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8908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docx

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

2021年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2页,选择题部分1至6页,非选择题部分7至12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

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解体”也是中国医学名词的鼻祖。

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

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人

1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

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

14.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15.在雅典40万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在剩下的

16.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公民男子就只

有4.2万人。

其中,第三等级公民占2.5万人,第四等级占1.6万人,第一、二等级大

奴隶主和大所有者就不过1000人而已。

上述状况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A.苏格拉底统治时期B.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C.普罗塔哥拉统治时期D.梭伦统治时期

16.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的重要文献。

对《资政新篇》先进思想的正确评价是(▲)

A.主张在中国建立西方民主政体B.香港居留期间受西方文明影响而萌发

C.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革命实践经验D.具有鲜明的救亡图存意识

17.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

“……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

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

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

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8.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人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市镇与明朝以前的城市相比,其主

要特点有(▲)

①多为商业中心②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从下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

年份

阵亡人数(人)

1937

125,130

1938

249,213

1941

144,951

1942

87,719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

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20.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

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

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

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21.《海国图志》记载:

“(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

国有

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

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两党制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22.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

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

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

“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B.注重形式规则

C.最早的成文法D.保护贵族利益

23.有艺术家主张要用“物理般的眼睛”观察和描绘光,力争画出真实的光的效果。

为此,他们坚持户外写生。

这种主张属于(▲)

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

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160分.

38.(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

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

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

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材料三 1924年2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

“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

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

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

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是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来讲世界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民族主义呈现近代形态的背景。

(6分)据材料一,比

较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中期前后的区别。

(5分,不得抄录原文。

 

(2)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5分)

 

(3)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的理由。

此时,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

大动作?

(8分)

 

39.(26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

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正式生效,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

第一,重新分配议席。

取消了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人口大量减少的选区),减少了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得到了65个议席。

第二,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

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了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材料四世博会上海馆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

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

……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中共“一大”、“二大”都是在这样的石库门建筑里召开的(见右图:

中共“一大”会址)。

(1)根据材料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6分)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

贸易的特点。

(4分)

(2)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

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4分)

 

(3)透过石库门你能体会出近代上海的哪些特征?

(5分)任选中共“一大”或“二大”一次会

议,解读“石库门演绎‘永远的新天地’”的含义。

(3分)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xx届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答案xx.01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D

B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C

A

D

C

A

B

C

38.(26分)

(1)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

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

(6分)

区别:

19世纪中期前,民族主义是人民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19世纪中期后民

族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和争霸的工具。

(5分)

(2)民族情绪:

忧国、救国。

(2分)

影响:

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5分)

(3)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还没有实现

民族独立。

(4分)

动作: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

(4分)

39.(26分)

(1)原因:

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②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③

宗教文化的影响。

(6分)

特点:

①商品丰富,种类齐全;②商品交易有分区。

(4分)

(2)原因:

工业革命。

(2分)成果: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分)

关系:

城市化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发展,又确保和推动了城市化的

进程(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分)

(3)特征:

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 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化城市转型;由庭院式

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向小家庭生活模式转型。

(5分)

解读:

中共“一大”: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

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

(3分)

或:

中共“二大”: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现

阶段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3分)319507CCE糎274016B09欉26954694A楊E2302059EC姬2508361FB懻256996463摣53811794E5铥

336528374荴4287407044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