3分钟火势一般不大,此时可尽力进行有

效扑救。

但如果超过3分钟,火势依然没能被及时控制,则需要抓住时机迅速撤离火场。

•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

灭火器使用方法:

灭火器使用四字要诀一一拔、握、瞄、扫

1、拔保险插销(注意不要把上压把和下握把握紧去拔,不然不容易拔开。

握住下握把轻轻一拽插销就拔开了)。

2、握一一握住胶喉的前端,如果是喷嘴灭火器可直接握住瓶体底部。

3、瞄、扫一一瞄准火焰根部,1.5米以外,压住上压把,左右扫射。

保险插销

12月16日拍摄的发生爆炸事故的货车。

当日,一辆装有1吨多化学品的货车在广西柳江县成团镇一家化工厂卸货时,不慎造成两种化学品混合后发生爆炸,造成司财口装卸工人共8人不同程度受伤。

有关部门经初步调查后认为,爆炸是由危险化学品混装、未采用专用运输车辆等违规行为造成的。

新华社发

12月16H,爆炸事故中的伤者在广西柳江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1.国家哪些部门管理监督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1)安监局:

直接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全面化管理

2)公安机关:

核发购买许可证

3)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4)环境保护:

破坏环境进行处理

5)交通运输部门:

道路、水路运输许可

6)卫生主管部门:

化学品毒性的管理

7)工商行政部门:

经营

8)邮政部门:

查处邮递

某些化学品经营、销售具有禁止性:

例如:

麻醉剂、安眠药等

限制性:

清洁剂、天拿水购买限量

受控性:

液化气、氧气(运输:

固定驾驶路

线、核发张贴特别危化标志、只能晚上运输、只能走外环等)

2.化学品的危害: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等特性,所以必须隔离存放通风、防晒、防潮、防碰撞、防火防热等;必由专人专库管理,双人运输。

3.危险货物分为9类

1)爆炸品:

液化气、氧气、天燃气(不能受热、受摩擦、受撞击须单独隔离限量储存)

追踪报道临安一小区边的“定时炸弹”(图)

2011-01-2013:

07:

37消费头条网

市区居民楼下的气体门市部

两种不能混放在一起的气体被放在了一起

2)压缩、液化、加压溶解或冷冻的气体(如空压机、储气罐等必须与

爆炸品、氧化剂、易燃品、自燃品、腐蚀性物品隔离储存)

3)易燃液体:

天拿水、工业酒精、油漆、动力燃油(不得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等储存)

4)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

5)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装饰材料、

塑料等不能与还原性氧化剂存放)

6)有毒和感染性物质(芒果浆、漂白剂、细菌等)

7)放射性物质(X光、CT)

8)腐蚀性物质(电池、硫酸等包装必须严密、不允许泄漏、严禁与液

化气体共存)

9)杂项危险物质

第十一章事故报告及处理原则

一、事故等级分类

1.特别重大事故:

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2.重大事故:

指造成10人・30人内死亡,或50-100人内重你或5000万元・1亿经济损失

3.较大事故:

指造成3・10人内死亡,或10・50人内重伤,或1000万元-5000万元经济损失

4.一般事故:

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下损失

二、事故报告和处理的原则

1.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瞒报(要求1小时内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3.逍循事故“四不放”的原则

1)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人没有处理不放过

3)责任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4)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

“绝不能今日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第十二章职业病与安全防护

一、职业性危害因素

1.化学因素:

(废气、废水、废渣及工业有毒物和粉尘

2.物理因素:

(高温、低温、潮湿、气压过高或过低异常、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

(微生物、寄生虫、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二、劳动过程屮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时间过短

2.劳动屮紧张度过高,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固定姿势造成个别器官与系统的过度紧张、单调或较长时间的重复操作,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

如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妇女经期、孕期、哺乳期安排不适宜的工作等。

4.不良的工作体位,长时间使用不良的一种坐、站姿

三、生产过程的有害因素

1.生产场所的设计或安装不符合卫生标准,如厂房矮小、狭窄、门窗设计等

2.车间布局不合理,如噪音较大的工序安排在办公、住宿区域,有毒工序同无毒工序安排在同一车间内,有毒、有尘工序安排在低洼处等

3.通风条件,如缺乏通风换气设备

4.照明条件,如照明暗淡、采光不符合卫生要求

5.防尘、防毒、防暑降温,涉及到的用品或设备过期失效或重复使用

6.安全防护,如安全防护措施或个人防护用品(禁用医用口罩,口罩不能太稀,如果是,则进行干搓后用)有缺陷或配备不足,造成操作者长期处于有毒有害环境屮。

四、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危害

1.出现职业特征(如皮肤色素觉着、起老茧子等)

2.抗病能力下降

3.引发职业病

五、职业病的种类

1.尘肺

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3.职业中毒

4.物理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5.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6.职业性皮肤病

7.职业性眼病

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9.职业性肿瘤

10.其他职业病

六、职业病危害与防治

一)、生产性毒物

1.气体2.蒸气3.雾4.烟5.气溶胶尘

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

二)、常见的职业屮毒

1.铅中毒:

油漆、砂磨、熔割、焊接“必须戴口罩或塞鼻孔”(可导致肝、脑、肾的改变)

2.汞中毒:

温度计、气压表、血压计的制造过程中,口腔科用的银汞剂补牙(可出现口腔炎、全身皮疹、肺水肿、肾脏受到伤害)

3.苯中毒:

橡胶、合成纤维、塑料、香料、制药(出现化学性肺炎、肺水肿及肝肾损害、造血系统及屮枢神经系统)

4.刺激性气体中毒:

氯气、化气、光气、氮氧化物、氨气等(喉头水肿、屮毒性肺炎、肺水肿等)

5.窒息性气体屮毒:

•氧化碳“5人深夜留车过夜全死”、硫化氢中毒等

(剧烈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乏力、昏迷、死亡等)

三)、尘毒危害防治

1.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领导、改造劳动条件、宣传教育、经常检查

2.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密闭化、自动化、远距离控制、通风排毒

3.个人防护措施:

自觉使用劳保用品

4.卫生保健措施:

食品、定期检查、讲究个人卫生

第十三章高温作业危害与防治

1.概念:

高气温(35-38°C以上)伴有强辐射热,或高气温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超过80%)

2.高温作业对健康的危害

1)、先兆屮暑:

出汗、口喝、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等状

2)、轻症中暑:

面色苍白、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

3)、重症屮暑:

出现突然昏倒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C以

第十四章生产性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一、噪声种类:

1.机械性噪声:

如织机、冲床、切割机、电锯等

2.流体动力性噪声:

如通风机、空压机、汽车喇叭、瀑布等

3.电磁性噪声:

如发电机、变压器发出嗡嗡声二、对健康的危害:

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

工作场所噪声容许标准为85dB(A)8小时,不得超过90dB(A)4小时,

93dB(A)2小时,96dB(A)l小时,105dB(A)l分钟,115dB(A)不能停留

1分钟(相当于重型卡车上坡)

三、防止噪声危害措施

1.吸声2.消声3.隔声4.隔振5.个体防护6.定期体检7.全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制定/日期:

姚华林2011/7/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