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915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精品文档

第一章规划的基本背景

第一节区域宏观环境

一、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变化

1.加入WTO意味着机遇、挑战,同时意味着世界一些主流发展理念、规划思想的导入融入世界,更要求城市结构符合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维护、山水园林风貌等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2.温岭市经济、人口等要素流动性大,开放功能强加入WTO后,其开放度不断扩大,使得温岭市域对外联系的通道与接口对城市的影响加大,尤其是与具有国际性、区际性口岸性质的港口城市联系日益重要。

上海、宁波、温州、台州等港口是吸引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外在影响因素。

二、浙江省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全省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化区域正在形成。

尤其是沪杭甬都市连绵区、温台都市连绵区在全省经济地位不断上升。

温岭位于甬、温两大中心城市之间,是沿海开放地带的前岸,是其中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有较大优势的城市。

三、台州市域的发展战略

1.建设大城市、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是台州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战略选择。

甬台温高速通道与台州沿海大通道将台州南北资源与经济整合成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发展整体。

2.温岭市地处台州市南部城镇与经济密集地区,市域支柱产业与台州市大工业发展战略相一致,是台州市大工业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

3.随着台州中心城市与港口的发展,温岭市应作为最邻近中心城区与港口的城市,充分融入台州都市区地域,承担区域产业基地与设施基地功能。

四、相邻区县的崛起

1.台州市区的发展,尤其是紧邻的路桥区作为台州新市区后,功能、地位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2.玉环县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同时大麦屿港作为台州港的重要组成,并可能承担温州港的部分功能,作为近邻的温岭市,压力与竞争不可忽视。

第二节温岭市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内部结构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经历的是一段快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至2000年,全市GDP达179.9亿元(当年价),人均15841元,二十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3.8%和22.8%。

根据有关研究,连续10年以上、增长率在10%以上的城市或区域,在经过该时段的发展后,将进入一个结构变异时期,经济的量变产生了社会、空间的质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产业内部构成变化看,二十多年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具有阶段结构性变化的年份是1993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中(31.4:

50.0:

18.6),第二产业开始超过第一产业,该年人均GDP3500元,首次出现工业经济比重超过农业,进入工业化社会发展时期,II>I>III(I、II、III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下同);1994年第三产业经济亦超过农业(28.4:

42.3:

29.3,该年人均GDP6200元),II>III>I。

目前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仍表现为以工业经济发展为重点,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更为巩固、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加快的格局。

产业结构向工业化中、后期演变将使得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

这一过程有可能比前几次变化所经历的时段更长,工业经济在近、中期仍是温岭产业结构的重点。

从工业内部构成看,温岭市工业支柱行业的变化与工业化阶段相应,从食品、服装及轻型工业向汽摩及零部件、水泵、空分机等机械电器工业转移,行业资本密集程度加大,也更依赖于资金、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这一切为在资金、信息、人才集聚中心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的同时,也对工业集聚空间、龙头企业的培育、城市的开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

支柱行业的变化也影响着温岭市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可以在更广泛的小城镇展开。

2000年全部工业产值中(1990提不变价),500万以下及非国有工业产值占66.6%,显示了温岭市工业化过程中的行业与企业集中程度仍嫌不足。

温岭市经济主要指标增长过程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2.5

5.5

13.2

97.1

179.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259

547

1233

8791

15841

三次产业结构

-

-

44.7:

36.2:

19.1

24.7:

45.5:

29.8

14.3:

52.6:

33.1

温岭市经济增长速度变化情况

年份

1980~1985

1985~1990

1990~1995

1995~2000

国内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速(%)

17.1

19.1

49.0

13.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增速(%)

16.1

17.6

48.1

12.5

温岭市工业支柱行业变化

年份

工业行业产值

比重前六位排序

1990

1995

2000

1

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

机械工业

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3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普通机械制造业

皮革、毛皮及羽绒制品业

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食品及饮料制造业

6

缝纫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

金属制品业

注:

1995年占全部工业产值(现行价新规定计算)的7.0%,2000年占16.6%。

食品及饮料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2%。

其中1995年水产品加工业占食品饮料行业产值的66.9%,2000年占80.6%。

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就业结构的非农化,2000年温岭市达73%,随着工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与城市化发展,就业重心将可能更大程度上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的就业结构使得城市发展更加重要。

根据有关资料与统计,2000年温岭市城市化达40%左右,按一般经验,已进入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快速城市化时期。

快速城市化时期又可分为二个次阶段,即30~50%与50~70%。

对于前一时期,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集聚,人口、要素迅速向城市集聚,有可能产生城市吸纳力小于集聚量的状况;后一时期是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展时期,既消化前一段时间的要素集聚,又提升城市的生产服务功能,促使城市中心区迅速形成。

