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8822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

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柏拉图曾说:

“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

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与此相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

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D.世界的本源是人的理念

2.《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

“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

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

”这段话说明

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

C.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

3.亚里士多德说:

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

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4.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

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D.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5.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赦令》中说:

“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

”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6.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通过与外部民族的接触获得促进自身转变的动力。

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开辟新航路B.殖民扩张与掠夺

C.文艺复兴的兴起D.工业革命的开展

7.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

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

这表明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8.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

“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

”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法律有阶级性      B.法律地位至上

C.司法必须公正     D.法律并非万能

9.康德说: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都必须接受审判”。

这里“批判”的本意是强调

A.批驳否定   B.批评指正   C.质疑分析   D.理解同情

10.“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

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

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

”这一系列现象反映了

A.殖民国家先后崛起的顺序             B.物价水平决定了大国兴衰

C.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传导             D.白银在世界市场中的流动

11.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

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12.某学者写道: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3.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指出:

“如果一个国家和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数的25%,这个国家在此时段内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以下是他对近代以来科学中心转移顺序的研究。

根据你的判断,表中数码代表的国家依次应为

国家

时段

国家

时段

国家

时段

1540-1610年

1660-1730

法国

1770-1830年

德国

1840-1910年

1920-2000年

A.意大利、西班牙、英国B.英国、德国、美国

C.西班牙、德国、英国D.意大利、英国、美国

14.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商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

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B.成为“世界工厂”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15.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

你认为当时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16.美国联邦宪法规定:

现在任何一州认为得准予入境之人(指黑奴)的迁移或入境,在1808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对此种人的入境,每人可征不超过十美元的税。

这表明

A.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结果B.黑奴贸易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南部种植园经济受到限制D.统一征税是联邦政府经济职能

17.哈里·狄金森认为,16世纪前英国议会商议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

但16世纪后,随着议会召开的次数日益增多,议员们的政治认同感也越强。

至17世纪,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后,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

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看,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了

A.英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过程B.资本主义政体的发展趋势

C.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D.英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18.1784年,英国下议院以208票对196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

小威廉·皮特宣称:

“我信任我饿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

”为此。

他采取的措施是

A.解散议会重新选举B.提交国王作出决策

C.悍然出兵驱散议会D.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19.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

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

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

这说明

A.政府对议会的决策有一定影响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内阁成为国家最高的立法机关

20.美国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

”华盛顿说:

“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

”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

A.参议院行事更加审慎严谨B.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C.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D.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21.“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

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

”这实质上说明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22.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有关该条约在以下四国正式生效符合程序的是

A.美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B.法国总统批准而无需国会同意

C.德意志帝国帝国议会最后批准     D.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共同批准

23.1877年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辞职,并任命保王党人组阁,此举遭到众议院的抵制。

他又下令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结果共和派仍占上风,他只好同意共和派人组阁。

1878年初共和派又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他被迫辞职。

这表明

A.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B.共和派实际占据了优势

C.法国政局始终动荡不定D.保王党人已经完全失败

24.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规定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而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

据此可知

A.帝国政体不具有民主特征            B.普鲁士拥有超然地位

C.德国保留了军国主义残余            D.皇帝具备了绝对权威

25.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交革。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A.通常是被动进行的、滞后的B.极端化倾向明显 

C.经常走在世界大国前列D.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6.“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

……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

B.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粮食短缺,经济困难,面临困境

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

27.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

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

这些决定

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

28.有学者认为:

“(该政策)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学者评价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C.西方的“混合经济”D.美国的“新经济”

29.列宁《论粮食税》指出,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

这一论述表明粮食税的实施

A.促使农业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B.有利于通过市场积累工业化资金

C.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巩固了工农联盟,活跃了商品市场

30.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

“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31.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囡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32.下图是近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以下论断正确的是  

A.A理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的根源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3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工人工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也在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减轻。

这些变化说明

A.资本家在努力改变私人占有制结构

B.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地位已得到改变

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显得更加隐蔽

D.资本主义已具有人民资本主义趋势

34.1981年2月18日,美国总统里根向国会两院提出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实行小政府、小税收、少开支的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

A.体现了货币学派的经济观念B.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具有合理性

C.凸显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

35.面对滞涨危机,80年代的里根政府削减开支、放松管制、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果经济困难仍旧。

1982年,美国又通过增税法案,美联储也放松银根。

与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相比,此时的美国政策 

A.采用了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办法 

B.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检讨,反其道而行之 

C.完全以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D.缺乏解决危机的方向性,无法推动经济走出低谷 

36.美国学者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

“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

……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有1500万辆。

”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二战后汽车消费需求释放B.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D.“知识经济”模式快速运行

37.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

A.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38.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

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作其自治领、殖民地。

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

此项政策的提出

A.冲击了美苏两极世界  B.遏制了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

C.促进了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 D.体现了二战后大国间的利益角逐

39.1947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巴黎,就加入“马歇尔计划”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

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被苏联拒绝。

它反映了

A.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位B.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

C.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D.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全面展开

40.西方学者在谈到经济全球化时说:

“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这段话强调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孤立状态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欧洲经济发展

C.世界的发展动力完全来自欧洲

D.欧洲中心论促成了欧共体的建立

41.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

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42.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

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      B.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

C.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

43.1954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该举措

A.使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B.是北约在亚洲的复制品

C.遏制了局部热战的爆发D.加速了朝鲜战争的结束

44.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

“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可见,美国

A.丢掉了单极世界格局的梦想B.认识到与世界合作的重要

C.认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D.不得不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45.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

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统一势必形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46.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

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主要理由是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

这说明苏联解体的主要影响是

A.美国失去战略对手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多极格局已经形成D.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47.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

这说明

时间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工厂出现

19世纪末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48.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

该变化反映了

A.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D.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3分,第50题14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在外交上仍拒绝承认苏联。

在美苏关系的正常化中,既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也有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如此,20年代以来开始的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美国商人更是关注着苏联广大的市场,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一直没有中断过,这对两国外交关系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l933年11月美苏正式谈判在华盛顿举行。

罗斯福总统亲自同苏联代表李维诺夫进行会谈。

罗斯福采取求同存异,把立即建交放在第一位,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的态度,从而打开了僵局。

11月6日美苏签订协定,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根据协定,苏美承担相互尊重在各自按照各自的意志建设自己生活的权力等义务;双方将通过以后的谈判解决债务和债权问题。

材料二1950年1月,在杜鲁门授意下,美国出台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

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苏联图谋统治全世界”。

文件声称:

苏联为了把自己的强权政治强加于其他国家,将采用完全颠覆或用武力破坏非苏维埃世界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手段。

克里姆林宫把美国看做主要敌人,在拥有足够核力量情况下,苏联可能会对美国发动攻击。

文件强调说:

本纲要的成功全赖美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全体自由国家的人民认识到,冷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自由世界存亡的真正的战争。

1950年9月30日,白宫安全委员会召开了有关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通过了这一文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建交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政策的异同。

(11分)

50.(14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论

史实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

建立的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④莱辛(1729~1781):

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

⑤康德(1724~1804):

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

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6分)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4分)

(3)作者认为:

“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

5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

为了获得工程承包合同、逃避税收,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

还获得了对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这种集团控制了大多数城市。

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18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

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

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

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艰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

(9分)

 

一、选择题

1-10ADCDDCBCCD11-20AADABACAAA21-30ABBBDCDADB

31-40BDCAADADCB41-48DBBCADAB

二、非选择题

49.

(1)历史背景:

美苏两国官方和民间的联系增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需要苏联这个广阔市场;苏联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