2001年,温岭市顺利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表现为:

一是中心城市市区的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建立起城市的街道管辖体制;二是扩大了中心镇的地域范围;三是撤并了一批仍处于乡集镇状态的农村中心地型城镇,以培育小城镇功能,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在区域划分上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必须看到,市区、泽国、大溪等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城市分区仍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原有小城镇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基地具有相对的完善性,并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潜力,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行政区划的原有基础。

从城市空间布局看,随着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可达性提高使得原先已经高密度分布的人口与城镇向城市化的空间高级形式“城市带”演变。

据统计,温岭市人口密度达1230人/km2(“五普”人口),城镇空间之间距离大多不超过5km。

尤其在市区——泽国——大溪“大三角”区内,城市之间已首尾相邻,石大线、104线、76省道复线将各城镇之间通勤距离车行时间仅在20分钟以内,“大三角城市区域”初具雏形。

“大三角”城市区域内,由温岭新市区与泽国新城区沿泽坎线、石大线分布的“太泽城市带”中,市区、泽国、横峰、牧屿等城市已形成较为紧密的结构关系,城市发展应从都市区与城市带出发进行整合与协调。

随着城市区域的形成,温岭市同时也面临欠发达地区功能的培育,沿海小城镇总体而言处于温岭的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联系少、城镇功能弱,除渔港功能、水产品加工具有明显的区际特色外,其他功能相对较弱,缺乏特色,面临着加快发展,重塑功能的内在发展要求。

温岭东部城镇发展最具弹性与变数的是海洋资源优势,随着21世纪海洋经济浪潮的到来,生物基因技术、海洋新型材料技术等有可能为东部城镇的发展创造机遇。

东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滩涂资源,将成为温岭城市化发展中重要的农业基地。

随着效益农业(渔业)发展,城镇的近郊农副产品基地功能将有所提高。

第三节城市发展机遇与前景

一、经济高速增长为城市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至2000年底,人均15841元,财政收入达13.48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101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9元。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指标分别是1990年13.6和12.8倍。

温岭市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其中的工业是城市二产发展的主导产业。

温岭市的工业化向中、后期推进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及支柱产业与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化工、环保产品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尤其是温岭市工业集聚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及市民的生活方式会产生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根据温岭市“十五”计划,预计至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6万元,约3100美元。

按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3000美元的地区将在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消费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质的变化,如生活方式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消费从以彩电、空调等为主向以汽车、住房等为主转变等,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二、产业空间重组对城市空间结构提出新要求

温岭经济结构、产业空间面临重大转型和大调整。

从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看,工业集聚、功能创新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温岭的产业基地多依托市区及各级城镇,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得产业基地在空间上越来越密切,交通可达性提高与行政区划调整使产业基地的空间重组成为现实。

就一般而言,城市产业空间重组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区建设,是城市迅速拉大规模与框架的关键;二是城市中心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的重要组成;三是科教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开发;四是物流园区建设,既为工业发展服务,更提高城市的要素集散能力,完善流通体系。

作为工业占主导的城市,其产业空间重组应突出支柱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并将之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增长极”,在城市新区中培育几个启动型项目,如大型企业集团、重大公共设施、重大交通设施等。

三、区域交通大格局的建设,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上海、宁波、温州、台州港、大麦屿港的开发,沿海地区将进入一个拓展全球市场、占领国内市场时期,港口陆域集疏运通道大大改善,这是温岭经济面向全球的重要窗口。

全省4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为温岭开放型经济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温岭城市与4小时交通圈的结点联系方向引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温岭与区外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交往更加紧密。

台州1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延展温岭的经济腹地,作为一直遥居台州经济发展前茅的温岭市可以更大范围利用市域资源优势,吸引要素的集聚。

温岭半小时交通圈,温岭市域公路网络的完善提高了市域各城镇的可达性,尤以“大三角”城市区域成为城市通勤地域,“半小时交通圈”与更短时间的市区——泽国、大溪交通使得温岭城市的区域结构与组团城市结构成为可能。

第四节发展中的问题

一、市域发展不平衡

突出地表现在市域东、西部城镇,无论是经济还是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

东部城镇缺乏发展轴线的引导,与城市经济的主通道缺乏联系,尤其是东部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不畅顺。

二、城市综合功能相对不足

温岭城市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中心功能,主要表现在城市中心区不明显、建设水平不高、集聚能力较低等方面,与其腹地的经济实力不相适应,难以起到中心带动作用。

城市规模过小,现状温岭城市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10.6%,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城市的综合效应。

从目前的一般经验看,中心城市人口宜达到全市人口的30%以上,才会产生较强的区域中心功能。

三、提升产业层次与集聚经济要素的空间引导机制薄弱

目前较弱的城市服务功能状况使得经济发展的生产服务、管理、引导能力较弱,第三产业的水平相对较差,与工业化向中、后期推进中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撑体系要求不相适应。

工业园区、开发区开发规模较小档次较低,沿路发展乡村工业格局仍占显著地位。

产业集聚的空间不足。

城市尚未建立起与其区域经济空间(产业分布与产业渠道)相协调的空间结构,城市受环境所限扩展受阻,主导方向未形成基础设施或重大项目的导向机制。

四、城市对外联系通道系统混乱

对外联系通道目前过多地依赖于S76公路,出入城市交通向南、向东、向西均没有建立起便捷的系统。

对外公路交通局限在城市所处的山岙口地形环境之内,城市交通混合,难以实现交通的分工、截流功能。

城市对外辐射系统相对较弱。

五、城市自然环境特色与城市空间扩展的矛盾

经过几年的发展,温岭城市扩展已面临北山、九龙汇等山水环境的制约,城市势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工程性措施来达到空间结构的转换。

城市要发展,自然环境特色更要维持,构成今后温岭城市发展中的最大矛盾,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合理的城市形态和适当的工程措施来解决。

第五节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因

1995年温岭市由武汉城建学院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一、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温岭市在原33个乡镇基础上,重新组合成5个街道和11个镇。

原横峰镇、石粘镇、锦屏镇纳入市区。

在新城市行政范围内,兼顾周边地区的发展,需要重新构筑城市空间框架。

二、重新确定城市性质

前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定位都局限在市域中心,工贸城市功能方向,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山水环境的融入,城市的山水环境特色更加突出,应重新确定城市性质。

三、城乡空间的协调发展

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是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乡镇同时发展。

市域内各乡镇,尤其是五个重镇及中心城市周边乡镇经济较为发达,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乡空间在形式、品质、功能等存在很大矛盾,其协调发展成为较为棘手的问题。

四、“大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温岭、泽国、大溪“大三角”区域内,原有11个乡镇大多为温岭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

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大三确”区域内在土地利用、交通结构、生态空间等方面如何协调发展将是本次规划的工作重点。

五、山水城市环境的塑造

温岭城市未来主要发展空间处于水网密集区,如何在保证未来城市防洪安全、生态适宜的前提下,塑造其山水城市形象与特色也是本次规划的难点。

第二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确定与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周期一致。

近期:

2001~2005年;

中期:

2006~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第二节规划依据

1.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国家其他有关法规与技术规范。

2.国家、省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2.1);

浙江省建设厅关于修订、调理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若干问题的通知(浙建规[1998]45号);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委[1999]41号)。

3.地方政府的重要文件

《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20年)》;

《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温岭市现代化建设纲要》;

《温岭市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年)》;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温岭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

第三节规划的层次与范围

根据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与趋势,以温岭市城市化与城镇发展特点出发,本次规划分三个层次:

1.温岭市域行政范围

重点分析温岭的城市化方针与策略,提出温岭市域的城镇体系结构,协调市域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建设,并与相邻地区城市发展相衔接。

陆域面积925平方千米。

2.“大三角”城市区域范围(城市规划区)

本规划提出温岭、泽国、大溪地域作为温岭市的城市区域进行功能培育与建设协调,范围以温岭新市区、新的泽国镇、新的大溪镇用地为主,同时考虑与温峤、城南、坞根、石桥头等城镇发展在空间形态与结构的合理组合与协调。

面积300平方千米。

3.温岭市区总体规划范围

包括温岭市区规划建设用地、温峤镇区,以及城市周边的绿色空间用地。

是温岭市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地域范围。

面积120平方千米。

第四节规划指导思想

一、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综合发展原则

经济的发展是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础;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城乡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社会效益的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三者缺一不可,城市规划只有综合考虑三方面的效益,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施。

因此,综合发展理念将贯穿本次规划的全过程。

二、区域整体发展原则

区域整体发展理念强调城市是区域的一部分,主张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将充分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理念,强调区域的整体发展与区域协作,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温岭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发展战略、对外交通干线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三、城市特色发展原则

城市的特色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在城市发展中必须保持其鲜明特色。

本次规划强调建设高品位、特色鲜明的城市;强调城市功能定位的特色化,这是充分发挥城市作用,提高区域地位的根本;强调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保护城市的人文特色,这是城市最大的魅力之一,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这是体现城市地域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第五节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提出温岭、泽国、大溪地域作为温岭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范围以温岭新市区、新的泽国镇、新的大溪镇用地为主,同时考虑与温峤、城南、坞根、石桥头等城镇发展在空间形态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组合。

面积300平方千米。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摘要)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一、城镇发展方针

城镇人口规模并不是解释城镇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本次规划摒弃按城镇规模制定发展方针的思路,按以下条件确定城镇发展方针。

1.培育大中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

成为不仅能够参与经济区域合作,而且是温岭市域经济发展的枢纽,是未来省内外大中城市网络向本市域延伸的承载体。

2.重视城镇密集地区的协调发展。

行政区划调整后,城镇内各城区做到统一规划和协调建设,加强功能互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3.充分考虑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注重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城市发展。

4.突出强调城市发展与快速经济增长相适应,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基本建设投资相结合。

二、城镇发展战略

1.继续加快温岭市区、泽国、大溪“大三角”城市区域的发展。

1980年代以来,市区、泽国、大溪“大三角”地区,是全市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在温岭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市域的主要经济增长极,置于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地域分工的条件已为成熟。

2.整合市域城镇网络,再创东部城镇发展优势。

温岭市域东部地区区位相对闭塞,周边没有中小城市的带动,与路桥专业市场间的公路交通起步较晚,联系极为不便,专业市场对本区的扩散影响也十分有限。

为此,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利条件,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3.保护山水滨海自然环境,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19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政策的落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市场空前勃兴,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人口在空间也出现重新配置。

随之,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间关系也逐渐被破坏,新的格局有待于重新建立。

第二节城镇结构规划

一、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现状按城镇规模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结构如下:

温岭市域城镇体系分级现状

级别

城镇名称

城镇人口规模(万人)

工业总产值(亿元)

一级

温岭市区

14.78

148

二级

泽国

7.25

77

三级

大溪

3.63

70

松门

4.83

35.7

新河

2.86

37.7

箬横

2.59

34.7

四级

石塘

5.65

22.4

温峤

1.0

6.1

石桥头

0.61

2.6

五级

城南

1.3

3.6

滨海

1.11

8.5

坞根

0.2

1.2

注:

(1)本人口数据为“五普”口径。

(2)石塘由石塘、箬山、钓浜三渔业城镇组成,现状城镇聚居的以渔民为主。

(3)职能规模用人均指标来衡量,职能强弱指职能规模与相应项平均之比。

1.现状特点

(1)城镇体系发展发育正常,结构较为均衡。

分析城镇体系金字塔,根据城镇位序一规律法则,首位城镇的首位度为2.0,四城镇指数为0.94,城镇体系发育较为正常,并已由低级均衡状态向更高层次发展。

(2)城镇规模的扩大与城镇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分析1988年、1996年及2000年城镇单体的规模和工业产值状况,城镇规模的扩大与相应时期工业的发展相密相关,见表4-3。

现状较高的工业产值,为下一步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快速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短时期内城镇人口自然增长满足不了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市域内外势必导致人口区域重置。

相应的按户籍人口为标准的用地指标和用地规模并不十分准确地反映城镇人口规模。

2.规模等级规划

根据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现状和城镇固有竞争力,确定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如下:

温岭市城镇体系分级规划

级别

城镇名称

城镇人口规模(万人)

组合城区

一级

温岭市区

40.0~45.0

(温峤镇区部分纳入城区)

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温峤镇区部分

二级

泽国

16.0~18.0

泽国、牧屿、联树

大溪

8.0~10.0

大溪、山市、潘郎

松门

9.0~10.0

松门、淋川、龙门

新河

6.0~7.0

新河、长屿、下塘

箬横

6.0~7.0

箬横、东浦、高龙、贯庄

三级

石塘

7.0~8.0

上马、石塘、箬山、钓浜

石桥头

1.0~2.0

石桥头

城南

2.0~3.0

大闾、岙环

滨海

2.0~3.0

火叉港、横河、新河

坞根

0.5~1.0

坞根

四级

中心村

0.3~0.5

注:

石塘人口在空间上进行重新组合。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1.职能等级结构现状

城镇职能等级一般以行政职能等级为基础,按照各城镇在市域发展中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进行划分。

现有的城镇行政职能等级分为市级和镇级。

经济职能上,中心城市是综合发展城镇;泽国因工贸兴镇;大溪具有很强的工业发展实力。

三镇(市区)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对周边城镇具有一定的经济辐射力。

松门、石塘两镇渔业地位较为突出,与之相联的水产品加工工业已具一定规模;新河、箬横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心,虽然工业等非农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相对辖域内的广大农业地区,其工业经济地位不够突出,对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不足,其它如滨海、石桥、坞根等镇因固有区位条件所限,城镇起步较晚,城镇功能较弱。

具体城镇职能如下:

(1)温岭市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